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廉洁教育隐性课程的范围及其建设原则研究

2017-11-28陶文娟

青年时代 2017年30期
关键词:隐性课程廉洁教育

陶文娟

摘 要:高校应重视廉洁教育隐性课程,将隐性课程这一重要教育资源充分应用到大学生廉洁教育中,帮助大学生提前铸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把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廉洁教育隐性课程的范围,进而分析了高校廉洁教育隐性课程建设的主要原则。

关键词:隐性课程;廉洁教育;把握原则

一、引言

高校在大学生中开展廉洁教育,是培塑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政治需要,也是促进高校廉洁文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大学生廉洁教育除了正式组织相关廉洁教育讲座、选修课外,还应包括对学生的信念、情感、人格、意志、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作用的廉洁教育隐性课程。

二、高校廉洁教育隐性课程的范围

(一)物质文化层面的廉洁教育隐性课程

校园物质文化可分为学校地理环境、学校规划与布局、学校人文景观、文化传播设施、学校建筑和学校绿化建设等。教育建设者们按照廉洁教育目标、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对学校客观物体进行精心设计和创造,赋予其生命和情感,同时也体现和反映高校的教育理念、办学思想、价值取向,蕴藏着丰富的廉洁教育内涵。优美的校园物质文化能够满足师生的审美需求,同时也能够陶冶师生的情操,还能以其别具用心的设计理念和风格,彰显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发挥催人奋进的激励作用和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二)精神文化层面的廉洁教育隐性课程

精神文化层面的廉洁教育隐性课程是指大学校风、大学学风、大学传统、大学精神理念等对大学生廉洁教育方面的影响,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它浸透、潜伏和弥漫在整个大学校园里,形成一种浓厚的精神氛围,使置身其中的广大学生具有向往感和亲和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熏陶和净化。高校精神文化层面的廉洁教育隐性课程,主要包括校训、校歌、校报等学校标志性的精神文化载体,形成学校自身独有的气质和精神。广大学生会时时处处受到这种精神文化层面隐性课程的熏陶和教育,习得价值取向,从而形成核心价值观。

(三)制度文化层面的高校廉洁教育隐性课程

制度层面的高校廉洁教育隐性课程是指高校的管理模式、领导体制、规章制度和奖惩制度等在不知不觉中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高校的制度体系中蕴含着高校领导层的教育目标和价值取向,利用有形的方式对大学生起着引导、激励、整合、约束与保障作用,具有管理、育人的效能,具有强大的教育力量,以潜隐的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特别会对大学生的道德习性、思想观点、行为方式与价值取向产生深远影响,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权利意识和自我意识,增强大学生的责任心和主观能动性,塑造大学生的理想人格,提高大学生的发展层次。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既要学会认知、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一套健全的高校制度体系的贯彻执行及教育影响,能够促使大学生形成廉洁的道德观念、价值标准和行为习惯,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廉洁意识。

(四)行为文化层面的隐性课程

行为层面的高校廉洁教育隐性课程指主体性行为活动、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和各种交际行为等对大学生的影响。主体性行为活动主要指学校领导、教职员工、全体大学生各主体的行为活动中体现出的品行、人格和气质等;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是指学校在教学计划之外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各种交际行为指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各种交往行为等。在各种交往和活动实践中,学生通过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而受到行为文化层面隐性课程的影响。这类隐性课程契合了学生易受感染、善于模仿的性格特征,通过无意的榜样示范展现“身教”的力量,发挥深刻的教育功能。

三、高校廉洁教育隐性课程建设的主要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高校廉洁教育隐性课程建设是一项内容丰富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中,各组成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协同运作和纵横交织,构成了良性运转的高校廉洁教育隐性课程体系,不能缺少或偏废任何一个要素,否则就很难形成合力,达到育人的目的,从而影响整体教育质量。

高校在进行廉洁教育隐性课程建设时要坚持系统性原则,进行系统规划,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建设隐性课程的网络系统。构成隐性课程的因素有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还有行为的。高校在建设廉洁教育隐性课程时,不仅要重视物质文化层面的硬件条件,體现出寓无形于有形,还要重视大学精神文化层面的软件建设,体现出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影响。同时,高校要注重分析组织结构、领导方式,师生关系、第二课堂的活动层次等要素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既要重视继承,统筹兼顾,也要重视发展,不顾此失彼,对各要素进行合理的组织安排,进行系统的规划设计,形成一个协调、统一、有序的系统。

(二)寓教性原则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廉洁教育隐性课程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甚至综合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理应为教育学生服务,高校廉洁教育隐性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塑造大学生的廉洁意识和廉洁观念。高校在建设廉洁教育隐性课程时,应将寓教性这一根本性原则贯穿始终。

部分高校物质环境建设的改善目的是为了装点门面、提高学校知名度、吸引更多的生源,部分学校领导甚至利用改善学校的物质环境建设来充当办学政绩。校园物质环境的改善满足了他们需求利益的同时,优美的校园环境也确实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育人功效。校园环境的建设与规划应当始终遵循寓教性这一根本性原则,校园的环境建设不仅要怡人美观,更要能够熏陶育人,通过物质环境来体现人文、廉洁等教育思想。高校廉洁教育隐性课程文体活动的设计,同样也要以廉洁教育为目的,注重思想性与趣味性相统一,增强学生对廉洁文化的认同感和亲和力。

(三)主体性原则

以学生主体为根本是高校廉洁教育隐性课程建设应该尽力追求的目标,即进行高校廉洁教育隐性课程建设要持之以恒地做到以生为本的主体性原则。大学生的廉洁意识养成和全面发展是廉洁教育隐性课程建设的宗旨。廉洁教育隐性课程建设在做到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平等对待学生的同时,内容要丰富多样,还应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廉洁意识。endprint

(四)常建常新原则

高校廉洁教育隐性课程的建设要常建常新。常建常新才能使廉洁教育隐性课程有吸引力和生命力,有效地形成风清气正、和谐高雅的廉洁教育氛围,以启迪大学生们产生廉洁自律的观念。

高校廉洁教育隐性课程建设要遵循常建常新原则,传统的高校廉洁教育隐性课程的精华要继承发扬,同时也要结合时势进行创新,与时俱进,以保持其持久旺盛的生命力。传统的高校廉洁教育隐性课程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要清醒地认识其双重性,在进行廉洁教育隐性课程建设过程中,要遵循常建常新原则,不能全盘照搬廉洁教育隐性课程建设的传统,要批判地继承和创新廉洁教育隐性课程。高校在吸收和借鉴传统的廉洁教育隐性课程的优秀成果时,要做到吸取精华,去除糟粕,古为今用,做到传承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推陈出新,立足现在的同时也要着眼未来,并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高校廉洁教育大学隐性课程建设只有常建常新,才能给大学生提供积极健康的廉洁成长氛围,为培养学生廉洁精神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推进新时期反腐倡廉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特色性原则

高校廉洁教育隐性课程建设要遵循特色性原则。在普通的课程里,任课教师可以利用思维的技巧、言行的技巧,以新颖独特的问题导向来吸引学生,使学生充分进入角色,以期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廉洁教育隐性课程靠什么使学生进入角色并深深吸引学生,从而达到良好的廉洁教育效果呢?廉洁教育隐性课程主要依赖其特色性的建设。隐性课程主要特征是具有潜隐性,依靠情境感染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没有特色是很难具有强有力的感染力的。没有特色就不会有艺术之美感,体会不到艺术美感与满足,就不能吸引人,因此,有特色的廉洁教育隐性课程才会有更好的教育效果,高校進行廉洁教育隐性课程建设时要坚持特色性原则。高校在进行廉洁教育隐性课程建设时,应依据大学的育人目标及办学理念等来打造特色。例如,综合型大学要突出其兼容并包的情怀,以及其广博与高深;师范类院校要凸显其身正为范、学高为师的风尚;职业类院校要体现出其爱岗敬业、廉洁奉献的态度等。

(六)坚持一分为二原则

高校廉洁教育隐性课程对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影响作用是具有双向性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因此,在大学生廉洁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其积极的作用,消除或化解其消极的影响。隐性课程的消极作用结果与学校和社会的期望是相反的,与教育目标也是相反的。在廉洁教育实践中,这些消极的、非预期的作用常会影响教育效果,对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行为会有负面影响,甚至影响整个学校教育。因此,高校要正确对待隐性课程中那些消极的、非预期的因素,应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尽量减少或消除其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许国彬.对廉政文化进校园和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8).

[2]张萍.德育教育应重视隐性课程作用[J].甘肃科技纵横,2005(8).

[3]韩君延,张军.高等学校的隐性课程及其管理[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4(5).

[4]鲁洁.高校不可忽视隐性课程[J].咸宁学院学报,2004(2).endprint

猜你喜欢

隐性课程廉洁教育
校企合作开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优势与机制研究
论小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