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骨髓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特点分析

2017-11-27黄祺琦沈玲华熊文琪张玉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31期
关键词:外周血骨髓

黄祺琦+沈玲华+熊文琪+张玉

【摘要】 目的 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骨髓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特点, 为诊断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选取26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设为观察组, 另选取26例健康者设为对照组(仅检测外周血)。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CD3+CD4+、CD3-CD16+CD56+、CD3+CD56+、CD3+CD8+水平;并对比观察组患者的外周血与骨髓血各指标, 以及治疗后不同时间的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水平。结果 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核酸, 其中25例阳性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确诊病例, 另1例阴性但恢复期血清免疫球蛋白(Ig)G抗体阳转最终也为确诊病例。治疗前, 观察组患者的CD3+CD4+、CD3-CD16+CD56+、CD3+CD56+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观察组CD3+CD8+水平稍高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痊愈后恢复正常水平。观察组患者骨髓血及外周血的CD3+CD4+、CD3-CD16+CD56+、CD3+CD56+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9 d随时间推移WBC和PLT水平逐渐升高(P<0.05), 痊愈后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有明显的细胞免疫损伤, 其中外周T淋巴细胞总数和CD4+细胞显著减少, 分析早期的淋巴细胞亚群特点, 可为后期诊治提供丰富的医学信息。

【关键词】 骨髓;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31.022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是一种新发的传染病, 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全身不适、肌肉酸痛、乏力、头痛、恶心、呕吐及腹泻等, 外周血血小板和白细胞降低常见[1]。该病起病凶险, 重症者预后不良, 因此早期的诊断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通過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早期的淋巴细胞亚群特点, 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帮助。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26例作为研究对象, 设为观察组, 其中女11例, 男15例, 年龄最小56岁, 最大80岁, 平均年龄(69.34±4.45)岁。另选取同期健康者26例设为对照组, 其中女10例, 男16例, 年龄最小54岁, 最大79岁, 平均年龄(68.51±4.84)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抽取所有研究对象2 ml静脉血、观察组2 ml骨髓液, 放置于EDTA-K2抗凝管中, 进行外周淋巴细胞亚群绝对计数, 再抽取2 ml静脉血, 同样放置于抗凝管中送检血常规, 分析外周血细胞计数及分类。采用BD FACS Canto Ⅱ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4+、CD3+CD8+、CD3-CD16+CD56+、CD3+CD56+。另外, 提取患者血清, 用RT-PCR方法检测SFTSV核酸。对血液学常规检验时, 采用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测定外周血:WBC、PLT等。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或方差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RT-PCR检测SFTSV核酸, 其中25例阳性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确诊病例, 另1例阴性但恢复期血清IgG抗体阳转最终也为确诊病例。治疗前, 观察组患者的CD3+CD4+、CD3-CD16+CD56+、CD3+CD56+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观察组CD3+CD8+水平稍高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痊愈后恢复正常水平。观察组患者骨髓血及外周血的CD3+CD4+、CD3-CD16+CD56+、CD3+CD56+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9 d

随时间推移WBC和PLT水平逐渐升高(P<0.05), 痊愈后恢复到正常水平。见表1, 表2, 表3。

3 讨论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以散发为主, 潜伏期尚不明确, 可能为1~2周, 急性起病, 主要表现为发热, 部分患者伴有乏力、恶心、明显纳差, 部分患者伴有头痛、肌肉酸痛等, 经查体发现, 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 压痛更明显[2]。患者一旦感染后, 机体多个器官组织将会受到损害, 然而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的异常变化存在于多种感染性疾病发病机制中, T淋巴细胞作为细胞免疫中的重要一群细胞, 对抗病毒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

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是先天性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 CD3+CD4+、CD3-CD16+CD56+、CD3+CD56+, 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 治疗后随时间推移逐渐升高, 痊愈后恢复到正常水平。观察组CD3+CD8+稍高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痊愈后恢复正常水平。说明,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CD3+CD4+、CD3-CD16+CD56+、CD3+CD56+指标低于健康者, 但经治疗后, 以上各项指标均升高, 而CD3+CD8+呈现下降趋势, 逐渐恢复正常。推测得出:患者体内过度强烈的免疫应答对骨髓产生一定的抑制, 从而引起血小板减少, 白细胞减少[4-8]。

综上所述,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有明显的细胞免疫损伤, 其中外周T淋巴细胞总数和CD4+细胞显著减少。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作为常见免疫功能检测项目, 通过检测相关指标并分析淋巴细胞亚群特点, 可为后期诊治提供丰富的医学信息。

参考文献

[1] 孙荣同, 高胜海, 李彬彬, 等.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血象及骨髓象分析. 检验医学, 2014, 29(7):738-740.

[2] 张梦颖, 马杰, 孙慧, 等. 低、中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及其对早期治疗反应的影响.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4, 22(2):377-381.

[3] 王青, 李伯利, 陈葆国, 等.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六例患者骨髓形态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15(5):266-270.

[4] 方汉波, 李世波, 庄晓玲, 等.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28例骨髓象特征分析.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16, 9(3):260-264.

[5] 韩亚萍, 周东辉, 翁亚丽, 等.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特点.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12, 35(9):826-831.

[6] 姚燕珍, 鲍舟君, 李世波. 舟山海岛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淋巴细胞亚群及 CD25表达特征动态分析.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14(5):359-363.

[7] 韩亚萍, 李军, 张永祥, 等. T淋巴细胞活化在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疾病发展中的作用.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13, 29(6):637-640.

[8] 肖惠煊, 周建中, 莫焕桐, 等.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临床意义. 中国医药科学, 2013, 3(9):124-125.endprint

猜你喜欢

外周血骨髓
骨髓穿刺会大伤元气吗?
什么是外周血管超声检查
什么是外周血管超声检查
最后一个夜晚
骨棒中的骨髓还是别吸了
滴鼻净高血压患者应慎用
裸露
长骨骨折患者急性期外周血各类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分析
敲骨吸髓,悠着点
人造骨髓可治白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