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外并举 规制学术腐败

2017-11-28徐四

青年时代 2017年30期
关键词:学术腐败

徐四

摘 要:近年来,学术腐败事件频发,给学界带来很大的轰动和不良影响。本文首先从我国科研学术腐败案例着手,结合了施普林格出版集团的撤稿事件,简要阐述了我国科研学术腐败的现状和表现,强调了学术腐败的危害。接着对学术腐败现象的成因从内外因上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主要包括功利原因、外部环境和制度原因。最后对应学术腐败的成因,提出了如何避免科研学术腐败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撤稿;学术腐败;科技学术界

日前,我国科技学术界最让人关注的新闻事件是施普林格出版集团的撤稿事件。2017年4月20日,《肿瘤生物学》(Tumor Biology)施普林格出版集团旗下发表了一份正式声明,宣告107片来自中国的论文造假,予以撤销。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撤稿事件后,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集团旗下另一学术期刊也陆续撤稿了10篇中国医学论文。

关于施普林格出版集团的撤稿事件的来龙去脉与事情真相,我国科协尚在查实之中,在此尚不予探讨。撤稿事件,出版社在文稿源头质量把关上也有责任。但通过此次撤稿事件,是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国家在学术上存在的“宽、松、软”等问题,导致了一些学术不端乃至学术腐败的行为产生。

从学术腐败的爆发和揭露来看,学术腐败现象存在于世界各国,是国家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成果,非“中国特色”。腐败的形式具有多样性,集中表现在抄袭剽窃、假冒伪造、学术泡沫、学术交易、关系评审和学霸现象等。学术腐败现象的蔓延,严重妨碍学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败坏高校的名誉,更会向社会上传递一种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

一、学术腐败溯源

事物是内外因作用的结果。笔者认为,学术腐败现象的产生,也是内外因作用的共同产物,即学者功利主义导致的学术道德规范的缺失、制度体系不完善导致的学术失序、学术道德丧失导致的学风不振。

(一)功利主义的趋势

人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都在为自我生存和发展而发挥主观能动性,学术活动也不例外。对高校教师而言,学术成果与声誉,往往和经济收入挂钩。所以,学术研究过分追求利益往往就是学术腐败现象的根源,是腐败现象发展的内因。

撤销事件发生以后,有人进行了相关研究。为什么要大量造假,违规发表论文?据调研结果显示:在晋升职称时,有近90%的人要求发表两篇核心论文,要求发表五篇以上核心的比例占到近30%。更有夸张的说法:“发表一篇核心论文比做一台手术值多了”……

学术研究应该追求的是真理及其社会责任感,这也是科学和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驱动力。过度追逐利益,便会在学术道路上“偏轨”,违背学术本质。学术活动应该是神圣的,但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部分人出学術成果只是为了工作,应付于职称评定及考核;部分人是为了经济创收和社会功名。在经济利益和学术纯粹的天秤上,只有摒弃经济至上,才能在学术道路上越走越远。

(二)制度体系的匮乏

学术行政化阻碍学术自由的发展。我国现行学术管理制度基本行还是行政化为主,尊崇“官本位”。现阶段,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专业学会,都讲究追求学术研究,这一结果必然带来政治化倾向。一方面,严重挫伤了学者自由探索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得粗糙滥制的论文大量泛滥。

学术评审“一刀切”遏制学术创新与进步。由于学术专业性强,本身也具有特殊性,因此对于学术的评审不能用对其他事物的评审方法。但我国目前的评审机制,基本上都是以数量和形式优先,忽视了论文本身的质量。这种舍本逐末的衡量方法只会助长学术“垃圾”的堆积,虽然发表了大量论文,却没有任何实际应用效果。

学术监督机制不到位,助长学术腐败的产生。监督机制不到位,不能够及时发现和惩处学术腐败行为,就永远没办法保证学术的纯粹。目前,我国学术监督没有专门的监督机构,学术委员会基本也是以学校行政主管者为主,没有真正起到监督的作用。

法制环境“宽、松、软”,无法捍卫学术道德规范。目前,我国对学术腐败的追究,多以批评教育或经济出发为主,没有任何的行政处罚与刑事追究,无法对学术造假者进行威慑。因为学术腐败行为的隐蔽性和基本惩罚代价少,绝大多数学术的腐败者乐于铤而走险,而这种行为和心理是学术腐败助长的深层原因。

(三)学术道德的丧失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处理人与社会之间的基本规范。学术道德就是指主体在进行学术活动中,应该遵循的学术原则和规范:诚实守信、尊重学术本质与学术伦理,充分理解和尊重前任成果,并不断创新。

学术道德是学术共同体在长期学术研究活动中达成的约束学术研究者的学术研究行为的契约,任何人不得违反与践踏。但实际上,个别学术腐败并没有得到惩处,反而起到示范引领的榜样,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动摇,萌生了不健康的想法。因此,在学术界出现了这么一种思潮:寻求捷径获得好处,而不是通过踏踏实实的学术研究,不是通过“坐冷板凳”这样的努力去获得成功。近年来,市场经济下的趋利主义和道德“失范”,使得学术腐败越演越烈,也带动了部分人对最大利益的追逐,导致社会责任感被知识分子抛之脑后,也渲染了整个社会的不学无术,欺骗欺诈。

二、规制学术腐败

不难看出,产生学术腐败的原因是:在大的外部环境下,既有学术腐败主体内部功利主义的趋势,也有外部制度体系的不完善。基于此,规制学术腐败,也应从内外两方面下功夫。

(一)加强学术道德,坚持学术自律

学术腐败源于个人品德的滑坡,而道德的滑坡又反作用于学术腐败,导致互相加重。要破除这一恶性循环,就需要依靠“学术自律”的能量,这种能量而且是由内到外自发的一种自觉意识。

坚持学术自律,就是要诚实,实事求是。在自然科学数据上,不捏造、不篡改、不夸大、不贬低。在人文科学行为现象上,不歪曲、不杜撰、不添加、不删减。在申请项目、申报成果上,不夸大其实、不吹嘘自己、不虚拉凑数。在评判别人成果时,要中立客观的进行评议。endprint

坚持学术自律,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学术研究不是一步到位的事情。学术研究讲究继承性,学术研究的推动往往是前任研究的启示启发。在学术研究上,特别是在学习或借鉴他人成果时,要准确的引用、标注,不能剽窃和据为己有。

坚持学术自律,要坚持公平公正。在评审课题、论文、专著时,要正直公正,始终坚持学术标准,不徇私,不黑色交易。这是作为学者的学术精神和学术道德的体现,也是规制学术腐败的源头。

(二)改善制度环境,加强监督与惩戒

高校学术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规制学术腐败,出了从学者自身出发,还需改善外部制度环境,加强监督与惩戒。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改善学术管理机制,追求学术自由;完善学术评价制度,重质量,保公正;完善监督机制;加大惩处力度。

改善学术管理机制,就是要割裂行政权力的控制。在高校学术界,普遍存在行政管理过于干涉,管得过多,归得过死。减少行政权力、最大限度地给学术自由与权利,是预防学术腐败的重要途径。

完善学术评价制度,就是要摒弃重形式、重数量的评价标准,坚持以质量优先,内涵优先。此外,公平公开公正要永远确保是学术评价过程的标尺。在这点上,俄罗斯国家的双盲评审制度,具有一定的实效性。

完善监督机制,就是要加强专门机构、网络、媒体等多方监督。只有当一切学术腐败均能在有效监督下,学术腐败才有可能得到很好的制约。针对学术的专业性强,有必要根据行业方向成立专门监察机构,实行专门监督。丹麦的“反科学欺诈委员会”就是针对学术腐败而成立的检查机构。网络监督是学术腐败的新生力量,不容小觑。学术腐败事件许多就是从网络上被挖掘发现的,刘辉造假事件、“北航”抄袭等,我国现比较出名的学术大家网站有《新语丝》《学术批评网》《好汉网》,但这些都是个人抵制学术腐败的努力尝试,作用局限性大,国家可以建立官方具有监控和槛车功能的中文网站,抵制学术腐败。媒介舆论是不可忽视的反学术腐败的手段。弘扬正确的学术道德,形成学术规范风尚,曝光学术腐败行为,让学术腐败者遭到更多人的譴责,对全社会起到教育和警示的作用。

规制学术腐败,还需要健全法律法规,加大惩处。学术腐败愈演愈烈,与法律惩戒不到位有莫大的关系。加强学术管理上的法律法规建设,使学术腐败者受到最严厉的制裁,承担一定的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才能真正树立起法律的威严,使学术腐败者在法律面前不敢学术腐败、不愿学术腐败。

三、结语

高校学术腐败行为,不但破坏力学术规则、败坏了学风、污染了学术界,也直接影响公众的利益,同时也对后人的培养教育带来了极坏的影响。学术腐败的原因和对策,没有标准的定论,笔者只从最直接的内外因分析上进行分析探讨,当然,学术腐败的原因和规制手段也不仅限于此,如何预防和规制腐败,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急需要学者们和学术界的努力,也需要社会的配合。

参考文献:

[1]游苏宁.学术期刊撤稿事件中的冷静思考[J].科技导报,2017(9).

[2]唐振平,徐刚,雷炳炎.学术腐败探源及其防治[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3]郑良勤.论学术腐败的表现及其危害.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术腐败
为什么对学术不端容忍度较高
治理学术腐败需建立独立监督调查机构
社会管理视角下的学术腐败治理研究
学术腐败国内相关研究述评(1997~2016)
高等教育治理变革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
勿让学术腐败混入高考重地
对学术不端“零容忍”需要制度保障
基于系统论视角下的高校学术腐败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