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武术传播方式探究

2017-11-27张宗林

武术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武艺武学师徒

张宗林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古代武术传播方式探究

张宗林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对古代武术传播方式进行探究,把武术传播方式分为两种,即师徒传承式传播和武术组织的传播,来阐述武术的发展。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延续数千年发展至今,离不开历史各个时期的武术形式的传播,不同的传播形式对武术产生的影响也不相同。

古代 武术 传播形式

1 前言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延续数千年并发展至今,离不开历史各个时期对武术各种形式的传播。武术传播问题反映着武术发展的始终,武术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武术传播方式和策略,对武术的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武术是一种体育项目,武术套路中包含丰富的技击方法,其宗旨是通过演练以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和攻防能力。武术包含了中国古代哲学、医学、美学、兵学等多种文化,注重内外兼修,形神兼备。现阶段,武术逐渐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系,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光彩。武术是一种文化遗产,对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起着积极作用;武术更是一种文化,郭玉成教授提出:武术传播的核心是文化传承,脱离了文化传承的武术传播是无缘之水,无本之木。可以说,对武术的传播就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播。

2 师徒式传承式的传播

《韩非子》中有文记载:“私学成群,谓之师徒”。师徒关系是我国论传统伦常中最重要的非血缘关系之一。“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徒传承也是武术最根本、最原始的传播方式之一,这种传承方式主要流行于民间。民间武术的发展与尚武风气有很大的关系,同时随着武术套路和功法的出现,逐渐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武术门派。门派的出现为“师徒传承“奠定了基础。

在古代,传承一门技艺是非常严格的,各行各业都有秘而不实的独门绝技,外人只能通过拜师学艺,才能得到传授。自古以来,饱学名师择徒选生都十分严格,只有道德过关的人,才能得到“真传”。所以“择人”是师徒传承模式的武术传播中最重要的一环。其中,徒弟的道德是师傅最关注的。司马迁曾说:“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1]在许多民间谚语中,也体现出了道德的重要性,如“未曾习武先习德,未曾学武先学礼”。可见,道德品质被看作了习武传承的首要条件,[2]不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很难成为武术名家的亲传弟子。这也就是武术择徒的“道德决定论”。

在师徒传承模式的武术传播中,传播者是“师傅”,传播对象是“徒弟”。其传播的内容包括道德、武艺、文化。在传统武术传播中,道德方面的培养是首要的,修身守德是对人品质的要求,如“技击之道,尚德不尚力,重守不重攻。盖德化则心感,力挟则意违,守乃生机,攻乃死机。”[3]所以武术主张的是以德服人,不是“以武服人”。师傅给徒弟传播武艺时,师傅会把武术分为几个层次,一层是相对粗浅的功夫,适合大面积的教学;一层是秘传功夫,只有经过师傅道德考验,以及有较高悟性的人才得以传授。这也是为了本门派精华的最大保存。这种情况是师傅经过长时间的观察考验其道德水平后来选择合适的传承弟子。师徒传承模式的武术传播,其最终目的使弟子达到“德艺双馨”的效果。

3 武术组织对武术的传播

武术传播组织颇多,名目不一,大致可分为官方组织或官办组织,以及民办组织。本文主要讲述宋代的武术组织。在宋代,起官办组织即为培养军事人才的武学,民办组织则包括以乡社为基础的“弓箭社”等,和以城市结社为基础的“相扑社”“角抵社”等。

3.1 宋代官办组织——武学

宋代武学开设于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据《宋史·选举志》中记载:“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十二月,置武学教授,翌年武学,正式于开封武成王庙设立武学,以太常丞阮逸为教授。”宋代武学已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修业体系,武学主要修习的兵书是《武经七书》[3],武学课程除了研习兵法,操练弓马武艺外,还讲释“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故当时的教授一般以一文一武担当。可见宋代武术不仅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弓马武艺,而且还应该有较高的用兵策略和兵法道义的修养。

宋代武学在中央和诸州分别设置,自宋代至明清武学教育一直是封建国家培养武艺人才的重要手段,武学成为了培养军事人才的摇篮,因而受到教育家和军事家的高度重视。武学门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凡技艺技能和军事理论达到及格者,均可参加武举的考试,出类拔萃者,还可直接参加殿试,经天子授予官职。这样使得武学和武举紧密结合起来。在古代教育史上武学与武举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对武术的发展和传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2 民办武术组织

民办武术组织包括以乡社为基础的武艺结社组织和城市结社组织。

3.2.1 乡社为基础的武艺结社组织

两宋社会是以自然经济发展为基础的,这种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带有很大的区域性,造成了不同地区的相对封闭。同时在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下,同乡同姓的现象极为普遍,使得乡社的向心力很强。[4]

在农村,武艺结社组织以“社”“堡”“山寨”等形式出现。例如“弓箭社”,据《宋史·兵志》中记载:神宗熙宁二年(1070年)十二月,知定州知府藤浦言:“河北州县近山谷处,民间各有弓箭社及猎射人,习惯使利,与夷无异。”这种活动规模小,多以劳武结合,行侠仗义于村落间的武艺活动,开展的目的、范围、程度各不同。有的是以防御外族入侵的,有的是防抗封建压迫剥削的。但这些武术有着共同点,那就是都有较强的军事训练性质。农村武艺组织的出现,在推动我国民间武术发展和传播上发挥了很大作用。

3.2.2 城市结社组织

宋代的城市结构改变了历代以来封闭式的坊里制度,形成了开放式的大街小巷。[5]随之而起的是商业的繁荣和城市人口的增加,这导致市民阶级,除了物质生活外,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不断也在不断扩大和提升。由此而兴起了以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武艺社团。这些武艺组织活动较为广泛,有的在瓦舍勾栏的“游棚”之处,有的在庙台或教场,活动时间大都是在节日或集会上。

城市结社组织的活动特色以表演娱乐为主,满足人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城市中各种社的出现,推动了城市武艺的蓬勃发展

4 结论

(1)师徒传承的武术传播,使门派的优秀武术文化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达到“开枝散叶”的效果。(2)武术组织的传播,参与的人数增加,能使武术传播达到最大化。

[1]张克峰.从武术传承方式看武术发展战略[J].科技信息,2010(08):276.

[2]李承伟.武术传播形式的历史演变[J].搏击·体育论坛,2015(3):86.

[3]金警钟.少林七十二艺练法[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1.

[4]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202-207.

[5]刘 航.从武术传播方式的特点看武术的发展[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09.

On the Ways of Ancient Wushu Spread

Zhang Zonglin
(Wushu Schoo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 Shanghai 200438 ,China)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 of second-hand literature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way of ancient Wushu transmission. Ancient Wushu communication is divided into two ways, that is, the transmission of Wuashu family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Wushu organizations, to describe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Wushu a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has the continuation of thousands of years of development so far, and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history of the spread of the ancient form of Wushu, different forms of communication have different effects on Wushu.

ancient Wushu Spread form

G85

A

2096—1839(2017)3—0017—02

张宗林(1993~),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武术历史与文化。

猜你喜欢

武艺武学师徒
唐僧师徒再就业
李兰娟
可爱的师徒
基础教育设施空间演变与用地置换
基础教育设施空间演变与用地置换
“故事”与“新诠”——对话武艺
武艺 二十四孝图
师徒智过分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