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互系性思维为范式对《论语》及儒家人生观的一种解读
——以安乐哲《儒家角色伦理学》为中心

2017-12-01

小说月刊 2017年16期
关键词:安乐人生观论语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以互系性思维为范式对《论语》及儒家人生观的一种解读
——以安乐哲《儒家角色伦理学》为中心

高莹杨杰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安乐哲关于“儒家角色伦理学”强调的是中国传统互系性思维方式,强调了儒家伦理关系性、社会性和具体性的一面,以互系性思维为范式去解读儒家的经典,互系性思维对中国古人思维的影响是多层次、多维度的,互系性思维对中国传统思维的理解也表现在对“心”这一概念的把握。儒家对人生观的回答具有道德性、审美性、宗教性。

角色伦理学;安乐哲;互系性思维

互系性思维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为思考主体所提出来的一种中国古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以互系性思维为范式去解读儒家的经典,在把握儒家中的角色定位是有区别的,他们的伦理规范也是由个体在社会当中的位置所决定的。他的特点体现为:第一,互系性思维坚持以关系为本位,不接受人被视为终极个体性的概念。第二,互系性思维不接受任何不加质疑的质性本体论(substance ontology)和以此为根据的“行为体”(agency)本体论。而这种“行为体”被互系性思维所拒绝乃是因为它把“行为”分离开来。三、互系性思维方式重视“体”在成就人格与“仁”行为中起到的能动统一角色,即以体为本,接受滋养与培育人的行为,使其呈现光彩。四、互系性思维重视道德想象性过程对思想与生活上“成仁”所起的重要作用。五、互系性思维方式下的角色伦理学不是与德性伦理“理论”或其他理论进行竞争,而是一种道德生活观,其不接受“理论/实践”二元对立。正是从以上特点出发,儒学的诠释域境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 互系性思维在中国传统思维中的特点

首先,互系性思维对中国古人思维的影响是多层次、多维度的。从传统的典籍来看,《易经》表现出中国人最原始、最基本的思维方式。“《易》之为书,广大悉备,有天道焉,为人道焉。”这篇文献以一连串关键哲学词汇(如高低、动静、刚柔、盈虚、大小等)为结构,把世界作为人直接的经验,为人提供一个似乎无穷尽的偶对互系词汇。从互系性域境看来,《易经》的宗旨是处于永远变化的世界同人本身的经验活动须有变通关系,目的是回应关切人生的紧迫问题即面对自然变化的过程,人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参与活动,才能产生对现有世界条件最佳的利用。

其次,互系性思维的宇宙论“渠道”是传统中医。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思维的一项综合技能,它既表现了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方式也表现了中国把握世界的方式。了解中国传统思维方式需通过一种“媒介”来进入其思想内部。在安乐哲看来,中国传统思维中“气”与西方海德格尔的“神学本体论假设”相比有以下五个特点。其一,“气”概念承认的是一个生生不息的现象世界,它由林林总总变化不已的过程和事物构成的。现象背后不存在假设推定、永恒和静止不变的“真体”。其二,从理解“气”的世界观角度看,世界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都是“贯通”(continuity)的,而看到这个世界的方式就需要诉诸一种“视点或域境”的诠释方法,而不能用“部分或全体”的分析模式。其三,经验的整体性是第一重要的。其四,宇宙是有生命的,对其把握的方式是经验的,也必然会有一个特殊主体与生存的维度。其五,因为不存在孤立不联系的事物,就必须给予它们单线单向解释以取代对他们进行“情势的”相互依存、协同不悖及相互促进过程的直观阐释。

最后,互系性思维对中国传统思维的理解也表现在对“心”这一概念的把握。在安乐哲看来对“心”的把握有三点值得注意。其一,追问“心本体的定义是什么?”无论从生理学还是社会的意义上看都是错误问题,因为“心”是活力的,与它所处的周边环境是分不开的。其二,人们总是以心脏薄膜作为其边界,而其实是由渗透孔、有液体流动的,其作用无非表明它是内嵌的,活动的中心交集点,而非排他性的边界,由它来分出内外。其三,“心”的物质性、智力性与情感性意象被视为人以一种关系性构成的人的思维方式,将人作为角色与关系之中行为的体现点,角色和关系对人进行定义。

从以上论述看在互系性思维方式的域境下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无论是从《易》还是从“气”抑或从“心”的角度看都试图寻找人生的一种角色平衡。接下来,笔者将从互系性域境的角度对《论语》中的“亲亲相隐”、“仁”进行具体分析以进一步阐明这种平衡对中国传统思维的作用。

2 以互系性思维角度看《论语》中“亲亲相隐”和“仁”

在互系性思维的域境中,《论语》中的角色是不断完善的生成过程,个体是在周制的宗法中扮演好自己的不同角色位置并按照其位置的伦理关系来做行事。正如安乐哲指出的“儒家的角色伦理学的出发点并不是从抽象的原则出发而是从具体的经验事实出发并对其采取适当的行为进行调节。从此域境出发可以看出角色的多样性、复杂性与矛盾性。《论语》中常有一些生动的例子来阐述固有的道德规范与相冲突的现实事例的,在这些描写中清晰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道德冲突的不同态度。

在《论语》中讨论“仁”这个概念是从其方方面面来展示的,事实上孔子的不同弟子在不同时候问“仁”所获得的答案也不是统一的。这体现了儒家伦理的互系性。其一,“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仁德须臾不可离,具有广泛的约束性。其二,从道德主体的角度来看,“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其三,从家庭关系上来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践行仁德需从孝悌着眼,突出了家庭伦理的重要性。其四,从社会交往上来看“仁人”要具有五种品德:恭、宽、信、敏、惠。以上四点可以看出,孔子在回答什么是仁的时候的答案是不一样的,这不是说孔子善变而是在表达孔子在面对不同的弟子、在不同的语境中回答的仁的表现方式是不同的。这正是中国独特思维方式所决定的。而这样独特的思维方式被安乐哲称为互系性思维。从儒家典籍来看,这样的不同回答其实是遵循了儒家的中庸之道。

3 以互系性思维角度看《大学》对儒家人生观的影响

中国传统儒家知识分子人生观的构建源于《大学》。朱熹在“大学章句”中明确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三纲领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从互系性思维方式的域境下,这其实是在构建一个人的意义世界。这个意义世界的回答不是人是什么的本质问题,而是一个人是“在什么方式上”变为完成性的人的问题?这样的回答从孔子开始就是一个道德性、审美性和根本的宗教性回答。

首先,儒家对人生观的回答具有道德性。“大学”教育的终极指向是平天下,而平天下的途径是治国,而治国的前提是齐家,以此往前推,就推到格物为起点。在互系性思维的域境看来,儒家人生观最重要的是分清本末。《大学》里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样思考问题的方式给儒家的知识分子也带来了很重的责任感,这也是晚清知识分子希望通过不断变革让华夏文明强大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儒家对人生观的回答具有审美性。《大学》讲的是个人、家庭、社会乃至宇宙的修养与滋养,根本是连通一气,相互蕴含的,务必总是以人修身为起点。每个人都有一个特殊角度,对待家庭、社会、理政组织以及宇宙。以尽己的态度,精心呵护它们的发展与关系,每个人都有可能对关系产生十分细腻的感觉,因为这是人置身于的、使之构成的家庭与社会关系,因而使关系成为更清晰、具有更丰富意义的聚光点。这也是儒家人生观审美性的一种表现。

最后,儒家对人生观的回答具有宗教性。《论语·学而》里也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儒家的传统中“为仁”向着一种人为中心“宗教感”的直接通道,这种通道是人格修养最高的表述。人的修身与人的精神性二者也是协同的,它生动的蕴含在常识语言中。儒家的家国忠孝也是反映了中国宗教感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天人合一”。

[1] 安乐哲,2015年,《儒家角色伦理学——一套特色伦理学词汇》,孟巍隆译,山东人民出版社。

[2] 安乐哲,2009年:《和而不同:中西哲学的会通》,温海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3] 朱熹,2009年,《四书章句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4] 安乐哲、罗斯文,2010年:《早期儒家是德性论的吗?》,谢阳举译,载《国学学刊》第1期。

高莹(1990-),黑龙江大学,中国哲学专业。

杨杰(1989-),黑龙江大学2015级哲学,研究方向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安乐人生观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安乐蜥,你别那么皮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如何读懂《论语》?
张珖隶书“安乐泉”三大字碑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一世媗妍,不负安乐负流年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