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因论研究综述

2017-12-05

长江丛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模因基因理论

徐 漫

模因论研究综述

徐 漫

20世纪70 年代,英国牛津大学教授道金斯提出的文化模因观为语言文化的研究开拓了崭新的视野,并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概述这一理论的发展过程及将来的研究发展方向: (1)模因论的起源;(2)模因论的最初理论框架;(3)模因论在国外的发展;(4)模因论在中国的研究与发展;(5)模因论面临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模因 语言模因 模因论

一、模因论的起源

模因论(memetics)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它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具有传承性这种本质特征的进化规律进行诠释。模因论中最核心的术语是模因(meme)。模因(Meme)一词最早出现于英国牛津大学著名动物学家和行为生态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所著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书,是基于基因(gene)一词仿造而来。当时道金斯道金斯常遭该词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说明文化进化规律。他认为在人类的社会文化中存在着一种类似与基因的东西能够复制和传递文化。道金斯书中先提到mimeme(被模仿的东西)这个希腊词根,为了读起来像gene(基因)这个单音节词,便去掉词头mi将之缩写并命名为模因(meme)。达尔文的进化论开启了人们对生物基因科学的研究,那么从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模因论可以说是一个重大理论突破,开启了人们对文化进化规律的思索和研究。

二、模因论最初理论框架

(一)模因概念的提出

英国生物学家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灌注的中心是基于基因进化论,认为应当从基因之间相互竞争的角度来理解进化的过程。并认为除了基因之外,还有一种复制因子——模因,《自私的基因》中首次出现了模因的概念。根据道金斯的观点,模因是一个文化信息单位,那些不断得到复制和传播的语言、文化习俗,观念或社会行为等都属于模因。模因既可以看成是复制因子,也可以看成是文化进化单位。人们的观念可以经由与生物进化相类似的方式进化。在模因论中模因被当做是有生命的结构,并且被描述成与电脑病毒相类似的“思维病毒”,一个人一旦被病毒感染,他们就会以寄生的方式存在在他人或他的下一代的头脑里。

(二)模因的三个特征与复制的四个阶段

道金斯(1976)认为,模仿是模因的主要复制方式,而模因究竟能否复制成功要受到长寿性、多产性和复制忠实性这三个要素的影响(2006a:194)成功模因的三个特征:多产性,长久性和复制保真度。所谓长寿性是指模因在模因库内存留很久,也就是指模因能在纸上或人们的头脑中流传的时间很长。多产要比长寿性重要很多,是最重要的因素。成功的模因必须保证自己能够不断得到复制,越受欢迎的模因,被复制的数量就会越多。所谓复制的忠实性是指模因在复制过程中往往会保留原有的模因的核心或精髓,而不是丝毫不发生变化。忠实只是一个程度问题。

模因在复制和传递过程中要经历几个不同的阶段。海利根(Francis Heylighen 1998)讨论了模因复制的四个阶段: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

三、模因论在国外的发展

(一)布莱克摩尔对模因论的发展

布莱克摩尔(Susan Blackmore),道金斯的学生,对模因学说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布莱克摩尔于1999年出版了《模因机器》(The Meme Machine),很大程度的充实和完善了道金斯的观点,初步确立了模因论的理论框架,为模因理论的进一步构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本书中Blackmore详细地阐述了模因观,以及如何从模因学的角度出发更加深入和全面的探索和解释人类社会中的种种现象。Blackmore认为模因的核心在于模仿,在人与人之间通过相互模仿而传递的东西,如观念、教诲、行为、消息等等,都可以被称之为模因。Blackmore 还就模因与基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她认为尽管模因与基因都是复制因子,两者之间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但模因的进化无需和基因在所有的方面都保持一致,两者之间只不过是一种类比关系。随后,在 2001 年,Susan Blackmore( 1999) 在其著作《进化与模因》一书中,进一步阐述了她的模因观。她指出,模因并非仅存在于人的大脑之中,其传播方式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

(二)模因论在不同领域的研究与扩张

Gatherer试图运用模因论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同性恋)。Kendal和Laland, Marsden, Baldassarre等做了模因论的实证研究。Sperber, Levinson和Mil-likan对模因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凯特·迪斯汀(Kate Distin)基于她的博士论文的书《自私的基因》。凯特认为模因论可以为语言的起源以及运用提供新的诠释,这是一种在人类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元素。Chilton提出用迷因的观点解释概念和想法的传播。理查德·道金斯的《科学家怎样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于2006年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专门刊登模因研究成果的杂志“Journal of Memetics”于1997年问世,一年发行两次,供学者及时查阅或发布模因研究的最新成果。模因一词已得到广泛的传播,进入到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哲学、语言教学等各个领域。

(三)模因论的第四次发展壮大

国外模因发展的第四次高潮是随着TED Conference 2(TED—— 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会议的举行而展开的。 Dan Dennett在此次会议上指出,大脑这个生态系统中一组新的实体——模因能够竞争、并存、复制、繁殖,模因就是一个带有主见的信息包,但那样的信息可以承载在一个物理实体上,模因的种类非常多。Susan Blackmore在会议上提出了一个新观点。人类已经产生出一种新的模因—— teme,其传播方式是通过“技术”和“发明”本身来保证自己活着。它利用人类的大脑作为其模因的复制机械。国外研究越来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近年国外研究者围绕模因中心展开了很多实证性研究,如模因地图(MM)。

四、模因论在中国的研究与发展

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模因研究发展相对起步较晚。《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 1981) 和 《模因机器》(The Meme Machine) 的中译本分别于1998年与2001年翻译出版。在2002年《语言与文化》的序言中,桂诗春教授指出模因与大脑和文化三方面都有密切关系,值得我们去深入讨论。海外学者王士元、戴浩一等人也提到了模因作为人类语言的心理、社会及文化基础的问题。而对模因现象更广泛的讨论还是在语言研究领域,何自然、何雪林的《模因论与社会语用》介绍了模因学的由来及模因研究的不同观点,分析语言中的模因现象、语言模因的仿制,并提出了汉语语言仿制的四种类型。何自然教授还以“语言模因”的提出以及判断的基本依据为切入点,指出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他谈到语言模因的复制及传播方式,并引出了语言模因的修辞效应。何自然教授的研究开创了模因理论在中国语言研究与教学中应用的先河。夏嘉驷、时汶,尹丕安,徐盛桓,陈琳霞,蔡少莲,谢朝群、李冰芸等也对模因论在语言研究领域做出相应的贡献。随后,模因理论在我国被广泛运用于翻译、语言教学、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研究。夏嘉驷、时汶,尹丕安,徐盛桓,陈琳霞,蔡少莲,谢朝群、李冰芸等。专门将模因理论用于英汉翻译研究的有张莹,王斌,韩江洪,马萧等。徐盛恒就语言模因介入文学研究进行了探索。何自然等撰写的《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引起热烈反响,被认为是我国较全面的“西方最新语言学理论译介丛书”。

在运用模因理论指导语言翻译方面,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有王斌的《密母与翻译》,他主张将翻译研究看作是模因学的一个分支,用模因理念指导翻译教学; 张光明、杨淑华的《评切斯特曼的 < 翻译模因论 > 》介绍切斯特曼的翻译理论著作,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尹丕安在《模因论与翻译的异化和归化》中提出归化翻译是模因传播初期的必要阶段,而异化翻译是模因传播的要求与趋势。

在运用模因理论指导社会文化研究方面,李清源、魏晓红的《模因论视角下的美国文化渊源》以模因论及其文化观为背景,深入分析了美国文化中的独特模因,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模因论对文化研究和传播的重要作用。

在运用模因理论指导研究语言教学方面,谢超群、何自然在《模因与交际》一文中指出,语言本身就是模因,而语言选择和使用的过程就是各种模因相互竞争的过程,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语言使用者有可能随时随地构建语言模因,并传递语言模因所蕴涵的意义,而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的大脑具有模仿性。而张旭红的《语言模因观初探》则从模因观的新角度审视了语言的本质。

由此可见,模因论被引入中国短短数十年,其传播与发展的速度相当迅速,未来还需要众多学者坚持不懈的对模因论更深入的发掘与运用。

五、模因论面临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第一,对于模因论这一新兴领域的学科体系、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等还缺乏系统的界定。第二,国内有关模因的研究大都体现于语言研究,尤其是学界鲜有人清晰地提出“语言模因论”,总是局限于“模因论下的语言模因”的研究视角,要关注语言模因论纯理论的研究。模因论的独立性到底如何仍没有得到解决。第三,相关模因的实证性研究数量少,这使模因论对教学的指导作用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直觉经验上,研究成果的客观性和可证性有待考证。第四,在微观层面,国内有关模因的研究语料来源贫乏、研究面窄、研究类别还不够宽。第五,在宏观层面,对普通语言学理论和理论语言学理论的借鉴还不够充分。

目前,模因论在国内还是个新兴理论,模因论的研究还存在不足,需要今后众多学者的共同努力研究予以解决与完善。总体上说,模因论的研究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方面值得学者们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1]Dawkins,R.The Self ish Gene [M].Oxford: OxfordUniversity Press,1976.

[2]Blackmore Susan.1999.The Meme Machine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4]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

(作者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猜你喜欢

模因基因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Frog whisperer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修改基因吉凶未卜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基于翻译模因论看英汉习语文化意象的传递
An Analysis on Advertising Langu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metics
基因
基因搜索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