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工匠精神”的培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2017-11-26王焕成

文教资料 2017年22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启示

摘 要: 德国“工匠精神”从中世纪行会制到宗教改革,从工匠社会到工业化时代,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德国“工匠精神”内涵丰富,是尊师重道的师道精神、良好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专业精神的有机统一体。德国“工匠精神”孕育于双元制和双轨制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培养特色鲜明,对我国职业教育和“工匠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 工匠精神 德国职业教育 启示

德国产品质量为什么会闻名于世界呢?这主要归功于德国的“工匠精神”。这种“工匠精神”具体体现为工人的严谨、细致、稳健、耐心、专注和审美创造。这就是工匠具有优秀品质的鲜明写照与刻画,也是德国工匠具有优秀的职业精神的重要体现。这种精益求精、坚持不懈的工匠精神于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体现。“工匠精神”是有机统一体,包括尊师重教的师道精神、敬业奉献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及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第一,德国尊师重教的师道精神主要源于德国传统的师徒或学徒模式,是德国高等院校、工艺技术研究机构的现代工艺技术研究模式灵魂的重要体现。第二,良好的敬业精神是德国工匠精神在“职业道德”层面的重要体现和基本要求。德国工匠精神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勤奋敬业、严谨认真的工作伦理观[1]。德国工匠精神在道德层面的重要要求是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精神,主要体现为对优秀的工匠技艺的弘扬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品格的传承。第三,作为德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工匠精神使得德国工业在几百年的长期发展进程中打造了独特德国品牌。

一、德国“工匠精神”的历史演进

首先,德国手工艺界师徒传承手艺的工匠精神已经成为职业常态。无论是鞋匠、铁匠还是石匠,他们制造出的产品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耐用、实用、质量优质,这些特点恰恰体现了工匠的严谨、细致、稳健、耐心、专注的工匠精神。

其次,德国宗教改革的社会底蕴萌生了严谨的“工匠精神”。路德的宗教改革产生的神圣天职观把自己的工作都赋予了神圣的使命感和宗教的道德情怀,使工匠们像尊敬和崇尚上帝和神一样重视自己的工作和产品,从而凝结成严谨的“工匠精神”。宗教律令的约束力转变成的道德精神比任何职业道德都更加严格,这种具有宗教色彩的道德精神和发自内心的自律精神,关系到自身灵魂的最终归宿,于是形成了宗教色彩的工作道德和职业思想,形成了神圣、虔诚、忠于职守、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再次,德国独特的工匠社会孕育和催生出工匠精神。生活在工匠社会的德国人非常推崇技艺和职业道德。德国工匠社会中的手工业者及工匠注重产品质量,工匠师傅非常注重对学徒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传授和培养。在作为工匠社会的德国,师傅和学徒等工匠阶层对社会的影响力巨大,他们及所有手工业者都具有工匠精神。

最后,德国所有企业都非常崇尚科研、发明和创新。德国在2013年提出了“工业4.0”的兴国战略[2]。德国“工业4.0”战略目标体现了灵活性、个性化、专业化的工匠精神,德国高度灵活的个性化的工匠精神体现在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和“智能工厂”、“智能生产”之中。德国人严谨、务实的精神自然而然地充分融入“工业4.0”、生产工艺。

二、德国“工匠精神”的培养特色

(一)德国工匠精神的培养来自双元制职业教育

首先,德国产品质量文明于世界应该归功于德国独特的职业教育。德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由最早的学徒制到行会学徒制,十八九世纪工业革命工业生产对劳动分工和专项技能的需求对传统的学徒制的冲击,催生了学校本位的学校职业教育,工作场所本位的学徒制逐渐被取代,迎来了双元制职业教育[3]。初级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的职责是帮助中学毕业生提高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继续职业主要是培训在职人员和失业者,帮助他们提高行业竞争力或者进行职业改行教育。双元制管理是德国职业教育重要的管理模式,也就是说,双元制管理德国公办的职业学校与私人企业共同进行职业教育培训的模式[4]。德国企业实训中专业技术导师传授工匠精神。德国最具特色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占据了德国整体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半壁江山,德国的这种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承载德国工匠精神的重要渠道,影响了整個国际社会。其次,德国产品质量享誉全球应该归因于传承德国工匠精神的工人[5]。由于德国工人几乎都受过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不能说他们个个身怀绝技,也可以说他们都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广博的职业知识,都具有高超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都具有端正的职业态度和崇高的职业精神。换句话说,德国工人具有做事严谨、耐心专注、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之“心”,具有手艺本领超人之“技”,具有审美创造之“艺”,就是因为德国工人独具匠心,才能制造出高品质、做工精良的产品,才能使德国产品质量享誉全球。

(二)德国“工匠精神”的铸造归咎于企业的培训

德国职业教育是双轨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职业教育培养了高质量技工,他们不仅接受职业理论教育还进入工厂参加实践,职业教育赋予他们“工匠精神”,所以德国工人整体上具有较高的素质。德国人们非常尊重技师,因为他们的收入报酬和社会地位较高。德国绝大多数初高中毕业生宁愿选择职业教育而不读大学[6]。德国政府非常重视职业教育,赋予企业进行职业教育培训的权利,德国职业教育采取校企联合培养及理论与实践交替培养的双轨制教育模式。接受双轨制教育的职业院校的学生不仅学到了技师的第一手应用型知识和经验,还学到了严谨负责和一丝不苟的基本职业精神。这些受到双轨制教育的职业院校学生最终会成为打造德国产品质量和品牌的后起之秀。

(三)德国职业教育非常强调职业精神的培养

第一,职业理念是工匠精神之表皮,这是德国民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德国职业教育强调职业神圣和职业平等,职业能够磨炼人的技能,任何一个职业都会受到社会的尊重。第二,职业态度就是工匠精神之骨骼,精益求精是德国职业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教育学生在生产实践中不断追求极致、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德国职业教育非常注重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严格把握产品的规格和质量。同时,持之以恒是德国职业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将工匠精神贯穿产品的生产和服务的各个环节,无论材料选择、产品设计还是工艺流程都一以贯之。第三,重视职业能力。德国职业教育非常注重培养学生高超的技术技能,经过长期职业训练,将学生培养成为用技能、技艺和技术武装的专门人才,培养成为具有超高才能的工匠[7]。endprint

(四)德国职业教育非常注重对工匠精神的传承

德国职业教育是专门针对技能人才培养的教育实践,为社会生产培养了掌握初级技能的劳动者。德国运用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将工匠精神的工作技能实践和工匠精神的学校理论教育相结合,形成现代的学徒制职业教育形态。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具备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形成高超的专业化、工艺化的技术能力,能够生产出精密细致的产品。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不仅注重理论上系统地深入学习,更注重工作经历、职业经验、实践经验、创新能力的获得。

三、德国工匠精神对我国的启示

(一)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工匠精神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成功的秘诀是形成了职业教育市场化及资金来源的多元化。联邦政府政策、合同制管理和职业教育法的保障,有利于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进行职业教育,校企双方共负权责。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规避了纯粹学校理论教育的缺陷,发挥了企业职业实践培训亲身感悟工匠精神的主导作用。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没有形成类似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我国大多数职业院校都有校企合作经历,但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不够健全。我国职业院校要切实履行政府的政策、法规,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不仅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还深入企业向专业技工、师傅学习实践操作的技能,亲身感悟工匠精神。

(二)重视顶岗实习铸造工匠精神

德国双轨制教育体系培养了高质量的技工,德国技工们先后进行职业理论参加工厂实践双层教育。德国政府重视企业和技师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地位和作用,而且企业技师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在工厂实践过程中,德国职业院校学生不仅学到了技师的第一手应用型知识和经验,还学到了严谨负责和一丝不苟的基本职业精神。企业培训采取导师负责制,导师就会将更多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同时还学到导师严谨负责的职业态度和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使学生顶岗实习中不知不觉地体会到工匠精神,铸造学生新时期的工匠精神。

(三)深化职业教育培养职业精神

德国职业教育非常强调职业神圣和职业平等,更加重视职业理念、职业态度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理念是工匠精神之技皮,爱岗敬业的精神能够磨炼人的技能,职业态度是工匠精神之骨骼,要求职业者不断追求极致、注重细节追求完美。这些都是工匠精神在职业精神领域的具体体现。我国职业院校要深入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教育,不断磨炼学生的技能,弘扬工匠精神。我国职业院校要端正和强化学生的职业态度,训练学生在工作中不断追求极致、注重细节追求完美,传承工匠精神。我国职业院校要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走向企业,身临其境,向技师学习实践经验,不断追求高超的技术技能。

(四)营造文化氛围传承工匠精神

德国有史以来就非常崇尚手工业文化和技能文化,推崇掌握精湛技艺的技工及职业。尽管中國和德国国情不同,中国也可以学习德国创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做法。我国鼓励学生掌握程度很高的专业化、工艺化的技术能力,鼓励技工追求精密度高、竞争力强的产品质量,鼓励技工重视工作经历、职业经验、实践经验、创新能力的获得。弘扬工匠精神,需要国家层面的推动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8]。中国职业教育只有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支持在华德资企业,引进德国企业,才能促进我国工匠精神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杜连森.转向背后:对德日两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审视及借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

[2]姜汉荣.势之所趋: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与内涵解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

[3][4][5]韩凤芹,于雯杰.德国“工匠精神”培养及对我国启示——基于职业教育管理模式的视角[J].地方财政研究,2016(9).

[6]李伦.德国:“工匠精神”是怎样炼成的[N].宁波日报,2016-6-16(11).

[7]钱宇虹.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6).

[8]程宇,樊超.培育工匠精神:中国职业教育的使命与担当[J].职业技术教育,2016(30).

基金项目:常州大学高职教育研究院2016年度立项课题《基于新时期“工匠精神”理念下的高技能人才培模式研究》(项目编号CDGZ2016018),主持人:王焕成。endprint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