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浅析

2017-12-01

小说月刊 2017年16期
关键词:唯物主义费尔巴哈辩证法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0)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浅析

王洋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不能仅局限于成熟著作和教科书,更需从文本和原著入手,了解马克思创作时的背景,跟随马克思的思想变迁,逐步去深入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在这个渐进的过程中,就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来源主要有几大部分:法国古典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这几大理论的辩证统一,促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促使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辩证唯物主义

随着对马克思文本越来越深入的学习,黑格尔、费尔巴哈、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等等一些名词,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文本和注释里,自然而然的就产生了一个个疑问:马克思的思想和这些理论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马克思早期的著作,很多都是在批判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在批判的过程中,马克思又从中阐述了自己的哪些思想?这些哲学思想和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或间接思想来源,值得我们去探索它们如何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来源。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唯物主义,更是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第三个形态、最高阶段,因此必须追究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和发展。唯物主义的发展过程有三个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第一种形态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主要思想是:肯定世界的物质性;把世界的来源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实物,如米利都学派的泰勒斯认为万物是由水做成的、阿那克西曼认为万物是由气做成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还具有一定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万物皆在变化、有生也有灭。虽然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且具有辩证法思想,但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实物,却是最浅显直观的认识,他们对世界普遍联系的认识也是笼统、模糊的,因而具有自发的性质。

唯物主义的第二种形态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主要思想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在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产生时期,只有力学发展的比较完整,其他的自然科学发展还不完善,反映到哲学中来,便形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用孤立的静止的和机械的观点观察和解释世界,成为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特有的、在当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另一个局限性是它的不彻底性,因为它在自然观方面是唯物主义的,而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则是唯心主义的。17世纪的英国唯物主义,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19世纪40年代德国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就是近代唯物主义的几个主要流派。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哲学就主要是继承和发展了18世界法国古典唯物主义,在《神圣家族》中,“对法国唯物主义的批判的战斗”就证明了马克思对其的批判性继承。

唯物主义的第三个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主要思想是:认为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统一于物质,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组成部分,实践概念是它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是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正是唯物主义的不断发展,对世界认识的不断提高,才能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提供丰厚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才有了对之前唯物主义思想的批判继承和发展,自然观和历史观的辩证统一。

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

2.1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

黑格尔哲学最主要的贡献就是辩证法,马克思的辩证法就是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上提出的,那么马克思是如何继承黑格尔辩证法的?首先,马克思是在本体论与世界观意义上来理解辩证法的。黑格尔把辩证法提高到本体论的高度,把辩证法当作客观世界的本质、普遍规律和推动原则,马克思也是从本体论与世界观意义上来理解辩证法,认为辩证法并不是附加于哲学外在于其哲学的东西,而是内在于其整个哲学之中的,是哲学的基本原则。

其次,马克思肯定了黑格尔辩证法对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的强调。黑格尔把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向了极端,把世界看成是意识的建构。马克思在《博士论文》里,说道:“人的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他并没有将主观能动性抛弃掉,而是将其辩证地进行融合,提出“感性活动”与“现实的人”这两个新的概念,来取代唯心主义的绝对理念和旧唯物主义的抽象物质,对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主体性的重视,是马克思辩证法的基本原则。

最后,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把历史看作发展过程的辩证法理论。黑格尔认为世界是过程的,而不是现象的,把事物、世界的发展不是看作既存的,而是看作历史发展的过程,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历史辩证法。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就是在论述现实的历史观和辩证的历史观。而马克思后来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也是在论证其历史观。

2.2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超越

马克思曾经指出:“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它称之为观念而甚至把它转化为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世界的造物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首先,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使辩证法立足于新唯物主义基础上。马克思是以批判地改造过的唯物主义——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的唯物主义为基础。马克思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从根本上来说”是完全异质的,黑格尔抽象的在脱离现实社会的辩证法,在马克思这里被拉回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来,以现实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对辩证法理论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

其次,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历史辩证法的抽象绝对理念的运动主体,将运动主体改造为现实的人和人类。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将现实的人规定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马克思进一步规定了“现实的人”运动主体的地位,并详细规定了“现实的人”的具体内涵。马克思通过对现实的人的规定,创建了新的历史观。

最后,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辩证法的矛盾与保守方面,使辩证法成为彻底革命的“改变世界”的哲学。辩证法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要求人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马克思在《费尔巴哈哲学提纲》中提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可以看出马克思哲学是具有革命性,革命就是意味着“改变世界”,“改变世界”不仅意味着对世界现状的根本性变革,也意味着建设更好的世界。

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费尔巴哈人本学哲学

费尔巴哈对马克思思想影响最大的就是其人本学思想,首先,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就继承了费尔巴哈“人是类存在物”的思想,用以批判黑格尔,并提到人的“类存在”或“社会特质”,指出“单一的东西唯有作为许多单一体才能成为真理”;“人格脱离了人,自然就是一个抽象,但是人也只有在自己的类存在中,只有作为人们,才能是人格的现实观念。”同时,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还运用了费尔巴哈“异化”观念,来批判政治国家和政治制度,认为政治制度是“人民生活的宗教”,是“类”的异化物。

其次,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赞同费尔巴哈对犹太人及其宗教的批判,指出“犹太人的世俗基础是什么呢?实际需要、自私自利。犹太人的世俗偶然是什么呢?做生意。他们的世俗上帝是什么呢?金钱。”马克思认为作为犹太人上帝的金钱,不过是人的异化的本质。《论犹太人问题》中还体现了费尔巴哈的“个体感性存在的”和“类存在”理念,马克思写道“只有当现实的个人同时也是抽象的公民,并且作为个人在自己的经验生活、自己的个人劳动、自己的个人关系中间,成为类存在物的时候,只有当人认识到自己的‘原有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组织成为社会力量,因而不再把社会力量当作政治力量跟自己分开的时候,只有到那个时候,人类的解放才能完成。”指出人类解放的实质就在于:把现实中的非类存在物提升为“真正的类存在物”,“非人”提升为“真正的人”。

最后,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也可明显看到费尔巴哈人本学的影子。文本中马克思坚持费尔巴哈“人是类存在物”的观点,把类本质、类生活归结为劳动这种“生命活动”或“生产活动”。马克思把“类存在物(类本质)”理解为“社会存在物”;把“类本质”归结为人的“社会本质”、“社会联系”;把“实现类本质”归结为“社会主义”的要求。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理论在马克思从青年黑格尔派转向新唯物主义时期,起到了重大的影响,从马克思的一系列文本中,即可看到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学的继承和发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完全的采纳赞同费尔巴哈人学理论;《神圣家族》中敬仰费尔巴哈的人学理论;《关于费尔巴哈哲学的提纲》中的批判费尔巴哈哲学。从最初的人本主义的历史观到革命式的“新唯物主义”,不仅昭示着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见证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诞生。

所以,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时候,无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东方马克思主义学派,亦或是学生,都必须要回到文本,回到历史,从文本入手,以历史为线,只有在文本中才能深刻体会到马克思的思想历程,把握马克思思想的理论来源,形成独立自由的思想体系。

[1] 何增科 《马克思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关系之再考察》,江西社会科学报,2004年4月第一版.

[2] 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

[3] 吴学琴《正确评价费尔巴哈对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一期.

[4] 於燕飞.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J].才智,2011年4月

[5] 弓克《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新探》,吉林大学学报,1996年1月.

王洋(1992-),男,汉族,河南洛阳人,在读研究生,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唯物主义费尔巴哈辩证法
唯物主义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与“再生”
论辩证法的总规律
实践唯物主义的三重辩护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费尔巴哈与孔子“爱”的差异及当代意义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关于质量的辩证法
哲学唯物主义不必拥抱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