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使用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效果观察

2017-12-05黄祥忠任冬青郭新春

当代医药论丛 2017年4期
关键词:梗阻性引流术黄疸

沈 炜 黄祥忠 任冬青 高 峰 郭新春

(江阴市人民医院介入科 江苏 江阴 214400 )

使用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效果观察

沈 炜 黄祥忠 任冬青 高 峰 郭新春

(江阴市人民医院介入科 江苏 江阴 214400 )

目的:探讨使用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效果。方法:选取近几年某院收治的85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开腹组和介入组。为开腹组患者使用开腹引流术进行治疗,为介入组患者使用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的水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术后住院的时间。结果:经治疗,介入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的水平、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术后住院的时间均明显优于开腹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效果显著,可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其术后住院的时间。

恶性梗阻性黄疸;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开腹引流术;效果

恶性梗阻性黄疸是指胆管或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侵犯或压迫肝内胆管和肝外胆管,导致胆管阻塞,进而引发的梗阻性黄疸。该病患者在临床上的表现主要是皮肤巩膜黄染或瘙痒、尿黄、食欲下降。临床上通常使用外科手术的方法治疗该病。但部分患者由于病变部位特殊、病情发展到晚期、年龄较高等原因不宜使用常规的外科手术进行治疗。对此类患者,可使用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进行治疗[1,2]。为探讨使用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效果,某院对近年来收治的85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使用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进行治疗,获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某院收治的85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这些患者均经临床症状观察、影像学检查等综合性检查被确认患有恶性梗阻性黄疸。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开腹组和介入组。开腹组中共有41例患者,其中有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6例;其年龄为56~77岁,平均年龄为(63.4±8.2)岁;其中有19例患者的发病原因为患有胰头癌,有4例患者发病的原因为患有胆囊癌,有12例患者发病的原因为患有胆管癌,有2例患者发病的原因为患有肝癌,有4例患者发病的原因为患有胃癌或结肠癌。介入组中共有44例患者,其中有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7例;其年龄为58~76岁,平均年龄为(62.9±7.8)岁;其中有22例患者发病的原因为患有胰头癌,有3例患者发病的原因为患有胆囊癌,有15例患者发病的原因为患有胆管癌,有2例患者发病的原因为患有肝癌,有2例患者发病的原因为患有胃癌或结肠癌。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为开腹组患者进行开腹引流手术,具体的方法是:根据患者胆管梗阻的部位确定对其进行手术的方式。分别对患者进行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高位胆管空肠吻合术、胆总管十二指肠架桥引流术、肝总管空肠吻合术及胆管外引流术进行治疗。为介入组患者进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进行治疗,具体的方法是:使用CT或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检查患者胆道扩张的情况,明确穿刺点。在透视机的辅助下,用22G千叶穿刺针对患者的肝内胆管进行穿刺,推注对比剂,使扩张的肝内胆管显影。选择合适的胆管分支进行二次穿刺,回抽到胆汁后,送入导丝。沿导丝置入鞘管,尝试将导丝通过梗阻段。如果导丝顺利地通过了梗阻段,则置入胆道支架。如果导丝不能顺利地通过梗阻段,则放置外引流管。

1.3 疗效评价指标 治疗前后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的水平,统计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记录其术后住院的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的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胆红素的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两组患者血清胆红素的水平均明显下降,且介入组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下降的幅度明显大于开腹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开腹组中有11例患者发生了胆系感染等并发症,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6.8%;介入组中有3例患者发生了胆系感染等并发症,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8%。介入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开腹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开腹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的水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术后住院的时间(±s)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的水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术后住院的时间(±s)

组别 例数 血清胆红素(mmol/L) 并发症[n(%)] 术后住院的时间(天)治疗前治疗后开腹组 41 276.3±113.5 147.2±63.5 11(26.8) 16.5±4.6介入组 44 279.6±116.7 122.9±51.3 3(6.8) 11.0±3.1 t/χ² 值 0.1361 2.3525 6.4527 2.6218 P值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恶性梗阻性黄疸是因恶性肿瘤导致肝外胆管或肝内胆管阻塞,进而引发的黄疸。该病患者若未能及时进行治疗,可发生肝肾功能衰竭的情况,甚至死亡。临床上通常使用外科肿瘤切除和胆肠吻合术治疗该病。但身体状态较差、肝功异常的患者进行此类手术的难度较大。随着介入放射学的不断进步,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逐渐成为临床上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常用方法。使用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具有操作简便、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效果好、患者不易发生并发症等优点,可快速地缓解其肝内胆管的张力,解除胆道梗阻的情况,改善其肝功能,缓解其临床症状,延长其生存的时间[3,4]。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使用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进行治疗的介入组患者,其血清总胆红素的水平、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术后住院的时间均明显优于使用开腹引流术进行治疗的开腹组患者。这与相关的研究结果相一致[5]。

综上所述,使用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效果显著,可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其术后住院的时间。

[1] 苟中华,何明学.介入治疗应用于老年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6):12-13.

[2] 罗正德,谌祖建,范慧珍,等.28例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4):5149-5153.

[3] 赵峰,李文胜.介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近期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68):183-184.

[4] 梁志民,殷健,吴志强,等.介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4,36(1):39-43.

[5] 吴光荣.介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15(13):52-54.

R735

B

2095-7629-(2017)4-0057-02

沈炜,男,1965年出生,汉族,江苏江阴人,学历为大学本科,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肿瘤介入治疗学。

猜你喜欢

梗阻性引流术黄疸
鲁晓岚:黄疸
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与健康人粪菌群的对比
手术后黄疸的病因诊断
维护服在胆囊穿刺引流术后患者管道维护中的应用
新生儿出现母乳性黄疸可以继续喂母乳吗?
新生儿黄疸护理观察
输精管结扎致梗阻性无精子症的显微外科治疗(附28例临床报告)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在胆汁瘤治疗中的应用
新纤维化相关因子SFTPA2在梗阻性肾组织中表达及与肾纤维化之间关系的研究
负压封闭引流术(VSD)在骨外科针对创伤软组织缺损治疗中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