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互联网+”技能教育看信息技术教学新思路

2017-12-07胡玉霞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7年11期
关键词:动手互联网+知识点

胡玉霞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线上教育如火如荼,各种网络教育平台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发芽,其中在网易云课堂上有一门非常火热的收费课程,有着巨大数量的学习人次,就像课程开发人员说的:“万万没想到,别人需要打电话催学员上线学习,而我们的课程不限次数不限时间,我们的微博活动‘读书笔记PPT开通后粉丝突破六万人,并引起了千万级别的微博转播能量,还得到了大企业的关注!”这门课程叫做“和秋叶一起学PPT”,一场技能的学习竟然能掀起这么大的热潮,而且还是收费的、学员自愿学习的,这样的学习意愿如果发生在学校教育中,应该是一件令人拍案叫绝的事情。

市场具有自由性和功利性,义务教育阶段不可能完全模仿市场教育,以盈利为目的。但是经过市场检验的东西肯定有其可取的精华之处,市场做得那么好,肯定深刻地把握了人的心理,我们在平常教育时想方设法让学生学习,而秋叶的课程是付费学习,却有很多人想方设法找这样的课程学习,其学习状态的反差这么大,值得深究。

纵览课程开发的前后,其详细的市场调研和周密的考察,收集市场对课程的即时反馈,反复对产品进行更新迭代,对学习对象的深入分析和对课程的精准把握。这种经过层层考验和锤炼的课程对我们学校教育阵地有极大的借鉴作用。

秋叶开发的一系列课程都是围绕着Office展开的,我们信息技术课程有60%的内容也是Office技能学习,其实很多课也有相当大一部分是技能的教授,系统学习和研究秋叶系列课程之后,不得不拍手叫好,原来Office技能这么好玩,这么好学,这么容易上手!原来技能教学有着高效率的规律可循。

下面笔者从几个方面分析经过市场检验的技能教育课程,挖掘其可借鉴的优点,以期为我们的信息技术技能课乃至其他技能操作教学加分增料。

学习对象的精准“画像”

秋叶PPT课程选择的对象以大三、大四和职场1~3年的新人为主,这样的针对性课程开发是在经过深思熟虑,并且充分了解了群體特征之后才有的决定。

“小白何其多,画像要精准”,秋叶在总结课程开发经验时对学习对象进行了精准画像,甚至分析了学习对象所处的时代背景、家庭背景,还具体列举了学生在学习PPT制作过程中的21个特点,从学习心态到问的一些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问题,从学习时间到情感困惑等方方面面,看了之后我们不禁感叹秋叶对学习对象的把握确实比学生自己还了解自己。同时,又能站在一个全局的高度一针见血地指出学习对象的各种让人感觉“一地鸡毛”的问题。

秋叶选择的学习对象是准职场人和职场新人,这样的小白用户。有学习的意愿、需求和压力,但是缺乏学习方法和状态,这固然有其教学的优势。相比而言,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对象虽然不是能选择的,但是也有其教学优势,我们的学生是固定年龄段的未成年人,大脑可塑性强。他们又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思维灵活,对这些计算机技术一点都不陌生,上手快。秋叶很深入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而我们循环往复地教学,更加需要了解我们的学生。

那么,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对学生够理解吗?我们能列举出20个学生具体会出现的问题吗?我们能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吗?秋叶做教育市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分析不了解他所教学的对象,结果势必要被市场淘汰出局,而我们在义务教育阶段如果用这样紧迫的心态去教学和研究,一定会做得很好。

我们会发现,正是因为对学生进行精准画像,才能有针对性地教学。比如,当下学生喜欢用的一些词语,教师可以适当加入教学中,生动活泼地展现教师的与时俱进,又贴近学生的日常,让他们理解起来很轻松。仔细研究秋叶PPT课程,我们会发现秋叶运用了很多时下流行的词汇,比如“四步教你变身高富帅”“让你战斗力爆棚的表格排版法”“Duang~给你的文字加点特效”“做个合格的键盘侠!效率立马翻倍”。教学本质上是知识的传播学,教师有必要适时投其所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轻轻松松就把“学”给“习”了。

好课的三个标准

秋叶在总结网络课程开发成功经验时说,好的课程有三个评价标准:

一是能让学生动手的课程;

二是能让学生乐于分享作业的课程;

三是能让学生通过分享获得成就感的课程。

因为是技能操作课,让学生产生动手的欲望并开始动手就成功了一半。秋叶课程面对的学习对象是成年人,而且是自学的成年人,动不动手操作全凭他们自己的欲望。不管是内部驱动还是外部驱动,只要开始做,就会有很大的收获。在这一点上,我们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优势,只要布置任务,学生动手是必须的,但是如何让学生心甘情愿且迫切想要动手,需要我们研究和进行教学设计。那么如何让学生产生动手操作的欲望呢?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参照别人的成功之处,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 导入课程要精彩

如给学生看好的作品,曾有研究表明,让学生看自己同龄人的优秀作品,比看专业人士做的作品更加有示范效果,因为学生更关心自己身边的人能否做得出这么优秀的作品。这样的榜样力量更大,让学生产生“我也行”的欲望和内驱力。

2. 学以致用,学习不是目的,而是解决问题的途径

如果学习到的技能能够对生活产生实际效用,那么学生也是很愿意动手学习的。如何让学生觉得该技能有用呢?如果等着以后发现其作用,这个过程是漫长的,需要延迟满足学生“用”的欲望。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个活动为载体,让技能的可用性具有即时的“有效性”,这会极大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

秋叶PPT课程组织过多次有轰动效应的活动,让更多的学习者通过动手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实现教育的初衷。

他们的做法是鼓励优秀学员参加“读书笔记PPT”活动,还有“一页纸PPT大赛”和“群殴PPT”周赛,这相当于传统课堂教学体系里的课程实践部分。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不但可以全面提升自己的能力,还能学习其他学生的优秀作品,相互启迪,彼此增益,真正体验到动手实践带来的切实利益。endprint

“一页纸PPT大赛”获得广泛的社会传播,不但吸引了大量人群关注PPT的制作,而且这种千万级别的微博传播能量还得到了大企业的关注,并得到了大企业的赞助,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群殴PPT”动手实践栏目中,好的作品直接能收到秋叶团队的红包打赏,“读书笔记PPT”活动则是通过将你读过的一本书的精华用PPT简洁直观地表达出来,充分发挥PPT的信息传递作用。优秀的作品能够让学员免费获得一本书,学员得到了真实、看得见的反馈和奖励。学员们做的作品甚至会被出版社采纳,一些畅销书《图解力》《小强升职记》《如何高效学习》《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等等,直接放在当当和京东的书籍插画页展示……

这些精彩的活动正诠释了学习源于生活中的需求,学习后产生的技能又服务于生活。有这样的活动还愁学生不产生想实践的欲望吗?

为什么这样有意义、影响力极大的活动不能产生于学校呢?难道学校的学习就只能源于课本,回归到课本,为一张张卷子和考试成绩服务吗?何况关于Office技能(文字处理,演示文稿制作,表格处理,数据的加工)的学习主场是在我们信息技术课堂,也发生在万千学生身上。即便如此,我们的学习却没有产生这样的轰动效应。

在教学的一线,我们也一直在努力,不放过一切让学生学以致用的机会。哪怕是创造学以致用的机会,我们也是愿意尝试的。

以活动为载体,给学生创造学以致用的环境,我们也做了一些教学小创新,如“带你去旅行”的主题展示活动。经过一段时间PPT制作的学习,学生们都收获了很多,我们的宗旨不只是要学习技术,更应该将自己的体验和风采展示给他人。于是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制定了展示的主题,学生们精心制作后先班级内部海选,最终让同年级学PPT制作的学生在舞台上分享展示。从准备到上台展示,到评委评分,到比赛颁奖,学生全程参与,不仅体验技术给演讲的辅助作用,还培养学生的组织计划能力。

如何设计课程

关于课程设计,笔者认为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简单性原则

秋叶说:“每门课程上线,我期待学员的评价是我看完了,很简单,很好学啊,这就够了。”是的,对于一门新技能和新课程的学习,开始时一定要简单,导入要简单,任务要简单,打消学生的畏难情绪,这样才能快速吸引他们学习,快速吸引他们动手,诱导他们分享。

2. 围绕痛点组织教学

痛点就是让学生苦恼的知识点,其实就是我们教学设计里常讲的重难点。秋叶分析,围绕痛点组织教学才能引人入胜。那么没有痛点怎么办,这时候上面对学习对象的分析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 不要忽视标题的作用

每一课的标题都尽量做得吸引人、有趣,让人一看就感觉好像只需要几步PPT就能大变样呢。

在设计课程时,具体实施方法可以有以下几步。

第一步 先举三反一,再举一反三

很多技能类的在线课程,对某个操作演示了一次,然后就进入下一个操作演示。这样的课程设计表面上内容充实饱满,但从教学设计上讲,是存在严重缺陷的。

尤其是信息技术课,虽然课程体系是完整的、连续的,但是受课时限制,每过一个知识点基本上就没有复习的机会。学过了,就马上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教师传授了庞大的知识体系,而缺乏关于细节技能的反复操练。对于新手而言,没有足够的技能储备,很难建立对知识的宏观认知,因此在设计课程时,重要的知识点要反复讲,变着花样讲。在不同的章节,有必要将以前的知识点再捡起来,举三反一,等到学生真正内化了知识之后,举一反三的效果就水到渠成了。所以,举一反三不是手段,而是结果。而举三反一要求老师平时注意积累大量的例子,可以用来类比知识点,注意观察知识点之间的内部联系。同时,用学生已经掌握的旧知识类比新知识,学生学起来更加容易,达到上述说的简单原则。

第二步 像拍電影一样写教程

电影引人入胜,让人坐在那里两小时忘了时间忘了空间忘了自我,为什么呢?因为电影具有故事情节,有趣味性,一旦把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串联起来,像写剧本一样去写教案,组织教学,区区45分钟的一节课根本就不算什么。故事化的教学让学生深入情境,在情境中学习知识点。

在秋叶课程中,就经常看到以故事为主线,从一些课件的标题我们就可以看出每个课件都是具有人物、事件和故事情节的,例如:

“如果你只会用鼠标操作,在职场怎么死的你都不知道!”

“向游戏高手学习,鼠标、键盘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做个合格的键盘侠!效率立马翻倍!”

“如何姿态优雅选择Word文本”

“加密保护!不是每种分享都任性”

“搞定表格疑难杂症,其实很简单”

这让我们在学习时意犹未尽,在故事中轻轻松松掌握技能。

像写剧本(电影)一样去写教案和组织教学,采用情景化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习某个知识点时能想起一连串的知识体系,在体系里学习,有效强化知识的应用。

教师尤其是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常常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学生动手的习惯,从而推测学生的思维习惯,做到换位思考,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用学生的思考线索编制故事。我们经常看到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都是采用故事的形式来组织的。这要求我们在平时生活中多收集和学生息息相关的实例、电视剧情、热点事件、热门动画等,以便在写故事教案时有“米”可“炊”。

第三步 像构建游戏一样即时反馈

游戏之所以让大家欲罢不能,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玩游戏的人能够看到最及时的反馈,知道自己的进度,对游戏全局有很强的把控感。游戏虽然有难度,但是用户知道只要努力肯定有通关的时候,有明确的获胜规则和奖赏。当犯错误时,立即知道自己犯错了,并通过不断试误,获得进步,有正向反馈(奖赏)和负向反馈(惩罚扣分等)。如秋叶PPT课程中把阻碍小白做出全图型PPT的难点一个个分析出来,在课程里面变成动手训练,让小白学员每学到一个知识点,就动手搞定一个类型的问题,产生成就感继续学习下一个单元。这就是游戏里面的通关。所谓通关,不是越简单越好,而是设置合理的反馈,让大家愿意不断动手探索下去。

给作业一些社交属性

和秋叶一起学PPT课程鼓励学员发微博交作业,通过微博按规定方式提交的学员作业超过1.5万条,这也说明课程的确激发了学员们去动手做。人是群居型动物,所以社交是一个很神奇的属性,微信微博QQ等社交软件用户量呈指数级增长就是满足人们的社交欲望。如果让交作业行为社交化,提交完成的同时也完成了社交里的作业分享,这无疑是给学习者带来一种无形的动力,促使学习内化成一种需求。

尝试用社交软件进行作业的提交和分享,笔者发现在课堂上学生交作业变得异常积极。对于他们来说,这不是交作业,而是一次社交活动,是基本需求,做得好会给自己的社会属性加分,这样还愁学生不愿意学习吗?

教育要顺势而为,更要懂得借力,在互联网+教育时代,网络教育者往往是借鉴传统课堂的模式,但是很少有传统课堂借鉴成功的网络教育模式。只要是成功的教学,轻轻松松让“学习”发生的教学方式都是值得借鉴的,关键在于我们去探索、寻找合适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秋叶. 互联网+秋叶课堂,我的网课创业[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endprint

猜你喜欢

动手互联网+知识点
我也来动手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动手画一画
动手演示找错因
关于G20 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