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班级和谐群体关系的构建

2017-12-09陈延通��

考试周刊 2017年14期
关键词:支持认同态度

陈延通��

摘 要:班级是学生成长的最基本的单位组织,学生健康成长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这就使得班级群体要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班级良好的群体关系是一个班级和谐发展的前提,作为班级的管理者要根据行为组织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心理规律,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来构建班级中良好的群体关系,并以此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校的教育进步。

关键词:班级;群体关系;需要;态度;支持;认同

班级是一个有目的的教育培养人的单位,就像一个小的社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在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关系上的互动。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生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机体,它是由成千上万的日常小事构成的,而日常小事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相互联系,每一件日常小事背后都有客观规律支配着它。要善于从日常小事中看出本质。由具体到一般,再由一般到具体,这就需要总结。总结就是去把握事物的规律性。班级良好的群体关系是一个班级和谐发展的前提,作为班级的管理者要根据行为组织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学生个体的认知需求和心理规律,及时发现和总结,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来构建班级中良好的群体关系。

一、 满足需要

心理学家马斯洛说:“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短暂的时间外,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况,一个欲望满足后,往往又会迅速地被另一个欲望所占领。人几乎整个一生都在希望着什么,因而也引发了一切……”马斯洛的层次理论包括五个层次的需要:生理、安全、爱、尊重和自我实现。作为个体,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和活动也要不断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为此,学校要为学生需要的满足提供必要的条件,我们学校结合实际条件,修建了新的餐厅,配备了专门的厨师,解决了学生们的就餐问题;改建了学生的公寓,配备了相关的生活用具,解决了学生们的住宿问题,同时学校扩建了操场和图书馆,及时开展各种活动,包括读书会、趣味运动会及各种比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满足了学生的精神需要。作为班级的管理者,要细心地研究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让他们发展自己的爱好并以此不断进步。苏霍姆林斯基说:“多年的经验向我们证明,有效地开展学生全面发展工作的一个最重要的条件,就是集体要有丰富多彩的智力生活,要有多样化的兴趣,广阔的眼界,顽强的钻研精神和对科学新事物的敏感性。”当然,学生参加各种满足需要的活动需要足够时间,为此班级管理者要采取多種措施,保证学生的活动时间:除非有重要紧急的事件,一般不随便打乱学生的活动计划;每天下午的最后一节课和晚自习的最后一节课不排课。心安才会“理得”,安心自能乐业,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环境,满足了学生的生活需要,学生也就能更安心地进行学习活动。

二、 转变态度

学校是一个有组织的单位,为了保证教育教学的有序和有效,必须有针对学生制订的相应的规则,包括学习要求、考评方式以及日常行为准则等等。由于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行为方式和认知态度存在不同,为了规则的公平合理,就需要转变学生的态度。但“不顾公众的心理要求和心理发展的规律,用强制性的手段改变公众的态度,这是必须反对的”。强制性制订规则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甚至激发群体之间的冲突,影响整个班级的和谐与稳定。在制订规则的时候,作为班级的管理者,我们通常首先要征求学生群体的意见和建议,重大的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会通过班会投票进行决议。但就是这样通过群体决策的方式,有时候还不能让学生满意。因为中国人思维方式有着“折中性”(中庸之道)“整体性”和“和谐性”(中国人不愿意与人冲突,尽可能与人表面一致),“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人的群体决策更多地依赖权威”,这就需要班级的管理者(班主任)有足够的权威,以便对群体决策进行引导。权威=威信+权力,但是有权力并不能说明一个领导者有威信。威信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非权力性影响力中的要素,比如优秀品质是领导者建立威信的第一要素,渊博的知识和专业特长是领导者建立威信的基础,同时领导要以身作则,行为具有示范性,成为下属行为的榜样。班级的管理者如此就会建立威信,得到学生的尊重和喜爱。从这个角度上说,要成为一个好的班级管理者首先要成为学生们喜欢的人。在此基础上,要改变学生的态度就容易得多,在heider的平衡理论中,按照heider的观点,与自己喜欢的人态度一致,或者与自己不喜欢的人态度不一致,我们的生活关系就是一个平衡的关系。如果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会引起认知失调(festinger),引发不舒服的感觉,这就会促使行为者改变态度或行为。所以说,要影响和改变学生的态度,往往不是靠强制的制度和权力,而是来自于影响者(班主任)本身。“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群体在这种影响下的态度转变是心甘情愿的,并会保持长期的一致性。

三、 适度评价

作为成长中的个体,学生渴望得到他人特别是老师的认同,这就需要老师对他们的行为进行适度的评价,以此促进班级群体关系的和谐。但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处在心理发展的“矛盾期”,情绪丰富多变,如暴风骤雨,与他人的关系也不稳定,这些都需要老师,特别是班级的管理者——班主任通过适当的评价进行引导和帮助,使他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顺利度过人生的关键期。评价不是针对学生做出的针对 “道德”的简单的表扬或批评,而是对学生的行为所作出的合理的描述。过分的批评会使学生产生“自尊保护”式的逆反,而过度的表扬又会使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不一致时出现内疚和焦虑。所以说,适度评价学生,要针对学生的行为而不是品德,叙述而不是判断,让学生在老师的叙述中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这种方式的效果是持久和坚固的,能真正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促进学生个体的自我发展和进步。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和谐的班级群体关系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和基础。班级的管理者必须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促进班级群体关系的和谐,以此影响班集体良好风气的形成,帮助学生个体全面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支持认同态度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认同的崩溃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跨性别者认同矛盾研究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金融支持辽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对策
态度决定一切
英国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支持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