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千米经济”热的冷思考

2017-11-27廖义军刘秀芝廖潇曦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大学生经济

廖义军 刘秀芝 廖潇曦



大学生“千米经济”热的冷思考

廖义军1刘秀芝1廖潇曦2

(1.湘南学院,湖南 郴州 423000;2.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3)

“千米经济”能给大学生生活带来便捷,为想要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提供机遇,也容易让大学生生理上产生健康隐患、心理上造成依赖、人际交往上出现交往障碍等行为认知的偏差。大学生“千米经济”热潮现象背后既有个人原因,也有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因素。作者认为应充分肯定“千米经济”所包含积极因子,用包容的态度看待这一现象,从个人、高校、社会、政府等方面思考应对大学“千米经济”热的策略。

大学生;“千米经济”;场域-惯习;宅

伴随着网络全方位覆盖和不断增大的生活压力,喜欢“宅”在家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虽然自“宅文化”兴起就遭到了各种指责,并冠以“与社会脱节”不好的名称,但“宅文化”已悄然崛起,并成为一种“时尚”却是不争的事实。而今,受“宅文化”的影响,电影、动漫和网络文化开始流行起来,并且推动了外卖、快递等新兴行业的兴起,这些商业经济现象人们称之为“千米经济”。即指主要通过各种网络平台为大学生提供送餐上门、代领快件等服务,因两地间的距离大多处于1000米左右而称为“千米经济”。

新生事物的发展总是利弊双生的,“千米经济”如一把双刃剑在给大学生日常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暗藏着危害。其积极方面:给大学生带来了便捷,他们可以节省时间,物美价廉的特性也吸引了不少大学生;带来了新的商业链,为想要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了机遇。其消极影响:从大学生个人看来,会让他们生理上存在健康隐患,可能出现生理机能退化或受损、新型疾病等;心理上容易造成他们依赖性增强、自律能力弱化、自主能力缺乏;人际交往上出现障碍。由于与外界接触和沟通减少,人际沟通能力退化,难以适应社会需求、融入社会。然而,这类大学生大多处于一种“当局者迷”状态,他们安于现状,没有清醒地认识到所处的危险状态,忽视在这便捷背后的病态依赖带来的危害。从社会角度来看,“千米经济”下餐饮业提供的食品大多存在安全卫生隐患,一次性餐盒的大量使用对于环境的污染也亟待重视。

一 大学生“千米经济”热的原因分析

课题组通过实地调查与网络平台调查,发放调查问卷250份,收回235份。为保证问卷调查样本选取的科学合理,再按系统抽样原则从235份问卷中选取200份。本问卷的样本选取中,男性97人,占48.5%,女性103人,占51.5%。

(一)个人因素方面

从表1-1可知,个人因素对大学生创业影响排在第一位的是自我要求的降低,占28%;第二是人际交往,占24.5%;第三是人格特质,占19.5%;第四是劳动价值观的缺失,占16.5%;第五是所学专业,占11.5%。

表1.个人因素对大学生“千米经济”的影响

频数百分百 自我要求降低5628% 人际交往4924.5% 人格特质3919.5% 劳动价值观缺失3316.5% 所学专业2311.5%

1.与人格特质密切联系。抑郁质的人一般表现为行为孤僻、不太合群、观察细致、非常敏感、表情腼腆、多愁善感、行动迟缓、优柔寡断,具有明显的内倾性。这类群体中容易滋生“千米经济”的热潮。

2.与所学专业相关联。如表1-2显示,人文类专业和艺术类专业学生更加容易受“千米经济”的影响。其原因在于文科生性格差异性大,敏感和易情绪化;理科生思维严谨、理性,而宅的流行源于大学生的从众心理。理科生能理性对待,并适当进行宅居活动。此外,理科生思维理性,善于思考,而文科生思想趋于感性,更易感受到消极情绪。可见,大学期间不同专业影响大学生人格特质和生活习性,或强化或抑制,而非统一单向的正相关或负相关。

表2.所学专业对大学生“千米经济”热潮的影响程度

分类理工类经管类人文类艺术类 受影响程度0.390.420.740.51

3.受人际交往面影响。“宅一族”的生活相对孤立、封闭。这类群体失去与现实沟通交流的机会,热衷、沉迷于网络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逃避现实中与陌生人接触,与人交往缺乏信任感,不喜欢社交生活。久而久之,与现实脱节,很难融入周围人的生活圈,甚至出现社交障碍,演变成社交缺失人群。这类群体导致“千米经济”现象愈演愈烈。

4.劳动价值观缺失。当代大学生安居于“象牙塔”中,劳动意识不强,不太喜欢劳动,有的还逃避和厌恶劳动,对劳动者也缺乏起码的质朴感情。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人与人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的生活压力加大。社会上流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致使一些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发生扭曲,淡薄艰苦朴素的劳动观念,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5.自我要求降低。大学生“宅一族”普遍缺乏自我规划意识与能力。高考的重担卸掉,父母的督促减少,致使有的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要求降低。他们虽然自我意识较强,但普遍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时间观念淡薄,不能够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不同程度地陷入空虚、迷茫、无助的境地。他们慢慢地对大学生活失去兴趣,转而寻找其它精神寄托,“宅”便成为他们不错的选择。他们希望通过宅居空间,来宣泄自己被压抑的情感,暂时摆脱内心的焦虑和挫败感,释放自我。

(二)家庭因素方面

如表1-3所示,在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创业影响中,第一是家庭经济状况,占49%;第二是父母职业类型,占34%;第三是父母教养方式,占17%。

表3.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千米经济”现象的影响

频数百分百 家庭经济状况9849% 父母职业类型6834% 家庭教养方式3417%

1.家庭经济条件差异。通过表1-4百分比对比,不难发现大学生“宅一族”与非“宅一族”的月支出存在明显的差异。在月支出800-1200元(含1200元)和1200元及以上的大学生“宅一族”很少,而月支出在800元以下“宅一族”的大学生占比例很高。可见,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大学生更容易成为“宅一族”。

表4.大学生月支出对大学生“千米经济”现象的影响

频数百分数 300元及以下315% 300-800元12663% 800-1200元5929.5% 1200元及以上126%

2.父母教养方式影响。父母从小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对其日后的“宅”产生重要影响。为了生活,不少父母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孩子,去大城市工作或打工,对于孩子的物质需求尽可能满足,而感情投入却因时空原因而变得很少。孩子因为缺爱,往往出现“离群现象”,他们无论是生活还是娱乐都依赖于网络媒介,长时间脱离于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人际情感交流的欲望与动手意识越淡薄。

3.家庭成长环境熏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居民生活的水平逐渐提高,不少家庭的独生子女都在衣食无忧的环境里长大。在安逸的环境里,孩子的意志相对薄弱,自我性和封闭性特征明显。由于成长环境单一,成长历程大多一帆风顺,从小到大一直安稳、舒适的生活环境,也就养成了足不出户、安逸的“宅一族”学生。

(三)学校因素方面

从表1-5我们可以看出,学校因素对大学生“千米经济”现象的影响最大的是创业热潮,占52%;其次是学校园氛围,占33%;再次为应试教育,占15%。

表5.学校因素对大学生“千米经济”现象的影响

频数百分百 应试教育3115% 校园氛围6533% 创业热潮10452%

1.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教育虽然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但所占的比例较较少,且普遍存在实践教学经费不足的现象,落实情况并不乐观。大学的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重视的是卷面成绩,所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宅”在宿舍看书或者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特别是临近考试,他们基本上是足不出户,一日三餐也依赖网络APP,“宅”着看书备考或通过网络平台做模拟题临时抱佛脚。长期的填鸭式教育使大学生忽略了个人生活独立能力的发展,滋生“千米经济”现象。

2.校园开放自由的氛围。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环境,人的每项活动都在一定的环境中开展。大学生“千米经济”现象出现受学校环境的直接影响。学校的环境和文化导向往往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大学校园的开放自由环境,加上离开了高中约束管理的环境,回归到一种轻松自由的氛围中,不少大学生开始变得懒散、宅。

3.大学生创业热潮。大学生正在经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培训和技能训练,一定程度掌握了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这就使得大学生群体思想开放,勇于创新,他们能够娴熟地掌握网络的使用技巧并在网络媒介平台找到新的商机,也就是前文提到的网络消费。这种简单、灵活、低成本的特点正适合大学生经济能力弱的创业特征,而这股创业热潮也很大程度地推动“千米经济”现象的形成。

(四)社会因素方面

表1-6显示,社会因素对大学生“千米经济”现象影响最重要的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占48.5%;第二是不良社会风气的蔓延,占31.5%;第三是享乐主义思想盛行,占20%。

表6.社会因素对大学生“千米经济”现象的影响

频数百分百 不良社会风气的蔓延6331.5% 享乐主义思想盛行4020% 经济结构的调整9748.5%

1.经济结构的调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结构调整的深化,社会生产力水平及网络科学技术得到了大幅度地提升,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网络经济生产向精细化、智能化、专业化发展。衣食住行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手机、电脑等高科技产品能够为人们的衣食住行提供便捷,人们就会青睐与喜爱这种生活方式,并影响身边的人。网络经济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带来便利、快捷的同时,很大程度上催化了大学生产生行为的偏差,进而推动“千米经济”的兴起与发展。

2.不良社会风气的蔓延。当今世界呈现出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趋势。西方发达国家在推行经济扩张和政治霸权政策的同时,也将其文化推向全球。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相互之间摩擦与碰撞,形成文化多元化的趋势。西方社会盛行的“沙发土豆”宅文化、快餐文化、享乐主义思潮等不良社会思潮也在我国不断蔓延,对我国大众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享乐主义思想盛行。近年来,享乐主义思想开始弥散校园,扭曲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使他们的精神呈现颓废态势。当代大学生是以90后的独生子女为主力军,从小生活条件优越。因此,部分大学生表现出在学习生活中以享乐为上、不思进取等现象,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积极奋斗的朝气和健康心理的形成,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千米经济”热的形成。

二 大学生“千米经济”热的冷思考

(一)支持派:带来了新的商业链,有利于大学生创业

1.为大学生活带来快捷便利。正如有了火车人们顺其自然地放弃马车一样,部分大学生认为校园“千米经济”现象和在校大学生接触并充分利用网络媒介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顺丰”、“申通”、“中通”等快递公司不遗余力地开拓校园业务。这些快递公司的加入改变了传统的购物方式,得到很多大学生的青睐。“美团”、“饿了么”、“百度外卖”、“大众点评”等网络APP的兴起,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们一日三餐提供了便捷。校园周边的水果摊,校园内的超市、零食屋也为大学生提供送货上门服务。这样,只要有电话、网络,大学生们“宅”在宿舍就可以快捷地获得自己需要的全部,这一切让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便捷化。

2.为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带来商机。长期填鸭式的应试教育使许多学生成为应试的机器,而创业是一个提升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很好途径。在市场经济浪潮中,要想在愈演愈烈的就业竞争中胜出,大学生不仅要有创新精神,而且必须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千米经济”现象的出现,既给社会带来了新的商业链,丰富了商业经济的多样化,拉动了经济的发展,也为许多想要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了机遇。

(二)反对派:依赖网络媒介导致一系列负面影响

1.影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美国学者卡西奥波通过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长时间的上网和长期的“宅”生活方式,会导致睡眠时间不足,颠倒白天黑夜的作息时间,很容易让人的生物钟、神经系统产生紊乱,身体功能失调,导致整个人无精打釆、有气无力,抵抗力下降。作为年轻的大学生,如果长时间上网,在屏幕前一坐就是数小时,容易产生视觉疲劳,严重的还会引起视网膜脱落,中、老年人才会生的疾病如骨质疏松、颈肩病也会提前到来。另一方面,外卖盒大多为塑料制成,在装热的食物时分解出有毒物质。如果过多的摄入,极易引起身体肥胖。加上外卖食品大多是即食食品,营养成分相对单一,时间一长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身体发育都会直接地受到影响。

2.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沉溺于网络媒介的大学生往往长期呆在狭小的区域内(大多为宿舍),他们社会的互动减少,社会化速度减慢,有时甚至会混淆角色,产生角色错位,难以协调校园人际关系。长此以往,就会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抑郁症、社交缺失、社交恐慌症等。这部分大学生会对现实世界感到不满,产生自卑心理、消极思想。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没有精神寄托和具体的奋斗目标,他们尽可能避免与同辈群体交往接触,不喜欢参加校园的社团活动,甚至产生不愿融入校园生活和回避现实的自闭心理。

3.阻碍大学生社会化进程。大学正是大学生学业水平、社交能力、职业能力等全面发展和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人的社会化至关重要的时期。而试图将自己寄居于“象牙塔”里“宅”起来的大学生们正在挑战着人类传统群居的生活模式,他们长期“宅”在宿舍这一狭小的空间,把自我封闭起来,不屑与外界沟通与交流,甚至表现出冷漠乃至厌恶。从而减弱了他们融入社会的动机与需求,也错过了大学阶段本应扮演的角色,导致他们社会化能力减弱、发展空间缩小,不可避免地阻碍或延缓了社会化的进程。

(三)中立派:有利有弊,个人行为方式应得到尊重

1.个人方式应得到尊重。面对大学生“千米经济”现象,公众不应该动辄指责或歧视,而应该尊重他们的个人生活方式。这也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彰显“以人为本”,对人权的一种尊重和敬畏。只要不违背与法律和公共道德,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这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应受到法律的保护,其他人是不能剥夺他们这种选择方式的。

2.满足大学生的需求,让大学生活更精彩。对大学生个体而言,宅文化能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又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让大学生活更精彩。在尊重个性发展的今天,喜欢清静的人,宅文化中的他们能免受外界干扰,静静的思考;喜欢简单的人,能通过网络订餐购物等服务解决各种繁琐小事。宅文化的潮流让越来越多人选择尊重自我的生活意愿,尊重自我的追求。

(四)专家派:理智对待,合理利用网络媒介,把握“度”

宅文化一兴起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争议。特别是“宅一族”的大学生,常常被贴上“自闭”、“消极”、“邋遢”、“社交障碍”、“与社会脱节”等各种各样的标签,往往被看成是只沉迷于虚拟世界、脱离现实社会、偏离社会规范、逃避现实、缺乏人生目标、难以实现自我价值的一族。其实,“宅”也是一种压力宣泄的方式与方法,人们不能凭自己的喜好就给某一群体或者族群强制性地贴标签,甚至冠以“某某群”、“某某族”的称号。这种的做法其本身就是歧视。大学生“宅”在网上也同样可以认识、结交好友,形成群体,他们“宅”在宿舍也并非就是疏离社交。从另外角度来看,“宅”着还可以更好地节省时间与金钱。

专家们认为,凡事都应很好地把握“度”,“宅文化”亦是如此。如果一个人整天都在网络上,就会产生一系列问题。毕竟虚拟就是虚拟,是不能离开现实的。如果把两者混淆起来就会陷入极端,这种极端甚至会挑战人类社会的集体观念。如,改变与颠覆人类社会传统的群居生活模式,将会导致一些社会病:消沉、自闭、抑郁、暴躁等,还会引发众多的社会问题。因此,大学校园的“千米经济”热应该是适可而止,大学生应该从虚拟世界走出来,更多地参与社交活动,多锻炼身体,增加与朋辈群体的融合度、亲密度。

(五)肯定积极因子,以包容的态度看待“千米经济”现象

针对大学生“千米经济”现象的不同态度,笔者认为专家派的观点值得肯定。第一,“千米经济”现象是大学生新兴的一种校园栖息方式,必须肯定其积极因素。不可否认,网络媒介使大学生的知识面和交际面得以扩大,他们的精神生活得以充实,他们的校园生活和交流方式变得便捷与多元。同时,也为许多想要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了机遇,这类大学生抓住了“千米商业链”的商机,开展创新创业,逐渐成为大学生群体中的精英人群。第二,过度的宅居生活会对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带来危害。当前,应引导大学生避免长时间使用网络媒介,合理、适度的过“宅”生活。同时,必须警惕这种新兴的生活方式可能会引发的不良后果。对由于“千米经济”现象而引发的身体素质下降、学习成绩下降、社交能力障碍、心理障碍等问题也要有足够的重视和清醒的认识。第三,应充分尊重和包容大学生“千米经济”现象。我们既要剖析这一新兴的校园栖息方式产生的原因,充分尊重和包容大学生“千米经济”现象,又不能盲目地给校园“宅一族”贴上“孤僻者”、“异端”等不友好的标签。对校园沉迷于网络媒体或由于“千米经济”现象引发身心健康问题的学生,应鼓励他们走出宿舍,增强身质,多参加社会活动,引导他们离开网络虚拟世界,打开心扉,尽可能规避或减少“千米经济”现象带来的不利影响。

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海外投资逐年增长的大趋势下,中国不应当担心赋予公司双重国籍可能引起的更多外交保护压力。若中国仍持上述保守立场,会阻碍中国向开拓国际市场的中国公司实施外交保护。

三 大学生“千米经济”热的解决思路

(一)个人层面

1.合理规划学习生活,提高自控能力。大学生缺乏科学、合理的自我规划和自我控制能力是“千米经济”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由于没有科学、合理的大学生活规划,加上自我控制能力不强,随之就会产生过一天算一天、混日子的心态,“宅”在宿舍打发时光,极力逃避现实。为此,大学生应增强自控能力,把网络当成一种工具,而不是沦为网络的奴隶。应不断认识、了解和利用网络,而不被网络中的虚拟世界所诱惑,提高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做到在网络世界收放自如,成为网络的主人。

2.完善自身人格。内因是事物间互相区别的本质,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大学生沉迷“千米经济”的根本原因在自身。为此,让他们首先应学会自我悦纳。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调整对自己的期望,确立合适的目标,并将目标细化成每天的一个个小目标,善于自警与自砺,从点滴做起,朝着自己的目标循序渐进;其次要具备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妥善处理自身的情绪问题。从而才能走出“千米经济”的困境。

3.提高自身素质。大学生们应广泛阅读相关书籍,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提升自我修养。从浩瀚的书籍中汲取知识提高自我,实现自我成长。积极参与或亲自组织校园活动,在社会交往和同辈群体活动中发挥自己应有作用。这样,既提高了自身文化素质和社会活动能力,又加强了交往互动。

4.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宅一族”大学生应该更多地参加集体活动。如,学校的课外实践、社团活动、班级活动。在时间、空间距离上有意识地与他人接近,发现彼此的相似性,产生相互交往的期待,进而由相互熟悉到经常交往,扩大自己的交际面。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学会经常性地赞美他人,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时机赞许对方,快速增进彼此的感情。重视人际沟通,尤其是家人和朋友的沟通与交流,良好人际关系从与宿舍的同学建立良好的友谊开始,逐步扩大到班、年级、专业、院系、学校、社会。

5.提高自身身体素质。身体健康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要求。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大学生既可以在运动场上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避免长时间“宅”在宿舍沉迷在网络虚拟空间之中,又可以调节情绪,释放自身压力,享受运动带来的激情与乐趣,让他们感受自我,吸收周边人与事传递出的正能量,促使他们回归现实,消除不必要的紧张与不安,进而很好地进行心理调适,促进身心愉悦。

(二)社会层面

1.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探索外部世界最富有热情的时期。如果公众与媒体把“千米经济”现象当作一种流行加以渲染,势必会在社会形成一种“宅一族”是社会典范、社会时尚的假象,追求时尚的大学生往往就会跟风效仿。当前,社会对“千米经济”现象的评论多以偏概全或凸出其负面影响,甚至将“宅一族”大学生看成是有心理障碍的一群人。这就对大学生“宅一族”重新面对现实生活、改变不良的认知行为十分不利。为此,笔者认为公众与媒体应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定位“宅一族”,营造积极的、传递正能量的舆论氛围,客观、公正、全面地看待“千米经济”现象,为大学生“宅一族”创造一个宽松的社会氛围。

3.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创业社会氛围。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大学生们要想在愈演愈烈的就业压力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提升自身的创新精神,提高自己的思维逻辑能力。“千米经济”现象的出现,带来了新的商机,这就为部分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机会,社会应给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如,当前我国正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创业型社会,社会公众和媒体就应密切关注大学生创业群体,加大国家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引导他们开展创业创新活动。

(三)高校层面

1.设计合理的教育引导机制。首先,应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引导。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教育引导大学生开展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引导机制的探索和研究。其次,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形式,引导大学生实现个体认知上的改变,进而调整和改变自身的行为习惯。

2.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应开展一系列校园活动,定期组织大学生观看优秀传统文化的影片,以轻松的方式给大学生灌输一些传统文化的精髓。其次,积极开展班级活动。如,野炊露营,这样的活动既考验了大学生野外生存的能力,也使师生、同学的关系更加融洽、和谐。老师能以朋友的身份及时发现学生的身体、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再次,多组织一些社团活动,发挥社团的力量,培养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如,开展辩论、演讲、表演、团队游戏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加强大学生们的兴趣、动机、行为和消费习惯引导,建设更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现代大学校园。

3.完善大学生身体心理健康工作。积极倡导有益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社团活动。如,心理团辅活动、校园歌手大赛、“五四”大合唱比赛等,以幽默、明快、清新的表现形式增强学生社团活动的吸引力与凝聚力,让大学生们在活动中身心愉悦,在潜移默化中学到知识,减少“宅一族”每天接触网络媒介的时间。在开展“宅一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遵循“以人为本”,真正了解“宅一族”的内心世界,发现他们个人的闪光点,引领他们走出困境。

4.丰富课堂教育内容,优化校园网络环境。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正面引导作用,改变原来对大学生“宅”居生活所代表潮流与时尚的假象进行宣传的做法,引导他们停止盲目跟风的行为。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更注重课堂的教学方式的改革,课堂上尽可能采取学生分享模式,让学生们交流探讨,加入新元素、新内容。适当的时候还可以把课堂设在教室外,让课堂更具有吸引力。

5.丰富教育管理载体,促进“宅一族”大学生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结合。积极引导大学生“宅一族”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同时,还要很好地用校纪校规来约束、规范“宅一族”大学生的宅居习惯和偏差行为。一方面,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对上课出勤率的考核力度,不迟到、不早退,杜绝逃课;另一方面,以宿舍管理为切入点,完善“宅一族”的日常行为管理。建立学生会宿管分会,各院系宿管会“分而治之”,让老师和学生共同管理、治理宿舍。严格执行上课期间学生不能留在宿舍的规定,加大用电、用网的管理力度,帮助大学生“宅一族”戒掉白夜颠倒的不良生活习惯。

(四)政府层面

1.加强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充分发挥大学生中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用党员的实际行动带动“宅一族”,帮助他们走出宿舍,走到教室、图书馆与操场。大学生党员还要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成为一种潮流、一种信仰。

2.组织大学生定期参与公益活动。各级政府应更多地组织大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这样既能反哺社会,又能让大学生在活动中克服自身的不足。如,暑假期间就可以组织他们去贫苦地区支教,这样的活动既能让大学生得到锻炼,又利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来帮扶孩子。政府还应多支持社工机构的发展,用社工带动大学生义工,让他们空闲时间发挥最大作用,既能充实他们的生活,也是他们社会化的必要过程。

[1]乐曲.大学生“宅人”生活特点与心理特点调查研究——兼与非“宅人”比较[D].华南理工大学,2011.

[2]常书辉.网络媒介视角下的大学校园御宅现象探析[D].广西大学,2013.

[3]程文.大学生“宅”现象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4]杨旭琨.基于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的网络营销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

[5]卜雪章.浅谈我院学生新生群体“宅一族”[J].科技信息,2010,(19):650-650.

[6]崔婧.社交网站(SNS):人际传播的延伸[D].河南大学,2011.

(责任编校:张京华)

2017-07-01

2016年度全国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大学生‘千米经济’热的冷思考”(教育部教高司[2016]45);2016年度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大学生‘千米经济’热的冷思考”(湘教通[2016]283号662)。

廖义军(1970-),男,湖南衡阳人,湘南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刘秀芝,湘南学院2011级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廖潇曦,辽宁中医药大学2016级康复学专业学生。

F724

A

1673-2219(2017)09-0085-05

猜你喜欢

大学生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大学生之歌
分享经济是个啥
新大学生之歌
拥抱新经济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