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足球”式新型运动员培养模式发展路径初探

2017-11-27

山东体育科技 2017年5期
关键词:体校校园足球竞技

(北京大学 体育教研部,北京 100871)

“校园足球”式新型运动员培养模式发展路径初探

王一然

(北京大学 体育教研部,北京 100871)

运动员退役后流动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当前,随着我国体育地位的提高和教育理念的进步,新型运动员培养模式开始了初步探索,“校园足球”就是新模式的代表。相比“体校-专业队”和“一条龙”传统培养模式,它重视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文化教育,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运动员能否依靠体育成绩资本以外的其他资本——尤其是文化资本参与社会流动。“校园足球”若想成功,一要以高校为龙头;二要学习NCAA的运动员培养理念和方法。

社会流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校园足球;文化资本

随着传统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弊端的不断显露,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正逐渐发生改变。传统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运动员退役后发展困难,这如今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到底是什么因素阻碍了运动员参与新一轮的社会流动?

2013年2月25日,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的意见》。国家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对“校园足球”的发展目标做过明确界定:“发展‘校园足球’要实现三大目标,即推进体育教育改革、成为竞技人才成长的通道、使体育真正成为体育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校园足球”代表着我国新型运动员培养模式探索的开端。

本文将在社会流动理论视角下,探索“校园足球”式运动员培养模式应当如何发展,才能保证该模式避免传统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学训矛盾”问题,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使运动员在参与社会流动时能够依靠体育成绩以外的更多资本。

1 教育与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是指个人或群体从某一社会位置向另一社会位置的转移或者从某一社会角色向另一社会角色的转换。彼得·布劳认为:“社会流动包括人们在社会位置之间的所有流动,不仅包括职业流动和迁移,而且还包括宗教信仰的改变、结婚、收入的增加、事业以及政治联盟的改变。”马克斯·韦伯提出了社会分层理论,提出把财富、权力和声望作为衡量一个人社会地位的基本指标。“依照韦伯的理论模型发展起来的其他社会分层理论中,最有影响的当属‘布劳-邓肯’模型,该模型认为地位获得主要在于先赋因素和后致因素的影响。在经济发达国家,受教育水平与职业地位具有很高的正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73。教育将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社会流动方向和社会地位的提高。”

面对21世纪的来临,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此后,德智体美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准。从当前的就业情况来看,除了对道德品质的基本要求以外,通过智育培养的文化资本是最为基础和普遍的就业筹码。

2 传统培养模式对运动员出路的阻塞

钟秉枢教授曾针对我国优秀运动员的社会流动、成绩资本和文化资本展开研究。他认为,“成绩资本是优秀运动员退役后找到新职业的重要筹码。运动成绩带来的名人效益为运动员打开了通往各种职业的大门。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水平在其职业地位获得中居于次要的位置,面对新的起点,他们往往缺乏选择社会其他职业和升学的基本专业技能和文化知识,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但经历运动员职业阶段以后,大多数运动员的职业地位与其父辈相比都有了提高,只有5.4%的人子承父业。”对于优秀运动员来说,智育带来的文化资本在其退役后参与新一轮社会流动时所起的作用次于体育成绩所带来的名人效益。但是我们需要注意,优秀运动员的数量是极其有限的,针对数量庞大、成绩平平的普通运动员而言,文化资本在其面临社会流动时,就显得无比重要。因为,这些运动员本身没有坚实的成绩资本以及由此带来的名人光环,所以,体育基本上不能成为其参与社会流动的筹码。但是,传统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又阻碍了运动员文化资本的获得,这就导致了运动员退役后社会流动困难的问题。我国传统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有两种,一是“体校-专业队”模式,二是“一条龙”模式。

2.1 “体校-专业队”模式对运动员出路的阻塞

“体校-专业队”模式搭建了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的金字塔,金字塔的基座就是星罗棋布在全国各地的数以千计的体校。层层选拔,从体校到市队、省队、国家队,这一优秀运动员培养路径的淘汰率极高,绝大多数运动员出于天赋匮乏等各种各样的因素,最终没能持续向上流动。于是,他们不得不脱离运动员身份,参与横向社会流动。从体校到专业队,这一看似符合逻辑的社会流动路径实则并不顺畅。关键问题在于体校对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忽视。一方面,原来的体校是个“铁饭碗”,毕业百分之百包分配,体校包分配制度一直延续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2000级学生是全国最后一批享受包分配福利的学生。在这之前,很多家庭尤其是来自农村的贫困家庭,认为将孩子送到体校接受教育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对于他们来说,进入体校,实际上已经实现了社会地位的向上流动。所以在体校当中,接受不接受优秀的文化知识教育,已经不是一个必要性问题,接受了也仅仅是锦上添花而已。另一方面,受历史发展阶段的影响,建国初期,我国生产力水平落后、物质资源十分匮乏,在国际上面临发达国家的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国内外形势十分危急,政府提出了赶超型发展战略,体育自然而然被纳入赶超战略的范畴当中。同时,比拼高下的呈现形式又使得竞技体育成为重要的政治工具。加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的影响,全国人民普遍树立了体育政治目标导向的价值观。这些因素导致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目的性、功利性较强。长此以往,体校形成了一种以训练为主、以体育成绩为本的学训割裂的培养模式,忽视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忽视对其文化资本的培育。

从体校毕业的学生基本有两种发展路径:缺乏体育前途的离开体育领域,从事其他工作;体育成绩好的进入专业队,也有一部分考入综合性高校或者体育类院校。但是学训割裂的教育模式让大多数未能继续体育生涯的运动员在新一轮的社会流动面前无能为力;成为专业运动员的大部分运动员,退役后也面临着由于文化素养缺乏而难以重新融入社会的问题;进入高校的运动员,其文化水平也较低,在毕业后参与新一轮社会流动时,更多的是依靠学校名望、社交能力、家庭背景等,文化资本依旧难以成为其可以依靠的筹码。

2.2 “一条龙”模式对运动员出路的阻塞

除“体校-专业队”这一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以外,“一条龙”培养模式也曾经对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作出过贡献。高民绪指出:“‘一条龙’训练体系指学生运动员经过小学、初中再到大学科学而系统的训练,由低级到高级有效衔接起来的一种训练体系。‘一条龙’训练体系同时又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能将学习与训练有机结合起来的体系,它以中小学为基础,以高校为龙头,边学习边训练,互不影响。”从世界体育强国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经验来看,学校是重要的运动员培养平台,美国大学生体育协会(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NCAA)在这方面首屈一指。在学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扮演着“龙头”的角色。自1986年我国体委和教委共同开展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试点开始,高校竞技体育已有30年的历史,在这30年的发展过程中,高校竞技体育为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它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尽管“一条龙”模式的目标是保证运动员边学习边训练,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运动员学训冲突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招生低门槛、毕业低要求,学生运动员这一名称中,运动员的占比远远大于学生。

“校园足球”式新型运动员培养模式想培养出全面发展的运动员,必须吸取传统模式的教训,依照教育规律,学习国际先进经验,确立科学的发展理念与路径。

3 “校园足球”式培养模式的发展理念

3.1 重视教育规律,促进高校的带头作用

毛振明教授曾对“校园足球”的发展进行过顶层设计。他提出,要“以大学为龙头,形成自上而下的引领和动力,打通各级升学通道……如果全国的名大学里都有了足球队,那么一批好高中就会随之出现足球队,随后一批好初中里也会出现足球队,再随后在一大批好小学里也会出现足球队,他们层层签约,层层输送,形成一个‘踢好足球,上名大学’的校园足球体系……那时,一个校园足球的金字塔就会自然形成,一个学生优秀运动员的训练‘一条龙’就会展现。”之所以要以大学为龙头,是教育规律使然。“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让孩子上好大学是所有校长和家长的期待,也是他们是否支持孩子参加足球训练的动力源,如果先从基层布局,孩子们练了足球能干嘛呢?”

3.2 学习NCAA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理念

NCAA是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的组织核心。截至2016年,NCAA共拥有1 211个会员学校(数据来自NCAA官网)。它以高校为龙头,自上而下引领了整个学校体育人才培养体系。NCAA的运动员培养模式是一个十分成功的案例,其培养出来的学生运动员,有实力问鼎奥运会冠军,其竞技水平足以媲美我国国家专业运动员。例如,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美国队派出了超过555名运动员,其中有417名运动员是或者即将成为NCAA的成员。根据Business Insider的数据显示,里约奥运会有39名运动员来自或者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其中有30名代表美国出战。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共有15名运动员代表美国队出战里约奥运,历史上,该校学生总共拿过105枚奥运金牌,47枚银牌和33枚铜牌。由此可见,以NCAA为核心的美国大学竞技体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优秀成果。

美国高校的学生运动员之所以可以全面发展,原因主要在于美国高校“培养完整的人”的育人目标,以及为之采取的科学、合理的切实行动。我国“校园足球”若想获得成功,必须探索和学习NCAA解决运动员学训矛盾的方法,避免成为体校的翻版。

3.2.1 设置招生资格和参赛资格敦促学生努力学习

NCAA设置了专门的资格评定中心,该中心对division1和division2会员学校(NCAA根据竞技水平、学校影响力等综合因素将会员学校划分为三个分区,division1会员学校的竞技水平是最高的)的招生资格和参赛资格进行严格把控。入学时,学生运动员的GPA和ACT或者SAT成绩必须达到资格评定中心的要求。入学后,运动员的课程成绩必须达到一定水平,才能获得参赛资格。这么做的目的是坚持体教结合,保证学生运动员的全面发展,保证其文化资本的获得。

3.2.2 构建科学的教育体系全面培养学生

NCAA对学生运动员的培育提前到高中阶段,这是NCAA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特点。想要申请进入NCAA会员学校的高中生运动员,必须自高一起,就努力完成NCAA的学业水平要求。NCAA为高中生运动员设置了科学的课程体系——核心课程(the core courses)。在NCAA的招生资格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对核心课程的完成情况。NCAA认定的核心课程涵盖英语、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历史哲学等各个方面,具体包括:英语(英语1至英语4、美国文学、创造性写作),数学(代数1至代数3、几何学、统计学),自然/物理科学(生物、化学、物理),社会科学(美国历史、公民学、政府治理),附加课程(比较宗教学、西班牙语1至4)。学生必须在高中阶段修读完成NCAA要求的核心课程。除此之外,NCAA还设置了更为细化的规定,例如,学生如果选修两门内容相似的课程,绩点只能计算一次,这么做的目的是力求学生接受全面、科学的教育,提高文化素养,而不只是为了获得绩点。

3.2.3 限制训练时间和竞赛场次保证运动员学习时间

1)训练时间限制

NCAA对学生运动员的训练设置了严格的时间要求,主要是为了防止学生运动员过多参与训练而压缩了学习时间。NCAA章程规定:不允许把运动员当作获胜的工具,必须保证运动员的学业。运动员在校学习期间,每天参加训练的时间不得多于四个小时,每周的时间不得多于二十小时;每周必须保证一整天的闲暇时间,在这一天当中,学校不得安排任何与训练相关的事宜。美国各大学为了能够保证运动员的学习质量,将训练时间安排在下午,上午全部用于科学文化知识学习,以保证学生有充沛的精力学习。

2)竞赛场次限制

美国高校十分重视运动员实际比赛能力的培养,将比赛和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此比赛活动十分频繁。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NCAA章程对不同运动项目每年参加比赛的最多竞赛场次进行了严格规定。

3.2.4 中美高校培养运动员的区别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可以总结出NCAA在学生运动员培养方面的三个重要特点。第一,通过在招生资格、参赛资格、训练时间、竞赛场次方面设限,NCAA将学生运动员的学习和训练进行了较好的平衡。第二,树立正确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观念。第三,将学生运动员的文化知识教育提前,并且设置科学的教育体系。通过这三点,NCAA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运动员的全面发展,促进了文化资本的积累。

首先,中美的运动员培养观念不尽相同。美国的理念是,若想成为优秀的运动员,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体育训练是对一个人额外的磨练,而不能成为轻视学业的借口。NCAA科学的管理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果,美国的优秀运动员绝大多数出自高校,每年有超过五分之四的学生运动员可以获得毕业证。这个数据反映了两点,第一,美国高校科学的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确实培养了很多全面发展的运动员;第二,美国对学生运动员的学业要求十分严格,如果学业水平不达标,拿不到毕业证的情况是一定存在的。但是国内却常常由于训练而轻视学业,甚至于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现象,招生时降低门槛,毕业时降低要求,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导致我国学生运动员的发展不全面,毕业后难以凭借文化等资本进行新一轮的社会流动。

其次,通过在招生资格、参赛资格、训练时间、竞赛场次方面设限,NCAA将学生运动员的学习和训练进行了较好的平衡。一方面,敦促学生努力学习,达到进入大学的门槛,同时在大学阶段必须继续努力学习,以获得参赛资格。另一方面,限制学生运动员的训练时间和竞赛场次,保证其拥有足够的学习时间。

第三,NCAA将运动员培养提前到中学阶段并设置科学的教育体系, 这一点是最重要的。最主要的就是核心课程的设置,运动员必须完成核心课程的学分,这些课程在培养运动员的学习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提前养成的学习能力为进入高校后的运动员兼顾学习和训练减轻了压力。它将高校的学训矛盾分解到更为基础的教育历程中,这保证了学生运动员进入大学之后,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较好的文化知识教育基础,加之在高校中继续进行的文化知识教育,保证了文化知识教育因素在学生运动员毕业后面临新一轮社会流动时的关键作用的发挥。同时,NCAA还设置了科学的教育体系,例如,学生如果选修两门内容相似的课程,GPA只能计算一次,这么做的目的是力求学生接受科学合理的文化知识教育,最高效地提高科学文化素养,而不只是为了获得GPA。而我国传统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导致了文化知识教育和体育训练的割裂,从小到大,训练重于学业的观念贯穿始终,由此,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积淀从小欠缺,学习能力普遍较差,所以尽管进入了高校、名校,他们也不能有效地调和学训矛盾,短短四五年的文化知识教育,难以有效促成其文化水平的提高。这是运动员学训矛盾无法解决的根源。

4 结论

“校园足球”式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若想获得成功,首先要重视教育规律,促进高校的带头作用。第二要学习NCAA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理念和方法,树立“培养完整的人”的育人目标,设置招生资格和参赛资格敦促学生努力学习、构建科学的教育体系全面培养学生、限制训练时间和竞赛场次保证运动员学习时间。

[1]侯定凯.高等教育社会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彼得·布劳.不平等和异质性[M].王春光,等译.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77.

[3]向冠春,刘娜.我国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关系嬗变[J].现代教育管理,2011.

[4]钟秉枢.成绩资本和地位获得——我国优秀运动员群体社会流动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8,18(3).

[5]毛振明.论新校园足球的顶层设计[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3).

[6]What is the NCAA[EB/OL].http://www.ncaa.org/about/resources/media-center/ncaa-101/what-ncaa.

[7]姜文.从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本质反思教育的功能[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3).

[8]彭拥军.高等教育与农村社会流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77.

Thedevelopmentpathofthenewtrainingpatternfor"campusfootball"players

WANG Yi-ran

(PhysicalEducationDepartment,PekingUniversity,Beijing100871,China)

The mobility after the players' retire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ocial problem, and this problem comes from the athletes training pattern in China. Nowadays,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sports status in China and the progress of educational ideas, the new athletes training pattern has begun to be explored, and "campus football"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is new pattern. Compared to the "sports school-professional team" and the "a coordinated process" training pattern, the new pattern emphasizes the athletes' integrated development, especially the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This will, to a great extent, determine whether the athletes can use their "qualifications" other than sports performance, especially "cultural qualifications", to join the social mobility. If the "campus football" wants to succeed, first of all, we should consider the universities as the flagship, and then learn the athletes cultivating concept and methods from NCAA.

social mobility; athletes training pattern; campus football; cultural capital

G808.18

A

1009-9840(2017)05-0077-04

2017-06-28

王一然(1995- ),女,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文化、体育产业。

猜你喜欢

体校校园足球竞技
“对分课堂”在体校语文课堂应用初探——以《囚绿记》为例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走到十字路口的业余体校
浅析制约阜阳市校园足球发展的因素
沈阳市校园足球竞赛体系的建立与分析
花与竞技少女
同台竞技
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