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专语文“生命性课堂”教学的原则与应用

2017-12-02黄波

文教资料 2017年23期
关键词:中专语文教学原则应用研究

黄波

摘 要: 中专语文“生命性课堂”教学法立足现实的语文课堂,对“学生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有着特殊的中专式解读和实践。“生命性课堂”教学原则是根据中专、中专学校培养现代社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一教育目标,基于对语文教学过程基本特点与基本规律的辩证认识而制定出来的,可以有效运用于指导语文教学健康发展。

关键词: 中专语文 生命性课堂 教学原则 应用研究

在当代语文教育教学理论研究领域里,“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的理念已广泛为人们所接受,大家在研究和实践中着重强调培养“全体学生都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必需的语文素养”的“同时,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以“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建设中专语文课程实践方面,中专语文“生命性课堂”教学法立足现实语文课堂,对“学生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有特殊的中专式解读和实践。

一、“生命性课堂”教学的内涵

1.以“点读”为核心策略。由于学生学习素养与能力的差异性存在、教学目标的层级性设计与安排,中专语文“生命性课堂”教学法与其他语文教学法相比,有着一定的差别。其是在关注学生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的基础上,以维护学生学习意愿、培养未来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素养为目的,以“点读”为教学核心策略,以实现“重点突破,纵深贯彻,整体推进”追求为原则的课堂阅读教学法。

所谓“点”,代表着学生的学习需求,指课堂上最有价值的教学目标,也就是综合学生的学习意愿因素和教师的教育意愿(教学预设目标)因素而生成的课堂教学核心教学意愿,本文简称为“教学意愿”。

所谓“点读”,就是指为了实现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展开教学。具体指针对学生课文阅读时产生的内在的认知方向和学习欲望及外现的学习诉求,教师在倾听学生学习诉求、尊重学生学习意愿的基础上,本着开放的原则,适应学生需求,对自己的教育意愿作适当修正,形成新的教学目标,而组织教学,实施教育。

2.教学法的内涵。中专语文“生命性课堂”教学法尊重学生自然生命感知世界的认识价值,承认教师职业生命发展的意义。要求师生共同放眼未来,凝聚教学力量,着力锻造学生、激发教师产生并长期保持再发展、再升级未来的职业生命的意识和理想,追求“面向未来”的教育价值。

二、“生命性课堂”教学的原则

“生命性课堂”教学原则,是根据中专、中专学校培养现代社会社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一教育目标,基于对语文教学过程基本特点与基本规律的辩证认识而制定出来的,可以有效运用于指导语文教学健康发展的主要依据和基本准则。正确把握这些原则,对发挥语文教学功能,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实现培养目标可以起到保障作用,加强对语文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检测与评价。

1.人文素质、科学素质与专业素质三结合的原则。人文素质主要指人的涵养,是与人性、情感、欲望、人际关系等方面密切相关的素质。科学素质指人在处理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中应该具备的科学知识、技能、生产经验等。专业素质主要指从业人所拥有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境界等综合而成的从事职业行为活动的素质。“生命性课堂”语文教学坚持人文素質、科学素质与专业素质三结合的原则,坚持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统一。

2.语言学习和思维训练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原则。“生命性课堂”语文教学实践有意识地在语言学习中结合思维训练,通过思维训练促进语言发展。语文教学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引导,既使他们形象思维、逻辑抽象思维和辩证思维协调发展,又使他们的思维水平与专业特点和要求及年龄特征等相符;突出在发展中享用生命、用生命诠释品质的教育。

3.全体进步与个性发展相互尊重独立发展的原则。教育要“面向人人”的要求同样适用于“生命性课堂”语文教学。但现实情况告诉我们,中专学校,学生的差异与差距不仅存在于他们的社会经历、学习成绩、精神品质等方面,还存在于他们对自身的未来、生命的价值,以及面对外界的认识心态及应对能力等方面。“生命性课堂”语文教学突出全体进步的重心,抓住个体品质,推进个性发展;尊重差异、差距,甚至更尊重学生的“放弃”,但“放弃”不等于“抛弃”,应做到差异认识、差别对待、差距处理,做到“你放弃我不放弃”。

三、“生命性课堂”教学的实践原则

教学法的教学实践原则是重点突破,纵深贯彻,整体推进。

1.重点突破。所谓“重点”,教学意愿在权衡比较后寻找到与课文教学可以紧密结合的切合点。重点突破,表现在教学意愿针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明确性、教学组织的有效性及教学方法的新颖性。

如《庖丁解牛》的教学,选择“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技能提升之道”作为教学意愿,以“庖丁是成功的技术工人”为教学切合点,以“人物访谈”为解读课文的形式:把解牛的描写理解为生产劳动的现场观摩;庖丁的回答,成为先进生产者的事迹报告;全文主旨落实在作为一个技能型人才要不断关注自己的技能提升,还要不断关注自己的思想更新。这里有对课文内容的再解读、教学方法的再创新、课文主旨的再改造。

2.纵深贯彻。指在课堂教学的各重要阶段,要强化教学意愿的落实和持续转化——内化为学生的学习品质和职业素养。转化是建立在学生自觉自愿接受的基础上的,更是教学意愿得到实现的体现。所谓“纵深”,是在不同阶段,从多角度、分层面、多样式进行教育,形成重点突出、范围拓展的教育态势。这里需要精准把握分组分级教学法。

3.整体推进。“生命性课堂”教学提倡在有职业素养教育的学习中,整体完成语文阅读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标。对职业素养的教育,不是口号宣讲,也不是教条搬运,而是对课文的独特理解,是格外用情和专情。这里有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有基础能力的训练,有思维思想的教育引领,还有职业素养的教育和生命意识的唤醒。整体推进实现学校教育的责任,实现语文教学的使命。endprint

四、“生命性课堂”教学的教学流程设计

1.读,是调动学生内存的知识能力、触动其内在认知方向的手段。读,可以因文而异,不求甚解。在初次接触课文的时候,学生的读可不必预设教师期望,可模糊课文主旨、教学目标,因为学生的自我阅读存在太多未知。正因为阅读不太可能出现明显的预设,所以教学中的“读”不宜程式化地含太多功利,宜漫浪而诵,亦可不求甚解,也无须字斟句酌。

2.感,是调整认知方向、激发学生认知欲望的需求。感,提倡因人而异,嘉许一得。感,不作框框、模式要求,要尽呈其开放之态。其原因有四:学生各自不同,兴感自异,此为一;字、词、句、章,都可兴感,此为二;喜、厌、疑、赞,情感不定,此为三;深、浅、雅、俗,品味境界有别,此为四。但读而有感是最基本的要求,要以最感性的、最本色的感触表达对课本和学习的尊重。

3.言,是借学生学习诉求,冲击预设意愿而重立教学意愿的手段。言,要求把“感”合情地、合理地表现出来,在此教学阶段提倡用口语。言,是修正教学预设、生成新的教学意愿最重要的阶段。首先,畅所欲言的感言,是学生学习意愿的隐性流露,也是教师最值得倾听的声音:有的率真,值得表扬;有的晦涩,需要廓清;有的偏激,急待疏导;有的清越,可以推广。其次,最直接的感言体现了学生不自觉的学习诉求。这些感言可能潜藏着学生未意识到的最需要解决的认知问题,也有可能是学生值得自豪的进步表现。

4.学,是实现教学意愿,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最重要手段。在中专语文“生命性课堂”教学视野里,师生共同参与对课文的解读是课堂教学中珍贵的组成,其形式可以追求非常态化:

(1)索隐式——正面明确教学意愿,在认识理解的过程中完成课文学习任务。如《琵琶行》的教学,教学意愿是珍爱职业,珍视职业形象;切合点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形象实为写真的职业形象。

(2)归谬式——以有悖于常理的奇言引发课文学习,再以常情正义否定奇言,从而明确教学意愿。如《守财奴》的教学,教学意愿是敬业精神要崇高,职业行为要高尚。切合点是葛朗台临死前攫取镀金十字架——守财奴的“敬业”。课文教学的重点是去伪存真,强调“敬业”有高贵与卑劣之分,要揭示出伪观念的本质,树立起正确的思想。

(3)驳论式——就是用易为忽视的内容,引发认识的矛盾冲突,直指课文主旨。如《项链》的教学,教学意愿是人应该追求自己的理想;切合点,是瑪蒂尔德就应该受到生活的玩弄并受到人们的嘲笑。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列举女主人公的不智之举及可敬之行;其次突出强调其个人行为、品质的高贵与可理解性;再次引导学生对“人不应该有个人生活的理想追求”作辩论;最后,引导学生明确认识,决定女主人公人生悲剧和人性悲剧的根源是当时的社会,社会的文明程度决定个体成员的幸福指数。

(4)点睛式——直接从课文思想主旨入手,反推构思、写作。有些课文思想立意高超、易为学生接受,且文章脉络分明,只需巧妙点拨,即可为学生理解。如《沁园春·长沙》的教学,教学意愿是人应当有爱国思想,要有献身祖国的勇气和智慧。切合点,是浪漫的激情推举着崇高的精神产生超人的力量。教学中,在倾听学生诵读诗歌的感怀之后,教师创意地选用“击水(游泳)而起之水花阻遏飞流而下的船只”解释“浪遏飞舟”,从而再现击水之人的超人形象,进而引领学生认识夸张的浪漫主义气概,感知诗人热爱祖国山河、以天下为己任的豪迈情怀。

5.悟,是反思内化的实现。“学而不思则罔”。悟,要求学生对课文教学进行深度回味,其中包括把学习意愿与教学意愿作比较,对学习意愿作检讨,对教学意愿作思辨认知,通过对课文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对思维方式、思维品质作修正补充,对思想、素养作修炼提升。

悟,是学习的内化,是教学追求得到实现的肯定,同时是学生修炼思想的必需。

参考文献:

[1]戴林东,王守斌.面向“蓝领”的语文素质整合教学模式的构建[J].职教通讯,2008(7):40-42.

[2]王敏,杨锋.中专语文教学“新教材”观探究[J].职教通讯,2008(7):52-53.

[3]柳海民.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144-152.

[4]江泽民.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技界人士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8-11-25.

[5]叶立群.职业技术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专语文教学原则应用研究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的应用
AG接入技术在固网NGN的应用研究
分层教学,兼顾全体
职业中专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路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