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刺客尼古拉耶夫身上的四张牌

2017-12-05文/王

作品 2017年4期
关键词:戈尔巴乔夫赫鲁晓夫斯大林

文/王 族

刺客尼古拉耶夫身上的四张牌

文/王 族

王 族甘肃天水人,现居乌鲁木齐,写作以散文和小说为主,出版有散文集,长篇散文,小说集,长篇小说等。有部分作品在美国,韩国,伊朗,俄罗斯等国出版。

在苏联最好的时代,尼古拉耶夫开了一枪,结果就变成了最坏的时代。

当时,尼古拉耶夫悄悄走到基洛夫身后,把枪口对准他的脑袋扣动了扳机。于是,苏联历史便被击出了一个洞。那是一个黑洞,在时间中慢慢变大,以至于今人透过那个洞,看见那段历史像一张渔网,被人翻来覆去地抖动、甩打、扭扯,到最后却翻不出一条被网住的鱼。时间过去得太久,鱼早已不在,折腾一张空网又有何用?

尼古拉耶夫作为刺客,却已经坐实。

尼古拉耶夫出生于一个工人家庭,很小时父亲去世,童年和少年一直患病,吃尽苦头才算是长大。长大了就好了吧,不,贫穷和屈辱已深入他骨髓,他性情暴躁,思维怪异,举止反常,更可怕的是他对世界充满仇恨,为人处事常常体现出失衡心态。这种情况很糟糕,谁也不知道命运的毒在何时浸入了他内心,等到发现时已无可救药,只能任其折磨。

波特莱尔说过,每个人的内心都隐蔽着一只野兽,尼古拉耶夫心理消极隐晦,隐藏在他内心里的是一只仇恨世界的野兽。他知道那是一只能够摧毁世界,也能够摧毁他的野兽,所以他一直自我强迫,极力控制着那头野兽,不让它蹿出来惹是生非。因为年轻,他能控制住自己,他十八岁成为党员,二十一岁与美丽的米丽达组建了家庭。米丽达是来自拉脱维亚的典型的金发碧眼、身材曼妙的美女,人们都对尼古拉耶夫羡慕不已。他们也不负重望,婚后过得很幸福。几年后,米丽达给尼古拉耶夫生了两个儿子。此时的米丽达越发显得美丽,再次证明拉脱维亚是一个出美女的地方。米丽达在工作上也同样很优秀,她因为有十五年党龄,在列宁格勒州重工业局担任视察员一职。

但尼古拉耶夫却开始走下坡路了,他虽然上过大学,但他的工作能力很差,在多次更换工作后,进入列宁格勒党史研究所担任一名宣传员。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份工作。不久,党史研究所派他支持运输系统,但他拒绝出长差,理由是他的两个孩子很小,而且身体也需要疗养。公然反抗的结果导致他被开除出党,而且还被开除公职。

按说,尼古拉耶夫并没有犯多大的错误,却被双开,那样的处理结果确实太重。

别人都认为那件事处理不公,尼古拉耶夫就更难以接受了,隐藏在他内心的那头野兽在不停地蹦跳,他感觉自己难以控制它,它要开始左右他了。不巧的是,尼古拉耶夫的食品供应证又被剥夺,家庭只能靠米丽达一人的工资维持。那样的遭遇让尼古拉耶夫觉得世界凶猛如虎,人心毒如蛇蝎。他愤怒,但他的愤怒起不到任何作用,只能让他的心灵再度扭曲。于是,那头野兽从他内心蹿出,开始与世界对立。但不久,他又莫名地被恢复了党籍,并通知他到一家工厂去上班,他认为那是对他的污辱,便没有去上班。

怒火难消,尼古拉耶夫采取了在他看来很重要,实际上却起不到任何作用的方法——给党政机关和领导人——包括斯大林——写信控诉他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他为了强调自己的身体情况,明确对卫生人民委员会要求:“请在7月1日之前给我回答——同意还是不同意我去疗养?我该得到疗养许可证了。”此外,他还提出要求,他不想在列宁格勒州疗养,他要去最好的疗养院。

没有人搭理尼古拉耶夫,坎坷的命运加剧了他的心理变化,他对这个世界又多了一份恨。生活遇到了冰点,那头从他内心蹿出的野兽开始咆哮,他隐隐觉得毁灭能带来快感,便决定让自己走向毁灭。那一刻,他终于体会到了一丝难得的轻松,他想笑,但却笑不出来。

尼古拉耶夫一直走到了悬崖边,并且明白一不小心就会滑进可怕的深渊,但他决定让自己轰轰烈烈地跳下去。他在日记中写到:“我的枪击,将类似于日里亚波夫的枪击!”他准备去刺杀,所以写下了那样的誓言。他提到的日里亚波夫,系刺杀亚历山大二世的主谋,是俄国历史上著名的刺客。显然,尼古拉耶夫准备超越日里亚波夫,让自己成为最著名的刺客。为此,他锁定了刺杀目标——列宁格勒州委书记基洛夫。

尼古拉耶夫写下日记的时间是1934年8月,当时的他已几近于疯狂。所以,他写下的其实不是日记,而是一种宣泄——他内心的那头野兽已经蹿出,他写下的每一个俄文字母,每一笔一划,都是那头野兽蹦跳飞跃的痕迹,而他一定双手发抖,呼吸紧促,为那头野兽即将陪伴他去干一件吓人的事情而兴奋。

病入膏肓是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话,但在尼古拉耶夫身上同样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一直活得不好,内心像是被一双手狠狠撕扯着,让他既无法抗拒,更无法承受,所以他产生了把世界撕烂,和世界一起死去的想法。

写下那些日记的四个多月后,也就是1934年12月1日,尼古拉耶夫进入州委办公大楼斯莫尔尼宫。下午四点半左右,州委书记基洛夫到了三楼,准备走向他的办公室,尼古拉耶夫悄悄绕到他身后,向他后脑勺开了一枪,基洛夫随即倒地身亡。楼内的工作人员和警卫人员闻声赶过来,看见尼古拉耶夫站在基洛夫的尸体旁,手上还拿着左轮手枪。他们抓住尼古拉耶夫,随后又将米丽达控制起来。

当时的尼古拉耶夫,已完全被内心的那头野兽控制,在安全人员的突审中情绪失控,直到当晚九点第二次提审,才断断续续交待他是出于对社会不满,不能忍受州委书记基洛夫对他的置之不理,做出了刺杀的事情。

他成为刺客的那一刻,长久挥之不去的屈辱已让他的灵魂崩溃,以至于在那一刻哪怕不开枪,也挽救不了他无可救药的心灵。

很快,安全人员查明尼古拉耶夫拥有持枪证,但是拥有持枪证并不意味着可以杀人。尼古拉耶夫的罪行昭然若揭,苏联人一时哗然。

尼古拉耶夫必死无疑,他是不可饶恕之人,唯有把他处死,历史才会翻过其沉重的一页。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他的刺杀在之后的数十年里,却匪夷所思地变成了三张牌,先后被斯大林、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打出,于是死了的他便像是又活了过来,被妆饰、修改和设置,然后一次次穿越时空,重演刺杀的那一幕。

从尼古拉耶夫身上摸出第一张牌的人,是斯大林。

基洛夫遇刺身亡的消息当天就传到了莫斯科,斯大林闻讯后下令给他准备专列,他要亲自到列宁格勒去审查案件。第二天上午十点半,斯大林一行到了列宁格勒,他在火车站痛骂了一顿国家安保人员,然后去看了基洛夫的尸体。虽然基洛夫在苏联政治局中排名靠后,但他对斯大林无比忠贞,在1920年的苏共全党大辩论中,他以一人之力反对托洛茨基和季诺维也夫,表现出坚决支持斯大林的决心,因为这件事,季诺维也夫被罢免后,他被斯大林派到列宁格勒接任州委书记。他与斯大林之间有特殊感情,斯大林的卫兵在回忆录中曾说,斯大林和基洛夫之间好像有说不完的话,直至说累了,斯大林便让基洛夫睡他的床,而他则去睡沙发。

斯大林看过基洛夫的尸体后,便提审了尼古拉耶夫。尼古拉耶夫终于见到了他曾写信求助过的最高领导人,但他已是阶下囚,斯大林已听不进他的任何控诉。他终于平静了下来,内心的那头野兽也悄然隐去,充斥他身心的是坠入深渊底部般的寒凉。斯大林指责辱骂他,他颇为平静地说,他用私人武器刺杀了基洛夫,此事与任何人无关。斯大林气呼呼地走了,安全部门的高级领导人又遂一提审他,他面对所有的审问,始终都说刺杀是他一人所为。

激烈燃起的大火,不会轻易熄灭。这件事让斯大林暴跳如雷,马上下令提审此案的另一个嫌疑人——基洛夫的卫队长鲍利索夫。案发时,正是鲍利索夫陪同基洛夫上了三楼,所以他是此案的关键人物。然而,在安全人员押送鲍利索夫去见斯大林的路上,却颇为奇怪地发生了车祸,车中的其他人都没有受伤,只有鲍利索夫死于非命。

这件事激怒了斯大林,也让他感觉到,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的势力仍然残存,基洛夫遇刺是一场阴谋,尼古拉耶夫就是被指使的刺客。这样一想,斯大林觉得列宁格勒犹如布着一张黑色大网,有无数双狡黠的目光在盯着这座城市。这一发现让斯大林浑身一颤,他甚至为自己匆忙来到列宁格勒而后悔,因为他觉得死亡的阴影就在他身边。

在那一刻,斯大林决定清洗危险分子,苏联历史上的“大清洗”在那一刻悄悄孕育出了胚芽。

任何事情都有根源,苏联“大清洗”的根源在尼古拉耶夫身上,他制造的刺杀事件从这里开始,变成了一根谁也无法把握的导火索,正在迅速燃烧向一个巨大的“炸药包”,有很多人在将来要被炸翻在地,而整个国家将迎来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

基洛夫的遗体被运到莫斯科后,斯大林主持了葬礼仪式,并亲自为其抬棺。米高扬曾在回忆录中写到:“基洛夫的逝世,是继列宁逝世之后,令党和国家最为痛苦的事情了,那种悲痛甚至超过了捷尔任斯基逝世时的悲痛。”

斯大林行事残忍果决,很快,由他亲手准备的“恐怖宪章”出台,首批被清洗的是103名前白俄近卫军成员。斯大林借着尼古拉耶夫刺杀案下令,类似案件必须在十天内侦结,判决后立即执行极刑。这一命令当然要在尼古拉耶夫身上执行,到了12月 29日,尼古拉耶夫及其十三名所谓“列宁格勒中心”同案犯被处决。两个多月后,尼古拉耶夫的妻子、那位出众的拉脱维亚美女米丽达也被枪决。后来,米丽达的哥哥、妹妹及妹夫,尼古拉耶夫的两个姐姐、弟弟、堂兄也都被送进了集中营,他母亲则被流放到了偏僻农村。

人们都以为随着尼古拉耶夫被处决,那件事会告一段落,但是谁也没有料到,一个更大悲剧才刚刚拉开序幕——斯大斯一直忘不了他在列宁格勒心悸的那一刻,直到回到莫斯科很多天,他都会在半夜惊醒,然后便痛苦地睁着双眼挨到天亮。他要利用尼古拉耶夫刺杀案、鲍利索夫的神秘车祸,挖出所有反对他的人。

写到这里,我有些疑惑,苏联的“大清洗”是空前的历史事件,为什么会被一个刺客引发,从而愈演愈烈,变成一场腥风血雨?但是那段历史来势汹猛,等到人们意识到形势不妙时,便觉得面前犹如立着一架红色绞肉机,它的齿轮带动权力斗争,辗碎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继而又让草菅人命的官僚与告密飞速转动,用无数无辜的牺牲者垒砌体制的威望。所有人都怀疑那架绞肉机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敌人,所以人们互相告密、揭发、陷害,人性丑恶达到了空前程度。

如果最高权力者的意志是错误的,那么事态就会变坏,甚至会滑进万劫不复的深渊。1936年8月,斯大林在莫斯科审判了所谓“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恐怖中心”案,当年著名的列宁遗嘱中提到的六位苏共领导人,除了斯大林本人外,另外四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皮达科夫等人被判处死刑并立即执行,剩下的托洛茨基被开除党籍后流亡海外十余年,后来在墨西哥被苏联间谍暗杀。

但这不是斯大林想要的结果,他很快便组织人马重审尼古拉耶夫刺杀案。一年后,全苏联被动员起来,人民群众经过教育后得知,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反对派们无比阴险,他们不仅指使尼古拉耶夫谋杀了基洛夫,而且还想谋杀斯大林,甚至全体政治局委员。于是,热情高涨的群众开始检举揭发,各地遍布骇人听闻的可怕事件。很多时候,人们从窗口看见克格勃的黑色轿车停到了楼下,他们便紧张地等待恐怖的敲门声,最后惊喜地发现,原来是邻居一家被带走了。

在苏联,人们说起西伯利亚的寒流时,都会为之色变,而当时的“大清洗”便像西伯利亚的寒流一样,把整个社会都卷入进去,人们重则被处死,轻则变成流亡者,在极坏的环境中苟延残喘。《耳语者》一书的前言中记录了那些不幸者在“大清洗”中的处境:“那是一个伐木营地,沿河设置了五座木结构营房,安置了1000名‘富农’和他们的家人。第一个冬天,大雪压垮其中的两座营房,流亡者不得不在冻土上挖穴而居。大雪切断交通,没有粮食补给,人们只得依靠随身从家乡带来的干粮。多人死于饥饿、严寒、伤害,尸体多得无法全部掩埋,只好冻成一垛,等到春天冰化,再投入河中。”

“大清洗”是一场愈烧愈烈的大火,谁都想躲得远远的,甚至连看都不敢多看一眼。当时,苏联的干部不敢多人共乘一辆汽车,因为怕被怀疑为阴谋聚会,他们不敢也不会有真正的私人友谊。除了斯大林,他们不敢邀请同事到自己家吃饭,而到斯大林家吃饭也令人胆战心惊,虽然谁都渴望有那样的待遇,但正如布尔加宁所说:“你永远不知道从那座位离开后,你会去哪里,是回家还是监狱?”

“大清洗”究竟抓捕、外决、关押、流放了多少人,没有准确的记载和答案,有说是2000万人,又有说是1400至1700万。无论准确答案是这三组数字中的哪一组,都让人骇然惊心。

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又从尼古拉耶夫身上摸出一张牌,在政治舞台上打了出去。

这是尼古拉耶夫身上的第二张牌。

此时的尼古拉耶夫已变成一个话题,苏联人偶尔会提及他,但说不了几句就会把话题从他身上移开,去谈论因他引发的事件。斯大林在“大清洗”中处死和流放了那么多人,但他到最后也死得莫名其妙,在一场午夜狂饮后再也没有醒来。他死了,他的时代结束了,恐惧的人们从苦海中爬出,终于可以过上好日子了。至于赫鲁晓夫从尼古拉耶夫身上抽出的牌,会怎样打,或者要打出怎样的牌局,人们已不怎么关心,他们相信赫鲁晓夫不会闹出像“大清洗”那样的动静。

当赫鲁晓夫出手后,人们才惊讶地发现,他要把那张牌打向斯大林,推翻斯大林建立的“个人崇拜”。

一个人要想站起来,就必须把挡住他的人推倒。“大清洗”像一个巨大的毒瘤,永远留在了苏联历史中,赫鲁晓夫决定把这个毒瘤切开一个口子,把手伸进去,把斯大林站不住脚、见不得光的那些事情掏出来,然后否定整个“大清洗”。众所周和,赫鲁晓夫上台后,一直想把斯大林推下神坛,开拓他自己的时代。赫鲁晓夫为此处心积虑地准备了很久,他认为“大清洗”死了那么多人,只要将其否定,斯大林就会变成政治小丑,到时候就该他风光了。

赫鲁晓夫在公开场合讲了一个在苏联人人皆知的笑话:斯大林的烟斗丢了,贝利亚第二天就抓到了十个小偷,他们全都招供了,而斯大林则在自己的沙发下找到了那个烟斗。赫鲁晓夫之所以讲那个笑话,是想说明斯大林是一个很可怕的暴君。

赫鲁晓夫很快就找到了一个切入口——重审尼古拉耶夫刺杀案。

很多时候,历史事件结束时,并非会有结果,有些事一直沉淀在时间中,等待着被确认结果的那一天。赫鲁晓夫对此深信不疑,他不能改变尼古拉耶夫刺杀案,但他想要另一个结果。于是,他在尼古拉耶夫身上摸到了他想要的一张牌,他把那张牌紧紧攥在手里,考虑如何打出。

终于,他给了那张牌一个说法,尼古拉耶夫刺杀案是斯大林策划的。这一说法奇怪吗?有些奇怪,但也不奇怪。说它奇怪,是因为赫鲁晓夫说出那句话后,让人们惊异尼古拉耶夫刺杀案居然另有真相,顿时都产生了好奇。说它不奇怪,是因为那样的事情在苏联司空见惯,有人还说列宁是德国的间谍呢。

一张牌打出之前,一定已预估到了它的威力。赫鲁晓夫强调了自己的理由:虽然基洛夫和斯大林的关系不错,但基洛夫的政治上升太快,大有超越斯大林的势头,所以斯大林坐不住了,便暗中操纵尼古拉耶夫刺杀了基洛夫。

任何理由都需要事实支撑,才能站得住脚。赫鲁晓夫有足够的事实证明,基洛夫给斯大林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基洛夫在清洗季诺维也夫势力,消灭富农运动,用25万劳改犯打通运河工程后,政治威望已超越斯大林;基洛夫在一次会议上发言后掌声持续了十分钟,让一旁的斯大林脸色乌黑;在一次选举中,斯大林的反对票高达二百七十张,而基洛夫只有三票反对;有人找到基洛夫想把斯大林搞下台,虽然基洛夫拒绝了,但他忘记向斯大林汇报,斯大林知道详情后,对基洛夫产生了怀疑。凡此种种,都让斯大林觉得基洛夫对他构成了威胁,迟早要取代他的位置,所以他产生了除去基洛夫的想法。

如果仔细梳理俄罗斯历史,一定还会找出基洛夫威胁到斯大林的多种例证。但是赫鲁晓夫觉得有以上四条已足够,完全能证明是斯大林操纵尼古拉耶夫刺杀了基洛夫。

于是,一场“去斯大林化”的风暴被掀起,就如当年苏联的一切都离不开斯大林一样,一夜之间,苏联的一切都与斯大林无关了。

要把一个人圈死,就得画一个圆,才能让他没有任何逃出的机会。斯大林已经死了,赫鲁晓夫想怎么圈斯大林就怎么圈,他让人把尼古拉耶夫刺杀案写进《共产党史》和《苏联共产党党史》中,并明确指出:尼古拉耶夫刺杀基洛夫,属于政治恐怖活动。赫鲁晓夫的手腕很硬,斯大林的罪行被写进党史,还怎么能得到翻身的机会。

接下来,赫鲁晓夫干了一件在国际社会引起巨大震动的事情,那就是著名的“秘密报告”事件。在一次会议上,他用四个多小时情绪激扬地谴责了斯大林“大清洗”的罪行,以至于“会场内一片寂静,连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会议结束时,他要求代表们“不要把话题扩散到党外,更不用说媒体了”。然而不久,他将那份秘密报告发了下去,很快被以色列和美国情报机构获得,“大清洗”在苏联的定位迅速传至全球,斯大林被牢牢钉在了耻辱柱上。

赫鲁晓夫在后来曾想正视“大清洗”,总结其悲剧原因,给人民一个说法,但他发现那个毒瘤太大,稍有不慎就会感染苏共政权。他的目的是把斯大林从神坛上推倒,他已经达到了目的,所以他停止了折腾。

在这个事件中,尼古拉耶夫是一个引子,用完了便像空扑克牌盒一样,被遗忘在一边。

到了1988年,戈尔巴乔夫又从尼古拉耶夫身上摸到了一张牌,准备按照他的出牌方式打出去。

这是尼古拉耶夫身上的第三张牌。

这张牌与前两张牌不同,少了恐怖和阴谋,而且不是大人物的蓄意而为,而是由民众掀起一股汹涌的波浪后,才触动了戈尔巴乔夫,让他决定从尼古拉耶夫身上摸出一张牌打出去。当时,突然之间传出一个说法,说是因为基洛夫与米丽达偷情,才导致尼古拉耶夫刺杀了基洛夫。五十多年过去了,那件已变得模糊的刺杀案,因为这一传言便成为政治绯闻。著名作家苏达普拉托夫公开表示:“基洛夫遇刺之后,内务人民委员会详细盘查了基洛夫与女人们的隐秘关系。其‘女友’之一就是年轻迷人的米丽达。其丈夫尼古拉耶夫脾气暴躁,由于和领导吵架被开除出党、开除公职。双开之后,尼古拉耶夫通过米丽达在基洛夫那里寻求帮助。基洛夫帮助他恢复党籍并安排其到区委会工作,而米丽达则准备与尼古拉耶夫离婚,忌恨之下的尼古拉耶夫枪杀了对手。”

戈尔巴乔夫坐不住了,如果基洛夫是因为好色引得案发,那么苏联执政党的地位就会大打折扣。他下令组成专案组调查尼古拉耶夫刺杀案,继而顺藤摸瓜,为“大清洗”中冤死的人平反。

在这件事上,戈尔巴乔夫有私心,他的祖父和外祖父也在“大清洗”中丧命,他想为他们,以及和他们一样冤死的人平反。为此,他说:“不应当有被遗忘的人物和空白点。”

戈尔巴乔夫把那张牌紧攥在手里,在等待最好的时机。

事情在按照他的设想在推进,谁也拿不出基洛夫和米丽达之间有奸情的证据,那个传言便不了了之。于是,斯大林是否策划了尼古拉耶夫刺杀案,再次卡在一个节点上,又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戈尔巴乔夫陷入了困境,他不想像赫鲁晓夫那样拿“大清洗”说事,他想要的是如何判断“大清洗”,然后由他给苏联人一个结果。

他想用那张牌为自己打出政绩。

但他没有料到专案组很快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斯大林策划了尼古拉耶夫刺杀案;另一派认为前一派工作不力,隐瞒了斯大林策划尼古拉耶夫刺杀基洛夫的事实,原因是迫于媒体压力。

牌在手里,不可能没有打出的机会。1988年是“大清洗”50周年,戈尔巴乔夫抓住这一机会,下令为“大清洗”的遇害者平反。当年的“大清洗”惊天动地,这次平反动静亦不小,苏联所有中小学生的历史考试被取消,原因是不能让历史谎言毒害学生。

一张牌被戈尔巴乔夫迅速而潇洒地打出,极大地提升了他的政治威望。

后来,米丽达及十三名“列宁格勒中心同伙”被恢复名誉,她的两个儿子也得到了社会地位。但被尼古拉耶夫牵连的亲人却没有得到彻查。在众多被牵扯的人中,唯独他们的事不好办,如果为他们翻案势必会涉及到尼古拉耶夫,那情景就好像摸到了燃烧向炸药包的导火索,想拔却拔不掉,想躲却躲不开,那可不是好玩的事情。

戈尔巴乔夫把那张牌打出后,及时收手了。

尼古拉耶夫的肉身早已经死去,但他作为政治漩涡中的一个影子,却一直活着,不论是斯大林,还是赫鲁晓夫,以及后来的戈尔巴乔夫,当他们需要他时,就把他打扮、修改和设置一番,然后让他出来表演。他扣动扳机后射出的那颗子弹,一直在不停地飞,谁也不知道它最终会飞到哪里。

需要说明的是,尼古拉耶夫给世人留下了两大疑团:行刺那天,他在基洛夫家附近曾遭到内务人员盘查,并从他身上搜出了武器,经过一番盘问后,他被放行,而且带着枪进入了州委办公大楼。另外,他向基洛夫开枪后曾试图自杀,但他最终没有对自己扣下扳机。他被抓住后,狂喊着谁也听不懂的话。当时,人们以为他神经失常,事后看来,那一幕显得颇为蹊跷。

这是尼古拉耶夫身上最早出现的一张牌,有那么多人在他身上设计牌局,谁也没有摸走那张牌,它至今仍在幽暗的角落里沉睡。

谁将把那张牌打出?

(责编:王十月)

猜你喜欢

戈尔巴乔夫赫鲁晓夫斯大林
“你以为斯大林只剩这一条裤子了?”
斯大林看电影
赫鲁晓夫访英“恶作剧”
赫鲁晓夫访英“恶作剧”
戈尔巴乔夫自称新书是“大杂烩”
委内瑞拉总统自称长得像斯大林
戈尔巴乔夫退休后的“生计问题”
“我们都背叛了我们各自的阶级”
指责
为赖莎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