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对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2017-11-28陈雪燕孙海挺

体育科技 2017年3期
关键词:身体素质素质体育

陈雪燕 孙海挺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对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陈雪燕 孙海挺

(青岛大学体育学院,山东青岛266000)

高校大学生体质状况得益于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高校体育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进行论述,分析了大学生身体素质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之间的关系。论证认为身体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教学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功能。加快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对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综合素质、打造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大学生;身体素质;影响

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大学生人才竞争的物质资本。大学生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品格素质、身体素质,其中身体素质是成长、成才的物质基础[1]。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社会机制变革转型,新旧价值观念冲突,多维思想文化交织碰撞,大学生的思想受到不可避免的冲击,引起不少大学生的认知失衡、心理动荡以及思想压力。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标准的越来越高,人才不仅要有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而且其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品质也要达标过关。高校作为培养社会高端人才的机构,其体育教学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当前新的历时期,高校应不断适应社会需要,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成为教学目标,顺时应势进行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一系列改革。树立“健康第一,终生体育”理念,按照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兼顾学生自身特点以及兴趣爱好,向学生传授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使其达到掌握训练技能、增强体育锻炼能力、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

1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及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

高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培养终身体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高校的大学生本应在搞好文化科目学习的同时,练就强健的体魄,为日后择业奠定基础。但现实中,部分学生由于学业负担和就业的压力过重等原因,压缩或应付各种体育活动,导致体能和健康持续下降。

1.1 身体素质和学习素质发展失衡

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多数大学生“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认为只有优异的成绩才能主导一切,造成了大学期间身体素质与学习素质不匹配。他们常年处在紧张忙碌的状态下,身体却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即便上体育选修课,也是消极被动应付,只要学分达到即可。另一方面,学校虽然认识到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性,但由于受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限制,对教学水平的综合化、多样化的研究较弱,依然重蹈“重专业技能教育、轻身体素质训练”的老路。大多数学生忙于英语、计算机、注册会计师等各类专业证书的考试,身体长时间缺少锻炼,造成了学生体质羸弱、近视增多、萎靡不振等亚健康现象。刘诚香,刘林[2]。在分析大学生身体素质时认为,影响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素的因素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探索研究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健身形式、内容和方法并且科学的管理监督是当前高校学工部门、体育管理和教学部门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2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守旧单一

由于受前苏联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建立的。查显峰认为[3],国内有影响的体育教学模式都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都是以“灌输式”的方式进行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地在指导教师的安排下进行学习。体育教学只注重体能的提高和技术、技能的进步,缺少对体育意识的培养,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与现今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相悖。当前多数高校在大学生的头两个学年开设体育课程,后两个学年减少或不再设置体育课程,而且体育课时数少,每周一两节体育课程不能达到大学生锻炼身心的目的。再者,由于高校扩招,学生数不断增加,而体育场地、设施器材却改观不大,无法适应和满足学生开展体育健身的需要。还有沿袭多年的体育教学方案、教学模式以及评价体系,也严重制约了现代化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所有这些,导致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大打折扣,造成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堪忧的局面。

1.3 管理失之严谨课程设置不合理

时下高校体育教学普遍实行学分制,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不同科目甚至是不同课程的选修。大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程并达到学习积分,就完成了体育课程的学习任务。这种体育教学管理的优点是让学生有用了学习的自主性,但同时学校管理松散滞后的弱点也凸显出来。通过相关统计调查得知,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的体育教学主要是大一、大二两个学年设置,而大三、大四则没有体育课程[4]。大学四个学年体育教学课程安排上前多后少、前紧后松,不能使大学生保持体育健身的连续性,体育教学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作用得不到较好发挥,削弱了高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功能。

2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理念教学设施滞后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喊了多年,虽有部分高校不同程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尝试,但实事求是地讲,原有的体育教育模式仍然没有打破,广大教师依然囿于传统教育思想的桎梏。首先在教学理念上没有确立起终身体育思想,忽视了学生的内在需要,存在“育体”与“育人”上的人为脱节。其次,校内体育设施“欠账”太多。有的高校体育设施硬件水平较差,僧多粥少,有的高校三大球场混用,有的高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这些因素导致搞笑无法开足正常的教学课程,制约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应有发展。

2.2 “三化”教学模式亟待改革

课堂模式化、内容统一化、运动技能化,这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普遍存在的状况。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是以运动技能的形成为中心,以运动技能学习为指导,并且强调统一共性。而现实中,每个大学生的性格、体能以及爱好各有差异,传统体育教学方式方法忽略了教学的综合化与多样化,在教学方法上偏重理论上传授,轻视体育技能的实践,重教师讲解示范,轻学生能力培养。大学生缺少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的机会,有了机会又缺少场地和器材。这种忽视学生性别、性格以及特长和体能差异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体育教学的要求。时代向高校体育教育发出呼吁:必须尽快革除积弊,建立运作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到健身技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新型体育教学机制。

2.3 考核评价机制偏颇低效

谈及体育考核评价机制,很多高校大学生颇有微词。简言之,有的大学生虽然课时不足,纪律不好,但身体素质、技能较好,也能考核及格;而那些体育基础、体能技能较差的学生,不论怎样认真努力都难以考好的成绩。现有体育考核评价机制不合理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体育达标离不开考核制度,离不开体能测试标准的建立,但是这种重视结果忽视过程的考核机制与实际教学脱节,难以达到激发学生习练体育活动的要求。学生不是专业运动员,这种过于侧重评定运动竞技水平的考评机制,一则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二来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原则,起不到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作用,背离了提高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初衷。

3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方法与路径

3.1 创新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

没有观念的转变,就没有教学实践的创新。加强学生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高校体育教学要以素质教育为指导,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其身体素质和适应能力为关键,最终实现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目标。改革高校体育教学,首先要摒弃旧的传统思想,以创新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为切入点,根据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期待,把高校体育教学视为锻造“通才”的熔炉,使其练就协作共赢的团队意识;不怕困难直面挑战的顽强作风;应变环境敢于实践的创新能力;坚强勇敢乐于担当的优秀品质。教师要通过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让学生从体育锻炼话动中养成正确的价值观,拥有良好健康的心理[5]。

3.2 调整课程体系革新教学方法

在教材改革中,要立足长远、高效、实效,在保留精简传统教材的前提下,剔除过时、低效、老化的内容,建立以终身体育为教学目标的新型课程体系。在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充分考虑到大学生不同专业和意欲从事的职业特点,兼顾体育课程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灵活设置学生岗位职业所需的专业运动技能培训课程。体育教材改革要突出科学性、合理性、针对性,突出教师的主导与指导功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喜欢、适合自身特点的体育活动,才能感受到体育文化的社会化功能。在教学手段的选定、组织与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参照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体育练习目标要因人而定,不搞“一刀切”,做到教法上有创新,课堂上有氛围,学习中有乐趣。要紧扣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目标,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丰富化。

3.3 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引入先进教学手段

体育教学贵在实践示范。教师要将体育基础知识融会于训练实践,以提升学生素质教育统领教学过程。引入先进的教学手段,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谋求新形势下体育教学的创新教育。尝试把户外拓展训练纳入体育教学内容,结合讲授技能方法和动作要领,将团队的协作意识、公平竞争意识等人文精神融入教学。教师要转变角色,摆正教与学、师与生的关系,创设能够激发学生求异思维的教学情境,营造宽松、和谐、互动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习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发挥,才能让学生通过自身实践掌握运动技术动作要领,获取多元的学习体验和效果。同时,体育教学实践要尊重科学的原则,根据学生的特点分类确定运动项目和训练强度,避免因运动量设置不合理造成学生身体损伤。

4 结论

4.1 在体育教学改革中,首先要进行的是教学理念的确立,然后才是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创新。体育课改关键是构建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一体化机制,达到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与身体素质的共同提高。

4.2 体育教育的核心是育人。改革体育教学模式,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根本,紧扣知识、能力、技术传授这一链条,使教学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实现教学重心从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的转移,从而达到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锻炼身体的目标,实现高校体育教学与学生终身体育目标的结合。

[1]张佳琳,张仁,向淑明,等.21世纪大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培养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0(2):1.

[2]刘诚香,刘林.分析我国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与体育教学改革的关系[J].体育世界.学术,2012(8);141.

[3]查显峰.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探索,2014(7):277.

[4]赵蕾.基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学校体育学,2014 (4):49.

[5]苏秀艳.基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学校体育学,2014,4(22):47.

The Effect of College PE Reform on the Improv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Quality

CHEN Xueyan, etal.

(Qi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266000, Shandong, China)

陈雪燕(1964-),山东青岛人,学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猜你喜欢

身体素质素质体育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针对性身体素质训练在标准舞技术中的应用
锻炼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我们的“体育梦”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
体育锻炼也重要
数学素质浅谈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