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学视角下高校传统武术传承探究

2017-11-27王校中谭广鑫常任琪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传统武术武术传统

王校中,谭广鑫 ,常任琪

文化学视角下高校传统武术传承探究

王校中1,谭广鑫2,常任琪3

传统武术作为中国优秀的身体运动项目,自宋代以后历经千年,在传统美学、伦理学、兵法学及生命科学的共同浸染下,已自成体系,被誉为极具中国乃至东方文化特色的历史遗产。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在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与责任。文章通过对武术文化及内容的回顾与剖析,展示中国武术的博大内涵,通过对当代高校实践内容及武术课程设置的分析,提出增强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改革现有高校武术课程建设及提高武术教师师资培养等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建议。

文化;传统武术;高校;传承

前言

中华武术历史久远,兴盛之时亦有“国术”之称。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政府的扶持与改革之下,以民间传统武术为基础,结合国际竞技体育运动特色,衍生出了代表当代中国武术形象的“竞技武术”。以政府力推的竞技武术,在近60年的传播与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与之相反的,传统武术则恰恰因为“封建与糟粕”而被排斥于边缘之外,自1997年国际武联首次提出武术申请加入奥运项目的设想,到如今遥遥无期,许多学者开始怀疑竞技武术的未来发展与出路,同时期望从传统武术身上找出属于中国正统武学的内容和深层的文化价值。

80年代兴起的文化热,为传统武术的复苏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文化学研究究其根本正是民族自觉性的重要表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分支的传统武术更是有着无法回避的研究价值。在传承这一优秀民族文化的空间与媒介中,高校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探寻文化视角下高校传统武术的传播与传承,是延续中国优秀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途径与方式。

1 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复兴的新契机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在近代以前曾独领风骚,并对世界文明的进程做出过巨大的贡献。1840年以后内忧外患、国破家亡,无数的仁人志士在民族存亡与民族振兴中探索前行,经济的匮乏、国力的羸弱是国家失去主权,任人凌弱的主要原因。新文化运动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第一次文化改革的尝试。

在此之前,几千年的华夏文化传承丝毫未被其他文化所动摇与改变,它的优势与特点在于它的博大与包容性——同化任何与之想接触的异域文化。在惨败与落魄的国家命运之下,人们仿佛开始意识到战争失败的深层原因,把失败与欺辱归于文化的落后,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束缚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是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而新文化运动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开端。在与西方文化的理性、创造性与优越性相比之下,“新文化运动”更是一种对传统的批判、抛弃与打压。这次文化运动,发生在特殊的环境与背景之下,急促而粗糙的变革,使“文化从原来的‘土八股’走向了后来的‘洋八股’。”但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已经透露出了文化在民族与国家兴亡中的重要性。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完成了中华民族自强、独立的第一步,马克思主义的引入在与中国传统意识相抗争与融合,努力的进行着中国化的创造。80年代改革开放的成功,为中国取得了巨大的财富,随着综合国力的增长、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的增强,人民又开始重新审视自我,重新寻找自我。80年代的“文化热”相承于民国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但相比之前,更加理性、更加客观。如陈平原在访谈中所说“伴随着整个风云激荡的80年代的是,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考、追随、反省与超越。关键是,一面追随,一面反省。”追随,是华夏民族在文化激荡中对传统文化的念恋。反省,是上一次文化改革中对传统文化无情批判与斥责的反思。80年代的文化热为当代民族文化的高调复兴做足了铺垫。

新世纪,随着网络技术、交通技术、商业经济的无限扩展,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全球化背后,更多学者担心的是外来强势文化的入侵与个体优秀文化的消亡。对于以参照西方资本主义为发展方向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学习以科技理性为核心内容的西方文化是必要的,但西方文化一枝独秀的场面是极其可怕的,正如生物学中的‘特化’现象,生物演化过程必须保持基因的多样性,以免环境变化而出现不适应,人类创造的文化也受到这种规律的制约,必须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以备环境具备时的重新适应。”

在建党80周年的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提出了,“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伟大口号,“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在基本已经完成,而“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当代政府与国民正在努力的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总体任务明确提出来,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并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度概括为“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质就是中华文化的复兴,而文化的复兴必须建立在文化的自觉、传播与传承之上,在当代文化“一体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文化的复兴充满挑战,但经济、政治及学术思潮已为传统文化的兴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2 文化学视角下传统武术的内容及价值意义

文化学一词起源于西方,具有实际意义的解释当属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 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而这里的“综合体”已表现出“文化”一词的无所不涵盖,无所不包容的意思。

总结前人对文化学概念的解析,我们大致可得出文化的以下特点:文化,具有明显的群体性、延续性、综合性与无意识性,由特定的群体经过漫长的时间岁月积累而成,同时又影响了整个群体的横向文明创造与纵向的历史发展。正如钱穆先生所说“文化是全部历史之整体,……换而言之,文化既是人生,此所谓人生,非指个人之分别人生,乃指大群体之全人生,无论物质的、精神的均在内此始为大群体人生的总全体。”

武术文化研究兴起于80年代的“文化热”,旷文楠先生所主编的《中国武术文化概论》可以说是完整阐述中国武术文化内涵最早的一本专著,它不再从“术”的角度来看待武术,而是把武术放在整个中国历史文化中进行探讨与研究,把武术文化研究定义为“并非是具体的动作、招式、套路,甚至也不仅仅是对武术史或武术理论的一般性探究和考证。它所思考,正式武术这样一种文化所体现和反应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含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它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是通过武术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一种使这个民族不同与其它任何民族的形式。”而这其中的武术正式是传统武术的全部表达。

现代文化学研究,把文化分为多个子系统,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子系统又各有其内容与功能。具体来说,物质文化包括具体的物理、存在的事物;制度文化包括文化形态在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关系、制度与准则;精神文化包括文化群体中形成的固定的价值观、精神品质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是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物质文化是文化的具体表现,制度文化是文化多元素内在联系的关系形式,精神文化是文化的内涵,也是文化的核心价值。移植于武术文化,同样包含着文化三要素的具体内容。

武术文化的物质文化包括实在的可见的实物,即拳师、武术套路、功法打法、器械、拳谱等等。武术的物质文化是武术对外传播与展现的最实在的东西,可以说是整个武术文化的载体。这其中拳师可以说是武术物质文化最具价值的实物,武术的功法器械、打法拳谱皆有拳师习得与传承。特别是基于传统武术口传身授的特点,传统武术的传承更是精英式的教育,这是传统武术传承的一个重要特点,这种教育方式也使得独立的门派拳术更加纯正,也正是这种原因导致传统武术在在现代开放式的教育中必定培养不出精英式人才。

武术的制度文化是习武个体及习武群体在相互交流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准则。传统武术产生于民间私斗,但作为以农耕文化为主导,追求安土重迁的家族生活的华夏民族来说,私斗只是迫不得已的手段,“以和为贵”终是不同利益群体追求的目的。在以宗法制度为主要统治形式的封建社会,宗法等级制同样的被移植于武术群体之中,师父为“父”,师兄弟为“兄弟”,武术门派井然一片宗法家长制的现象。宗法制成金字塔形,其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稳定性,正如清代冯桂芬在《复宗法议》中所言“宗法者,佐国家,养民教民只原本也。”宗法制具有明显的内向型与排他性,内向型的特点就是更可能少的与外界群体相接触,这使得武林江湖门派屹立,少林的刚、太极的柔都是在各自体系独立而成。内向型虽很少创新,但长时间自我内省,各门派都可以把各自拳术发挥到极致,所以“拳无第一”指的是各门派拳术无优劣高下之分,有区别的只是习武者本身的差别。武术的宗法制为武术群体提供了安全的需要,特别是社会动荡时期游离于家族之外的个体更能在门派中得到庇护,同时随着群体的整合,个体的纷争经过门派之间的调停,避免了大规模私斗的出现。

武术的精神文化产生于武术物质与制度文化的深层升华,中国拳术在动作体系上与西方拳术体系最大的不同是圆与直线的不同,西方拳击讲求直线出击,快速击倒对手,而中国拳术讲求“八荒只内、六合之间、形不破体、力不出尖。”陈鑫在《太极拳谱》有“至疾至迅,缠绕回旋,离形得似,何非月圆,精练已极,极小亦圈。”拳谚有“内家拳法龙一条、形意为头太极腰,还有八卦占龙尾,横扫千军敌难逃。”太极、形意、八卦拳术是中国传统武术最具代表性的拳术体系,把三家比喻千回百转的龙形,更是对中国武术动作特色的高度概括。

武术的门派制度移植于宗法制度,宗法制度萌芽于周礼,后被儒家所发挥,形成了以孝道、仁爱为核心的优秀东方人道主义伦理。传统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流行于江湖武林之中,并成为武术群体内在组织秩序的纽带。

与安分守己的传统社会理念不同的是,武林之中更充斥着侠义精神。侠义精神产生于春秋战国的“侠客”,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对其评价为“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阨困”,最早的侠客归属于贵族阶级,贵族没落以后,侠客转型于游侠,鲁迅先生曾言“孔子之徒为儒,墨子之徒为侠”,《墨子·尚贤下》有“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若饥则得食,寒则得衣,乱则得治,此安生生。”这种游侠精神形成了后来“锄强扶弱、打抱不平”的侠义精神,并成为乱世之中武林江湖追求的一种崇高品质。

拳术动作的东方曲线之美,道家理论指导下性命双修的追求,江湖群体中的亲亲仁爱、互助团结的品质,困难中舍我其谁,惩恶扬善的侠义精神,正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集合体。所以程大力先生在《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中毫不遮掩的指出“中国武术之所以能当之无愧的被作为上升到文化层次的对象研究,被称为武术文化,即在于它是中国文化整体的有机部分,又在于它自成完整体系。……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审美观念、心态模式、价值取向、人生观和宇宙观,在武术文化形态中都有集中的反映。”并直言“中国武术,是可与西方体育大系统相媲美、相抗礼的东方体育大系统的典型与代表。”

3 高校传统武术传承的若干意见

《教育法》中“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高校是知识密集、学者会聚的地方,高校教育的独有特点在于培养专业性的人才,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在高校中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与优势,传统武术的传播也应在结合自身特点的情况下在高校中取得继承与发扬。

3.1 增强传统文化宣传力度,提高文化自觉性

宣传的本质在于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有意识、有目的去影响别人思想行为的活动形式。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是促使群体对自身传统文化认识的有效方式,悠久而未断裂的历史传统,根深蒂固的无意识集体思维方式,是群体大众与传统文化一拍即合的根本所在。通过政府和社会群体有意识的去宣传与倡导,促使社会大众去学习、探究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的载体,诸如古典著作、礼仪传统、中医武术等,进而形成一种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从个体自身增强文化的自觉性,达到自主、自由去学习与践行的目的。

3.2 开展校园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度

在市场经济的指导下当代高校教育以知识、技术的传授为主,忽视人文教育,传统文化的传播更是被边缘化,一方面传统文化中“优秀”与“糟糠”并无明显界限,导致高校教师在传统文化传播中畏手畏脚,不敢全力去宣扬;另一方面,在无明确指导下,大学生的文化选择有一定的随意性,出现各种非正统的意识思潮,进而扰乱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在高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可以有效的指引高校学子的思想教育取向,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避免非理性意识思潮影响高校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

3.3 调整课程建设,做到“学”、“术”并重

目前各高校的武术课程设置参照其他体育项目,以体能教育和套路教学为主要方式,凸显不出武术的实用性与内涵性,致使许多同学对武术课程大失所望。传统武术与西方竞技体育最大的区别在于“求内”,传统武术讲究“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心意拳谱》有“精养灵根气养神,元阳不走方为真;练得丹田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于人。”“诸外必先求内”是武术既能搏击又能养生的主要基点,对武术的课程设置要重视中国传统生命学的内容,包括阴阳脏腑、经络五行、六合八法的教学,只有“通理”,才能更好的在实践训练中事半功倍。传统武术在技术上的训练非常重视专项体能的训练,武术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实战,而决定实战的因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技法、速度、力量、控制力、防守能力及计谋,所以说传统武术是一个复杂而又庞大的训练体系,而不仅仅是套路的演练,同时在传统武术教学中更应该重视对抗能力的训练及侠义精神的传授,做到以武修身、以武育人。

3.4 强化传统武术的师资队伍建设

以政府为主导的竞技武术在各师范高校的武术教学中早已成为主流内容,其培养出的竞技武术教师也早已遍布各大高校,以西方身体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方法早已代替传统武术的教学手段。如何重塑传统,这是目前遇到的重大考验,随着名老拳师的不断逝去,传统武术的训练体系也随之消失,发掘健在的名老拳师,鼓励武术教师以传统的礼仪拜师学艺,或聘请民间拳师到校园内传播传统武艺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武术教师队伍是传统武术传播与继承的主要载体,国家教育层面更应正确的指引和培养武术教师队伍的责任义务,加强武术教师的传统文化及传统武术的修养,进而从源头上改变现行武术教学的不足之处。

3.5 效法传统,鼓励师承传艺

先拜师后学艺一直是江湖武林立下的规矩,在许多人看来这些似乎都是可有可无的形式,但在所有拳术门派中,包括今天,拜师行礼,依然被谨慎恪守,不敢怠慢。传统武术的传授不是简单的商品或金钱的交互,它所蕴含的是更深层的责任的履行。

中国古代社会以宗法制度作为社会组成的单元结构,武术门派依然移植了这种宗法制度,门派犹如不同姓氏的家族,而与家族不同的是,同姓家族的内聚力靠的是血缘,而武术门派靠的是相同的拳术,入门拜师犹如家族幼子出生后摆的“满月酒”,为的是在师父的见证下让同门师兄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入门之后师兄弟之间就是“兄弟”之称,师徒之间就是“父子”之称,入门之后师父教授你的不只是武艺,更是拥有维护你安全,培养你全面发展的义务,所以师承传艺的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不仅只是技术的传承,更有一种身份的确认,这种身份的确认,是激发老师和学生发挥最大能力去教与学的内在动力。

4 总结

传统武术作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一个分支,有着其独特的教育、健身与实用价值。在文化兴国的重要关头,通过高校这一优质平台,加大传统文化的宣传,增强青年学子文化自觉性与自豪感,在此基础上通过武术课程的调整及师资队伍的培养,在效法传统文化原生态的氛围之中,让更多的高校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到中国文化、中国武术文化的深刻意义与价值,通过继承这一优秀文化遗产,经过内外相合的磨练,体验“知行合一”、“身心合一”的神秘而又博大的东方艺术,以至于通过传统文化培养高校大学生知荣辱、行孝悌、懂礼节、修身报国的重要品质的目的。

[1] 陈美容.新文化运动、“文化热”与“国学热”[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0,5 (5):68.

[2] 查建英.八十年代访谈录[M].北京:三联书店,2006:144.

[3] 吴效群.非物质文化遗产[J].河南社会科学,2007,1(15).

[4] 习近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郑州日报,2011-11-30.

[5]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M].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8:115.

[6] 旷文楠.中国武术文化概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4.

[7] 《鲁迅全集》第四卷《流氓的变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123.

[8] 程大力.武术历史与文化[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13-14.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Inheritance in College from Cultural Perspective

Wang Xiaozhong1,Tan Guangxin2,Chang Renqi3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as a Chinese excellent physical sport, influenced by traditional aesthetics, ethics, art of war and impregnation of life science, after one thousand year’s development since the song dynasty, has formed its own system, and becomes extremely heritag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nd the east culture.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an important cultural heritage sites, hold the significant advantage and responsibility in carrying forwar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Through a review of the history and contents of martial arts, this paper shows the broad connotation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It also offers practical suggestions such as enhancing the publicity of traditional culture, reform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xisting campus martial arts, and improving the martial arts teachers' training, through analysis on contemporary college martial art contents and curriculum design.

cultur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universities; inheritance

201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武舞历史文化流变及其启示研究(项目编号:15CTY020)

王校中(1989-),男,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武术历史与文化。

1.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925 Guangdong Polytechnic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Engineering, Guangzhou 510925, Guangdong, China. 2.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3.西安文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G812

A

1005-0256(2017)04-0002-3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04.002

猜你喜欢

传统武术武术传统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传统武术对警察徒手防卫能力提高的作用研究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