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南京河段治理60年回顾与展望

2017-12-05

水利水电快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浦口河势抛石

(1.南京市水务局,江苏 南京 210036; 2.南京市长江河道管理处,江苏 南京 210011; 3.南京大学 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管 理

长江南京河段治理60年回顾与展望

吴永新1周玲霞2吴昊3章日佳2武雁刚2武玮1

(1.南京市水务局,江苏南京210036; 2.南京市长江河道管理处,江苏南京210011; 3.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江南京河段治理保护取得了巨大成就。系统回顾了南京治江60 a的主要历程,总结分析了治江理念、规划设计、施工技术和建设经验,探索治江理论,促进治江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以治江60 a中6次大规模治理历程为经线,以护岸技术、设计方案、材料应用、施工方法、测量技术、科学研究等6个方面发展历程为纬线,系统总结了取得的成绩和经验。长江南京河段在60 a的治理历程中,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河道整治技术、河道原型观测方法,组织开展了河道整治理论研究、整治设计方案的创新,不断探索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运用。针对新时期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要求,分析了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为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出了当前和今后的工作重点,以努力实现长江保护与开发的协调发展。

河道整治;原型规划;疏浚;护岸;长江南京河段

1 研究背景

长江南京河段是典型的分汊型河道,其河势受上游河势及自身河势变化的影响,南京河段整治从重要节点控制出发,逐步延伸到全河段的节点及导流岸壁整治,使全河段河势呈相对稳定状态,但近年来河势仍在出现新的变化,表明了长江河道整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通过对南京河段整治历史的回顾,提出进一步整治的一些新理念和新思路。

长江南京河段右岸上起和尚港、下迄大道河口,左岸上起驷马山河、下迄小河口,全长约97 km。河段内洲滩发育,其平面形态为宽窄相间的藕节状分汊河型,自上而下有新济洲汊道、梅子洲汊道、八卦洲汊道和栖龙弯道河段。主流走向呈连续波浪形:走新生洲、新济洲右汊,经济潜(新济洲、新潜洲)水道到七坝节点,转向右岸的大胜关-梅子洲头,由梅子洲、潜洲(老潜洲)左汊进入下关、浦口窄段,再由八卦洲头右缘转到右岸燕子矶,过渡至八卦洲右汊左岸天河口、折向右岸新生圩港区,再转向八卦洲尾汇流段左岸西坝头节点后挑向大江右岸栖龙弯道段,经三江口节点进入仪征水道(图1)。

图1 长江南京河段河势示意

1954年大洪水是长江流域历史上有记载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水,创长江南京段10.22 m(吴淞高程)历史最高水位,造成南京河段特大灾情。此次大水之后,长江南京河段开始了大规模治江工程。60多年来,对河势演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在河道治理的理念、研究、方法、设计、施工等方面也有了长足的发展。长江南京河段自1911年起,江身缩狭,江岸崩坍。1954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后,江床有显著刷深,发生多起江岸崩坍事件。20世纪50年代实施的浦口下关护岸工程使其逐渐形成浦口、下关窄段,由此开启了新中国长江南京河段的治江时代。此后,南京河段不同程度的崩岸也频繁发生,主要集中在铜井河口、七坝上、大胜关、九袱洲至浦口、三汊河至下关、大厂镇、九里埂、燕子矶、新生圩、西坝头、龙潭至三江口等岸段。崩岸长度 65.2 km,最大崩宽1 335 m,应急抢险成为主要的治江措施[1]。21世纪以来,长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发凸显,对防洪安全、河势稳定、岸线资源、水资源、航运资源等要求越来越高,长江南京河段的治理也从应急抢险发展成为系统整治,治江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2 治江历程

1954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雨季提前到来,洞庭湖和鄱阳湖水系于4月份即进入汛期,长江中下游干流高水位持续时间长,汉口至南京江段水位自6月25日起全线超过警戒水位,历时达135 d,中下游洪水位全线突破当时的历史最高值;而这一年也发生长江全流域性大洪水,长江中下游洪水与川水遭遇,上游宜昌站最大洪峰流量66 800 m3/s,下游大通站最高水位 16.64 m,相应流量92 600 m3/s,南京段水位达到 10.22 m,为该河段有历史纪录以来的最高水位[2]。特大洪水的发生导致长江南京河段窄段河势变化,下关岸边形成深泓,严重威胁下关电厂的安全,同时也造成浦口铁路轮渡栈桥上、下连续崩坍。经国务院批准,决定在窄段沿岸兴建重型沉排护岸工程,中央水利、交通、铁道等3部与江苏省及南京市相关部门联合组成“浦口、下关抢险护岸工程指挥部”,由此拉开了长江南京河段整治工程的序幕。

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江南京河段进行了几次较大规模的河道整治工程,按时间顺序分为:解放初期的白沙洲疏浚整治工程;1954年大水后实施的下关、浦口及八卦洲左汊局部沉排护岸工程;20世纪60~80年代七坝、大胜关-梅子洲头河势控制工程和八卦洲右汊以及栖霞-龙潭弯道的应急护岸工程;1983~1993年的集资整治工程(也称一期整治工程);1999~2000年浦口、下关沉排加固工程;2003~2007年的二期整治工程等[3];2014~2016年新济洲汊道河道整治工程。

(1)1949~1957年疏浚沉排工程。1949年长江发生较大洪水, 9月浦口铁路1号码头发生崩坍,后崩塌逐步发展到3,5,6号和7号码头。前苏联专家布可夫总结中苏专家意见提出“疏浚导流为主,以达到保护浦口兼顾下关”的方案得到采纳,进行了白沙洲等疏浚以及沉排、抛石等护岸工程,累计疏浚1 132万m3,抛石15万m3,沉树277组,砌石护坡3 900 m2以及沉笼5 300个。在建国初期实施的上述疏浚和护岸工程虽然规模较大,但并未达到预期效果。1954年发生全流域性大洪水,南京下关、浦口两岸同时出现严重崩坍,疏浚区在1954年大洪水期间和汛后数年内相继大幅回淤,当年所清淤疏浚的1 132万m3的潜洲,目前已经全部回淤出水面,标志着白沙洲疏浚工程基本以失败而告终。

1954年大洪水,浦口下关江岸发生重大崩岸等险情,1955~1957年在下关、浦口和大厂镇崩岸区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沉排沉树护岸工程及抛石护岸工程。在沉排施工中,不断总结经验、摸索改进,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沉排方法和施工工艺,保住了浦口和下关岸段的稳定。

(2)1964~1983年守点护面工程。在此期间,除实施了下关、浦口沉排加固工程外,还实施了七坝、大胜关、梅子洲头、八卦洲头、燕子矶、天河口、新生圩、西坝头和栖龙弯道等一系列平顺抛石护岸工程。浦口、下关的河势得到基本控制,护岸作用明显,逐步改变了被动局面。此间,护岸整治工程的结构形式以平顺抛石为主。

(3)1983~1993年集资整治工程。长江南京河段集资整治工程(又称一期工程)是建国以来该河段第一次全河段的规划治理工程。此次工程以稳定八卦洲汊道和栖霞龙潭弯道、守护三江口节点、进一步稳定大桥以上河势为治理目标[4]。1983年启动与准备,1984年首先开始对八卦洲头进行守护,随后对栖龙弯道展开抛石连片护岸,并分年、分段对燕子矶、天河口、新生圩、七坝、大胜关和梅子洲左缘等岸段进行加固延护护岸,1992年完成了集资整治工程。1993年工程进行了竣工验收,初步稳定了长江南京河段河势[5]。此次工程以平顺抛石护岸为主,结合水流条件和使用条件在部分岸段采用了编织布软体排护岸。

(4)1998~2000年下关、浦口沉排及抛石护岸加固工程。下关、浦口两岸沉排护岸工程建于20世纪50年代,据1991年《南京浦口下关沉排及抛石护岸工程调研报告》柴排摸探试验表明,其组成材料50%以上已剥蚀损坏,柴排的绑扎铅丝已完全锈蚀脱落,而柴排表面及四周又无足够的块石掩护。20世纪70年代下关、浦口两岸进行了大规模抛石护岸工程,初步抑制了江岸崩坍的发生[6]。但由于抢护工程标准不高,因种种原因未进行维修加固,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此次工程的任务是对下关、浦口江岸实施护岸加固工程(包括局部地区延护工程),稳定江岸,提高洪水防御能力,确保防洪安全;保持河势的稳定,维持八卦洲汊道的分流条件;形成良好的水域条件,满足港口、航道和其他用水部门的需要。在经过对抛石、重型沉排组合抛石、预制混凝土铰链排等3个水下加固方案反复进行技术比较后,选择了水下抛石方案[7]。对浦口、下关段进行重点加固抛石,对上下游相应岸段也采取了相应的抛石加固措施,巩固了浦口、下关关键节点的守护能力。

(5)2003~2007年长江南京河段二期整治工程。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对长江南京河段继续加以整治的迫切性不断增强,经过调研分析,初步拟定了长江南京河段二期整治工程方案[8]。二期河道整治工程的任务包括:对尚处于近自然演变状态下的新济洲汊道段进行控制,并为下游河段河势的稳定创造有利条件;维持梅子洲分汊段现状分流比的持续稳定;重点整治八卦洲分汊段,改善左汊进流条件,适当扩大左汊分流比,抑制右汊的进一步发展;稳定栖霞龙潭弯道河势,保证出流稳定,为下游镇扬河段的稳定创造条件。工程主要内容为:建设长江南京河段新济洲、七坝、大胜关等重点岸段的护岸工程,巩固八卦洲头等段护岸及实施八卦洲头的围堤工程;新建及加固岸长62.69 km,筑围堤5.94 km。该工程除沿用平顺护岸方式外,在南京河段首次采用预制混凝土板铰链沉排、四面六边体框架和生态护坡等护岸整治新技术。

(6)2014~2016年长江南京河段新济洲汊道河道整治工程。鉴于新生洲汊道出现的一系列不利于河势稳定、防洪安全以及两岸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的新变化,特别是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上游来水来沙条件的改变,有可能促进这种演变趋势进一步发展,因此及时对新济洲河段进行治理显得尤为迫切[9]。

南京新济洲河段河道整治工程由河势控制工程和护岸工程组成,河势控制工程包括新生洲头导流坝工程、新生洲新济洲中汊封堵工程和新生洲右汊进口段护底工程;护岸工程包括新生洲右汊进口左右岸、新潜洲头、陈顶山-七坝段、新潜洲右汊右岸等新护工程以及七坝段、新济洲右缘和西江横埂3段护岸加固工程。该工程使用了砂肋软体排、系混凝土块软体排护底、雷诺石垫护坡、砂被筑坝和网兜石护岸等新技术。

3 治江工程成效

长江南京河段整治最开始是用浙江海边的塘柴扎成梢龙,纵横多层梢龙组成排体,并用船机设备逐块浮移定位,从抛石压排沉放的重型柴排工程,到平顺抛石护岸工程再到铰链沉排、软体排及四面六边体透水框架等技术措施,在河道深槽岸壁实施加固,在水位变幅区抛投树枝石和链子石,起固岸和促淤作用,在具备条件区域实施铰链沉排及四面六边体透水框架促淤等工程,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调整,形成重型柴排施工的系列工艺、铰链沉排系列工艺及相关施工技术规范与工法等。长江南京河段整治工程结构形式多种多样,不断采用新材料,更新新工艺,应用新技术,从原形观测、理论研究和规划设计,到组织实施、强化管理,不断丰富治江新技术,建国以来先后采用护岸、堵汊、护底和导流坝等类型,护岸工程有水下抛石、重型柴排、铰链排和软体排等护岸工程整治形式,在材料、结构、设计思路、施工工艺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工程技术人员在工程实践中积极探索、有效治理,保证了长江南京河段的河势稳定。

经过60 a的大规模系统治理,长江南京河段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河势格局,逐步形成受4个节点约束,18个导流岸壁导控,河道宽窄相间呈藕节状分汊河型;消除了因频繁崩岸或决堤造成的洪涝灾害;避免了因崩岸引发的河势大幅调整和沿岸人民生命财产损失[10]。回顾总结长江南京河段的治理可以发现,抓住了有利时机、有利节点,适时开展整治建设工程,经过60 a的系统治理,建立了南京长江整治工程技术体系,对南京河段的稳定和河势格局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从抢护到系统治理,河势得到有效控制,护岸整治效果十分显著,特别是保住了下关市区[11]。

经过60 a的努力,南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长江治理规划、立项报批、项目实施和运行管理体系,使南京治江理念和实施能力达到较高水平,包括系统的原形观测、河势演变分析、数学模型验算、物理模型定床、动床试验、系统规划、研究设计、项目实施管理和运行管理等。该体系对充分认识河势演变规律,抓住时机、实施治江,有较强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多年形成的系统观测和详细分析的机制,为了解和掌握河势演变规律,预测河势发展趋势,探索治理时机,实施系统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实践证明,抓住有利的时机实施关键节点和重要岸段的治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长江南京河段也成为长江中下游干流治理的成功典范。近年来,南京河段河势仍在出现新的变化,表明长江整治是一项长期任务,通过对该河段整治技术的回顾,提出今后整治工程的设想和新思路。

4 治江主要成果与创新

长江南京河段经过60多a的治理历程,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河道整治技术、河道原型观测方法,组织开展了河道整治理论研究、整治设计方案的创新,不断探索新材料、新工艺与新技术的运用。以护岸技术、设计方案、材料应用、施工方法、观测技术和科学研究等6个方面为主题,反映了治江60多年来的主要成果与创新。

4.1 护岸技术

南京河段应用最广泛的是抛石护岸。抛石护岸历史悠久,在世界各大江河护岸工程中应用最为普遍。就长江中下游而言,抛石护岸应用最多,积累经验较丰富且具有就地取材、施工维护简单、可分期施工、逐年加固及造价低等优势。它在坡面变形(沉降或水、浪冲刷所致)时能自动调整和弥合,且具有一定的抗水流、波浪和船行波冲刷的能力[10]。以往在各种水流、边界条件下均使用过,护岸效果较好。抛石护岸最大缺点是块石开采对环境的破坏和施工后需要经常性维护。

南京河段早期护岸工程中运用梢料护岸等形式,主要梢料有柴枕、柴排、柴帘、沉梢坝和沉树等,梢料护岸整体性较好,可就地取材;能较好地适应水流及河床边界情况,护岸效果好,维修、加固简单,但施工难度较大,如20世纪50年代浦口下关沉排,当时的施工下沉深度和柴排面积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地位,近期有被混凝土排、沙肋排、系混凝土块等取代的趋势。混凝土预制块相互连接,形成柔性排体,既可抗冲,又可适应变形,从而达到防护的目的。这些先进的技术在南京河段都有所应用。

南京河段应用较多的还有四面六边体透水框架、沙袋等形式,沙袋作为块石的替代品,具有环境友好型功能。四面六边体透水框架取材容易,节约工程材料,对近岸河床水流结构影响相对较小,促淤效果较好,用于崩岸速度较小处护岸和崩窝促淤效果较明显。

南京河段的护坡形式主要有浆砌石、干砌石、混凝土六角方块、植生块、雷诺石垫和格宾石笼等。

4.2 设计方案

抛石设计为便于水下抛石施工定位和工程量计算,抛石的平面布置一般分为若干个顺水流矩形抛区,给定每个抛区的一顶角坐标和方位角即可满足施工放样要求,此设计方案也称平顺抛石。铰链排(图2(a))布置一般是从系排梁至深槽,为便于排体搭接,系排梁应尽量顺直,铺排前先在岸边建系排支架,将排体于支架边固定,排体由船拖入江中沉排。四面六边体框架(图2(b))是通过抛散四面六边体框架,改变水流流态,降低河床近底流速以达到防冲促淤的效果。为节约投资,采用适当间隔布置可达到同样满铺的效果。护坎工程尽可能顺现状地形而布置,避免简单划一的直线布置,而增加土方工程量。护坎的断面设计尽量利用现状坡面布置,在满足岸坡稳定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土方挖填工程量。在长江二期整治工程中,八卦洲头滩地采用生态防护方案,既考虑了防止水流冲刷的功能性要求,又使工程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图2 铰链排和四面六边体框架

4.3 材料应用

有个叫尼堪外兰的女真人,投降了明军,作向导,把明军引到古埒城,抓住了王杲。王杲被抓,被明朝朝廷施了“千刀万剐”之刑,土话叫“活割肉”“刮刑”。行刑时候,王杲一直破口大骂,剩下不点肉了,叫骂声仍不停,最后给活活刮死了。

材料包括梢料、树枝石、块石、土工布、混凝土块和四面六边体框架等。20世纪50年代采购梢料比较容易,后来由于材料稀缺、腐烂等,块石便成为主角。随着保护生态环境禁止开山政策的实施,块石又渐渐稀缺,混凝土块、四面六边体和砂袋等开始得到运用。抛石护岸在长江中下游应用最多。但当现场石块尺寸较小,抛投后可能被水冲走时,可采用抛石笼的方法。四面六边体具有取材容易,节约工程材料,透水对近岸河床水流结构影响相对较小以及促淤效果较好等优点。砂袋(图3)可以就地取材,具有节约资源、造价经济和施工效率高等优势[12]。土工织物软体排是以土工织物为基本材料做成大片排体形式的防冲防护结构,所用土工织物多为织造土工织物;排体面积可达数百甚至上千平方米,结构也更为复杂,由多种材料组合而成。压重可采用块石、土枕、土袋、铁丝石笼和土工网格石笼。混凝土块铰链(系结)排是通过钢制扣件将预制混凝土块连接,或将混凝土预制块系结在土工织物排布上,组成排的护岸结构形式。混凝土预制块的相互连接,形成柔性排体,既可抗冲又可适应变形,从而达到防护的目的[13]。

图3 砂袋护岸

4.4 施工方法

块石抛投由人工抛投发展为机械抛投,由人工定位发展为GPS定位,水下工程自动定位控制系统,独创水下工程目标精确定位方案,并将工程实时定位与水上定位控制有机结合,应用于水下工程施工,取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并获得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铰链排沉排自主创建水上平拉连续沉排技术(图4)后经创新升级,改为双排平拉连续沉排,功效增加数倍,水上平拉连续沉排施工工艺,应用于历次铰链排护岸工程中,经济、快速、质量好,取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并获得江苏省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图4 铰链排沉排

重型铰链排平拉连续拼排沉排技术也较为成熟。系混凝土块软体排及砂肋软体排施工采用沉排工程船,技术较为先进。

4.5 观测技术

20世纪50年代用小木船和人工绞关进行水文测验(图5),如今,南京河段观测采用总功率达441 kW,航速可达18 km/h、配备先进测量设备的新型水文测船。

图5 20世纪50年代的木划与最新的“测量一号”

水道地形的观测从经纬仪交汇法、微波定位、GPS定位系统直至现在的RTK单基站CORS GNSS 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以及无人机观测,极大地提高了成果精度和工作效率(图6)。

图6 水准仪、经纬仪、GPS和多波束

测量数据的处理及河道地形图的绘制由原来的人工计算展点,在聚酯薄膜上手工勾绘等高线发展到目前基于GIS的内外业一体化河道成图系统,实现了河道地形信息化处理的标准化。

河道观测由单一的水下地形观测逐步拓展到采用ADCP结合GPS罗经的流量和分流分沙测验、水环境监测、水生态监测,并逐步实现在线监测,在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6 科学研究

建国初期,长江洪水频发,灾害危重。1957年,水利部南京水利实验处(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前身)以南京浦口、下关段长江的冲淤变化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动床模型,探索动床模型试验的方法,为浦口、下关段河道的治理提供指导意见。

(1) 西坝港区码头模型试验。 2004~2005年,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通过模型试验,研究了西坝港区码头工程平面布置的合理性以及码头兴建对大江行洪的影响。

(2) 南京长江第三大桥整体模型动床试验。该桥位于大胜关附近,是国内第一座钢塔斜拉桥,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弧线形钢塔斜拉桥,于2005年10月正式通车。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在工可、初设及施工期等不同阶段,对大桥平面布置、防洪影响、桥墩基础防护等进行了整体和局部模型试验研究。

(3) 八卦洲汊道整治动床模型试验(图7)。长期以来,八卦洲汊道左衰右兴,严重制约左汊汊内工厂企业乃至南京市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寻求合理的综合整治方案,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和河海大学于2011~2012年间分别进行河工模型试验作平行研究。

图7 八卦洲汊道整治动床模型试验冲淤地形

(4) 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动床模型试验。该桥代表了中国当前桥梁建造的最高水平,被誉为“世界铁路桥之最”,是世界首座六线铁路大桥,于2011年1月11日正式通车。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就大桥工程对河势变化、防洪、航运等的影响的关键问题,开展了整体及局部冲刷模型试验等研究。

(5) 南京长江第四大桥整体模型定床实验。该桥是中国跨境最大双塔三跨悬索桥,被誉为“中国的金门大桥”,于2012年12月24日正式通车。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在工可、初设及施工期等不同阶段,对大桥平面布置、防洪影响、桥墩基础防护等方面进行了整体和局部模型试验研究。

(6) 塑枕保砂性水槽试验。在护岸、护底和筑坝工程中广泛使用塑枕充砂袋,但由于水流的冲刷作用,塑枕充砂袋存在不同程度的漏砂现象。为此,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针对塑枕的保砂性进行了水槽试验专项研究。

(7)砂袋现场试验。在长江南京大胜关岸段高铁大桥段进行了沙袋抛投现场试验。砂袋对该段水下深槽起到保护作用,改善了岸坡稳定条件。

5 展 望

长江河道演变有其自身的规律,除了有三峡工程(干流枢纽)运行给河段上游来水来沙条件带来的变化,还有河段内河床边界条件的影响及开发利用等因素;河道治理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长期的过程。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观测、分析、研究、规划等基础性工作。南京河段需要延续较为独特的实施治江的模式,才能保证南京河段的长治久安。长江整治工作是一个动态的、逐步完善的、逐渐提升的过程,只有认真做好河道的原形观测,及时了解河道演变状况,切实加强整治的基础性研究,特别是重点河道、重要节点等关键性区域,必须强化河道的模型试验与研究,适时做好整治工程的建设,才能适应沿江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14~15]。稳定的河势格局是长江南京沿岸航运、港口、码头、供排水、景观、旅游等最基础性的保障。

遵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稳定长江河势,提升江堤防洪能力,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重要位置抓紧抓好,切实促进两岸社会经济发展,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带动中西部转型升级协同发展,激活长江中上游广阔腹地蕴含的巨大潜力。南京河段的长江堤防是经多年逐步修建、加固而成,通过江堤达标建设、防洪能力提升等大规模工程措施,大幅度提高了长江南京河段堤防防洪能力,形成了较为坚固的防洪体系,保证了南京城市防洪的安全。相对稳定的河势格局和安全的防洪体系,为南京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展望未来,充分认识到长江整治工作是一个动态的、逐步完善的、逐渐提升的过程,只有认真做好河道的原形观测,及时了解河道演变状况,切实加强整治的基础性研究,适时做好整治工程的建设,才能适应沿江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长江南京河段的治理,在目前河势和重点治理的基础上,根据全市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的发展要求, 针对长江河道演变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特别是在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对长江中下游带来的变化以及对于冲淤演变、防洪、航运等影响,提出了长江南京河段河道治理与河势控制的规划方案,使长江南京河段的河势状态始终保持可控,适应沿江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求。

南京已被确定为长三角及华东唯一的特大城市,南京江北新区也被批准为国家级新区,二者的战略地位了决定了南京在未来发展中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国家一项区域发展战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南京是沿江重要城市之一,国家12.5 m深水航道建设使南京由内河城市已转为通江达海的节点城市。依托长江,发挥南京城市纽带作用,确保长江南京河段的安全对长江航运、沿江经济发展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长江科学院.长江下游南京河段近期河道演变分析[R].武汉:长江科学院,1991.

[2] 南京市水利局.南京通志(水利卷)[R]. 南京:南京市水利局,2002.

[3] 吴永新. 长江南京河段整治的实践与思考[J]. 江苏水利, 2007(8):11-12.

[4] 江苏省水利学会.长江镇扬、南京八卦洲河段河床演变及治理问题专刊[J].江苏水利科技,1982.

[5] 江苏省水利厅.长江南京河段、镇扬河段整治工程总结[R]. 南京:江苏省水利厅,1993.

[6] 南京市长江护岸工程管理处.南京市下关浦口沉排及抛石护岸工程调研报告[R]. 南京:南京市长江护岸工程管理处,1991.

[7] 长江下游水文水资源勘测局.长江南京下关、浦口沉排抛石护岸加固工程效果及对南京河段河势影响分析[R].南京:长江下游水文水资源勘测局,2000.

[8]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下游水文水资源勘测局.长江南京河段二期河道整治工程河势检测成果汇编(汛期)[R]. 南京: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下游水文水资源勘测局,2008.

[9]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下游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新济洲河段整治工程河势分析报告[R]. 南京: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下游水文水资源勘测局,2008.

[10]余文畴. 长江河道演变与治理[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5.

[11]潘庆燊. 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研究[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1.

[12]田正宏, 迟福海, 肖洋,等. 长江南京段砂袋深水护岸施工技术[J]. 施工技术, 2013, 42(21):47-50.

[13]南京市长江河道管理处,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长江南京河段崩岸及其防护工程型式研究[R].南京:南京市长江河道管理处,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010.

[14]蔡其华.大江浩荡写辉煌—长江治理开发与保护60年回顾与展望[N].中国水利报,2009-9-22(A01).

[15]南京水利学会. 南京治江60年[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5.

(编辑:李慧)

2017-09-15

吴永新,男,南京市水务局,高级工程师.

1006-0081(2017)11-0107-07

TV85

A

猜你喜欢

浦口河势抛石
倾力打造侨海联盟 探索服务经济的浦口实践
从线下到云端:探索让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浦口路径”
聚焦三个“多元”着力打造涉侨纠纷多元化解的浦口模式
两种新型抛石护岸工艺在深水区应用效果对比*
南京科学城(欧洲)海外协同创新中心落户浦口
新乡黄河河务局用无人机查勘黄河河势
倒运海水道近年河床演变分析
沉箱抛石基床整平施工技术
长江口长兴水道潘石港附近岸线利用分析
长江专用抛石工作船取、抛石系统的研究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