APP下载

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对第二外语学习的积极性

2017-12-09韩岳

科技视界 2017年24期
关键词: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性

韩岳

【摘 要】根据外语专业教育大纲的要求,外语专业学生需要在高年级阶段完成至少三个学期第二外语的学习。由于课时少,内容简单等因素,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学习动力不强。针对这样的现象,本文浅谈下如何激发学生对第二外语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第二外语;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性

国内高校的外语专业要求高年级学生在大三和大四阶段完成至少三个学期的第二外语课程。课程的开设,旨在丰富学生的学识,拓宽他们的视野,培养能掌握多语种的综合性人才。本人从事第二外语课程教学多年,接触了一届届学生,发现他们在二外学习过程中显得较为被动,很难持续性地保持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导致课堂教学越发困难。

1 影响第二外语学习的主客观因素

1.1 相比较第一专业的选择,二外的选择比较被动。在高校当中,能提供多语种外语学习的终究是少数。绝大多数高校因师资力量有限,仅能提供二到三种左右的外语课程。那就意味着,个别学生不能选修他们喜欢的语种,只能被动地接受他们不了解或者不喜欢的语言学习,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1.2 课时安排少。通常情况下,一周仅有2-4节课时。学生学习缺少连贯性,很难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整进行听说读写基本功的训练。使第二外语的学习仅仅局限于一定语法的了解,少量单词的掌握和理解非常简单的文章。导致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1.3 教学方法的缺陷。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固定形成以学为中心,填鸭式的被动学习方式从初高中带入到了大学。教师有个普遍认知:自己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一本教科书教完,传授书中知识。但这样做,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此外,将教师在课堂上权威绝对化,而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储存器。很多时候学生成为听课的机器,对听课和学习缺乏热情,学不到想学的知识。

基于以上的分析,拋开暂时不可改变的客观事实,只能从改进教学手法,丰富教学技能的方面进行提高和改善。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历,提出以下一些方法。

2 调整教学手段

2.1 在教学设计环节。教师一定要做到两个方面的“心中有数。第一是关于课堂方面的: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是什么,采用什么教学手法和最终实现什么教学目标。同时也要实现本节课与上下节课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样在连续的教学活动展开时,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也在不停的变化发展,循序渐进。第二是关于学生方面的: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如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是否合理、大部分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班级的学习风气是否热烈等等,从而做到有的放矢,积极促进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教学活动过程相融合。《乐正克·学记》里有云:“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英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考,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告诉我们:教无定法,因材施教。学生是一个个灵活的个体,有不一样的思想,不一样的性格。知识也在伴随社会发展,或快或慢地发生变化。教师不变化,必然把自己和课堂教学推入一个死角,失去活力和吸引力。

2.2 在教学进行环节,放弃以往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在以往的语言教学过程,教师站在讲台上传授知识,学生坐在座位上听和记录。这样的课堂模式显得很死板,不生动。外语学习非常强调方方面面的参与,学生只有听和记录的参与,没有听和说配合,这样的教学过程是不完整的。所以,笔者尝试让学生走上讲台,请他们成为“临时的老师”。笔者选择难度和篇幅适中的课文,让学生讲解其中的词汇,语法和句型表达。从课堂实践反应中,学生非常重视这样的授课机会,他们认真备课,反复演练,避免出现低级错误。语言表达上,他们更加灵活,带动了课堂气氛。另外,这样的授课也收到一个意外的效果:他们更加能体会作为教师工作的辛苦,更好的与笔者配合,努力学习。

基于第二外语的大纲要求,学生只是学习一定基础语法和常用词汇。所以笔者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更加愿意拓宽课程的广度,培养他们的热情。广泛地收集素材,带他们认识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从历史,国情,民俗,再到当前的流行元素。这些无不激发学习者的热情。借用多媒体,电影,歌曲或者手机,都可以成为上课的教学工具或知识传授的媒介。做到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课堂内容,达到最大限度的视野融合。

3 结语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反对孤立、片面、机械地进行教学活动,重视学习者的积极参与性接受姿态。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首创私塾,有教无类,膝下弟子三千,其中不乏佼佼者,其影响一直达于当代,并远播海外。秉承圣人教育家的优良教育观点,充分的了解学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学生的特点出发,从真实情况出发,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蔡莱莉.2002,论语文教学的接受美学[J].《教育探索》(10):58-60.

[2]赵志勇.对语法在我国德语教学中地位的反思与认识.《德语学习》(2011)4.

[3]应蕙兰,徐慧芳.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阅读材料的选择,外语教学和研究,2003(3):206-209.

[4]王得杏,英语话语分析与跨文化交际,背景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性
玉米市场主体售粮积极性提高
三方共进,激发干部积极性更上一层楼
军用建筑机械维修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
提高大学生学习24式简化太极拳积极性的研究
基于职业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
教学从传授范式向学习范式转变的探索与实践
技校生学习积极性的探索研究
人的积极性与扩大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