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2017-12-01周婷婷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7年10期

周婷婷

小说信息量大,线索多,教学时如果面面俱到,必然使课堂失去重心。教师根据文本主旨精心选择切入点,并围绕它前引后联,深度挖掘,能收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一、紧扣主题,一线贯通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也是教学的灵魂。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准确把握文本主题的基础上,抓住其中的某个关键词精心选择教学内容,能使教学有的放矢,一线贯通。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九年级下册的《蒲柳人家》是一篇乡土小说。在人物刻画方面,刘绍棠沿袭了我國古典小说塑造英雄传奇的基本方法——无论是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何大学问威镇古北口,还是众人巧计锄奸、智斗花鞋杜四,都是出奇制胜,神乎其神,让人自然联想到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之举。这篇小说的主题虽可多维解读,但核心依然是“说英雄、赞英雄”。因此,教学这篇课文时,笔者紧扣“英雄”这个关键词,将教学过程设计为“论英雄——寻英雄——赏英雄——赞英雄”四个版块。“论英雄”环节,教师简要介绍《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古典名著中的英雄,并让学生谈谈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寻英雄”环节主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寻一寻自己喜欢的英雄,并说说其具有怎样的英雄品质;“赏英雄”环节借助评书艺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欣赏经典说书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小说中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赞英雄”环节引导学生跳出文本,关注生活,谈谈身边平凡却伟大的无名英雄。

由于关键词抓得准,教学过程显得不蔓不枝。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仅较为准确地把握住了人物形象和文本主旨,而且举一反三,初步掌握了这类文本的解读方法和技巧。

二、留意“飞白”,切中肯綮

“飞白”是指书法创作中,笔画间所夹杂的给人以飞动感觉的丝丝点点的白痕。作为书法创作的一种特殊笔法,“飞白”能让人于丝丝留白处遐想联翩,自感妙趣。小说中也有类似于书法中的“飞白”之处。教师抓住这样的地方,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社会、人生经验进行大胆想象,不仅能使他们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

部编本教材七年级下册选入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带上她的眼睛》。备课时,笔者关注到文中有十处省略号。仔细分析,它们可以归为四类:一是对人物语言的省略,如第12自然段的“啊,我也闻到了,真像一首隐隐传来的小夜曲呢……”二是对情节的省略,如第17自然段的“一条突然出现的小溪,一阵不期而至的微风,都会令她激动不已……”三是表示语言的断断续续,如第15自然段的“热,热得像……地狱”。四是所列举的同类事物的省略,如第25自然段的“我甚至黄昏时站在天桥上,看着夜幕降临城市……”无论哪一种省略,最终都指向小说主人公——被困地心的小姑娘形象的解读。

有了这种发现之后,笔者大胆放弃了梳理情节内容,找寻并鉴赏揭示主人公艺术形象的细节描写等常规教法,而让学生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关注这些散落于文本中的省略号,小组研讨、想象它们省略了什么,并写下来。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对文本作出了许多创新理解。比如,一名学生围绕第12自然段小姑娘语言的省略展开想象,写下这样一段话:“多美的花儿呀,有一种淡淡的优雅,就像月亮倾泻下的柔光,照在我身上,让我的心沐浴着一片静谧、祥和。嗯,就给这朵花取名‘月光吧!”教师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写,她说:“被封闭于地心的小姑娘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渴望,对美好的事物充满了向往,与其说她是在借助我的传感眼镜感知美好的世界,不如说是在借助自己的想象,调动自己全部的感官去触摸、感知外界的丰富与美妙。”教师顺势问:“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这名学生脱口而出:“向往美好事物,热爱生命。”

这名学生的回答,已较为准确地把握住了小姑娘的形象。当然,这只是选取了其中一例进行分析。实际教学中,学生围绕其他省略号想象、补写、分析,自然而然地走进了被困地心的小姑娘的内心世界,认识到她是一个虽身体被困,却依然坚韧顽强、乐观向上、向往美好、热爱生命、心存善念、体贴他人并有着强烈献身和敬业精神,灵魂自由的小姑娘,从而理解了小说的主题——对极端环境下所展现的人性美的讴歌。

三、问题导引,纲举目张

问题导引是一种常规手段,具体操作方法很多,笔者主要谈谈运用“结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方法。所谓“结构问题”,指对小说阅读教学起主导和支撑作用的,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问题。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恰当的“结构问题”,就是这样一个可以四两拨千斤的支点。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的经典篇目。文中叙述的事较多,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笔者围绕杨修究竟是否“真知”构建了一组结构问题:一,夏侯惇认为杨修“真知魏王肺腑也”,请问杨修的“真知”体现在哪些事中?是如何体现的?二,杨修“真知”魏王肺腑吗?请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或事例来证明。三,透过杨修之死,你是否悟出了一些为人处世的“真知”呢?四,拓展阅读《三国志》《后汉书》的相关篇章,了解历史上真实的杨修。

学生围绕这组问题自主学习,积极讨论,不仅理清了故事线索,把握了人物形象,而且形成了一些很有价值的结论。比如:围绕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探究不仅梳理了主要事件(破解“鸡肋”;“门”内添“活”;破解“一盒酥”;破解“梦中杀人”;教曹植斩门吏而出;为曹植做答教),而且通过分析,感知了杨修能够洞悉曹操心思的特点,对其才华有了真切感受。探究第二个问题时,学生抓住“操虽称美,心甚忌之”“操虽喜笑,而心恶之”“操闻而愈恶之”“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操大怒”“(操)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等语句认识到,杨修因恃才放旷,让曹操对其态度不断恶化,最终促使曹操借“鸡肋”事件杀了他。然而,杀过之后,曹操又心生悔意。综观事件的全过程,曹操的心理是复杂而深沉的,杨修却显得轻狂而张扬。因此,与其说杨修“真知”,还不如说是“真不知”。对于第三个问题,学生获得的启示是“做人可张扬,但不可张狂”。这种启示是从问题二中直接衍生出来的,不必细说。第四个问题仅靠课堂时间是不够的,所以教师课前就给学生布置了阅读任务。学生通过阅读,知道了《三国演义》具有明显的“尊刘贬曹”倾向,其中的许多故事都是虚构的;也知道了曹操之所以杀杨修,原因是复杂的(主要是政治原因),课文中这么写,其实也是为了丑化曹操,达到“尊刘贬曹”的目的。

至此,教学目标都已达成,甚至可以说超额完成了教学目标。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结构问题设置的科学恰当。正是因为它们为学生搭建起了走进文本、深入学习的框架,学生才得以有条不紊、步步深入地进入文本。

(作者单位:宜昌市东山中学)

责任编辑 姜楚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