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岭南医籍补遗五则

2017-12-06张晓红朱世哲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 2017年6期

张晓红++朱世哲

【引文格式】张晓红,朱世哲.《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岭南医籍补遗五则[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7,41(6):59-62.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7.06.015

摘要:《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是一部全面记载当前中医古籍收藏分布情况的大型中醫古籍联合目录。随着古籍普查工作的深入开展,一些过去未经著录的中医古籍被重新发现,可使《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不断得到补充与完善。近年来,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通过古籍寄存与采购的方式,征集到一批中医古籍,其中有5种岭南医籍未被《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本文对此进行补遗。

关键词:《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岭南医籍;补遗;古籍普查

中图分类号:G25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17)06-0059-04

Five Addendum of Guangdong Ancient Medical Book Zhong Guo Zhong Yi Gu Ji Zong Mu

ZHANG Xiao-hong, ZHU Shi-zhe

(Library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China)

Abstract: Zhong Guo Zhong Yi Gu Ji Zong Mu is a comprehensive record of the current collection distribution of massive ancient TCM books in China. With the deep development of census for ancient books, some TCM ancient books which had not been discovered were rediscovered, which can supplement and perfect the book of Zhong Guo Zhong Yi Gu Ji Zong Mu. In recent years, Library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ollected a batch of TCM ancient books by means of warehousing and purchasing of ancient books, including 5 Guangdong ancient medical books which were not collected in Zhong Guo Zhong Yi Gu Ji Zong Mu, and this article put forwords addendum of 5 the ancient books.

Key words: Zhong Guo Zhong Yi Gu Ji Zong Mu; Guangdong medical books; addendum; census for ancient books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以下简称《总目》)是一部全面、准确记载当前中医古籍收藏分布情况的大型中医古籍联合目录,方便中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嘉惠学林匪浅。笔者参与古籍普查工作与馆藏古籍编目工作,对此书利用颇多,殊感便利。大型书目工具编纂殊属不易,遗漏亦复难免,相关人员在进行古籍整理与研究的实践工作中,如发现失收漏载情况,应及时撰文反映,有利于对其进行增补完善。笔者所在的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新购入一批中医古籍中,有数种为《中国

基金项目:广东省古籍普查登记科研课题(GDGJ00005[201306])

第一作者:张晓红,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古籍整理与文献学研究。E-mail: dwaft@163.com

中医古籍总目》所未收。笔者以推介古籍、促进利用为目的,列补遗加以简要介绍,望能引起相关学者的注意,对其开展进一步研究,并备《总目》修订再版时参考。

1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简介

1958年,为整理祖国医学文化遗产,反映中医图书存藏情况,北京图书馆联合目录组向全国各藏书单位征集馆藏中医书目,与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联合编撰了《中医图书联合目录》。1979年开始,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在《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基础上,再次进行全国中医古籍资源调查,于1991年编辑出版了《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2005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再度对《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进行修订,扩大了调查范围,整合各种社会信息资源,编纂了《中国中医古籍总目》,2007年出版。《总目》对国家图书馆、各省市公共图书馆、综合性大学图书馆、医学院校图书馆、学会图书馆、博物馆等藏书单位进行了广泛调查,共收录了150家图书馆的馆藏中医书目13 455种[1]前言,几乎囊括了国内现存的1949年以前出版的各种中医图书及其不同版本。作为全面反映中医古籍存藏情况的联合目录,在中医学界与图书馆界得到广泛应用,是进行中医文献研究和中医古籍整理的必备工具书。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家开始大力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总目》的出版恰逢这一盛事,在中医药类古籍保护与资源普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古籍保护工作日益受到社会重视,古籍普查不断深入发展,《总目》将不断得到补充与完善。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开展以来,我馆为充实馆藏,采用文献寄存及收购等措施,成功征集到一批珍贵的中医药古籍文献,发现其中有5种岭南医籍未被《总目》收录。为使图书馆界、文献学界同仁及广大读者能及时了解,列补遗5则,条述于后。其中3种为民国版本,因《总目》收录原则言明“1912-1949年出版的中文中医药图书因存世已少,亦予收录”[1]凡例,故亦属于《总目》收录范围。此外,虽有部分医籍曾被其他中医文献工具书收载,但因其不具备《总目》揭示馆藏地的联合目录功能,影响范围与利用率亦不及《总目》,因此不避重复之嫌,仍列举于后。endprint

2 补遗5则

2.1 《悍燥症辨》

《悍燥症辨》一卷,清代黄应均编,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文海楼刻本。卷端无题名及作者,书名取自封面及内封,作者取自序言。内封页有牌记,内容为“光绪辛丑端阳重镌”。本书半叶9行,行24字,双行小字24字,白口,左右双边,单黑鱼尾,版框上方镌有眉批。

《岭南医籍考》收录有《悍燥症辨》一书,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刻本,出处为1949年《广东文物特辑》,未著录馆藏地[2]67。笔者未见原书,不能确定其版本,但因本馆藏本内封题“光绪辛丑端阳重镌”,故可能此前另有初刻本,即清光绪二十二年刻本。另邓铁涛先生主编《中国防疫史》第五章《晚清时期(1840年至中华民国成立)的防疫》中,亦提及“光绪二十二年顺德黄应均著《悍燥症辨》……都是广东医家针对鼠疫进行研讨之作,其治疗经验各有所长。”此外未见其他书目或工具书著录是书。

作者黄应均,字启臣,广东顺德人。本书有黄应均自序一篇述著书缘由,撰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忆甲午年粤省疫疠流行(按:1984年广东鼠疫疫情),救愈者鲜,痛心惨目,不忍见闻。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天而莫救,遂将古训编辑,分别重症、轻症,参以问症、看形、验病、煎药、服药,皆寓以法,名曰《悍燥症辨》,专治时疫,俾资拯救”。本书是一部鼠疫专书,正文包括急救核疫(按:核疫指鼠疫,核指鼠疫患者淋巴结肿大的症状)重症方法、辨症问答、救治起核轻症、余邪善后方法等内容。

2.2 《胎产试验神方》

《胎产试验神方》一卷,不著撰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潮州西府巷存文楼刻本。题名取自封面,另内封题“救急回春”,目次页题“神验妇科胎产杂症”。半叶8行,每行大小字数不等,白口,四周双边,单黑鱼尾,无行格。

有序2篇,首序撰者佚名,内言本书为“莆阳医官朱紫庭先生始祖受自太医院并内府以得之”。次序作者为本书刊刻者与增补者王德荫,撰于清光绪三十四年,述刊刻缘由,“是书出自蒲阳朱紫庭先生祖太医所著,而后刊送流传,迄今以有数十年,未见再加重刊。窃予自先祖得授此书,试验甚多……所以予再将原本增加救急误食鸦片膏及误服百毒,并治出丹良方,附列于后,携交潮州西府巷王家存文楼书局,刊立新板”。

目录列妇人有孕胎动不安、妇人有孕常堕胎数次、妇人生产水开不收、妇人横生逆产症、妇人胎产下血不止、妇人产后恶露不通等105症并方,涉及胎前产后各种病症的治疗与调护。正文除上述105症外,另有妇人产后胎衣不下1症2方。后附急救误食鸦片膏及百毒水粉良方,为王德荫增补,其序言所云“治出丹良方”,则未见。

2.3 《验方杂志》

《验方杂志》,不著编者,民国十三年(1924年)西樵李逊慎堂铅印本。

本书作者不详,书前有南海何雨三序,撰于民国十三年,“得阅《验方杂志》一书……现广州一隅,多蒙其惠”。书中多处见广东、广州、华林寺、第七甫、第八甫、十八甫、西关、东莞、香港、清远等地名,如“救急脚气症经验良方”一则,言及“山菩提、崩大碗在广东生草药店购,柠檬汁广东南货店购”,可知本书为辑录当时广州、香港一带流行验方而成。本书可提供一些当时广东的医家、药店、医馆、习用特色药物及地方疾病流行情况的相关资料,如“救时症方照录”一则,记载“黎明社云:迩因雨水过多,香港近数日内,上、中环各街均发生疫症不少,查此病初起时身发大热,口出乱言,未几身上各部即有核起,或亦有疴呕不止者,但十人中能获治愈者仅得一人,因是侨港各商类多挈眷引避”。又如“时疫良方”一则,“近顷广州市上骄阳骤雨,变易不常,上下郁蒸,发为疠疾,缘此死亡者查已有数十家,而尤以白喉症为尤险”。

2.4 《少林寺真传跌打万应良方》

《少林寺真传跌打万应良方》,冯润田辑,民国广州华兴书局铅印本。有图。题名取自封面。

《总目》著录有冯润田辑《真传万应刀伤药方》,藏于宁波市图书馆,是一部手抄本,曾被收录于汤耿民主编《秘传伤科方书》中。据《秘传伤科方书》前言云,该书是广州少林寺慧真禅师藏本,冯润田手抄。经比对文字,与本馆《少林寺真传跌打万应良方》相同,但本馆藏本订为2册,《真传万应刀伤药方》一书仅存其上册内容,为半帙残本[4]。

冯润田,广东番禺人,生平不详。本书有冯润田自序,未题写作时间,“因弟自幼从师,成童学艺,感师传授方书,乃按通身脉穴骨节部位,如有刀伤、跌伤、打伤,按部发药,莫不奏效。今不自忖量,共装成部,付坊印刷,以便乡村诸同胞有此症者,可免痛苦之患,亦无性命之虞。虽不能救困扶危,亦岂无小补也哉。愿世上有心世道诸同胞,广为印送,则弟感情不尽也。是为序”。

本书无目次,主要内容为治疗各种跌打损伤的内服外用药方,根据病情、病程及受伤部位不同,常一症多方或随症加减。又收录有妇人白带方、种子乌鸡丸、坤元丸方、撞红方等妇科方,肥儿散方、惊风散方、小儿月外单方等儿科方,以及小肠气痛方、风火牙痛方等杂方。

另在孔夫子旧书网等古籍交易网站上查得有刻本、石印本等不同版本的《少林寺真本跌打万应良方》出售,据网站提供书影判断,内容与本书相同,亦有冯润田序,内封题“少林寺存下班中跌打妇科万应良方”。

2.5 《会经阐义》

《会经阐义》21卷,清代谢国宝撰,民国十七年(1928年)潮安铅印本。本馆藏本為残本,存第3~7、10~15卷。

谢国宝(1709-1780年),字完卿,又名周书,广东平远人。乾隆十二年(1747年)入选廪贡生,以儒通医。《会经阐义》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成书,至民国十七年,才在谢氏族人努力下得以出版[5]。本书各卷内容为:卷一阴阳、经络、妇人;卷二脉法;卷三病机;卷四治要;卷五至六本草;卷七至十四内科杂病;卷十五妇科;卷十六至二十一方剂,仿《景岳全书》,将方剂分为补、和、攻、散、寒、热、固、因八阵,另附各科杂方,共收方1 514首,被评价为清代岭南方剂学集大成著述[6]。endprint

《会经阐义》是一部重要的岭南医学文献,不为《总目》收录,实有遗珠之憾。《岭南医籍考》著录有《会经阐义》,出处为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图书目[2]304。李禾等[7]认为此书的存佚状况属于“存未见”,因其见载于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图书目,但该馆线装书未对外开放,因此未能得见。表明虽有相关学者关注到医家谢国宝及其著作《会经阐义》,但因馆藏情况不明,很少人有机会可得阅全书。本馆购得该部残本,可稍事弥补。另据古籍普查现阶段调查结果得知,广州图书馆亦藏有民国铅印本《会经阐义》。

3 感想

全国古籍普查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古籍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全国古籍普查是对国内现存古籍一次前所未有的全面深入的调查,其目的是全面了解全国古籍存藏情况,建立古籍总台账。在此过程中,很多图书馆都有一些新发现,一些从前不为人知的古籍重新进入视野,令人欢欣鼓舞,推动了古籍保护事业的开展,也促进了相关学术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各地图书馆在古籍普查过程中,在对本地历史文献的探寻与发掘方面有所收获,为乡邦文献的整理与传承奠定了基础。对于这些新发现,在大型书目不能及时编撰与修订的情况下,应尽快以论文的形式加以揭示,使相关学者能及时了解信息,开展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薛清录.中国中医古籍总目[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2] 高日阳,刘小斌.岭南医籍考[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1.

[3] 邓铁涛.中国防疫史[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02.

[4] 汤耿民.秘传伤科方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5] 平远地情网.平远人物[EB/OL].(2009-06-10)[2017-07-25].http:// www.gd-info.gov.cn/shtml/pyx/lanmu05/lanmu04/2009/06/10/5729.shtml.

[6] 刘小斌,郭世松.《景岳全书》对岭南医学之影响[J].新中医, 1988(2):52-53.

[7] 李禾,刘小斌,赖文,等.1949年以前嶺南医家医案整理研究方法探讨[J].中医文献杂志,2002(4):23-25.

(收稿日期:2017-07-20)

(修回日期:2017-07-28;编辑:魏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