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意,在教学中栖息、生长

2017-12-05叶丹

湖南教育·A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涵泳诗教韵律

叶丹

“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这块大地之上。”我们一直生活在诗的国度,我们的文化是诗性文化,我们的诗教传统源远流长。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但是,现代教育却在有意无意间丢失了这份美好,当下的教育,当下的语文教学,有各种热闹的景象,但我们仍需追寻本真的教育。诗意的教育,企盼诗意在教学的园子里栖息、生长。

两千多年前,孔子的“诗教”理论的核心是教人“温柔敦厚”,使人情感温和谦逊,富有深度,富有远意。现代“诗意语文”理论同样特别推崇人的精神价值,强调语文塑造个性、化育生命的作用。无疑,诗教传统与“诗意语文”互为补充,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诗意生命意义的思考。

如何建构诗意课堂,如何让语文教育指向人的生命本体,指向表现、创造、发展的言语人生、诗意人生,让语文教学成为寻美、追美的过程,达到润物无声的诗意教学境界,我们可以从涵泳韵律、炼字、情境三个维度去实践。

一、涵泳韵律之美,诗意忽现

古人读书非常重视品味玩索,“沉浸浓郁,含英咀华”,“涵泳得深,体味得切,才有得益”。涵泳即为沉浸,只有把书当作水,学生投入其中,方能如鱼得水。

古代诗词言简而义丰,字短而情长,字里行间总启人联想,最需读者反复沉潜涵泳。古诗词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难点。目前,我们一线语文教师一般会从字面上去涵泳诗词,通过字面上的解读,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情感意蕴。这种教学方法是需要的,但在实际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很容易陷入过度分析,过高估计孩子的理解水平,将优美的古诗词解析得支离破碎,却没有真正触及诗词的本质。“诗者,以声为用者也”,诗歌是讲究韵律的,有韵才能传达情感。孔子作为精通文学和音乐的大教育家,深知诗歌和音乐对人性情的陶冶作用,经常和他的弟子“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古诗词可以通过吟诵的有效方式,靠天然的呼吸节奏,依字行腔,在沉潜涵泳韵律之中,诗意便会自然出现在学生的声音画面里。

我们看看《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当我们引导学生按照平长仄短、入促韵长的诵读规律去诵读时,诗的节奏出来了:“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当我们入情入境地吟诵,把平声字“蹊”字拖长时,便是领着学生欣赏小路不断、鲜花不断的美景,把“恰恰”两个叠加的入声字吟诵得短促一些,黄莺动听的鸣叫就在耳边“恰恰啼———”;当我们回到韵字:“蹊———低———啼———”,体会“齐”韵的低回婉转,杜甫饱经离乱后的喜春之情便沉潜于一声一韵之中,无需多言。

正所谓“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气;眉睫之际,卷舒风云之色”,吟诵,为我们打开了古诗词教学的另一扇窗,只有将字面和声音意义完美结合,涵泳韵律,才能抵达诗词的内核,获得不一般的古诗词教学的境界。吟诵经典,孩子们自然生命的韵律触碰在诗教文化的土壤上,终有一天,受过经典熏陶的孩子们都会在人生成长的某个节点上“归来笑拈梅花嗅”。

二、涵泳炼字之美,诗意回环

“吟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古人写诗作词除了讲究平仄韵律,还十分注重炼字。“云破月来花弄影”,一个“弄”字写活了月下之花,诗意尽显。同样,当我们拿到教学文本,第一要做的便是文本细读,这是语文教师要练的第一个“真功夫”。在备课过程中要善于找寻文本中的闪光点,对文本中那些饱含情感、富有意蕴的词语精心锤炼、反复咀嚼。特别是需要涵泳文眼,要找到文本的最佳切入点,并以此统领整个教学过程,营造“一唱三叹”“回环复沓”的诗意课堂。

笔者在执教语文A版六年级下册《张潇洒》这个文本时,没有传统地解读人物形象进而简单发问:张潇洒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而是涵泳“潇洒”这个文眼,分析人物形象,从闲聊“潇洒”引入:你认为生活中怎样的人可以称为“潇洒”?由辨析“潇洒”展开:你认为张潇洒“潇洒”吗?你是從文章中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的?然后回到人名的讨论:你现在知道作者为什么给主人公取名叫“张潇洒”了吗?接着升华:咱们很多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人名都是很有深意的,像《红楼梦》中的“贾雨村”,暗示“假语村言”;“晴雯”,晴天有颜色的云彩,美丽而短暂。《水浒传》中的108将更是姓名加外号,个性鲜明,呼之欲出。每个人物的姓名都与人物性格有着紧密联系。最后回到文题,留有余音,实现读者、编者、教材的有机对话:《张潇洒》这个故事在秦文君写的《调皮的日子》这本书中并不叫《张潇洒》,而是《小狗乐园》,《张潇洒》这个题目是编入教材时编者改的,你更喜欢哪个题目,说说你的理由。

就这样,在涵泳文眼“潇洒”之间,引导学生领悟人物姓名与塑造人物性格的紧密联系。整个人物形象的解读由词到句到篇,形成一个回环往复、逐层推进的诗意过程,在这种品读涵泳中促使学生进行思想的碰撞,从而深入解读人物形象,一个率真自信、敢想敢做、敢作敢当、思维独特的“张潇洒”的诗意形象出现在语文课堂里,浸润孩子们的生命。

文本细读,找到文眼并非难事,关键是引导学生涵泳文眼,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地品读,从而使文本的解读充满思想的火花和回环的诗意。

三、涵泳情境之美,诗意衍生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古诗词讲究意境,诗化教育讲究熏陶、感染,达润物无声之境。当我们仔细研究“诗意语文”的经典课例,便会发现它们有一个相似的特点,那便是在课堂之中,通过诗意的语言,营造一种情境。

有效教学情境的营造有多种方式,在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理念的背景指导下,我们的教师越来越重视语文的工具性,越来越注重读写结合,“语用”的地位逐步提高,但是存在将读写生硬拼凑的现象。例如,学习《观潮》这篇文章,了解了文本由远及近的写景方法,课堂上进行小练笔,让学生按照由远及近的方法写一处景观。这样类似的阅读教学课堂读写训练模式,读是一个对象,写是另外一个对象,没有将读与写诗意地融合,有脱节之感,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训练目标难以达成。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读写训练的有机融合?我们需要涵泳读写结合的情境。

涵泳读写结合的情境,将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与陶冶情感相融合、与理解内容相融合、与渗透学法相融合。需要依据年段教学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在深入品读文本的基础上,找寻文本的空白处,进行读写训练。例如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依据年段目标及单元教学目标,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是:通过品析人物语言,体会人间真情。涵泳情境、读写结合,可以这样展开:跳读文本,找出描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语言,细细地读一读;集中品读伯父鲁迅先生的语言:“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在品读人物语言时引导学生感悟鲁迅先生关爱晚辈、幽默风趣的长者形象。细细研读文本时,发现伯父救助了车夫之后,作者没有直接描写人物语言,只是写了伯父严肃的神态和深深的叹息。于是联系当时黑暗的社会背景,读写结合,推想人物语言:“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会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伯父说:“……”学生在推想表达中体会到鲁迅先生深沉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无言之言”的文本表达方式。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学科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与诗歌的陶冶功效一致,饱含着情感的因素。读与写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之下,不脱离课境,学生才能自然生成,衍生诗意。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教学文本中互生互长,将其统一在诗意的情境之中,将会出现别样的意境。

当我们对诗歌的创作方法和“诗意语文”的构建特点,从韵律、炼字、意境等角度进行对照的时候,我们发现了诗意的共通之处,他一定是富有美感、别有意境、回环共生的。诗教传承发扬任重道远,诗意课堂的建构的视角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的教学是建立在对生命成长的终极关怀的基础之上,诗教传统便会薪火相传,教育生命便会诗意地栖息、生长。

(作者单位:常德市武陵区东升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涵泳诗教韵律
书的国度
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
偶感
诗教为何与何为
陆九渊“涵泳”法
诗教传统与高职学生思政教育关系探微
传统阅读方式“涵泳”的历时衍化及现代运用
忧世要深,择术要慎
“涵泳”不作此“涵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