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方法

2017-11-28

关键词:诚信大学生教育

王 妍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监察处,上海 201620)

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方法

王 妍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监察处,上海 201620)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已成为社会共识,然而当前各高校在开展诚信教育过程中容易陷入几种误区。大学生从大一到大四、从入校到毕业离校的各个阶段,其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各有不同。高校要遵循人本性、融合性、传承性、实践性、开放性等基本原则,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把握大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细化区分阶段,根据各个阶段的特点来设计诚信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构建一个覆盖大学生培养全过程的“六环节-六目标”诚信教育体系。

大学生;诚信教育;六环节;六目标

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特别强调要“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提升师生道德素养”。对大学生开展诚信教育既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的需要,更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发挥高校对社会文化引领和辐射作用的必然要求。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误区

当前各高校普遍认识到诚信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容易陷入几种误区。

第一,重理论宣教,轻实践平台搭建。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大学生诚信教育还较多停留在理论灌输、宣传说教的层面,这种教育方式的长处是旗帜鲜明地倡导诚信、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大学生了解诚信的内涵与重要意义,明晰主流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然而,由于缺少实践平台的搭建,学生缺乏切身体验,对诚信有认知无体悟,无法让诚信的意识与观念真正入心。尤其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现实社会的功利主义倾向也给大学生群体带来冲击,造成双面人现象:一方面明白认可诚实守信的道理,但另一方面却往往以个体为本位,面对诱惑时缺乏清醒的意识与坚固的抵御力,做出知行不一、背离诚信的举动。

第二,重道德自律,轻他律机制约束。中国传统诚信观建立在封闭的熟人社会基础上,是一种人伦道德,崇尚超功利的道义性,力求通过“正心诚意”“修身养性”唤起人心内在良知,讲诚信是道德主体自我约束的主观承诺。现代诚信观建立在开放的陌生人社会基础上,崇尚义利结合、利益均衡、互相承担权利和义务,体现对契约的尊重和信守,强调依靠法律法规的约束力。大学生诚信教育应在汲取传统诚信观合理内核的基础上,体现现代法治社会的价值理念,从自律与他律的双重维度入手。然而,当前的大学生诚信教育仍较多停留在道德自律的层面,不重视普遍规则的厘清和确立,针对大学生考试、学术道德、就业贷款等方面的失信行为缺乏有效的他律制约机制,诚信教育管理的规章制度建设尚显薄弱。

第三,重团体共同意志的神圣性,轻个体合理利益主张。无论是传统的儒家血缘伦理,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的阶级伦理,在道德理想和个体利益之间都强调团体共同意志的神圣性,这种价值观念已经深入肌理,成为一种习惯性思维。高校在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过程中,往往站在家国的视角,要求大学生以集体和社会为本位,而忽视了学生个体合理利益主张。当学生个人的眼前利益与讲诚信守规矩一时产生冲突,他们很容易陷入老实人吃亏的思想困惑,进而对学校的诚信教育表示质疑,认为过于理想化,不切合实际。

第四,重单兵突进,轻整体统筹协调。大多数高校诚信教育的组织与实施主要集中在党委宣传部及学工系统,教学、行政、后勤、教辅等部门及广大教职员工参与较少。作为意识形态建设、思想文化宣传以及学生管理与学生活动开展的主要职能部门,承担诚信教育工作是宣传部、学生处、团委等部门的重要使命与职责。然而,诚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育人的各个环节,仅仅依靠几个部门是单薄的,需要学校各工作条线的统筹协调与密切配合,将诚信教育贯穿于大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也明确要求各高校,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第五,重校内教育,轻家庭社会联动。诚信价值观建设不仅是一个教育命题,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道德范畴。家庭的熏陶、社会的影响与学校的教育同样至关重要。当前,各高校在诚信教育方面虽然做了许多努力与尝试,但主要还是局限在校内开展,缺少一种开放机制,缺少与家庭、社会的沟通互动,处于闭门式教育状态,当学校传递给学生的意识观念与家庭、社会的现实发生冲突时,势必带来学生的道德困惑,教育的效果势必受到影响。如何实现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的有效衔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各负其责、互相监督、互相促进、整体联动的诚信教育大格局,是高校面临的一个挑战。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基本原则

第一,人本性。诚信教育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建设,更应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坚持以人为本,注入人文精神[1]。既要仰望天空,也要脚踏实地。既要共建道德理想家园,也要充分观照学生的发展需求与合理利益诉求。引导学生自由、理性地做出道德选择,将个人价值利益的实现与社会共同体的和谐发展相统一,做一个有远见的幸福追求者[2]。

第二,融合性。诚信教育绝不是一种孤立的教育,其具有很强的融合性与渗透力。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础环节,诚信教育本身就蕴含兼容“爱国”“敬业”“友善”等价值准则和人格元素的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融合性也体现在坚持伦理诚信与契约诚信的统一、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要将诚信教育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相融合,与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与校园文化建设、课堂教学改革、学术科研活动、毕业就业等工作相融合,不断提高整体教育的效果。

第三,传承性。马克思曾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3]精神文化的创造与建设也是如此,不能脱离自己的历史传统,诚信教育的开展应该具有历史视野与民族文化情怀。具有五千余年悠久历史的华夏文明包含了诚实守信、爱国卫民、开拓创新、乐善崇义等宝贵的精神遗产,成为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丰富历史资源和深厚的底蕴滋养。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诚信文化也是大学生的责任和使命。

第四,实践性。实践是道德的根本属性,也是道德教育价值实现的最终目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对德性只知道是不够的,还要力求应用或者以某种办法使我们变得善良”[4]。西塞罗也主张“把美德的践行与终身的幸福结合起来”[5]。诚信教育应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学校要积极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诚信道德实践中,凸显学生的实践主体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体验、完善诚信道德认知,生成道德信念,升华为精神人格,并逐步形成一种会影响和贯穿终生的良性道德行为模式。

第五,开放性。系统论的“开放性原理”认为:系统具有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性质和功能,开放性是系统演化的前提,也是系统稳定的条件。开放性自始至终贯穿于人类教育漫长的发展史,更是现代大学教育一个重要而鲜明的特征。教育的开放性包涵:知识内容的开放、组织形式的开放、方式方法的开放、空间地域的开放、监督评价的开放等。诚信教育的开放性应该在内容上不断拓展和延伸,广开信息之源;在方法形式上灵活多样,创设一个多元化、生活化的空间;在组织系统上,学校各部门之间、学校与社会和家庭之间广泛交流协作。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构建

大学生从大一到大四、从入校到毕业离校的各个阶段,其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各有不同。高校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把握大学生成长发展规律,根据诚信教育的基本原则,结合大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开展诚信教育,细化区分阶段,根据各个阶段的特点来设计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从课程教学、文化品牌项目设计、实践基地开拓、制度机制建设等方面着手,努力构建一个覆盖大学生培养全过程的诚信教育体系。本文将重点阐述“六环节—六目标”诚信教育体系[6](见图1),该体系已在笔者所在高校付诸实践,并逐步健全完善。

图1 “六环节—六目标”诚信教育体系

第一,入校教育——树立诚信理念,核心点是认知。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科学的诚信认知是增强诚信践行力的基础。大学是人生发展中极其关键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大一新生将面临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重要变化与挑战,原有的心理平衡机制被打破,对于新生来说,正处在自我认知重建、人生观和价值观重构、认知平衡调整的重要时期。高校要准确把握青年学生这个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将诚信教育作为入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心中播下诚信的种子,引导学生树立诚信理念。一是签订“诚信守则”,开展诚信宣誓。“诚信守则”签订是借鉴西方大学的“荣誉准则”制度。学校在给新生寄送录取通知书时,随函寄去“诚信守则”,内容主要是强调不做任何不诚信之事,要求新生签名承诺,作为来校报到时的必备手续材料,如若未签名则不予注册入学,并在入学之初设计一个非常正式和严肃的场合,所有新生做出诚信宣誓,以表示接受“诚信守则”的全部内容。推行“诚信守则”和诚信宣誓是将西方文化思想和现代社会中的契约意识融入诚信教育的一种尝试,是大一新生与高校之间的一份道德与行为协议,签名和宣誓之后就意味着新生理解并信守“诚信守则”,它将使新生及其家长正视树立诚信价值观、践行诚信对于大学生活的重要性与严肃性,从源头开启“诚信模式”。二是挖掘校史诚信资源,开展入学校史教育。校史是学校在创建和发展的历史实践中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因其蕴含的点点滴滴都与大学生成长生活的环境紧密相连,具有特殊的地缘与学缘关系,对师生具有极大的号召力和感召力。要加强对校史的研究,挖掘校史校情中的诚信教育内涵,通过编写校史读本,排演校史小故事,培育蕴含大学精神的校园原创文化艺术作品等,用一代代师生艰苦创业、诚信奋斗的先进事迹和动人故事,感染和激励莘莘学子,增强新生知校荣校、诚实守信的情感,传承学校精神文脉。

第二,课堂教学——提高诚信素养,核心点是融入。课堂教学是大学教育的基本形式,诚信教育也应走进课堂、融入课堂,充分发挥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将诚信教育纳入课堂教学体系,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条件允许的高校开设“大学生诚信教育”课程,给予学分认定。大学生作为知识精英,对诚信价值观不仅要认知和践行,也要对各类诚信问题有深度的思考和辨析能力。通过开设专门课程,可以促进大学生对诚信内涵、诚信思想发展源流、中西方诚信观、现实社会诚信问题等有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 ,引导学生反思“我为什么要诚信?”“诚信理念的价值是什么?”,不断提高大学生诚信素养,把诚信变成理性认识,学生对“诚信”范畴的理解程度越深刻,诚信在其内心的生命力越强大。课程的设计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坚持以问题导向为逻辑理路,直面社会热点和学生疑点,将教学内容和学生问题有效对接,走进学生心灵,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课程在师资方面要引入校内外多学科有深厚学养的专家走进课堂,在教学方法上侧重实践性,考核方式上要多元综合。二是融入专业课教学与专业实践。学校要树立“每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倡导教师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融入诚信教育,反对专业能力工具化,而是要赋予其更深的内涵要求。以财经类大学为例,可开设有关商业伦理类的课程,同时注重在商业经济类等专业课程中引入诚信正反面案例,开设“舞弊案例分析”等课程,组织学生研讨,让学生思考失信案例究竟是从业人员职业判断失误还是违背职业道德作假,提高学生的职业判断力与诚信素养,让学生在讨论中感悟作为财经工作人员坚守诚信的重要意义和渎职失信的严重危害。课堂之外可依托各种金融机构建立诚信教育与诚信文化建设实践基地,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形成课堂教学和教育实践的双互动、双促进。

第三,校园文化——营造诚信氛围,核心点是浸润。校园文化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精气神和个性魅力,具有浸润学生心灵,涵育核心价值的重要育人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融入诚信元素,不断拓展创新校园文化的内容和载体,营造浓郁的诚信氛围。一是建设校园诚信环境文化,打造凸显诚信主题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从视觉感官角度植入诚信意识。二是扎实开展日常文化活动与精心设计文化品牌项目相结合。在日常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诚信主题辩论赛、诚信主题征文、诚信诗词书画展、诚信超市、诚信书屋等。在此基础上,根据本校特点,重点设计推出诚信文化特色品牌项目,这类项目的定位是在活动名称、概念、内容、风格等方面拥有深入师生内心的形象元素,项目覆盖面广、参与人数多,实施效果良好,具有示范性、凝聚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较强传播力,在校内外均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搭建实践体验平台。诚信价值观建设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高校应主动对接社会,搭建大学生感悟诚信的体验平台。比如,组织大学生志愿者队伍深入社区、乡镇等基层单位,开展政策宣讲、法律宣传、专业服务等各类以诚信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的诚信文化辐射力。

第四,日常管理——塑造诚信行为,核心点是规范。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养成与诚信行为的塑造,不仅需要教育引导和文化熏陶,也需要科学的制度和机制加以规范约束。要突破德育工作重教育轻管理的传统习惯和做法,在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融入法治精神,推出一系列制度和机制,真正做到诚信教育经常化、长期化、具体化、终身化。一是推行诚信档案制度,做好学生的日常诚信记录,将诚信记录作为学籍档案的重要内容。二是构建诚信评估与奖惩机制,将学生的诚信操行记录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制定《学生诚信测评办法》等,主要从政治诚信、学习诚信、经济诚信、生活诚信、网络诚信、社会公德等方面每学期对在校学生进行一次测评,将测评结果与各类奖惩挂钩,为学生评优、入党、就业提供依据,从而激发学生践行诚信的积极性。对于严重的失信行为,如考试作弊等要按照有关规定严格惩处,增强学生对诚信纪律的敬畏感。三是组建师生代表组成的“诚信共同体”,将学生纳入诚信教育实施体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朋辈教育作用,形成自我管理、相互监督、相互教育的氛围。需要强调的是,对诚信状况的记录、评估及失信行为的认定都要由“诚信共同体”从行为、动机、影响等多方面经过严密的情况调查与审议,采取人性化调查方式和弹性化处理办法,并建立诚信申诉制度,允许学生对于被调查事件提出申诉,最大限度维护被调查学生的尊严和权益。

第五,毕业教育——输送诚信人才,核心点是强化。毕业阶段是大学生即将结束大学学习生涯步入社会成为工作人的角色转换过渡期,也是检验大学期间的诚信教育是否有效的关键阶段。把好大学生的毕业关,是铸就毕业生人生事业发展良好起点的需要,也是为用人单位输送合格人才的需要,更是为构建现代诚信社会培养具有责任担当意识的优秀公民的需要。要以毕业生离校教育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诚信主题活动,使大学四年来的诚信教育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强化。针对毕业生重点是设计策划诚信就业教育,包括举办诚信就业系列讲座、邀请企业来校与毕业生开展诚信互动沙龙、提倡诚信履历、诚信择业、诚信签约等。针对助学贷款毕业生,邀请银行专业人员开展还款流程、征信管理条例等知识的宣讲,提升信用还贷意识。充分发挥仪式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举行隆重的毕业典礼,开展毕业生诚信宣誓,向每位毕业生赠送体现学校特色的诚信纪念品,如诚信徽章、诚信书签等,以期学生牢记母校教诲,诚信为人、诚信处事,增强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六,跟踪反馈——共建诚信体系,核心点是协同。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单薄的,需要社会、企业、家庭与学校协同推进。学生毕业并不意味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终结。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在社会活动中的诚信状况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只有积极联系企业和社会,开展毕业生诚信跟踪,才能及时获取有关毕业生在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的反馈信息。学校根据社会各方的综合评价,对“六环节—六目标”的教育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对每个环节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模式以及目标设定等进行修正完善,从而构建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动力的闭环教育管理体系。具体来说,一是构建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毕业生质量跟踪反馈机制。通过走访用人单位、开展问卷调研、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等方式,详细化、动态化了解毕业生在社会上的诚信状况,每年定期提供毕业生质量评估报告,内容包括职业忠诚度、实践动手能力、业务水准以及综合素质等。二是将大学生诚信状况纳入社会个人征信体系。德国等西方高校的诚信教育体系更多地依赖社会制度的监督,将大学生的诚信纳入社会诚信记录,此法值得借鉴。近年来,我国出台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正在逐步建成,信用监管体制不断健全,将大学生诚信记录与社会信用体系衔接构建,纳入社会个人征信系统,是对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和守信联合激励及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的积极尝试。

[1]胡钦太.重构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J].道德与文明,2003(1):62-64.

[2]李霞,禹旭才.论功利视角下的高校诚信教育[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96-98,10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603.

[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230.

[5][古罗马]西塞罗.论至善和至恶[M].石敏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46.

[6]王妍.财经类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构建——以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为例[J].财会通讯,2013(28):31-33.

On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Constructing College Students Honesty Education System

WANG Yan
(Department of Supervision,Shanghai Lixin University of Accounting and Finance,Shanghai 201620,China)

It has become a social consensus to strengthen the honesty educa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However,it is easy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fall into several misunderstandings in carrying out the education of honesty and credit.The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needs of students-from freshman to senior,from admission to graduation from school at various stages-are different University.Basically,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follow the human nature,integration,inheritance,practicality,openness and other basic principles,and from both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dimensions,grasp the laws of college students'growth and development,specialize their stages,design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honesty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stage and build aquot;Six Links-Six Goalsquot;honesty education system,which covers the whol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s;honesty education;six links;six goals

G641

A

1672-934X(2017)06-0126-06

10.16573/j.cnki.1672-934x.2017.06.020

2017-10-0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16JDSZ2035);上海立信会计学院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21-0411-14-02418)

王 妍(1978—),女,辽宁鞍山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大学文化与大学德育研究。

猜你喜欢

诚信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