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和内皮素在大鼠压疮模型损伤中的表达及作用

2017-12-01兰园淞廖海涛杨立会韦义萍

护理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歧化酶超氧化物内皮素

兰园淞,高 文,廖海涛,杨立会,韦义萍

(广西医科大学 护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1)

【研究生园地·论著】

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和内皮素在大鼠压疮模型损伤中的表达及作用

兰园淞,高 文,廖海涛,杨立会,韦义萍

(广西医科大学 护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1)

目的通过压力装置建立大鼠压疮模型,检测模型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和内皮素的水平,探讨指标与压疮模型损伤的相关性,为临床压疮的预防提供早期预测指标。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4组:空白组和2、3、4个缺血再灌注循环组,每组10只,通过施加和移除压力装置模拟缺血再灌注的方式建立压疮模型;用ELISA试剂检测血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和内皮素的水平,按照光镜下皮肤肌肉损伤分级标准再将大鼠分成正常、轻度损伤、中度损伤和重度损伤,分析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和内皮素与压疮模型损伤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压疮模型缺血再灌注循环次数越多,大鼠皮肤肌肉组织损伤程度越严重,各缺血再灌注循环组损伤程度均重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损伤程度的加重,氧化物歧化酶含量降低,丙二醛、内皮素含量增加,轻度、中度、重度损伤大鼠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均低于正常组,而丙二醛和内皮素水平均高于空白组,各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损伤严重程度与超氧化物歧化酶呈密切负相关(r=-0.930,P<0.01),与丙二醛呈密切正相关(r=0.924,P<0.01),与内皮素呈密切正相关(r=0.927,P<0.01)。结论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的下降,丙二醛和内皮素含量增加是组织损伤加重的影响因素,结合生化指标检测对压疮发生早期的评估会更加具有预见性。

缺血再灌注;压疮模型;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内皮素

压疮(pressure ulcer,PU)是医院和养老医疗护理机构普遍存在的护理问题。多年来,它的发生被认为是评价护理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在国内,也是护理领域关注的课题之一[1-3]。多数研究观点认为,压疮形成是从内向外,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查阅的国内文献看,我国临床对于压疮评估和预防仍以观察和经验判断居多,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单纯通过肉眼观察评判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滞后性,肉眼只能观察到皮肤表面的损伤,皮下组织的病变如何无从得知,继续发展是否会诱发压疮无法预测,为了更好认识和评估压疮的发生和严重性,有必要结合细胞超微结构、分子水平等方面去探讨压疮发生机制以便提出更好的预防策略[4]。本课题通过建立压疮动物模型,检测压疮发生过程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和内皮素,结合病理切片观察,研究三者与压疮模型损伤的关系,从分子水平及细胞超微结构去探讨压疮形成机制,为临床压疮的早期预防打下实验基础并提供借鉴方法和预测指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健康普通级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由广西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许可证号:SCXK 桂 2014-0002,体质量 200~230 g,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成4组,每组各10只,分别是空白组、2个缺血再灌注循环组、3个缺血再灌注循环组、4个缺血再灌注循环组,每组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所处的环境、温湿度均一致,自由饮水进食,适应性喂养1周。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0.9-1.1毛细玻璃管(内径0.9~1.1 mm,管长 100 mm,500 支/筒)由成都市川华达科学仪器厂提供;高速冷冻离心机,由长沙英泰有限责任公司提供;光学显微镜,由上海徕卡仪器有限公司提供;美国热电Multiskan FC酶标仪;麻醉药20%浓度的乌拉坦;10%中性多聚甲醛;苏木精-伊红染色相关耗材;酶联免疫试剂盒:超氧化物歧化酶(生产批号:E02S0012),丙二醛(生产批号:E02M0023)由上海BlueGene公司提供,内皮素(生产批号:E069789r)由武汉CUSABIO公司提供。

1.3 方法

1.3.1 压力装置制作 参考姜丽萍等压力装置制作的方法[5],自行设计压力装置,包括施压装置和固定器。施压装置由空矿泉水瓶,膨胀螺丝钉和瓶子内容物(石子)组成,固定器由铁丝和输液架组成。空矿泉水瓶底座剪去,在瓶口盖中心钻一个孔,放置膨胀螺丝钉旋转固定,其中膨胀螺丝钉的直径为1cm,施压面积 S=π×r2=0.785×10-4m2, 由于要施加 34.7 kPa的压强,根据 P=F/S,F=G=m×g=(m1+m2)g,g=9.8 N/kg,其中m1是瓶子加上螺丝钉的质量,大约25 g,m2是瓶子内填充物的质量,推算出需要填充物入瓶子内容物的质量大约225 g。瓶子用铁丝缠绕固定在输液架上,压力装置制作完成。

1.3.2 压疮模型的建立 大鼠实验前禁食12 h,用20%的乌拉坦按照200 g大鼠0.8mL的剂量腹腔注射麻醉,侧卧位于泡沫床垫上,用备皮刀对其大腿一侧股薄肌部位进行剃毛暴露出施压部位,并用胶布固定大鼠身体及四肢,然后放上压力装置。在大鼠股薄肌上施加压力装置(缺血)2 h,再撤去压力放松0.5 h(再灌注),以2.5 h为1个缺血再灌注循环。具体做法:(1)空白组(n=10):大鼠不做任何处理。(2)实验组:(n=30,共3组,每组10只):使用压力装置在大鼠股薄肌部位施予34.7 kPa压强,每组大鼠分别施予2、3、4个循环的缺血再灌注,每组分别耗时5 h、7.5 h、10 h。整个实验过程中按需补充麻醉药,同时每个循环根据大鼠体质量腹腔注射2mL/kg葡萄糖盐水(2.50%葡萄糖注射液加0.45%氯化钠注射液)1次以保证麻醉期间正常水合。

1.3.3 标本的收集及检测 (1)血标本的采集及检测方法:实验前后均进行采血,选择内径为0.9~1.1 mm规格的毛细玻璃管扎入大鼠眼眶后静脉丛分别取2mL全血,1份加入干燥采血管提取血清,另1份加入肝素抗凝管提取血浆,4℃环境下4 000 r/min离心8min,收集上清液,血清用于检测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血浆用于检测内皮素,三者均用双抗体夹心法原理测定,即用纯化的相应指标的抗原包被微孔板,制成固相抗原,往包被单抗的微孔中依次加入对应三大检测指标,再与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三大指标抗原结合,形成抗体-抗原-酶标抗体复合物,经过彻底洗涤后加底物溶液显色。底物溶液在辣根过氧化物酶的催化下转化成蓝色,并在酸的作用下转化成最终的黄色。颜色的深浅和样品中的三大指标水平均呈正相关。用酶标仪在450 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通过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三大指标的浓度。具体操作方法按试剂盒提供的说明书进行。(2)组织标本的采集:实验结束,立即切取大鼠股薄肌受压中心部位皮肤肌肉组织大小约0.5cm×0.5cm×0.5cm,4℃生理盐水洗净血液后,10%中性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苏木精-伊红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1.4 观察指标

1.4.1 肉眼观察 实验结束,观察表面皮肤形态学和颜色变化,包括皮肤有无破损,有无充血,破损面积大小,破损深度等。

1.4.2 血指标 检测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和内皮素的含量。

1.4.3 光镜下观察 参照姜丽萍等[5]光镜下皮肤肌肉损伤程度分级标准对实验组大鼠进行分级,分别是轻度损伤、中度损伤、重度损伤,分级标准为:轻度损伤,鳞状上皮细胞变薄,表皮与真皮连接疏松,真皮轻度胶原变性,毛细血管扩张,少量淋巴细胞浸润,横纹肌肌束疏松;中度损伤 鳞状上皮部分核固缩,表皮与真皮部分分离,真皮胶原纤维变性,炎细胞浸润明显,脂肪细胞游离,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横纹肌水肿、间隙增宽;重度损伤,鳞状上皮脱屑,表皮与真皮分离,真皮胶原纤维溶解,细胞核碎裂,脂肪细胞溶解,毛细血管淤血,横纹肌退行性变,横纹模糊不清。

1.5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4组指标表达量组间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齐性检验用Levene检验,方差齐者采用LSD法,方差不齐者采用Games-Howell法。4组皮肤肌肉组织病理切片严重程度比较采用多个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皮肤组织损伤级别与三大指标相关性分析用Spearman秩相关,以P<0.05表示统计学有差异。

2 结果

2.1 大鼠受压皮肤肉眼观察结果 空白组大鼠皮肤完整,皮肤颜色与实验前比较无明显差别;2个缺血再灌注循环组受压局部开始发红,但放松一段时间后可恢复,即非持续性发红;3个缺血再灌注循环组受压局部出现持续非苍白性发红现象;4个缺血再灌注循环组受压局部持续非苍白性发红现象加重,部分大鼠局部可见到持续非苍白性紫红现象。

2.2 大鼠皮肤和肌肉病理切片光镜观察结果 正常大鼠和实验组大鼠的皮肤和肌肉光镜观察结果,见图1-4。

图2 SD大鼠正常肌肉(10倍镜)

图3 SD大鼠重度损伤皮肤(10倍镜)

图4 SD大鼠重度损伤肌肉(10倍镜)

光镜观察结果显示,正常组大鼠皮肤上皮组织为复层鳞状上皮,结构清晰,真皮层内附器(如毛囊)较多且清晰可见,鳞状上皮与表皮连接非常紧密,炎症细胞浸润不明显。肌纤维排列紧密,横纹肌清晰。而重度损伤组大鼠复层鳞状上皮与真皮出现脱屑,上皮结构层次不清晰,皮下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明显,真皮胶原变性,部分断裂。肌肉组织蜡样变性明显,横纹肌模糊,间隙更宽,部分断裂溶解。血管瘀滞,血管壁变厚,肿大,肌细胞核固缩,血管周围纤维增生明显。

2.3 4组大鼠不同缺血再灌注循环次数下皮肤肌肉损伤程度情况比较见表1

表1 不同循环次数大鼠皮肤肌肉损伤程度比较

表1结果显示:空白组和2、3、4个缺血再灌注循环次数下的大鼠出现正常、轻度损伤、中度损伤、重度损伤的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随着循环次数增加,出现中度、重度损伤的大鼠逐渐增多。

2.4 4组大鼠实验前后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和内皮素含量比较情况见表2

表2 不同循环次数下大鼠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和内皮素水平变化比较

表2结果显示:各组实验前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和内皮素指标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后4组3大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除了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指标中3个缺血再灌注循环组与4个缺血再灌注循环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实验前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 不同损伤程度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内皮素指标水平比较见表3

表3 不同损伤程度大鼠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内皮素指标水平比较

表3结果显示:不同损伤程度大鼠对应的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和内皮素指标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损伤程度加重,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含量逐渐减少,而丙二醛和内皮素的含量逐渐增加。

2.6 不同损伤程度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内皮素指标水平的相关性见表4

表4 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和内皮素的含量变化与大鼠损伤分级的秩相关系数

表4结果显示:大鼠皮肤肌肉组织损伤程度与三大指标变化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大鼠皮肤肌肉组织损伤程度与超氧化物歧化酶存在密切负相关(r=-0.930,P<0.01),与丙二醛存在密切正相关(r=0.924,P<0.01),与内皮素存在密切正相关(r=0.927,P<0.01)。

3 讨论

3.1 大鼠皮肤肌肉组织损伤与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和内皮素的释放密切相关

3.1.1 与超氧化物歧化酶呈负相关 超氧化物歧化酶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是机体重要的天然抗氧化酶,与细胞氧化代谢密切相关,是一种内源性氧自由基清除剂,它可以清除超氧阴离子,歧化超氧阴离子生成H2O2,后者则可进一步生成H2O,具有防止细胞和组织受到氧化性损伤的作用。表4结果显示,模型损伤严重程度与超氧化物歧化酶呈密切负相关(r=-0.930,P<0.01), 表明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含量越低,皮肤肌肉组织损伤越重。经研究分析,它含量的改变与组织损伤引起的氧化应激有关,超氧化物歧化酶是机体的天然保护酶,氧化应激的过程会大量消耗这种保护酶,组织一旦缺少保护酶的作用会导致损伤加重。

3.1.2 与丙二醛、内皮素呈密切正相关 丙二醛是氧自由基作用于机体生物膜多聚不饱和脂肪酸时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的产物,它的毒性达到最大且最具代表性,其产量与氧自由基的量相平衡,氧自由基不仅可以通过生物膜多聚不饱和脂肪酸发生过氧化引起细胞的损伤,而且它还可通过脂质过氧化物分解产生的物质引起细胞的损伤。表4结果显示,模型损伤程度与丙二醛呈密切正相关(r=0.924,P<0.01),表明皮肤肌肉组织损伤程度越重,丙二醛的含量越高,经研究推测它的含量增高与受压组织细胞膜发生脂质过氧化有关,组织缺血缺氧越严重,脂质过氧化分解得越严重,释放出的丙二醛也越多,丙二醛的含量变化可以从侧面反应组织的损伤程度,本实验恰好印证了这一点。内皮素是日本学者1988年从猪的主动脉内皮细胞中分离纯化的一种由21种氨基酸组成的血管活性多肤,它是现知最强的缩血管物质,由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和释放的缩血管物质,并常在应激情况下升高[6]。组织缺血、缺氧和多种细胞因子可刺激内皮素的表达和释放,收缩微小动静脉使微循环缺血,引起组织脏器功能障碍[7],在研究中发生血清中的内皮素不断增高,模型损伤与内皮素呈密切正相关(r=0.927,P<0.01),光镜观察也发现,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皮下血管出现充血、淤血的情况,经研究推测,这种情况与内皮素释放引起血管收缩痉挛有关,血管痉挛加重了组织的缺血缺氧,内皮素的释放越多,组织损伤越严重。

3.2 缺血再灌注循环次数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逐渐递减,丙二醛和内皮素含量逐渐递增,组织损伤越重 缺血再灌注损伤是组织器官缺血一段时间后,血液重新灌注冲击血管,导致组织器官损伤进一步加重的现象。表1结果显示,随着循环次数增加,2、3、4个缺血再灌注循环组出现皮肤损伤大鼠的例数逐渐增多,且中度、重度大鼠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大,与空白组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合病理切片图1-4结果的观察,图1、2为正常大鼠的皮肤和肌肉病理切片,皮肤上皮组织为复层鳞状上皮,结构清晰,真皮层内附器(如毛囊)较多且清晰可见,鳞状上皮与表皮连接非常紧密,肌纤维排列紧密,横纹肌清晰。而随着时间和循环次数的增加,损伤逐渐波及到肌肉组织,图3、4结果显示,重度损伤组受压后皮下组织出现变薄,皮下血管充血、淤血,真皮胶原变性、溶解,炎性细胞浸润,脂肪细胞变性,肌肉组织横纹肌水肿,蜡样变性甚至溶解等病理改变,结果表明压疮的发生以及皮肤肌肉的损伤程度与缺血再灌注的循环次数有关,次数越多,组织病理改变越重。循环次数越多,皮肤肌肉组织受压时间越长,引起组织缺血缺氧诱发组织氧化应激反应的时间越久,超氧化物歧化酶由于要不断歧化氧化应激反应释放的超氧阴离子而被大量消耗,表2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空白组、2、3、4个缺血再灌注循环组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含量呈现递减的趋势,空白组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高于后面几组,组间比较(F=9.24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丙二醛是脂质过氧化分解的产物之一,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脂质过氧化分解加重,释放出的丙二醛增多,后3组丙二醛的含量均高于空白组,组间比较(F=13.102,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丙二醛在缺血再灌注循环的过程中呈现逐渐递增的趋势;由于缺血再灌注引起组织缺血缺氧,组织受刺激引起的内皮素释放增加,2、3、4个缺血再灌注循环的内皮素含量均高于空白组,组间比较(F=34.29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内皮素在缺血再灌注循环中同样呈现了逐渐递增的趋势。结果表明,缺血再灌注循环次数与组织损伤关系密切,它通过反复循环诱发组织发生氧化应激反应,大量消耗超氧化物歧化酶,增加有害物质丙二醛和内皮素的含量而加重组织损伤。

3.3 大鼠压疮模型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国内的压疮研究仍以临床研究居多,绝大多数护士习惯采用经验法以及传统观念去指导实践,对压疮机制的认识存在诸多不足。目前压疮的评估多采用肉眼及量表去评估判断,肉眼的主观性和量表的局限性会让部分皮肤因为无法准确评估和预测最终导致压疮发生,因此如何能更科学准确的评估和预防压疮是护理研究的重点。本研究从基础研究出发,参照文献动物压疮模型的制作方法使用压力装置在大鼠身上建立压疮模型,研究压疮发生的原因,组织的病理改变,以及压疮发生过程中生化指标的变化,从细胞超微结构、分子水平等方面探讨皮肤损伤机制。本研究通过病理切片观察发现,肉眼观察到的皮肤损伤远远不及光镜下观察到皮下组织的损伤程度重,在压疮的早期虽然皮肤表面虽观察不到明显的变化,但皮下组织已经发生了一系列病理改变,如鳞状上皮结构变薄、表皮和真皮剥离、真皮胶原纤维变性、横纹肌充血水肿、间隙增宽等,任其继续发展将会导致压疮发生,这里反映了肉眼观察判断的主观性和滞后性。临床往往间隔2 h给患者翻身1次,在本研究发现,大鼠即便是在同一时间、同一缺血再灌注循环次数下也会出现不同的损伤结果,说明每只大鼠的皮肤耐受性是存在差异的,临床患者亦是如此,皮下脂肪薄、营养不良的长期卧床患者亦应该勤观察、多翻身,而且应根据患者自身的身体条件制定相应的翻身时间和次数,切忌千篇一律。本研究探讨了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和内皮素在大鼠压疮模型中的变化及作用机制,通过秩相关分析了3个指标与皮肤损程度的相关性,证实了它们与皮肤损伤存在密切关系,给临床的启示是,对于压疮评估,不应局限于用肉眼和量表评估,可以从生化指标的检测入手,寻找出与压疮发生相关性高的指标,根据指标的变化综合评估预测压疮发生的风险,从而使压疮的评估和预防更加科学客观。

4 结论

本实验使用压力装置建立压疮动物模型,通过病理切片去观察了解受压皮肤肌肉组织损伤发生的严重程度,结合试剂检测从微观分子水平去比对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和内皮素含量变化与组织损伤的关系,证实了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的下降,丙二醛和内皮素含量增加是组织损伤加重的影响因素之一,它们的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对压疮的发生起到提示作用。由于实验检测指标的限制,无法了解其他生化指标是否也与压疮发生密切相关,本课题在日后的研究中会增添临床常用的检测指标,分析它们与压疮的相关性,使其更具有临床借鉴性。此外,实验大鼠仍与临床患者体质存在一定差异,三大指标是否同样能够反映临床患者压疮发生趋势仍需进一步研究。

[1]徐 玲,蒋琪霞.我国12所医院压疮现患率和医院内获得性压疮发生率调研[J].护理学报,2012,19(9):9-13.DOI:10.16460/j.issn1008-9969.2012.09.009.

[2]陈 萍,徐 军,冯 春.头面部医疗器械相关性压疮预防的目标管理[J].护理学报,2016,23(23):21-23.DOI:10.16460/j.issn1008-9969.2016.23.021.

[3]陈明慧,陈秋莲,宋丹丹,等.集束化护理在降低难免压疮患者压疮发生率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4,21(10):43-44.DOI:10.16460/j.issn1008-9969.2014.10.013.

[4]蒋琪霞.压疮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5-26.

[5]姜丽萍,蔡福满,杨晔琴,等.局部皮肤持续受压致压疮的实验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4(12):4-5.DOI:10.3969/j.issn.1008-9993.2007.12.002.

[6]林 杰,曾 仲.缺血后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的保护机制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18(17):1799-1803.DOI:10.3969/j.issn.1009-3079.2010.17.010.

[7]张在其,梁 仁,黄 韬,等.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血管活性物质及炎性介质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3,15(12):762-763.DOI:10.3760/j.issn:1003-0603.2003.12.016.

[本文编辑:方玉桂]

Expression and Role of Superoxide Dismutase,Malondialdehyde and Endothelin in Rat Model of Pressure Ulcer Injury

LAN Yuan-song,GAO Wen,LIAO Hai-tao,YANG Li-hui,WEI Yi-ping
(School of Nursing,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Nanning,530021,China)

ObjectiveTo detect the levels of superoxide dismutase,malondialdehyde and endothelin in the blood of rats,and stud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m and the injury of pressure ulcer model,to provide early prediction index for the occurrence of clinical pressure sores.MethodsForty SD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blank group,ischemia reperfusion group 2,3,4,with 10 rats in each group.The model of pressure ulcer was established by applying and removing the pressure device;ELISA reagent was used to detect superoxide dismutase,malondialdehyde and endothelium in the blood;in accordance with the light microscope of skin and muscle injury grade,then rats were divided into normal ones,with mild injury,moderate injury and severe injury respectively.The relationship of superoxide dismutase,malondialdehyde and endothelin with the degree of the pressure ulcer damage model was analyzed.ResultsAs pressure ulcer model ischemia reperfusion cycles increased,rat skin and muscle tissue damage were more serious and the injury degree in ischemia reperfusion groups was more serious than that in blank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1).When the damage degree increased,the content of superoxide dismutase decreased but that of malondialdehyde and endothelium increased.The content of superoxide dismutase in mild,moderate and severe injury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blank group,but the content of malondialdehyde and endothelium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blank group and intergroup comparison indicate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1);The severity of injury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uperoxide dismutase(r=-0.930,P<0.01),positively with malondialdehyde(r=0.924,P<0.01),and endothelium(r=0.927,P<0.01).ConclusionThe decrease of superoxide dismutase content and the increase of malondialdehyde and endothelium content a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 of tissue injury.The evaluation of early stage of pressure ulcer with biochemical indexes detection will be more predictable.

ischemia reperfusion;pressure ulcer model;superoxide dismutase;malondialdehyde;endothelia

R47

A

10.16460/j.issn1008-9969.2017.09.001

2016-11-15

广西教育厅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KY2015 YB072);广西教育厅研究生创新项目(YCSZ2015123)

兰园淞(1987-),男,广西来宾人,本科学历,硕士研究生在读。

廖海涛(1959-),男,广西南宁人,本科学历,硕士研究生导师。

猜你喜欢

歧化酶超氧化物内皮素
内皮素-1对牙周膜细胞肿瘤坏死因子及白介素-1β表达的影响
新型耐高温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产业化
超氧化物歧化酶保健饮用水及其制取方法探讨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内皮素的研究
和肽素与大内皮素-1及N末端脑钠肽对心力衰竭的预后价值
糖脉康颗粒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及其对血管内皮素-1的影响
麦苗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抗氧化活性研究
超氧化物歧化酶复合微球的制备及其活性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