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泰戈尔教育思想中的印度传统

2017-12-06

小说月刊 2017年14期
关键词:泰戈尔印度教育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 300000)

泰戈尔教育思想中的印度传统

牛孟玉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300000)

面对本土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冲突,泰戈尔反复赞扬古代印度的教育模式,批判殖民政府扶植的英式教育,他利用印度传统教育的优点作为反对外国殖民者和印度当局教育政策的武器,以教育为救亡的工具,运用印度式教育为改造人民的先声,时至今日这些主张仍是处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范式。

教育;殖民;印度;本土

1 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近代印度,政府妥协于英国殖民统治,社会上流行着拜金主义,抬高西方,贬低自身的潮流。在比哈尔大学的奠基仪式上,省督强烈反对“学校建筑华丽是有意消耗教育资源的行为”的观点,他认为厚实的墙壁比大教授更重要。物质条件取代精神价值在英殖民统治下的印度教育体制,完全向西方教育方式靠拢,无视捉襟见肘的印度困窘和教育的真正意义。

印度文明诞生地在自然而不是城镇,古代印度的文明始于森林,广袤的森林满足印度祖先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祖先们在这里繁衍生息、修行悟道,与大自然保持最密切的交流。吠陀经典世袭传承,在森林幽僻之处秘密传导。教师和学生生活在森林里,最古老的婆罗门教也孕育在大自然中。在自然中,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和超越,而不是强调优越的教室环境,在古代,桌椅本就不是学习的必要工具,过度的物质要求反而让人忘却了教育目的本身。体现出印度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观念传统。

1901年,泰戈尔在孟加拉圣蒂尼克坦开办了一所静修学校,资金短缺、条件简陋,泰戈尔认为这正好是学生接触自然的好机会。不需要桌椅,那是英国教育模式的配置,甚至不需要穿鞋(婆罗门教对弟子规定不用穿鞋)。“人类能够利用自然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也只因为他的力量同宇宙的力量是和谐的。”①学生们在森林学校自给自足,享受大自然给予的自由。

2 天性得到最大发挥

英国殖民教育体制下的小学“采用填鸭式的授课方式和死板的考试模式,是教学的工厂,是高墙环围的‘监狱’。学生死记硬背老师机械地传授的知识,笔记本‘写满从机器里流出来的话’,到考试时,把囫囵吞下的话吐出来,写在试卷上,有个及格的分数,就心满意足了。学生不爱动脑筋,只会重复书本内容,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对社会问题鲜有独立见解,人云亦云,是只会重复主人的话的‘鹦鹉’。”②这种教育使考试成为衡量学生价值标准,耽误了儿童的成长。

泰戈尔十分重视人的天性发展,他接受印度婆罗门教“梵我同一”的观点,十分重视人的价值,尤其是对人天性的重视。“梵”是世界的主宰,人在现世生活中经历的一切都是幻,幻是暂时的,“梵”才是永恒的,人是“梵”的表现形式,作为个体灵魂的“我”本质就是“梵”,人生就是不断在有限的生命个体中追求无限的价值。

面对西方过度的物质主义流行所带来的人的价值的贬值、道德的凋零,泰戈尔强调尊重个性,不能埋没人的天性,重视心灵教育,尤其是儿童时期的教育,人的想象力必须在儿童时期培养,因为儿童的心灵稚嫩,好奇心旺盛,感觉能力强,这时候应当让儿童走出与生活脱离的课堂,生活在“大地母亲的慈怀”中,在云彩和阳光的游乐场,在寥廓的天空下做游戏,感受自然的千姿百态和变换无穷。儿童时期是人的天性最完整展露的时期,儿童的心思就像一张白纸,纯洁无暇,容易引导,成年人在经过社会大熔炉的改造后,天性的表现所剩无几,不如儿童明显。儿童是教育的关键,是国家的未来,把握儿童教育最为有效也最为迫切。如果在人生教育的最佳阶段错失良机,会对人生发展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3 重视母语地位,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一味的模仿而不考虑现实,不仅学不到皮毛还会对自己的发展起极大的反作用。“总有一些学生不善于学习语言,也很少有学生从一开始就能跟着优秀的教师。”③在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知识的力量日趋削弱,知识的架子却越来越大”,④外来语言不仅没有对智力和未来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反而成了无法跨越的绊脚石。英语作为印度王室用语,学习成本高,只有有钱人家的孩子才有机会享受好的教育资源。“孟加拉有一批学不好英语的优秀学生,他们学习的欲望和热情在起步阶段就受到遏制,这难道不是全国智商的极大浪费?”⑤

在古代印度,学校是生命自我的所在之处。学生们的成长在生活气息中,他们放牧牛羊,捡拾火柴,采集果实,培育对万物的亲切感。古代的学术性知识,在社会的血管中活泼而强劲地流淌着。无论是农村不识字的农夫,还是足不出户的女人,都受到知识的浸润。这种知识尽管不完美,但在本民族中间的是合理的。“硬着头皮学英语,到头来英语学不好,游戏也得放弃,进入自然王国的良机丧失殆尽,进入文学的想象的大门也是关闭的。”⑥

泰戈尔认为促进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是最迫切的任务。学生学到的源自英国的知识,完全脱离现实,在学校背的课文与现实生活与周围的人毫不相关,书本知识成为生活的负担,“印度学生只背教学内容中那些枯燥的部分,浑身筋疲力尽。”⑦西方教育中的精华大部分装在笔记本里,没有与孩子们的生命和血肉水乳交融。盲目接受英国知识和英国模式的学校,只会使人忘却印度的民族和历史,最终成为争取自由的枷锁。

4 教师与学生亲如父子

学校是生产证书的机器,学生是工厂流水线下的产品,老师是工厂的工人,他们领取工资,把教书作为一种谋生手段,管理学生依靠严厉的管教和惩罚,对童心规律既不认知也不遵循,“没有情谊的纽带,只有交易的关系”。教师和课本是绝对权威,学生学习不求甚解,只需通过考试,获得走向体面未来的通行证。

在古代印度,师生关系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古代经典《奥义书》本意是坐在某人近旁,秘密传授教义,《森林书》指的是远离城镇在乡村的森林里秘密传授知识给弟子。古印度称教师为古儒,吠陀教育以口授的方式,“任何知识不是阅读到的,而是意识到的,”⑧学生住在古儒家中,像古儒的儿子,整个学校如同一个家庭,过着质朴和睦的生活。古儒密切地关注着学生的思想发展,对学生负全部责任,倾其所有促进学生的发展。教与学处在自由互动的状态,“教师把自己所拥有和信奉的知识、价值及理由传递给学生。学生经过反复思考向教师提问,教师深思熟虑之后做出具有针对性的回答,教与学双方均把握教学的主动权,双方思维活跃,处于积极回应状态,教与学的交流互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⑨

泰戈尔所倡导的就是印度古代的古儒式的教学方法,学校是远离城市嘈杂声的碧树成荫的广阔天地,教师在和睦而静谧的环境种备课和授课,学生劳逸结合,情操与技能兼有。他们不仅可以同大自然结合起来,而且还可以学会谋生的本事。老师把生命力倾注到学生身上,以自己的本领点燃学生的知识之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荣,必然会受到尊重。

5 结语

泰戈尔并不是要返回古代原始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去,他立足于印度古代教育的永恒价值上,对印度教育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付诸实践。泰戈尔数次拿印度古代的教育方法否定英国模式,是为了唤起印度人民的民族主义情感,重振印度人对本民族文化的信心。教育是思想的载体,泰戈尔将自己的爱国思想倾注于教育之中,用实际行动传承本民族文化的优秀成分,他建立的圣地尼克坦学校成为印度综合性国立大学,他的教育实践成为处理世界文化与本土文化关系的里程碑。

注解:

① (印)泰戈尔(Tagore,Rabindranath)著;宫静译.人生的亲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第5页.

② (印)泰戈尔著;(中)白开元编译.泰戈尔笔下的教育[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第2页.

③ (印)泰戈尔著;(中)白开元编译.泰戈尔笔下的教育[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第64页.

④ (印)泰戈尔著;(中)白开元编译.泰戈尔笔下的教育[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第555页.

⑤ (印)泰戈尔著;(中)白开元编译.泰戈尔笔下的教育[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第65页.

⑥ 同上,第112页.

⑦ 同上,第122页.

⑧ 郁龙余等著.印度文化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第225页.

⑨ 郁龙余等著.印度文化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第238页.

猜你喜欢

泰戈尔印度教育
十二点钟
卑微背后的高尚人性
国外教育奇趣
金色花
题解教育『三问』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印度式拆迁
印度运载火箭的现在与未来
泰戈尔《飞鸟集》解读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