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江苏地区中医学会的医派特征

2017-12-06邵怡李文林姚惠萍高华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民国

邵怡++李文林++姚惠萍++高华

【引文格式】邵怡,李文林,姚惠萍,高华.民国时期江苏地区中医学会的医派特征[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7,41(6): 56-58.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7.06.014

摘要:民国时期江苏地区中医文化发达,为了更好地发扬中医文化事业,极具影响力的重要医派纷纷创办各类中医学会组织,较为著名的有吴门医派的苏州国医学校、孟河医派的上海中医学会、澄江针灸医派的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它们对深入探讨中医药学术、交流医疗技能、提高医疗技术,弘扬中医药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民国;江苏地区;中医学会;中医医派

中图分类号:R-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17)06-0056-03

Characteristics of Medical Schools of TCM Society in Jiangsu Area during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SHAO Yi, LI Wen-lin, YAO Hui-ping, GAO Hua

(Library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Jiangsu 210023, China)

Abstract: During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TCM culture in Jiangsu area was flourishing. For better glorifying TCM culture, some influential medical schools established various types of TCM institutes, and the famous ones were Suzhou Medical School of Wu medical group, Shanghai Medical Association of Meng He medical group and Chinese Acupuncture Research Society of Chengjiang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school. They have played vital roles in deepening the study of TCM, exchanging medical skills, improving medical technology and carrying forward TCM culture.

Key words: Republic of China; Jiangsu area; TCM institutes; TCM schools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战争以后,西方医学大量传入我国,中医药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排斥与冲击。为了振兴、发展和促进中医学术,全国各地相继创办中医学会和医药学术团体。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经济、文化、医药较为发达的江苏地区不甘落后,积极加入拯救中医、发扬中医文化的队伍。1902年,俞伯陶、李平书、陈莲舫等人在上海发起组织“上海医会”(注:据民国二十二年政府行政院颁布《各省行政督查专员专行条例》,上海属于江苏省松江区),并于1906年成立“上海医务总会”,入会者达200余人,这是我国近代历史上最早创办的中医学术团体。一直以来,江苏地区都是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5SJD168)

第一作者:邵怡,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情报。E-mail: njucmshy@njucm.edu.cn

全国的科技文化中心,人文荟萃,中医药发展也是历史悠久。同时医学流派众多,对后世的中医学发展影响极大。民国时期,江苏地区极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吴门医派、孟河医派、澄江医派皆以凝聚中西医药志士力量、开展学术交流、普及中西医药知识为目的,创建了很多极具影响力的中医学会和协会。这些学会和协会对于推进中医学术的研究、交流、维护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收集整理不同医派创建中医学会的资料,对于了解中医药文化的历史、影响和贡献都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1 苏州国医学校与吴门医派

苏州国医学校是吴门医派的重要代表之一[1]。它的前身是“苏州女科医社”,是苏州最早的中医学校,由王慎轩先生于1926年创办,1933年改称为“苏州国医学社”,1934年,经中央国医馆批准,苏州国医学社改组为“苏州国医学校”。

自古以来苏州地区文化经济发达,名医众多,有“吴中医学甲天下”之美誉。吴门医派是我国著名的地域性医学,仅现存文献记载,就有历代医家1200余人,医著500多部,以苏州地区为主,涉及到江南一带广泛地区。吴门医派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形成起源于元代,明清时期迅速发展并进入鼎盛时期。到了民国时期,众多有志之士建协会、办学校、创期刊,为了中医药事业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苏州国医学校坚持以“发扬中国医学”和“吸收世界医学的新知”为动力,以造就能够“改进国学学术之能力,增进吸收医学知识之能力”的国医人才为目的,将勤勉、革新、奋进的办学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针始终贯彻在整个办学过程中。该校办学课程设计以“做、学、教合一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学制设置4年,3年课堂教育,1年临床实习;课堂教学有中医、西医、普通科3种;聘请教学与临床经验丰富的老师对学生授课,对学生考查也非常严格。除了正常教学工作,学校还出版杂志,供学生交流心得体会、发表学术观点,例如苏州女科医社时期有《妇女医学杂志》,苏州国医学校时期有《苏州国医杂志》《寿世医报》[2]。endprint

苏州国医学校是近代历史上一所颇具影响力的中医高等学校。“自经改组为学校后,学生骤然增多,原有校舍,不敷应用,乃觅苏州长春巷巨厦一所,加以修建;于二十四年夏全部迁入新址”[3]。1935年搬迁至新校舍后,吸引大批外地的女学生前来学习,为了解决女生住宿问题,在新校舍附近又增加了女生宿舍。当年九月搬迁纪念典礼时,时任民国政府要员纷纷题词祝贺,如林森、孙科、居正、戴传贤、于右任等等,这成为该校成立以来的一大盛举。

在民国时期恶劣的中医办学条件下,积极参与反对“废止中医案”的抗争,为维护中医学术的合法地位、挽救其被灭亡的命运做出了重要贡献[4]。这所早期的中医高等教育学校,不论是办学宗旨、教育方针,还是学术研究、医学科普等诸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当今的中医药教育效法,更堪为现今中医药大学所借鉴。

2 上海中医学会与孟河医派

上海中医学会是民国时期上海三大中医学术团体之一,由名医丁甘仁、夏应堂等发起创办。丁甘仁先生是孟河医派四大名医中丁家的重要代表。孟河是江苏常州新北区的一个集镇,原属常州武进县。孟河医派的形成背景可追溯到汉魏时期葛洪等人于茅山地区的道教活动,后经历了两晋、南朝、隋、唐、宋、元的朝代更迭,至明末清初,由于孟河地区经济繁荣、文教发达、交通便利,医疗事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涌现出众多医馆医者,其中以费(费伯雄)、马(马培之)、巢(巢崇山)、丁(丁甘仁)四大名医为重要代表。

丁甘仁先生造诣颇深,在四家之中影响也最大。先生早年从业费伯雄之门人丁松溪、马仲清、马培之、巢崇山,后又问业于新安医派名医汪莲石,摒弃了各派别之间互不相容的风气,将各家学说融会贯通。1917年,丁先生为了发扬中医,培养青年一代,立志兴学,创办了上海中医专门学校。1921年,又在夏应堂、谢礼恒、曹颖甫等医界名流的支持下,创立了上海中医学会,成为民国时期上海三大中医学术团体之一。学会以“团结同志共策,进行研究中医,组成有系统的学术,唤起医界有互助的精神”[5]为办会宗旨,成员多为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的师生及毕业生。由于丁甘仁先生医术超群,名震大江南北,闻风而来求学者遍及全国。到1924年,学会会员发展达千余人,遍及苏、浙、粤、闽、辽等省。该会积极创办学术期刊,1921年创办《中医杂志》,发行量广,学术气息浓厚,极具影响力,至1930年停刊,共出版30期。此外还发行了《国医杂志》(1931年)、《上海市中医学会会报》(1934年)、《康乐医刊》(1946年)等。为了更好地搭建交流平台,学会也积极开展学术讨论会,每月举办1次。在此基础上,1925年又成立了杏林社,谢利恒、丁仲英、曹颖甫、王一仁等医界名流经常出席,切磋医理,研究疑难杂症[6]。上海中医学会开团结协作之风,使杏林同道得以互通声气,加强了全国中医界的联系。

3 中国针灸学研究社与澄江针灸医派

1931年,著名医家承淡安先生联合望亭医界人士王惕仁、陈景文、曹仲康等发起创办中国针灸学研究社,翌年东迁至无锡。

承老先生家乡在江苏澄江(即江阴市),出身中医世家,是澄江针灸医派的核心人物,有感于“针灸一科,自满清太医院废止以来,日益凌替,非奋力启发,不足以继承绝学广惠贫病”[7],毅然公开家学,创办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在民国时期极端艰苦的办学条件下,承先生以惊人的毅力和决心,联络志同道合之士,学习针灸、研究针灸、挽救针灸、推广针灸。办社初期,全国各地的针灸专家和中医前辈共事研究,如南通孙晏如、浙江黄学龙、无锡张锡君等都积极参与,推进研究社成长发展。研究社“以提倡医学、阐扬针灸为主旨”[8],凡有志于研究针灸学术、文字精通者,不论男女均可入社。除了社长,下设研究、治疗、编辑、收发、总务各股。1933年10月,研究社出版杂志《针灸杂志》,“就是介绍研究针灸术的真理和阐扬其学术,直接是谋针灸术复兴,间接是解除民众病苦”。增辟社员治验录、社员成绩单,选刊社员的论述和治疗经验。依托中国针灸学研究社,《针灸杂志》真正成为当时针灸医家和爱好者沟通交流的平台,影响非常广泛。《针灸杂志》先后刊载针灸医学文献1191篇,涉及灸疗法的文章76篇,很好地折射出近代灸法的学术发展面貌[9]。1934年,承先生东渡扶桑考察医学,先后在东京、大阪等地与日本针灸学者讨论研究,归国后认真总结心得,逐步扩大研究社。1937年2月增招本科学生,改组针灸学校,培养了更多的专业人才。

4 讨论

各医派以学会为基础,或以研究、整理和发展中医药学为主要宗旨;或旨在沟通中西医学,改革或提倡中医科学化;或积极创办中医期刊杂志,宣扬中医文化[10]。各医派间医疗特色均有专长,学术思想也各有千秋,但又由于弟子、联姻、学习交流等因素,互相之间也有交叉,临床经验既有传承,也有发挥。不同医派通过创辦学会的方式,构建了信息交流平台,扩大了中医影响,宣传了中医;增进了中医团结,协调了行业行动;探索了发展中医的新途径,提出了“中西医汇通”的理念,展开了“中医科学化”的讨论。江苏地区杏林医者在民国这个特殊的时期里拼力抗争,同时也不断吸取西医精华。总之,民国时期江苏地区的中医药学流派,一脉传承,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他们的理念、学会与杂志在中医药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孝芳.吴门医派的渊源及拓展[J].江苏中医药,2003,24(4):49-51.

[2] 邵怡.民国中医学会组织建设与管理介绍——以苏州国医学校为例[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12):109-110.

[3] 王慎轩.苏州国医杂志特刊概况(本校十年来之罔顾)[J].苏州国医杂志,1939(5):52-53.

[4] 邵怡,高雨,房玉玲.论民国时期江苏地区中医学会的学术价值[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6,40(5):48-51.

[5] 丁甘仁,夏应堂.上海中医学会组织章程[J].中医杂志,1921(1):29.

[6] 杨杏林,陆明.民国时期上海主要中医药团体简介[J].中医文献杂志, 2009,27(5):47-50.

[7] 邱茂良.承淡安先生事略[J].江苏中医,1957,2(4):16.

[8] 承淡安.针灸杂志发刊词[J].针灸杂志,1933(1):1-3.

[9] 宋海坡,任宏丽,段逸山.近代灸法的学术继承与发展——以民国期刊《针灸杂志》为例[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3):507-509.

[10] 陈仁寿.江苏主要中医流派分类与特点[J].中医药文化,2009(4): 19-22.

(收稿日期:2017-09-18)

(修回日期:2017-10-09;编辑:魏民)endprint

猜你喜欢

民国
爱国
亲恩
母鸡
镜花缘(10)
19世纪20年代不同阶层的民国女子影像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