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中学美术中的文化学习

2017-11-28汪冰淼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30期
关键词:审美美术文化

汪冰淼

摘 要 我认为在中学美术学习中,应始终贯彻着文化学习,而不是技法训练的理念。尤其在上欣赏评述课时,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总是一言堂的把自己的想法,或者从书上得来的观点强加给学生。

关键词 文化 美术 审美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1绪论

我们都说世界是物质第一,意识第二。但是不能否认人的思想在指导我们的行为。我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时时刻刻都在强调知识的重要,技术的重要。教师有没有真正把这种知识学习当作一种文化学习呢?它对于改变学生的行为方式有什么帮助呢?显然是有帮助的。只是学生不知道知识积累的重要,只是在机械完成老师的作业。学习是很枯燥的。很少有人真的对学习感兴趣。大家各自有些感兴趣的科目。一个好老师是可以融会贯通的。把别的学科的知识吸收一点来。学生会更感兴趣。其实学科之间也是相通的。这样也便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真正的学以致用啊。

就拿人美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这一课来说,首先就是让学生弄懂什么是文化,是不是我们通常意义理解的文字与科技?显然这种理解是狭义的。那教师就要用通俗的语言告诉学生文化是人类知识、信仰和行为的整体.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语言、思想、信仰、风俗习惯、禁忌、法规、制度、工具、技术、艺术、礼仪、仪式及其他有关成分。既然文化包含这么多方面,学生也会自然而然的思考这与美术有什么关系?美术如何承载着人类的文化?古往今来有很多美术作品传世,有图片有实物。我展示出来让学生观看。由于种类很多很杂,我分成四个具有代表性的模块。第一个是青铜撇化:我们把从商代到战国的青铜器图片罗列出来缌有?代的鼎,西周的莲鹤方壶,战国的曾侯乙尊盘。让学生有了纵向的比较。我没有让他们详细描述青铜器上的纹饰。而是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结合历史背景思考。

(1)商代饕餮纹饰是人面还是兽面?

(2)想想当时的社会情况?看看刻在鼎上的花纹,有什么感受?

(3)比较不同时期的青铜器物说说它们造型上不同在哪?

(4)在西周时的器物上的动物是什么?在其他器物上有没有?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具有的历史知识在这时自然的发挥作用。学生知道鼎是祭祀用的礼器,也是王权的象征。虽然他们不知道饕餮纹饰有什么意思,但能看出是兽面纹,当时是野蛮的奴隶社会,刻在鼎上很神秘,是崇高的可怖的美。比较西周的莲鹤方壶,壶是日常生活的用具,造型更精巧,说明当时的人们更喜欢精巧的美感,跟注重日常生活的装饰。再看战国青铜器,更加的繁复对比商代鼎的沉稳厚重说明人们的审美意识,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工具技术也更加进步。这种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转变的时代的变革在人们思想行为上的变化,非常直观的体现在美术作品上。还有器物上的龙虎纹饰,在各个时期都有。学生更加理解了龙是中华民族一直崇拜信仰的图腾。学生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在教师的启发下自主的分析思考,可以巩固学到的历史知识,也可以更好的理解美术作品的人文意义。加深理解美术作品中承载的文化信息。

第二个模块是唐代的人物画和工艺品。我采用横向比较的方法。如果单用一副画是很难说明问题的。我把唐代有代表性的《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放在一起比较。提出问题:

(1)从作品仕女的华美服饰和精美首饰中,你觉得唐代的纺织技术与工艺技术水平如何?

(2)唐代社会崇尚什么样的审美观念?

(3)你从唐代的作品中看到了哪些生活信息?

(4)唐代绘画工具怎样?

第一个问题很好回答,学生还会联想到古代一个关于纺织技术高超的故事.(一个外国商人看见中国的官员胸口的黑痣惊奇的说你穿了两层纱我都看的见,官员笑着让那人走近看,实际上他穿了七层纱.)学生不是单纯解读画面的技法,而是在进行一种综合的文化学习。通过比较看出唐代喜欢丰满健康的美。与早期岩画相比,唐代的绘画工具明显成熟且完备了。这种欣赏课学生是通过美术作品的独特形式在理解美术学习也是文化学习的一种。在人类文字出现之前,美术作品记录着人类的生产生活的状况。在文字出现之后,更是人类文化研究不可缺少的东西,是文字最好的补充。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见证。学生也会自觉的认同这一观点。不再把美术简单的理解为画画。通过美术作品的观察分析,建立学生综合思考的良好习惯。联系相关学科才能更好的学习美术。同时美术学习也可以帮助学习其他学科。文化的内容很多,它所呈现出来的方式也很多。美术就是最直观的一种。它会直接间接的告诉我们很多文字不能完全表述的东西。

接下来的建筑和服饰,学生可以自主的思考了。建筑类选取的是中外宗教建筑的对比。信仰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宗教建筑上,最能体现人类的人文思想,如果說东西方绘画体现着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建筑上更能体现这种宇宙观的差异。东方的道观建于山林之间,要与自然相谐才能显出其美来。体现中国人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

再来是晚清、民国、现代女装的对比。学生先从服饰上看图说话的描述一下,再由其中的不同看出三个时代的人的思想,社会风气,社会状况看出时代的变迁。学生的回答是零碎的,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的总结,学生理解。

最后出示老式电话,唱机,电脑,照相机,和现代化的数码相机,手机,移动硬盘,笔记本电脑比较,说明人类的文化不是静止的,随着人类的发展不断的增加,传承。

我认为在中学美术学习中,应始终贯彻着文化学习,而不是技法训练的理念。尤其在上欣赏评述课时,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总是一言堂的把自己的想法,或者从书上得来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且往往单独从绘画或者工艺的角度评述。对于很少绘画技法的中学生来说,要达到教师要求的欣赏水平很难。教师强加与学生的做法往往也是吃力不讨好。要改变这种观点首先要从教师的观点改变。不能孤立的看画,是要引导学生多方位的思考观察,培养分析总结的能力。在人美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课就提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的课题。就是要求教师摒弃以往欣赏课上只说与绘画有关的弊病,延伸到文化学习的高度。从多角度重新审视美术在人类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我们是一种文化学习。一个民族有稳定的思想意识。我们的行为都在贯穿这种思想。我们不理解美的意识从何而来?美的规律是什么?人们审美意识有没有变化过?审美意识受什么影响?我们是无法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标准的。美术学科在于教育学生掌握审美的规律和建构美的规律。前者是人的思想意识的改变,后者是人的技法能力的提高。我想在改变人的行为方式的学习上,前者应该更重要吧。它会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就像我们一直说美术是“美”的学科而不是“术”的学科。审美规律的建立是需要教师循序渐进的给学生培养。所以很难想象不读美学,如何教“美”?但是我们也不能过于放弃技法的训练。毕竟技法是帮助我们表达内容的方式。美之所以成为“有意味的形式“,在于有意味的内容,也在于美好的恰当的形式。

2结语

人的第一认识是感性认知。美首先给人的第一形象往往来自一种特别的形式。单纯的形式也有一定的美感。但这种形式只有附着在深刻的内容上才更加具有审美价值。相反,好的内容没有好的形式表达,这种内容也是水中月镜中花。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是美的东西。但是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画家。我们只能放松对于技法的要求,而不是放弃。让学生建立审美认识,还要建立对美的规则的认识。适度的加以技法的训练。只有把握一种规则规律,学生才能更好的学好美术。当然由于文化是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行为的结果,会随着人类的发展一代代的发展延续。

参考文献

[1] (英)爱德华·伯内特·泰勒.原始文化[M].上海文艺出版社,1871.endprint

猜你喜欢

审美美术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