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走千里运河路

2017-12-07付晓洁刘宝明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7年11期
关键词:京杭大运河号子大运河

付晓洁 刘宝明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牵手中国南北两个最著名的城市。纵横南北,流淌千里的京杭大运河,融入中华几千年文明,见证中国发展的兴衰历史,可与万里长城相媲美。2006年5月,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行动正式开始,地处通惠河岸边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原建院附中)历史组教师开始了思考:如何能够让学生们了解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保护通惠河生态环境,支持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由此“大运河采风”拉开了序幕。

开设“通惠河采風”校本课程

2008年9月,历史组冯空、王颖、刘宝明、李爽、洪博等教师深入实地,走访居民,请教专家,挖掘资源,充分利用通惠河的历史、文化、生态等丰富信息,将身边的历史文化资源与生态文明教育紧密结合,开发了独具特色的“通惠河采风”校本课程。课程内容包括:中国运河发展史、通惠河与北京城市发展、通惠河两岸的村庄与遗存、走进高碑店污水处理厂、通惠河两岸的名人故事、节日和传说、唱响运河号子、我们保护运河生态的行动和建议。

通过“通惠河采风”校本课程学习和外出实践活动,学生初步了解中国运河文化的博大精深,认识到中国运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理解中国大运河的开凿,对中国社会进步产生的积极影响。同时,感受运河环境的恶化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唤起全社会参与保护京杭大运河历史文化与生态环境行动的意识。

行走千里运河路——“大运河采风”社团实践活动

在“大运河采风”社团社会实践中,我们以“弘扬运河文化,保护生态文明”为主题,肩负首都中学生保护大运河文化和生态的责任,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用实际行动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为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建设贡献力量。

1. 寻找运河岸边的运河记忆

在通惠河的八里桥,至今还流传着一些关于八里桥的传奇故事。相传当年造桥时,一个老太太在路边卖茶水。一天,一位手拿铁锤和钢钎的老翁,喝了两碗茶水后,对老太太说:“小老儿无钱可付。”老太太忙道:“出外打工,此为常事,无钱也罢。”老翁笑道:“小老儿从不白吃白喝,我为你凿块石头,让人抬到家中,日后定有用处。”说罢握钎举锤将路边一块石头凿成方形,起身离去,一会儿就不见踪影。老太太让家人将石块抬到家中闲置一边,每天照旧卖茶。一日,喝茶的人中有人唉声叹气,老太太忙问:“有什么愁事?”喝茶人说:“我们修桥只差一块石块,凿了好多块放上去都不合适,每天都有工人为此挨打。”老太太听后很是生气,忽然想起家中那块老翁留下的石块,或许能用上,便请造桥工匠转告造桥监官,监官闻听便派工匠将石块抬去放在缺处,正好合适。此桥宣告完工。此事在当地很快传开,人们都说那老翁是鲁班爷下凡成就造桥工匠来的。

这次在八里桥的实践活动,队员们不仅回顾了课本知识,还了解了更多课本外的知识,对八里桥这一珍贵历史文物现状和两岸生态环境也表示担忧。队员们建议地方政府和当地居民积极关注、自觉保护八里桥桥体,使其免受进一步破坏,禁止往通惠河倾倒垃圾、排放污水,期盼八里桥自然美景再现我们眼前。

2. 从历史走进现实——参观杭州中国运河博物馆

北京是京杭大运河北端, 杭州是大运河的最南端。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杭州,有一个著名的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已开辟为杭州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二课堂。

2010年1月,采风社团师生慕名而来,渴望了解更多的运河文化。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是目前国内第一家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大型专题博物馆。大运河博物馆全方位地再现京杭大运河开凿、变迁的历史和航运的重要作用,沿河主要城市的历史风貌,以及丰富多彩的运河文化。参观博物馆的同学们仿佛走进知识的海洋,兴奋遨游,探寻着运河历史问题的答案。学生们了解到京杭大运河的更深层次的历史气息,认识到京杭大运河在中国历史上的丰功伟绩,体会到了古人开凿大运河的辛苦和大运河经过历代改造体现出的人们的智慧。遗憾的是工业文明步伐加快,交通运输方式变革,大运河的功能渐渐地减退,逐渐被人们所忽视。

3. 调研水与北京城的变迁

在中国古代的都城建设中,对于水源的考虑绝对可以说是重头。首先要保证宫廷园林的用水,其次要保证漕粮运输的水道便利,再次就是居民用水。正是这几点,使得水源成为北京城市建设和变迁的关键因素,可见水在古代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正应了那句话:有水则活,无水则死。

北京民间有句老话:水上漂来北京城。历史上,辽代的南京城和金代中都城大致位于今天北京广安门外附近。它们的地表供水,主要来自今北京城西南郊的莲花池(一个天然小湖泊)。可莲花池水源毕竟有限,虽然供应辽代和金代这样的地方政权都城内部宫廷园林用水有余,但随着北京逐渐成为全国性的政治中心,水源的吃紧就成为制约城市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从元朝建大都城开始,北京的城址开始向东北方向移动。在金中都的东北郊,有着比较丰沛的水源,可以统称为高梁河水系,包括大面积的湖泊(积水潭)和清澈的泉流。这既为城市新址的建设提供了优美的环境,同时也为新城的水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014年春末夏初的晴朗日子,“大运河采风”社团一行来到了令我们魂牵梦萦的昌平,寻找曾经令元代科学家郭守敬激动无比的白浮神泉。远处一块石碑上刻着:大运河白浮泉遗址。如今这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遗憾的是,我们想象中水利专家郭守敬当年听到的哗哗流水声却悄无声息,只剩下眼前这早已干涸的水池了。水池底部探出九个雕刻精美的龙头,传说是掌管着人间雨水的“龙王”,如今只能干张着嘴,等待有一天再吐甘露神泉,造福人间。我们也盼望着有朝一日,白浮泉再现清泉突涌,山清水秀,美景迷人,为北京日益紧张的水资源解燃眉之急。

白浮泉是京杭大运河的源头,泉前建有一个碑亭,亭下是用传说中龙的九个儿子的头做的引水孔,前方是一个碧绿的池子。根据指导老师的介绍,我们了解到白浮泉是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为引水济漕,解决大都漕运问题,引昌平龙山白浮泉水,使得通惠河漕运畅通。明代加以修缮,并在源头处修建了碑亭和九龙池。到大清末年几百年间,泉水自汉白玉雕刻的九个龙头流水口喷涌而出,因而有“九龙戏水”之誉!但是我们到达时,九龙泉的入水口是不流水的!九龙戏水之美誉只剩下干张嘴的“九龙头”,“戏水”这一景观只能留作历史的回忆了。队员们不禁要问:“白浮泉奔涌的泉水哪去了?”endprint

队员们分析研究:一是自然原因,由于气候变化,降雨量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这也许是导致干涸的一种原因;还有一部分原因可能是人为,例如:开垦荒地、破坏植被、工农业生产过度取水等;另外还跟化学的废料污染、垃圾污染等有关。人们的种种不环保行为造成了如今的状况!在采访当地居民后得知,还有一个原因是20世纪50年代十三陵水库修建使得白浮泉水脉被切断,造成白浮泉断流了。

4. 探秘运河畔的能源城

德州循运河,回想盛世景。2015年采风社团师生前往山东德州,此次运河探秘,我们近距离接触了几近断流的京杭运河山东段运河。站在河边,谁能想到100多年前这条不算宽阔的河道往来着大小船只。从这里北上可直达京师,也使这里成为了重要的交通枢纽,日渐繁荣。如今,德州已不再倚重运河运力,而新亮点就是节能城市。在太阳能博物馆,学生们了解了人类利用和开发太阳能的历程,更加深了对当前能源及生态危机的认识。

5. 运河号子的文化挖掘

运河号子可谓京味文化中的一部分。通州的文化底蕴深厚,以大运河为载体的运河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学生们对于流行于通州北运河上、现已濒临失传的运河号子深感焦虑和担忧。大运河文化,经过几百年的变迁,一些精华部分传承下来。其中流传在运河两岸船工拉纤的“运河号子”成为运河文化和北京文化标志性的重要符号之一。“十万八千朝天鬼”就是运河两岸百姓过去对漕运号子工的比喻,通州到天津段运河(即北运河)的船工号子,是通州地区的特色文化。

通过对“运河号子”等运河文化的挖掘,学生们体会到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的魅力,感受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喜欢、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6. 微信助力,弘扬正能量

互联互通时代,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信息传播之快超乎想象。微信经手指敲击,瞬间传遍世界。校本课程要有创新,而创新之路就是借助互联网的威力。教师将校本课程和社团实践活动内容、社团有关呼吁环保的倡议上传到微信公众号,我们呼吁为保护大气环境,不随意使用塑料袋,塑料袋重复使用,减少塑料垃圾;向多个菜市场提建议:摊主禁止向市民提供免费塑料袋,提倡市民用布袋装物、买菜等。为保护水环境,家庭马桶禁止使用洁厕宝等。全校两千多名师生都可以看到倡议内容,再经他们传播到2000多个家庭,这样由校园到家庭,由家庭到社会,大大提升了宣传力度,得到家长支持和社会赞同。

小 结

“通惠河采风”校本课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学习活动的形态为主,深受学生喜爱。学生在活动中提升了能力,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培养了合作意识、责任意识。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们进一步认识运河文化,初步了解了田野考察,经历了收集信息,筛选、整理信息,形成考察成果的学习过程。合作探究、交流讨论、展示升华等綜合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培养了吃苦耐劳和敢于创造的精神,增强了自觉学习、主动探究的兴趣,丰富了人文修养,培养了传承历史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京杭大运河号子大运河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与戏曲传播研究的新视角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唱起号子走汉江
搬运号子(龙骨坡抬工号子)
放歌大运河
川江号子(重庆)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文化资源再开发的思路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