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剖宫产术后盆腔重度粘连65例病因分析及防治

2017-12-05孙争运

淮海医药 2017年6期
关键词:孕产妇腹膜盆腔

孙争运

剖宫产术后盆腔重度粘连65例病因分析及防治

孙争运

目的:探讨孕产妇剖宫产术后盆腔粘连发生原因,并根据相关因素分析寻找合适的预防措施。方法选取收治的孕产妇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患者1 005例,其中325例患者有盆腔粘连(65例盆腔重度粘连),收集、记录所有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患者剖宫产年龄、手术次数、生殖道感染情况、手术切口方向、子宫切口位置、是否腹膜缝合、盆腔粘连情况及严重程度等,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入选患者年龄、患者剖宫产腹部手术切口方向对患者是否发生盆腔粘连无影响,而患者剖宫产次数、剖宫产中腹膜的缝合情况、出现盆腔炎情况、子宫切口位置是孕产妇剖宫产后盆腔粘连的危险因素。结论针对剖宫产导致盆腔重度粘连分析应尽量减少其剖宫产次数,注意术中腹膜的缝合,尽量子宫下段切口,做好术中的无菌操作,减少感染和炎症的发生。

剖宫产术; 盆腔粘连; 病因

剖宫产是目前孕妇难产、异常产时选择的主要方式,且近年来的使用率逐渐升高,但术后的并发症也逐渐增多,盆腔重度粘连就是其中之一[1-2],可导致肠梗阻、不孕、盆腔疼痛,同时增加再次手术难度。本资料对325例剖宫产盆腔粘连孕产妇中的65例盆腔重度粘连的患者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孕产妇疤痕子宫剖宫产患者1 005例,年龄21~40岁。根据临床诊断:孕产妇剖宫产术后盆腔粘连患者中有160例(49.52%)患者轻度粘连,99例(30.48%)中度粘连,65例(20%)重度粘连。

1.2 方法 每位患者在入院时均建立了有效病历,主要记录了患者的剖宫产情况(手术方式和次数),术后愈合情况(愈合是否良好,是否有盆腔炎发生,是否有感染等),并通过再次剖宫产手术对患者的盆腔粘连情况进行肉眼观察,记录,对比分析。粘连评定主要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在剖宫产手术实施后,若患者的腹壁、腹膜、部分网膜和子宫有轻微粘连易于钝性分离为轻度粘连;若上述情况是广泛粘连的且易于分离,则判定为中度粘连;重度粘连为不仅腹壁各层、壁层腹膜、脏层腹膜、大网膜间相粘连,而且伴随有不同程度的脏器粘连,粘连器官包括膀胱、子宫、肠管、子宫附件,脏器可两两粘连或众多脏器粘连一起,粘连达肌层,分离困难,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肠管或者膀胱粘连于壁层腹膜导致进入腹腔困难和子宫前壁直接粘连于壁层腹膜,甚至腹直肌前鞘和壁层腹膜及子宫前壁粘连,此时往往伴随膀胱粘连,手术难度极大。若上述情况为完全粘连或者是膀胱、肠管等器官与子宫出现粘连且难以分离,则判定为重度粘连。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5.0 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的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剖宫产术后盆腔粘连单因素比较 患者年龄、腹部切口方向属于非危险因素,患者已有的剖宫产次数、子宫切口位置、是否缝合腹膜、盆腔炎的发生情况是引起患者剖宫产后盆腔粘连的危险因素。见表1。

2.2 剖宫产术后盆腔粘连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65例重度粘连患者,具备3次剖宫产,盆腔炎症2项占51例,具备腹膜未缝合、盆腔炎症两项重度粘连8例,具备子宫切口体段、盆腔炎症两项重度粘连6例。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随着患者剖宫产次数的增多,盆腔粘连的几率随之增加;剖宫产术后腹膜未缝合或子宫切口体段给盆腔粘连提供粘连环境;患者剖宫产术后盆腔有炎症也更容易发生盆腔粘连。见表2。

表1 剖宫产术后盆腔粘连的单因素比较

表2 剖宫产术后盆腔粘连多因素回归分析

注:第 1次剖宫产为0分,2次1分,3次2分,其余情况有为1分,无为0分。

3 讨论

目前,我国经济水平不断增长,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剖宫产率逐年提高,但术后存在的并发症在一定程度上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重要影响[3],探究相关并发症的发病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盆腔粘连是剖宫产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该病的发生主要是因为患者的腹膜纤维蛋白、纤维蛋白的溶解能力出现了异常。而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导致剖宫产患者术后盆腔粘连的因素较多,对盆腔粘连的诱发因素进行合理探讨,寻找到最主要的关键因素,严格控制,尽量减少患者在术后发生盆腔粘连,特别是盆腔重度粘连,提高患者生命和生活质量[4]。长期的临床实验证明:剖宫产术后患者发生盆腔粘连并发症的诱发因素较多,剖宫产次数、术后感染情况都是其中之一。在本资料中,我院相关医护人员对325例孕产妇剖宫产患者中的65例出现有盆腔重度粘连的患者进行了有效的因素分析。从统计结果来看,患者的剖宫产次数,子宫切口选择,剖宫产术后腹膜的缝合与否以及患者术后盆腔炎的发生情况、是导致患者术后出现盆腔重度粘连的主要因素[5],而患者的年龄、选择的腹部切口手术方式与盆腔重度粘连的发生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就患者的剖宫产次数来看,部分已经属第3次剖宫产的患者盆腔粘连率发生率为83.61%,显著高于第2次剖宫产患者的50.21%,更显著高于首次剖宫产患者的21.76%。这说明了随着患者手术次数的增加,机体遭受到的刺激必然会增加,组织缺氧、坏死等情况会愈加严重[6]。加之盆腔粘连孕妇本来就很狭窄的盆腔空间也会相对变小,导致手术进行更加困难,手术时间也随之增长。因此,产妇就更容易出现一些妊娠并发症。尽管目前也有一些医院通过改良剖宫产术来尽量减少这种刺激,或者是对已经破坏的腹膜进行修复,但显然修复的程度是有限制的。在手术的过程中,对切口的腹膜不进行缝合,就是的粗面裸露,增加粘连发生率。腹壁脂肪也可能会使得切口出现脂肪液化,增加感染几率。且如果在手术过程中,患者出现有盆腔炎症状或者是在手术后,因护理不正确,患者出现感染等情况,都可能会加重粘连形成,给患者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影响[7]。因此,孕产妇患者剖宫产术后形成盆腔粘连因素较多,且在多因素共同的作用下,患者所承受的痛苦也会随之增加。通过对本资料中65例患者出现的盆腔重度粘连现象,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有效预防孕产妇患者术后产生盆腔粘连:(1)尽量减少患者剖宫产的次数[8]。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医院、科室、医护人员创造条件,使得孕产妇尽量从阴道分娩。(2)提高医师的手术技巧,在剖宫产手术中尽量缝合腹膜,尽可能选择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避免体段剖宫产。目前,已经有新式的剖宫产被发掘,经过改良后的剖宫产技术可以对腹膜进行有效的缝合,宽针距的缝合方式有利于缝合线的吸收,合适粗细、质量较好、便于吸收的缝线更有利于患者伤口的缝合,同时也有效的减少了机体的异物反应,利于术后恢复。(3)在整个的手术的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尽量控制炎症。例如在手术前,患者如已经有羊膜炎等症状,在手术时就应该给予更为严格的观察,对炎性反应的存在要对症正确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4)可根据患者情况在手术中合理使用抗粘连药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抗粘连的药物或物质不断被发掘,可吸收的医用膜和医用几丁糖等都具有一定的防粘连作用,可适当选择[9]。(5)孕前、孕期预防生殖系统感染,积极治疗感染,产时、产后严格无菌操作,积极运用祖国传统医学中医中药方法防黏连[10]。

综上所述,尽量减少剖宫产,在不必须的情况下尽量鼓励阴道分娩。若只能剖宫产,则需要在整个的手术过程中严格控制,减少患者感染机会,有效保障患者术后健康,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有效提高整个医院的医疗水平。

[1] 靳军,王彩霞,王茜.剖宫产术后盆腔粘连相关因素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2011,16(3):335-336.

[2] 贺译平,马良坤,刘俊涛.肥胖孕妇的围产期管理[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3,7(3):215-216.

[3] 崔福莲,张海.新式剖宫产手术对预防术后盆腔粘连的意义分析[J].医学信息,2013,26(6):321-322.

[4] 陈彩霞,杨玉霞,聂菊娥.新旧剖宫产术式结合改善术后盆腔粘连的临床观察[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13,18(6):394-396.

[5] 王琼,李宝明,罗惠琴,等.首次剖宫产对术后盆腔粘连及子宫切口情况的影响[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4,25(1):99-102.

[6] 吕慧贤,吕慧玲,戚越.剖宫产术后盆腹腔粘连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8):1833-1834.

[7] 昊雪琴,邬春霞,张福珍,等.透明质酸在预防剖宫产术后粘连及改善生存质量中的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5):79-80.

[8] 赵国华,张爱兰,郭玲,等.透明质酸钠在剖宫产术后盆腔、腹腔粘连治疗与预防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30):53-54.

[9] 吴莹莹.晋江市医院近年剖宫产率、剖宫产指征及围生儿死亡率变化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12,34(2):45-47.

[10] 刘静,朱春云,张蓉萍.护理干预在肥胖孕产妇围生期的应用[J].哈尔滨医药,2014,34(5):333-334.

安徽省太和县中医院 妇产科,236600

孙争运(1969-),女,主治医师,大学。

10.14126/j.cnki.1008-7044.2017.06.028

R 719.8

A

1008-7044(2017)06-0695-03

2016-11-02)

猜你喜欢

孕产妇腹膜盆腔
孕产妇分娩准备的研究进展
孕产妇健康教育问题分析及建议
活血化瘀药对腹膜透析腹膜高转运患者结局的影响
山莨菪碱在腹膜透析治疗中的应用
新生儿腹膜后脓肿2例
不是所有盆腔积液都需要治疗
探讨护理干预在妊高症孕产妇中的应用效果
坐骨神经在盆腔出口区的 MR 成像对梨状肌综合征诊断的临床意义
彩超引导下经直肠行盆腔占位穿刺活检1例
盆腔康颗粒治疗慢性盆腔炎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