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7-12-09杨继远

考试周刊 2017年14期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创新能力概念

杨继远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在这一时期对他们进行恰当得宜的创新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同时,更能为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进行积极、有效的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作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感悟,以“概念”“策略”两个方面入手,就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创新能力;概念;策略

关于创新的力量,《伊索寓言》里的一则寓言故事留给了笔者深刻的印象:

大雨交加的夜晚,一个穷人前往富人家乞讨饭食。

富人家的仆人恶狠狠地说道:“赶紧走开,你这个脏家伙。”

穷人恳求道:“我不要什么吃的,只要能借用一下火炉烤干身上的湿衣服就非常满足了。”

这个仆人想到反正烤一下衣服也不需要什么支出和花费,便打开门让穷人进去了。

穷人找到了做饭的老厨娘,恳请厨娘给他一个锅,因为他想用锅煮点石头汤喝。

这个厨娘感觉很不可思议,石头怎么能用来煮汤呢?可是,她又非常想知道穷人到底在搞什么名堂,便同意了。

厨娘拿来了锅,穷人也顺手从地上捡起来一块石头放到了锅里。

“可是,总得给我点水吧。”厨娘想一想,也是,没有水的话怎么能煮汤呢?便给了穷人适量的水。

“总得给我点盐吧,要不就算是石头汤也没有什么味道啊。”穷人说道。厨娘又给了他盐。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穷人又陆陆续续的向厨娘要了很多东西,包括蔬菜、肉末等等。

最后,他只是把锅里的石头捞出来,便美美地吃了一頓。

看吧,这就是创新思维的巨大力量。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假设这个穷人一开始就对仆人说“请给我一锅美味的肉汤喝”,想必很可能会换回驱逐出去的下场,这个时候他连门都进不了,又何谈喝到美味而又温暖的肉汤呢?

那么,究竟什么是创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当采取何种具体教学策略呢?以下,笔者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感悟,尝试就这两个问题进行一一解答。

一、 概念界定

创新,顾名思义是指创造和革新,具体是指立足于实际情况提出打破思维定势、与众不同且科学合理的见解、认识或者看法,并能以此为基础获得较高效益的行为活动。

能力,是指个体进行特定活动而具备的基本素质,是促使个体完成具体任务的重要主观决定条件。能力的高低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个体完成任务的最终效率与质量。

创新能力,即是指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具备突破传统思维定势,能创造性地进行自我表达或者展开相关行为活动的能力。

初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是指初中阶段的学生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与帮助下能立足于自身已有的知识积累与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思考活动,并能依据此提出新观念、新想法、新认识、新见解等的实践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在这一时期对他们进行恰当得宜的创新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同时,更能为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进行积极、有效的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就决定了初中教育工作者在学科教学中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迫切性及重要意义。

二、 初中思想品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策略

初中思想品德是一门帮助学生树立端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其蕴含有丰富的创新教育素材,这就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有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积极资源。以下,笔者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策略进行归纳与总结。旨在于抛砖引玉,帮助更多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所在。

(一) 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个体都是区别与他人的独立个体,各自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如,有的学生思维活跃,头脑灵活,能很好地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具体可行的实践活动;而有的学生反应较慢,需要好长一段时间才能吸收、消化所学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能以“统一划齐”的标准衡量、要求所有学生,而应当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采取略有区别与差异的教育教学策略。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样应当严格遵循这一准则。笔者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就很好地落实了这一点。首先,坚信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成绩,并不是说思想品德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就有创造性,而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则没有。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创造性。因此,笔者在教学中会尽量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在创新潜能,并对他们所提出的创新性观点或者见解予以积极的肯定性评价,这既保证了每一位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同时,又使得他们能以更加饱满的热情踊跃投入到其他创新活动之中。

其次,坚持因材施教,并对不同的学生予以不同的创新教育与培养。像对于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会根据实际情况创设一些开放性较强的问题学习情景,以促进这部分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而对于创新能力较为薄弱的学生,则会在坚持“一步一个脚印”的基础上,适当降低问题学习情景的难度,待到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树立、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程度上进步的同时再适当提高问题学习情景的难度。这种循序渐进的创新教育,对这部分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大有裨益。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时应当遵循所教学生身上所存的客观差异,并采取不尽相同的引导策略,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二) 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应试教育思想在我国由来已久,受其影响,相当一部分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会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是否得到提高为标准组织教学,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会照抄照搬教材,甚至直接将教辅资料上的相关内容灌输给学生,并美其名曰“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掌握最多的知识,以更好地应对考试”。却殊不知,此种单纯将学生视为“知识储存容器”的注入式教学未能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既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调动,同时,由于以教辅资料或者教师的感悟替代学生的学习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由此出发,笔者认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想真正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还必须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摒弃一味向学生灌输、注入的落后教学模式,改为在尊重学生主体学习地位的基础上,尽量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

如在教学“保护个人隐私”这节内容时,笔者便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探究学习情景:分数该不该成为学生的个人隐私?要求学生按照究竟原则结合成学习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针对这一问题情景进行合作探究。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探讨后,不同的学生小组发表了不同的见解与看法。有的认为分数应该成为学生的个人隐私,因为若是将分数公布,会对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很可能并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到底考了多少分;有的则认为分数不应该成为学生的个人隐私,因为公布分数,能让学生看到彼此之间存在的差距,能更好地促进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发愤图强、下定决心努力学习……

“分数该不该成为学生的隐私”实质上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不同的学生由于经历等的差异可能会持有不同的观点。如此,自主交流、探讨、表达的过程就成为了促进其创新能力显著锻炼、发展的一个过程。

这表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与情景,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显著发展也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 要创设融洽的师生关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相当一部分教师错误的将自己摆放到了一个过高的位置,认为自己是绝对的主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只能顺着自己的思路走,而不能有丝毫违背自己的想法、做法等存在。长久以来,这种错误的认知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尴尬而难堪,教师高高在上,严重脱离学生,致使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心理负荷与压力。试想如此状态下,学生正常的学习活动尚难以展开,又何谈促进自身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的更好发展呢?

鉴于此,笔者认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有必要摆正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与地位,更要站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聆听他们的见解或者看法,这样一来,师生之间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与接受知识的关系,更是一种平等、互助的朋友关系,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将有利于促进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改变以往唯唯诺诺、不敢发言的状态,相反变得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他们大胆表达、勇敢发言的过程实质上也能促进其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与发展。

由此可见,创设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同时达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与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双重良好目的。

(四)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同国外教育相比,我国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鲜明的“听话”特征,很少有人敢于公开质疑教材或者教师。在他们看来,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师都是一种权威,又怎么可能会犯错呢。在这一思想的桎梏下,学生的学习个性得不到舒展,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得不到树立,创新能力自然也难以得到显著发展。

因此,笔者认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帮助学生消除上述消极意识,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表不同寻常的见解或认识。这也是在初中试想品德教学中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对此,笔者在自身的教学活动中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学生反响异常良好。如,在某次教学中,笔者向学生强调“应当见义智为”。这时,马上就有学生反驳道“以前提倡人们要‘见义勇为,为什么现在要提倡‘见义智为呢?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吗?”看到该生发表如此“惊人言论”,班上其他学生面面相觑,他们预料接下来挑战教材、教师权威的该名学生会迎接一番暴风骤雨。

可是,出人意料的是笔者并没有大发雷霆,在笔者看来,该名学生的提问体现了他的创新思考能力,具有极高的教学价值,因为它将能帮助更多的人深刻地认识到“见义勇为”之所以更名为“见义智为”的真正内涵所在。在此基础上,笔者抓住学生这一由创新引发的课堂生成,趁势讲解了之所以将“见义勇为”更正为“见义智为”的原因所在:在“见义勇为”一词的大肆宣传下,全国各地纷纷涌现了一大批“英雄”“勇士”,他们或正面与凶恶的歹徒搏斗,或前入火海救人……他们置自己的生命危险于不顾勇于救助他人的精神值得鼓勵,这种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传播了中国社会的正能量,可歌可泣,值得人们敬佩。可是,令人遗憾的是,这些“英雄”“勇士”们的生命也因此消逝,“见义勇为”的行为中蕴含了不可承受的巨大悲痛。也正因为如此,救助他人不应当是沉重的、悲痛的,不能以救助者付出自己的生命为代价,这样的话整个社会很有可能会涌现更多盲目的、冲动的救助行为,这既是对救助者生命的不负责任,更是对社会风气的不负责任。现代社会,我们需要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引导,救助他人应当是充满睿智与智慧的,应当是理智与充满冷静的。“见义智为”是“见义勇为”精神的升华,我们需要更多的“见义智为”者而不是鲁莽的“见义勇为”者……

如此,建立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基础上开展的课堂教学,就使得学生在深入了解所学知识点、树立良好思想品德的同时,促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发展。

三、 总结

21世纪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其对人才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时代背景下,奋战在一线的基层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高速发展社会的高标准、高需求。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重要阵地,在向学生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其进行创新教育。这既是迎合创新性时代的客观需求,也是践行素质教育观念的客观需求,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茁壮成长的客观需求,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及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娜.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1-11-21.

[2]张进利.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国农村教育,2014-03-15.

[3]陈恩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新课程研究,2014-04-21.

[4]高文学.浅谈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新课程学习,2010-07-08.

[5]张红燕.思想品德课对健全人格培养的教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07-03-01.

[6]高圣勇.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东北师范大学,2008-04-01.

猜你喜欢

初中思想品德创新能力概念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幾樣概念店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