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萨特存在主义艺术观

2017-12-06

小说月刊 2017年14期
关键词:萨特存在主义艺术作品

(鲁迅美术学院 辽宁 沈阳 110801)

论萨特存在主义艺术观

刘璐

(鲁迅美术学院辽宁沈阳110801)

让—保罗·萨特(1905—1980)是法国当代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1964年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因其声称“拒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而拒绝领取。萨特生前有大量文学作品及哲学论著问世,涉及艺术理论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艺术作品并非是现实的;艺术家的创作是追寻自由的一种方式,并渗透进日常生活中;艺术接受即审美来源于对自由和世界的确证把握,其本身也是自由的过程。确切地说,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很大程度上通过其文学创作来表达和展现,从而诠释了审美与艺术的深刻性。他的存在主义艺术理论和观点是哲学思想和文艺学思想的有机整体,蕴含着丰富的理论价值。

让—保罗·萨特;存在主义;艺术理论

1 萨特哲学文艺学思想简介

存在主义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人文思潮之一。在萨特创立起一整套存在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之前,他已经作为一名存在主义的文学家耀眼于欧洲思想界上空了。他在吸取(或者说是创造性地误读)了诸如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等等诸多大家的思想要素后,在早年间建构出了一种独特的自由本体论哲学。主要是由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理论和总体化观点三部分组成。可以这样理解:萨特的文艺学理论和实践透露出哲学的深邃思考,而他的哲学体系对艺术思潮的启发和帮助也具有直接的意义。

1.1 存在先于本质的自由选择论

所谓的存在先于本质,实际上是关于本体论的一种学说。在萨特看来,所谓“存在”是指为了显示存在物而归纳的一个概念。他把存在分成了两种,一种是“自在存在”,而另一种是“自为存在”。前者是说原本就自然存有的一种存在,后者则是主观意识中设定的一种存在。虽然人不能离开物质世界的“自在存在”而生存,可是生存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这种“自为存在”,即人的主观意识和心理活动。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实际上就是说人先来到世界,然后才能确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先存在,后追寻本质。而对本质的追寻,恰恰是自由的。这又构成了萨特“自由选择”的理论。不论身处什么样的“自在存在(客观物质环境)”中,人都可以自由地根据内心选择一种“自为存在”,这样的行动能够反映出人的本质来。

这样的理论并不难理解。本身归队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的存在主义,在萨特身上也自然会体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特质——人本主义思潮架构。无论是对“自为存在”的追求,还是对“自由选择”的青睐,都体现着传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缺乏的个体关怀指向。在萨特的文学作品中——比如戏剧《苍蝇》、《肮脏的手》;短篇小说《墙》,长篇小说《厌恶》等——大多通过表现内心的孤苦、愤懑、犹豫、忧愁等复杂的主观心理状态,来表达故事线索的自由选择性;通过主人公的内心追随,来否定客观的“自在世界”,宣扬内心的“自为世界”。换言之,萨特就是用鲜明的存在主义人物形象来展示自己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而这中间的媒介,就是文学艺术。

1.2 存在主义哲学下的文艺理论

萨特的文学艺术理论,不仅大量从其哲理文艺作品中表露出来,还通过他的一些关于审美和艺术专著中显现出来,《审美对象的非现实性》就是一部,在下文中还将做具体的讨论。他提出的“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论等观点,在这样的作品之中也都有渗透。在实质上,萨特文艺理论以及由此对西方当代艺术思潮产生的影响,归根结底还是其哲学思想的辐射,或者说是衍生。

萨特的文艺理论和艺术观点,大致遵循这样的逻辑:由于艺术和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主观意识的成果,那么其应当是一种主观的“自为存在”;对待这种存在,在审美时要找到一种和其处在同一维度的态度(状态)来,在这种状态下进入一个自我创造的自由意识王国。审美结束后,再返回原来的现实状态,回到丑恶的客观世界中去。这样一来,艺术是艺术,审美是审美,二者的环节各自独立;但又互相有联系,那就是二者均为美好的存在,是与客观现实中的丑恶的“自在存在”截然不相同的一种存在。实际上,可以理解为这是在赋予艺术和审美更多的美好想象,甚至可以不设置边界;于是这便成为了一种因主观存在而理直气壮的自由式美好,呼应了其“存在先于本质的自由选择论”。

2 萨特论艺术作品的存在与创造

2.1 艺术作品具有非现实性

萨特对于艺术作品的非现实性有着详细的解释。艺术形式——比如歌唱、绘画、写作等——都有各自对应的音符、色彩、文字等媒介符号,这些符号表达出作者的主观心理意向,既不同于现实,也不同于这些媒介符号本身。举列来说,当我们观赏一幅画作时,这幅画的内容既不是画纸和画框本身,也不是画的颜料色彩自身,更不是所画的物品在生活中的真实对应。

这里需要澄清一种误区。萨特设定的这种艺术存在方式,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所谓“艺术脱离现实”。不论是马克思主义的艺术观点还是萨特的存在主义观点,都不否认艺术来源于现实。那么这样异常主观的艺术存在形式,就只能被理解为是一种审美上的主观境界,即是说,只有在审美欣赏时,这幅画才不仅仅是一幅画,才既不是画纸也不是颜料也不是画的对应内容,它可以是脑海中任意的想象。这才是对“艺术品非现实性”的正确解答。

2.2 艺术创作是追求自由的方式

这一条与上一条具有相一致性。用萨特的哲学体系来看,既然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本身是主观的,而且人在确认存在后对本质的追逐是具有自由选择特性的,那么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只是选用了艺术媒介符号来追寻自己的本质而已。所以,既可以将其理解为创作是追求自由的方式,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过程本身也是自由的。

由此,萨特还提出对人生与艺术的关系的看法。萨特认为,艺术创造没有明确的目的导向,这也是“创造”内涵的要求——有目的则应当成为“制造”。既然没有目的,那么就是不断地向前,不断地超越。他恰恰将人定义为一种具有超越性的动物,人的“自为存在”随主观意识而动,也没有固定的目标。若认为有一点相同,那也是指都在追求和超越的过程中这一状态。这就为我们理解艺术和人生的随性与永无止境提供了参考意义。

2.3 艺术审美来自对自由的确证

审美实际上就是受众对艺术的接受过程。艺术之所以能够成为艺术,必须有受众进行欣赏,而这样的审美过程——在上文中已经提到过——又必须是自由的。于是,萨特认为,没有对自由的确证,就没有艺术审美;没有审美,艺术也就毫无价值,甚至不将存在。

3 萨特的反犹主义斗争与黑人存在主义艺术哲学

萨特是在《存在与虚无》之后开始对反犹主义和种族主义进行哲学斗争的,并在之后用自己的这些思考影响了黑人存在主义艺术创作。从现象学观点看,犹太人被认为是劣等民族的关键原因不在于他们真的有什么缺点和危害,而是在于反犹主义者的历史偏见先入为主地形成了这样的观念。一旦扩散开来之后,反犹主义者反而将反对犹太人看做一种正义和正常状态。而更重要的是,犹太人群体也因社会大面积的该种认知而默认这样的评价与处境,似乎承认了自己或许真的劣等、真的应该被如此对待便可以获得心里的解脱和自由。这样的“自由观”是消极的,完全不符合萨特本义的“自由选择观”,因此他通过《犹太人问题随感录》进行了分析和揭露,试图唤醒犹太人的内心真正自由,鼓励他们追求解放。

“黑人存在主义”并非指黑皮肤人种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点,而是指“殖民语境下的黑人生存哲学思考”。由此,萨特的自由观和存在主义哲学对黑人群体产生极大影响,通过鼓励他们认清人的本质在于体认自由,应当主动追求存在的价值而不是依靠上帝,一大批黑人艺术家、哲学家创作出了诸多优秀作品,鼓舞了更多收到歧视和压迫的群体。

实际上,这是萨特用哲学思想、艺术手段来对反犹主义和种族主义进行的抗争和战斗。在艺术思潮的意义上来说,他影响了被压迫和待解放民族通过用积极乐观、找寻存在价值的创作指向来最求更加美好的生活。这样的意义自然是非常伟大的。

4 结语

对于萨特而言,其哲学理论、文学创和艺术观点三者是有机融合的。通过哲学的深入思考和文学的创作体验,萨特总结形成的艺术观点更加能够帮助人们探求艺术的本质,并通过艺术这一美好的形式来思考人的存在和自由之间的关系。毫无疑问,萨特存在主义的艺术观点在当代西方艺术思潮中是一颗明亮的星。

[1] 于莉莉.萨特的思想与艺术[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183-184.

[2] 苏宏斌.艺术与自由——试论萨特的文艺现象学思想[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52-57.

[3] 黄坚.萨特“自由”观与黑人存在主义艺术哲学的影响[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54-58.

刘璐(1992.05-),女,汉,辽宁,鲁迅美术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发展趋势研究。

猜你喜欢

萨特存在主义艺术作品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自因还是自为?*——萨特自因理论探究
《归来》中的存在主义叙事
萨特的电影剧本创作与改编述评
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
荒诞世界的生存之道——《他们》的存在主义解读
《在冰山里》的存在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