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肝棘球蚴病的MSCT表现

2017-12-01张志杰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7年6期
关键词:内囊子囊细粒

张志杰,银 武

(1.西藏大学医学院,西藏 拉萨 850000;2.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影像科,西藏 拉萨 850000)

肝棘球蚴病的MSCT表现

张志杰1,银 武2

(1.西藏大学医学院,西藏 拉萨 850000;2.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影像科,西藏 拉萨 850000)

目的:探讨肝棘球蚴病的MSCT表现。方法:收集行MSCT检查且经病理证实的肝棘球蚴病患者58例。结果:58例共121个病灶,其中泡状棘球蚴病感染占0.8%(1/121),单囊型占51.2%(62/121),多子囊型占20.6%,内囊塌陷型占22.3%,实变型占5.0%。结论MSCT可显示病灶与肝内邻近空腔器官的关系,能够为临床医师制订术前方案、评估预后及术后随访提供清晰、准确的影像资料。

西藏[自治区];棘球蚴病,肝;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肝棘球蚴病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我国棘球蚴病主要发生于西北和西南等地区,人感染肝棘球蚴病的概率为3.1%~31.5%,且呈上升趋势,而患病率为0.5%~5.0%[1]。该病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有超声、CT及MRI。笔者运用MSCT轴位及后处理图像观察肝棘球蚴病的影像表现,旨在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6年6—10月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影像科行CT检查且经病理证实的肝棘球蚴病58例,其中,男19例,女39例,均为藏族;年龄2~78岁,平均(34.89±16.65)岁。均在牧区生长,有犬类密切接触史,临床表现为右上腹胀痛、消化系统不适等症状。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Siemens 64排螺旋CT扫描,扫描范围自膈顶至髂脊上缘水平。扫描参数:120 kV,200~400mA(智能选择),扫描时间 12~18ms,层厚5mm。所有患者均行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及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剂量1.5~2.0mL/kg体质量,从肘静脉注射70~90mL,流率3~4mL/s。

1.3 图像分析 采用0.3mm的薄层重建行MPR分析,由2名以上影像科主治医师分别记录病灶部位、密度、大小及增强扫描表现,意见不一致时,由上级医师协商后达成一致意见。根据肝棘球蚴病CT表现及世界卫生组织棘球蚴病非正式工作组(WHO/IWGE)提出的囊型棘球蚴病分型(简称WHO分型)可将肝棘球蚴病分为泡状棘球蚴、细粒棘球蚴,泡状棘球蚴分为巨块型和结节型,而细粒棘球蚴病又分为单囊型、多子囊型、内囊塌陷型、实变型和钙化型。

2 结果

2.1 肝棘球蚴病影像学分型与病灶部位的关系见表1。58例共发现病灶121个,其中单囊型26例(图1),62 个病灶(51.2%),其中右后叶 30 个(48.4%),左外叶17个(27.4%),另有15个病灶分布于其他叶。多子囊型13例(图2),25个病灶,占20.7%,其中左外叶 8 个,右后叶 11 个,分别占 20.0%(5/25)、44.0%(11/25)。 内囊塌陷型 14 例(图 3),27 个病灶(22.3%),主要位于肝右叶共21个,占77.8%(21/27)。实变型4例(图4),6个病灶(5.0%)。 泡状棘球蚴巨块型 1例(图5)。右后叶上段及右后叶下段均为29个,左外叶上段为17个,分别占总病灶的24.0%、24.0%和15.7%,而左外叶下段、左叶内侧段及右前叶上段分别为15、10和10个,分别占12.4%、8.3%和8.3%,肝尾叶及右前叶下段病灶例数较低,细粒棘球蚴病灶相对多发生于肝右叶。

2.2 肝棘球蚴病影像学分型与病灶直径的关系见表2。 病灶直径≤5 cm时以单囊型为主(83.3%,5/6);5~10 cm中单囊型及内囊塌陷型分别占30.4%(7/23)、34.8%(8/23),共占 65.2%,其他 2种类型为 34.8%;直径≥10 cm中单囊型占48.3%(14/29);泡状棘球蚴直径在5~10 cm。

3 讨论

棘球蚴病分为细粒棘球蚴病和泡状棘球蚴病,临床上囊性棘球蚴病较泡状棘球蚴病多见,但泡状棘球蚴病的危害远远大于囊状棘球蚴病,未经治疗患者的10年病死率高达94%[2]。该病好发于肝脏,病变进程较慢,早期手术治疗预后效果较好。

泡状棘球蚴病的病理改变主要是角皮层发育不完整,生发层以外殖芽方式向周围浸润,病灶与周围肝组织分界不清[3-5]。而细粒棘球蚴病的病理改变为圆形或近圆形的囊状体,直径不足1 cm或也可达数厘米,由外囊及内囊构成。外囊是棘球蚴囊在生长过程中由于宿主周围炎症反应而形成的较厚的纤维性包膜,较厚,常发生钙化。棘球蚴囊本身即为内囊,由囊壁和内容物组成,内囊壁分为2层:外层角皮层,主要保护内层和吸收营养,内层生发层,可向囊内长出许多原头节和生发囊,生发囊进一步发育可形成与母囊结构相同的子囊,囊内充满棘球蚴液,呈无色透明或微带黄色,从囊壁脱落的原头节、生发囊及小的子囊悬浮于囊液中成为囊沙。

表1 肝棘球蚴病影像学分型与病灶部位的关系 个

表2 肝棘球蚴病影像学分型与病灶直径的关系 例

肝泡状棘球蚴病巨块型影像表现为团片状或斑片状高密度影;结节型呈多发密集性稍高密度结节影或假囊型水样密度影,周边可见环行厚壁或伴点状或环行钙化,病变边缘欠清晰;混合型病灶大小不等、密度不均、形态不规则,多呈“地图样”,可伴大片或斑点状钙化[6],恶性程度较高。细粒棘球蚴病单囊型主要影像学表现为肝脏肿大、内见囊状占位性病变,密度均匀,边缘光滑,可见薄壁,少数病灶外层壁见蛋壳样钙化,病灶内缘向外局部膨隆,另有少数病灶突出于轮廓外的小囊袋,与大囊相似。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异常强化,与肝形成鲜明对比,如合并感染,则表现为囊内混杂密度影。多子囊型影像表现为肝内巨大囊性占位性病变,囊壁光滑,壁下见多发形态及大小相似、密度更低的类圆形病灶排列于壁边缘,即子囊、孙囊、子孙囊,个别母囊外侧壁可见局部向外膨隆并钙化外囊包裹限制虫体扩张、增生。包虫破裂主要见于中青年男性,原因可能是囊型包虫病流行区域中青年男性为主要劳动力,其接触犬、羊等机会较多,同时其主要从事重体力劳动,故发生破裂的概率较其他人群大[7],各种外力如震动、撞击或贯通伤亦可造成肝细粒棘球蚴囊破裂[8]。囊液内许多包虫的原头蚴及子囊种植于腹膜继续发育生长,数年后腹、盆腔可出现多个包虫囊肿[9],如破裂则会造成腹腔转移,MPR可清晰显示肝内门、肝静脉及肝内胆管的扩张程度、病灶与扩张管道的交通关系,对术前评估有非常高的诊断价值。当子囊发生退变时表现为受压变扁呈条带状改变或实性改变,钙化也较常见。内囊塌陷型的主要影像学改变为肝脏内见囊袋状低密度灶,内囊分离呈卷曲条带状等密度漂浮于囊液中,即“飘带征”,病灶内可含脂肪组织,部分病灶囊壁断续线样钙化。实变型主要影像表现为肝脏内类圆形混杂肿物占位性病变,以等密度为主,边界清晰,病灶直径较大时突出于肝脏轮廓之外,内见“葱皮状”或“同心圆状”等密度影,囊壁不规则钙化较多,2种类型的病灶增强扫描均无明显强化。

当细粒棘球蚴出现子囊结构、内外囊剥离征象及钙化等特征性表现时,不难诊断,但单囊型需与肝脏单纯性囊肿鉴别,肝脏单纯性囊肿常表现为囊壁菲薄、均匀,边缘锐利清晰,密度均匀,囊液CT值为0~20HU;合并感染时与肝脓肿鉴别,肝脓肿典型的环征、脓肿内小气泡和既往病史有助于提供信息;肝泡状棘球蚴病偶尔与肝癌不易区别,肝癌的CT对比增强多期扫描表现为“快进快出”,若发现门、肝等静脉内癌栓、上腹部淋巴结肿大及远处转移等症状,结合临床资料可明确诊断。

本研究中泡状棘球蚴巨块型1例,位于肝脏右叶下段,增强扫描示门静脉右支和胆管截断,与刘丽等[10]报道泡状棘球蚴影像表现相似。藏区肝细粒棘球蚴感染以单囊型为主,其次为多子囊型及内囊塌陷型,与王兆阔等[11]报道细粒棘球蚴高发类型大致相同,但藏区病灶直径较大,多与患者的就诊时间晚有关。本组发病部位多在肝右叶,占63.6%(77/121),与文献[12]报道肝棘球蚴病变部位以右半肝为主大致相符。本组女性感染人数39例,占67.2%,经临床随访得知其家庭大多以农牧业生产劳动为主,可能与接触家畜或其排泄物机会较多有关。同时拉萨的自然环境海拔较高、寒冷干燥适宜于虫卵的生长,给虫卵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图1 男,35岁,细粒棘球蚴单囊型 图1a 肝内见囊状占位性病变,密度均匀,边缘光滑, 囊壁破碎蛋壳样钙化,病灶向外局部膨隆(箭头) 图1b 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未见强化 图3 男,25岁,细粒棘球蚴内囊塌陷型 图3a 肝裂处见囊袋状低密度灶,内囊分离呈“卷曲条带状”等密度漂浮于囊液中,即“飘带征”,局部见脂肪成分图3b 增强扫描动脉期未见强化图2 男,27岁,细粒棘球蚴多子囊型 图2a 肝左叶内见巨大囊性占位性病变,囊壁光滑,壁下见多发形态及大小相似,密度更低的类圆形病灶排列于壁边缘,母囊外侧壁可见局部向外膨隆并钙化图2b 增强扫描动脉期未见强化 图4 女,48岁,棘球蚴实变型 图4a 肝脏右后叶下段类圆形混杂肿物占位性病变,以等密度为主,边界清晰,病灶直径较大时突出于肝脏轮廓之外,内见“同心圆状”等密度影 图4b 增强扫描动脉期未见强化 图5 女,46岁,泡状型棘球蚴巨块型 图5a 肝脏右叶内见混杂密度影,与肝实质分界不清,外缘见散在斑点状高密度影,内缘密度稍低 图5b 增强扫描动脉期未见明显强化

[1]许隆祺.我国西部地区重大寄生虫病的危害及对防治工作的反思[J].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2002,15(1):1-3.

[2]唐桂波,杨国财,赵希鹏.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7.

[3]谢天皓.肝囊性包虫病的CT影像与临床病理学的相关性分析[D]. 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3.

[4]张建英,蒋瑾,胡凌云,等.128层螺旋CT对肝包虫病的临床诊断价值及病理分析[J].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6,38(4):222-224.

[5]白人驹,张雪林.医学影像诊断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383.

[6]张庆欣,唐桂波.泡型包虫病影像学研究新进展[J].青海医药杂志,2010,40(1):73-76.

[7]王瑞涛,李庆,万永,等.包虫囊肿腹腔破裂的相关因素分析及疗效评价[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37(6):872-877,891.

[8]刘桂生,彭心宇.囊型肝包虫病影像学诊断[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2,26(8):733-735.

[9]农红,王冠玲.肝包虫囊肿破入腹腔的B超诊断及分析[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4,5(11):839-840.

[10]刘丽,丁世荣,蒲鹏,等.多层螺旋CT对肝脏泡状棘球蚴病累及脉管系统的诊断价值[J]. 中国 CT 和 MRI杂志,2016,14(10):74-76.

[11]王兆阔,李婷,丁敬宾.37例肝包虫病的多层螺旋CT诊断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6):5-7.

[12]杨萍,龙海燕,杨菁玉,等.121例肝包虫病的临床分析[J].华西医学,2015,30(9):1645-1649.

10.3969/j.issn.1672-0512.2017.06.025

银武,E-mail:yinwuxzlasa@163.com。

2017-03-10)

猜你喜欢

内囊子囊细粒
外在水分对潮湿细粒煤风力分级效果影响的研究
进展性纹状体内囊梗死应用替罗非班干预的疗效及其预测因素分析
中国疱衣属地衣的初步研究
精锐微泡浮选机在上宫金矿的试验应用
细粒级尾砂高浓度胶结充填试验研究与工业应用
我国黑痣菌物种多样性研究
冠突散囊菌繁殖体提取物抑菌活性研究
内囊前肢破坏术治疗强迫症的效果分析
常规CT上瘤内囊变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婴幼儿痉挛型脑瘫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