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震微信公众号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7-11-30刘小霞王罡刘颖刘智明周煊超

新媒体研究 2017年20期
关键词:科普公众微信

刘小霞+王罡+刘颖+刘智明+周煊超

摘 要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上网设备向移动端集中,用户对政务服务的移动化、服务化和一体化要求进一步加强。地震系统抓住这个机会,结合部门职能特征,开始了地震科普知识、地震公众服务及形象的微信宣传。但由于地震微信公众号起步晚,大部分尚处在摸索阶段,存在运营不稳定、信息内容单一、影响力小、与用户互动少、阅读数低等问题。文章通过选取10个地震系统有代表性的微信公众号进行连续50天的信息采集全样本分析,寻找问题根源,尝试提出适合地震微信公众号运营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地震;微信公众号;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 P315.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20-0019-06

2017年4月24日,腾讯旗下的企鹅智酷公布了最新的《2017微信用户&生态研究报告》,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微信全球共计8.89亿月活用户,而新兴的公众号平台有1 000万个。而在由企鹅智酷推出的《微信影响力(2016)》报告中显示,微信月活跃用户6.5亿,公众号日提交超70万条群发信息。在参与调查的4万多人中,有94%的用户每天登录微信,六成以上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在每天都会使用的微信功能调查中,朋友圈、收发消息和公众号排名前三位,其中刷朋友圈排名第一。调查显示微信公众号满足用户的主要需求是获取资讯,社交网络成为第二大新闻渠道。

这些数据显示,微信正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又一核心力量。作为政务微信的一支,以发布地震信息和传播防震减灾相关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地震微信公众号队伍也逐步发展壮大。全国地震系统共有直属省市地震局及二级单位47个,截至2017年8月31日,有33个单位建立了微信公众号,其中以省级地震局为认证主体的微信公众号有

27个。

本文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鲁震快讯、四川省地震局、云南省地震局、津震说、地震三点通、安徽省地震局、河北地震、陕西地震信息、山西省地震局、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10个地震微信公众号,从2017年4月17日至6月8日,对其进行了为期50天的全样本跟踪研究。从开通/运营时间、公众号类型、认证主体、命名情况、功能介绍、发布条数、标题、发布形式、阅读数、内容主题、原创/转载、时效性12个方面进行调查,了解地震微信公眾号的发展现状、发现存在问,并提出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地震科普工作实施策略和建议。

1 地震微信公众号的现状研究及存在问题

1.1 基本情况

1.1.1 开通/运营时间、公众号类型、命名情况、功能介绍和定位

在调查的10个地震微信公众号中,“云南省地震局”最早2013年12月开通/运营,其中有6个单位从2015年开始运营,“津震说”最晚2017年开通/运营。可见,大部分地震微信公众号运营起步较晚。

从公众号类型看,8个订阅号,2个服务号。通过与相关区单位微信运营人员访谈得知,部分单位曾考虑过创立服务号,但因为服务号每月只能发4次信息,难以满足地震知识科普常态化需求。虽然“服务号”具有震情速报功能,但各单位微博、网站、12322平台等自有媒体均有发布震情速报的功能,综合考虑相关单位最终选择了“订阅号”。

从命名情况看,各省级地震局微信命名比较严谨。在10个样本中,只有“鲁震快讯、地震三点通、津震说”命名较有特色,其他命名均以省局全称命名。究其原因,一方面,大部分单位接触新媒体尤其是微信公众号时间较晚,没有形成整合宣传效应,未挖掘出该单位的特色宣传思路,怕引起歧义;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用单位名称命名比较突出官方权威,增强识别度,与单位微博等其他新媒体平台有连贯性。

从功能介绍来看,较多用的是“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发布震情信息”等词语,显示其定位以地震速报和地震知识发布为主。总体来看同质化情况严重,没有突出地域特色和单位新媒体定位。

1.1.2 每周发布频率及信息总量

从每周发布频率来看,在研究的8个订阅号中,只有“鲁震快讯”每个工作日更新一期;“四川省地震局”每周保证发布7条以上,其余微信公众号基本每周发布2~3期。服务号每周一期,每期3~5条。地震微信公众号总体活跃度不高。

在50天观察期内,10个地震微信公众号共发布信息390条。因“陕西省地震局”和“地震三点通”是服务号,在样本跟踪的50天内,两个单位分别发送7期17条和8期36条,平均每期是2.4条和4.5条。(注“陕西省地震局”有自动地震速报功能,但本次数据采集只针对人工发布信息,因此其发布的地震速报信息不在统计范围。)

其他8个微信公众号活跃度最高的是“鲁震快讯”,共发布38期86条信息,每期2.2条;其次是“四川省地震局”,共发布20期74条,每期3.7条。其中发布信息条数和期数最多的“鲁震快讯”是最少“河北省地震局”的7.2和3.8倍。如图1所示,各单位信息发布量相差悬殊。

图1 各微信公众号发布信息期数和条数统计

1.2 信息内容分析

1.2.1 发布形式

在390条信息中,有289条采取了图文结合的发布形式,占总量的74%。此外,音视频、图解、H5信息占比24%,仅有9条以纯文本的形式发布,占比2%。总体来说,地震微信公众号发布形式新颖,各种形式均有涉及。但具体到某个单位而言,其媒介丰富性运用还有待提高。比如“津震说”和“内蒙古地震局”在观察期内没有音视频信息,“河北省地震局”没有图解类信息,有7个公众号未运用过H5形式等。

1.2.2 原创性

观察期内,各微信平台共发布原创信息298条,占总数的76.4%,原创率较高。其中“地震三点通”原创率最高达91.67%,“陕西省地震局”原创率最低58.82%,详见图2。endprint

图2 各微信公众号发布信息原创率

有研究认为,“原创性政务微信的打开率远远超过摘编类,因此政务微信的内容需要注重原创性,推送质量高的干货,且一定要和自身定位相符”。[1]

但是,也要客观认识微信内容的原创性,不必过于强调、夸大其作用。在研究中原创率最低的“陕西省地震局”,其信息的平均阅读数(142)居第七位;而原创率排第五位的“四川省地震局”,信息的平均阅读数反而最低(86.89)。拿单条信息来看,部分转载信息如《聚焦|“一带一路” 防震减灾合作》的阅读数为2 409。因此,如果仅为本单位的工作会议、领导视察这类“原创内容”,它的传播力、阅读数可想而知,用户更在乎信息是否有用。

1.2.3 时效性

从时效性上看,共发布动态类信息288条,占信息总数的73.%。其中“四川省地震局”发布动态信息条数最多67条,占其发布信息总数的90.5%,这与其发布工作动态信息占比高成正比,具体如图3所示。

图3 各微信公众号发布动态信息数

相较于微博,微信的社交平台属性决定了它在突发地震时传播能力相对有限。纵观地震系统的微博运营,更注重地震速报和地震应急信息的实时发布,时效性强。但应该看到,微信的点对点推送、信息整合的深度报道等特点,也可避免微博内容碎片化阅读、易被大量信息淹没的情况。因此微信平台在发挥时效性作用时,可以借力微博,在遇到突发地震时,以微博进行动态信息的实时报道,并通过微信进行信息整合后的深度报道。比如地震突发后,可以进行地震应急、震后24小时等专题报道,信息量大,整合度高,既有时效性,又有可读性。

比如,6月3日内蒙古阿拉善发生了5.0级地震,“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即时发布了《6月3日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5.0级地震应急处置情况》两期,和针对地震谣言的《谣言谣言满天飞,我为你辟谣!》,累计阅读量达5 256次,单条最高阅读量3 104,是平时信息阅读量的15倍。

1.2.4 内容主题

研究10个地震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主题,大致可分为震情信息、防震减灾知识、防震减灾宣传及应急活动(简称活动/应急)、其他方面工作动态及典型人物和事迹(称为工作新闻信息)4大类。390条信息中,有135条科普类信息,占全部信息的1/3,其余工作新闻、活动/应急类宣传、震情信息分别是115、104和36条。对比各条信息阅读数来看,科普和活动/应急类信息更受用户

关注。

1.3 阅读数分析

1.3.1 平均阅读数

据统计,各微信公众号的信息平均阅读数(平均阅读数=总阅读数/发布的信息条数),存在较大差异。在观察期内,信息总阅读数为125 234,平均阅读数为321.94。其中,“地震三点通”的平均阅读数遥遥领先,“鲁震快讯”和“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均高于平均阅读数,详见图4。两极分化明显,最高(819.97)是最低(86.89)平均阅读数的9.44倍。

图4 各微信公众号平均阅读数

经向各平台运营人员调查统计,截至2017年8月31日,10个微信平台用户人数如图5所示。

图5 各微信公众号用户人数统计

从各微信平台的平均阅读数看,可以得出阅读数排名前两位的“地震三点通”和“鲁震快讯”其平台的关注人数也排名靠前,基本能印证上述两个微信公众号的用户数量优势。但也有“四川省地震局”用户人数为7 300人排名第三,其平均阅读数最低仅为86.89。而由于在观察期间,内蒙古阿拉善地发生了5.0级地震,所发信息得到了大量转发。因此虽然“内蒙古地震局”平台关注人数仅为880人,但平均阅读数排名第三。

1.3.2 图文转化率

严格意义上,“图文转化率为阅读人数与送达人数之比,考虑到信息阅读数虽大于等于阅读人数,但差距不多,因此,按照阅读人数与用户人数之比计算”[2]。對照平均阅读数与用户人数来看,各微信公众号的图文转化率如图6所示。(因“内蒙古地震局”在此期间的应急信息传播广泛,为监测出其正常时期的图文转化率,特将其在应急期间发布的三条信息的阅读量减去,得出平均阅读数为231.52)

图6 各微信公众号图文转化率

只有“内蒙古地震局”“安徽省地震局”等四个单位的图文转化率在10%以上(一般微信公众号的图文转化率)。而平均阅读数排名前五的“地震三点通”“鲁震快讯”和“山西省地震局”的图文转化率仅为4.32%、1.36%和3%。由此可见,大部分地震微信公众号与用户之间互动较少,不能有效的激发已有用户的阅读、参与热情。

1.3.3 阅读数排行分析

从单条信息阅读数来看,同样存在两极分化现象。阅读数最高的5条信息分别来自“地震三点通”“鲁震快讯”和“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这三个平均阅读数最高的平台,而最高阅读数5 360与最低阅读数13之间相差近412倍。

通过对阅读数排名前30的信息进行分析,从信息内容来看,阅读数最高的信息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时效性强的科普类信息,在排名前30中有7条。如2017年6月7日召开全国地震科技创新大会,6月6日“地震三点通”发布的《科技大会|H5:地震科技亮点这集齐了!》得到全国地震系统微信平台的广泛转发,阅读数高达5 360。

二是地震应急类信息,在排名前30中有7条。比如,上文提到“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发布的应急期信息、“安徽省地震局”发布的《关于金寨地震,省地震局告诉你别太担心了》等三条信息阅读数均破千。与地震应急相关的应急演练类信息也得到广泛关注。“鲁震快讯”发布的《我省举行应急救援综合演练》阅读数达4 583,排名第二。

三是与民生相关的本土化、重大活动类信息,在排名前30中有13条。《一份攻略拿在手,开放日精彩全都有|山东省防震减灾科技园开放日活动攻略在此!》《中国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在”防灾减灾日“都说了什么?|头条》等信息阅读数均排在前10名。endprint

四是题目吸引人的科普类信息。《你们知道12级地震到底有多大吗?》《古代文明建筑奇迹消失之迷|头条》《地震了,头盔还能这么戴》这三条信息虽然都是纯科普,但由于其题目新颖,内容有价值,引起公众好奇心,阅读数也较高。

1.4 存在问题剖析

综上对地震微信公众号现状分析,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1)公众号起步晚,大部分运营模式尚未稳定;平台搭建不完善,功能板块开发不足。功能介绍同质化严重、定位模糊,影响用户体验。

2)大部分公众号活跃度不够,发布频率少,且发布时间不确定,影响用户阅读习惯形成,容易流失用户。

3)内容质量良莠不齐。对于地震专业知识传播,部分公众号仅照搬照抄纸质宣传品,没有结合微信传播特性,专业性强,语言表达不够生动,可读性不强。适合年轻人、受众面较广、具有互动性以及有特色的富媒体类信息较少。

4)各公众号的平均阅读数差距较大,图文转化率不高,以信息发布为主,与用户互动较少,用户身份多以地震系统人员为主,平台影响力小。

5)整合外部资源能力有待提高,微信矩阵尚未形成;公众号重信息发布,轻平台运营。

2 地震微信公众号发展对策建议

目前,微信公众号已成为地震信息服务的主流媒体及主要提供方式之一。为提高地震科普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笔者依托上述样本采集、问卷调查的现状及问题梳理,并根据微信公众号的新媒体特性,提出五条适合地震微信公众号运营的解决

对策。

2.1 加强顶层设计,形成统一风格

2.1.1 明确自身定位

目前,微信公众号供大于求,与其简单地将地震微信公众号打造成另一份“手机报”“微博精选”,各地震系统不如自觉梳理自身职能,深挖用户潜在需求,力争打造成与地震公共服务相匹配的新型综合科普服务类平台。

通过顶层设计与运作、明确定位,锁定本地区的目标人群,结合地震行业特点及本地区的地震形势、地质构造特点,推送相关信息、开展线上线下活动,使地震微信公众号在增强与用户平等沟通、增加行业公信力、有效传播正能量、提高信息丰富性与感染力等方面发挥优势。

“鲁震快讯”就是如此。作为山东省地震局官方新媒体品牌(微信、微博、今日头条),“鲁震快讯”以原创防震减灾知識和当日震讯为主要推送内容,坚持“紧盯时政快讯响应、抓住热点借势而为、网言网语宣传科普、舆论引导树立形象”的运营思路,保证每个工作日更新,发布信息具有统一性与连贯性,受到广大公众喜爱,用户人数已达6 000人。

2.1.2 增强平台活跃度

由企鹅智酷发布的《2017微信用户&生态研究报告》中显示“促成微信用户分享新闻三要素:价值、趣味、感动。近半数用户因为文章有价值会选择转发到微信社交圈,约74.2%表示获取资讯是关注微信公众号的主要原因。”[3]为满足用户获取资讯和有价值文章的需求,地震微信公众号首先要增强活跃度,没有突发地震时,每天定时发布相关信息,保持平台风格统一,进而培养用户阅读习惯。

比如“鲁震快讯”是每个工作日发布,“地震三点通”是每周四或周五下午发布,作为北京市地震局的微信平台,依托其开办的《城市与减灾》杂志及有利的地域资源,致力于打造最权威、最有深度、最前沿的防震减灾知识科普平台,关注人数达19 000人。

2.2 优化内容选择,增强信息有用性、可读性

2.2.1 优化内容选择

在一项关于《面向公众的地震信息服务体系研究》结论中,也提到了公众对于地震信息服务的需求主要有两方面:

1)公众在平时最为关注地震科普知识,震时最关注震情信息、灾情信息以及应急避难场所信息,在未来,公众对于预警信息存在强烈的需求。

2)地震后,公众更加倾向于通过新媒体或移动互联网方式获取地震信息。

再结合上文阅读数排行一节的统计分析,在平时,提供有价值的科普类信息、地震前沿科技类信息和与民生相关的本土化、重大活动类信息是地震微信公众号内容选择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扩大视野,国内外前沿防灾科技信息、古今中外防灾各领域内容、生活避险小常识等都可以成为推送的选择。如“地震三点通”发布的《古代文明建筑奇迹消失之谜!你知道几个?》以古代文明建筑消失之谜引入对古地震历史的回顾,开拓思路,文章还被“科普中国”微信平台转载。同时,在“人人都是内容制造者”的大环境下,地震信息服务应多注重受众对信息的反馈,汲取用户对信息的真正需求,将其转化为报道内容。比如一些辟谣类信息,大部分是对用户提问信息的深度解读。

地震应急期是公众最关心地震部门自有媒体平台的时候,也是地震微信公众平台推广自己、增强公信度的最重要时期。在地震应急状态下,一定要重视时效性,在明确信息来源、严格信息审核的前提下,第一时间发出官方的权威声音,既帮助公众获取权威信息与服务,也容易培养与用户之间的信任感。但同时也要考虑到微信每天只能推送一条信息的特性,与微博、网站、头条号错位合作,做深度的专题报道(详细分析见1.2.3时效性部分)。

2.2.2 注重文本表达

微信公众号上的科普文章有特殊的传播渠道和受众群体,因此科普文章语言表述方式的使用对其传播功效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为科普队伍中的一支,地震微信公众号如果想得到认可,其文本内容应兼具时效性、趣味性和科学性的特点,通俗、幽默且科学严谨。

首先,“科普类文章依然是科学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因此必须具备科学的推论过程和严谨的语言表达。”[4]也就是说科普文章,既要有科学的推理过程,也要注重科学概念、用词的准确性。在这方面,“鲁震快讯”和“地震三点通”做的比较好,传播科普知识时,更注重知识的权威性、准确性,且大部分文章都有文献来源。比如“鲁震快讯”2017年8月21日发布的《中国地震直线?你要多少我画多少》一文是对“网上流传有人找出一条地震震中的大概规律直线,并声称所谓的‘地震预测的秘密可能就藏于此”这个谣言进行辟谣的科普文章。文中小编以造谣者的思路和方法连接中国历史大地震,画出了很多条不同形状的曲线,最后引入地震与地质构造有关,并科普了我国的地震带知识。这种“以其之矛攻其之盾”的科学推理过程令人心服口服,而这条信息的阅读数也达到4 700多次。endprint

其次,微信科普作品还要注重通俗和幽默的特性。科学普及,不是艰深晦涩的科学知识堆积、重复,而是尽可能地将艰深枯燥的科学理论变得简单有趣。因此在文章表述方面也应注重引用当今流行的网络用语和平等交流的行文语气。比如“鲁震快讯”运营思路中的“网言网语进行科普宣传”就是认识到了科普作品语言表达中的通俗、幽默特性。

在此,笔者认为也不能一味地通过“猎奇”“标题党”增加信息的阅读数,而忽视文章要传播科学知识的重要性,脱离了平台的定位和使命。对于文章幽默化方面,要适可而止,要在不影响科学知识内容表达基础上,适当的引申、延伸。

2.3 发挥“富媒体”特性、改善阅读体验

2.3.1 线上线下有机结合

微信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物,而微信用户点对点的精确性,为虚拟的线上互动与实实在在的线下活动有机结合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在观察期内,各平台共发布“活动/应急”类信息104条,占比27%。在阅读数排名前30位的信息中,有11条是科普活动宣传、征集类信息。其中“鲁震快讯”发布的《一份攻略拿在手,开放日精彩全都有|山东省防震减灾科技园开放日活动攻略在此!》和《久等了!山东省防震减灾科技园开放日来了!》阅读数均在2 000以上。因此,地震微信公众号在运营中应注重线上线下互动联合,将线下活动搬到线上宣传展示,通过线上征集等方式丰富线下活动内容,能够有效增强活动针对性和影响力。

2.3.2 发挥“富媒体”特性

“微信平台的特点之一是‘富媒体。微信内容不一定只是图文、语音、视频等,多种‘富媒体可能更能让人无法抗拒。”[5]根据媒介丰富性理论,‘丰富的媒介有最大的传播共同意思的能力。”[6]因此,地震微信公众号要注重“富媒体”形式的使用,多制作音频视频、动图、H5等类信息,增强信息的丰富性和感染力,滿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在观察期内,“鲁震快讯”开辟的《大龙小庆聊地震》微电台栏目,共发布8期信息,平均阅读数335.75,超过总平均阅读数。

同时,在排版方面,微信也有自身的规律和要求。为符合移动阅读时代碎片化阅读习惯,运营者在排版时应注意不能照抄平面媒体的方式,每个段落字数不要太多,字体大小、行距要适合移动端屏幕观看,合理利用插图等。还要考虑到用户的上网流量负担,图片应少而精,注重科学性,尽量不要用太多图。

2.4 强化有效互动,培养精英大V

2.4.1 强化有效互动

与微博的“弱关系”不同,微信公众号和用户之间,具有“强关系”的传播优势。“所以政务微信的运营应该摒除宣传意识,要通过信息的传播实现良好互动关系的搭建,从简单的听众逐渐发展成政务信息的义务宣传员,而纽带正是打造‘强关系的微信。”[7]也就是说这种“强关系”的打造需要运营者以平等的姿态与用户去沟通。无论是文本的表达、互动回复,还是平台所能提供的地震信息服务、专业指导等方面,一定要以服务用户的心态去运营。

调查中,所有地震微信公众号都开辟了一级菜单,大部分公众号同时开辟了二级菜单,注重通过细化服务,使用户方便快捷的了解所需信息。如“陕西省地震局”一级菜单有“及时信息、地震速报、互动平台”三个栏目,“互动平台”还下设了“位置上报、地震推送、避难场所、微信矩阵”四个子栏目。如果突发地震后,用户可根据自己所处情况上报位置、查询避难场所等,提供了个性化服务。但也存在部分公众号,菜单链接信息滞后、文不对题等情况,影响用户体验。

但在研究中笔者还发现,地震微信公众号整体的欢迎语简单生硬,不够亲切,没有细化服务的指示。而且笔者在匿名向各微信平台发出提问后,只收到了5个公众号自动回复的信息,并没收到人工的详细回复。这就需要在微信运营中,定时查看用户留言情况,做到及时回复,增强用户黏性。

2.4.2 培养精英大V

根据相关公众号的实践经验,用户增长与大V转发很有关系。因此,在用户管理方面,地震微信公众号要注重培养用户中的意见领袖、精英大V,以意见领袖引领其他用户关注,扩大平台影响力。要有专人负责“用户管理”,对重点用户及时修改备注、留下联系方式等,组建热度用户群,细分用户,多方面了解用户需求,为今后的线上线下活动做好准备。

根据1.3.2图文转化率小节分析,笔者要提醒各微信平台运营者应理性看待用户数量。“2014年7月18日发布的《上海市政务微信发展报告》披露,上海市政务微信(包括整体类和部门类)中,大多数的用户数量在1 000至5 000之间……‘上海发布政务微信虽然用户数超过30万,但相比于‘上海发布政务微博超过500万的粉丝数,依然微不足道。”[8]由于媒体特性不同,再加上地震知识本属于冷门知识,微信公众号用户人数偏少是正常现象。运营者不能因此失去运营信心,也不能为了增加用户数一味的依靠赠送礼品等活动吸引一些“僵尸用户”。与用户数量相比,用户的活跃度更为重要。

2.5 整合部门资源 协同扩大影响

2.5.1 抱团取暖,形成矩阵

目前,微信公众号数量多且同质化问题严重,因此,打造“以部门职能为特色,以便民服务为主导”的智慧平台与“掌上服务”成为微信公众号发展的又一途径。

对于地震微信公众号而言,横向上,地震系统各单位要形成“防震减灾科普微信发布厅”之类的整合类微信公众号,集齐全国各省地震局、直属单位的微信平台,选择推送优质的科普文章,进而抱团取暖扩大影响力,方便公众查询、搜索,增加行业公信力。纵向上,打造垂直型微信矩阵,与气象、消防等防灾类科普微信公众号形成“大防灾”科普的查询平台,让公众拥有一号便可秒杀各类防灾科普知识。

2.5.2 发挥特长,互推互助

“由艾媒咨询集团发布的《2013中国微信公众号用户研究报告》指出,55.6%的微信公众号用户是通过对之前所关注的微博、公共主页、各类网站等进行延伸性关注到微信的,由此可见微信的推广离不开微博等途径。”[9]而且,在采访地震微信公众号运营者时,大部分的微信运营团队多为政务微博的团队兼任。

因此,根据微博、微信各自特性,充分发挥各自特长,实现“双微合壁”,对微信运营推广有重要作用。具体而言,在运营管理上,要坚持“一套班子,两个产品,交差运营”的管理原则,用统一的团队,共同策划、共同推动;在信息发布上,要注重“微博发布、微信服务”的方针,把微博的动态信息发布与微信公众号的科普及其他地震公众服务结合起来,取长补短,相互借力,增强影响力(详见1.2.3时效性小节实例分析)。

参考文献

[1]张铁.“微时代”,读什么?[N].人民日报,2014-03-14(24).

[2]茅杰.地方政务微信公众号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以上海区级政府为例[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4:80.

[3]企鹅智酷.2017微信用户&生态研究报告[R].2017.

[4]杨冬晓,李英.科普类微信公众号的语言风格与其传播功效的关系研究[J].北方文学(下旬),2017(5):189.

[5]詹恂,严星.微信使用对人际传播的影响研究[J].现代传播,2013,35(12):112-117.

[6]张明江.深度对话 怎样向“指尖”延伸(关注政务微信·网络问政新平台)[N].人民日报,2013-06-05(11).

[7]贺骏.微信对微博:一字之差 一马当先[N].证券日报,2013-01-30(C1).

[8]茅杰.地方政务微信公众号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以上海区级政府为例[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4:89.

[9]陈薇.微信用户增长率379%创新纪录[EB/OL].[2014-02-13].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hoto/2014-02/13/c_126128076.htm.endprint

猜你喜欢

科普公众微信
古代诗人玩转公众号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追踪潮流前线,一定不能错过这几个公众号
微信
魔镜告诉我,你缺少时髦的APP公众号
微信
微信
关于我国公众环保意识的几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