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价值建构

2017-11-25

领导科学论坛 2017年15期
关键词:万物文明传统

一、文化生态理念

中国文化传统注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秉承多元和谐的文化观念。在多元文化观中“和而不同,和谐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国语·郑语》指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多元和谐的文化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内涵,这种价值精髓既来源于多元的中国传统文化,又促进中华文化不断发展,生生不息,充满活力。中华文化从开始即表现为多元发生与不断汇合、沟通,在交渗中分化创新,既保持其发展的多样性,又保持其共生的和谐性,同时在保持民族文化主体性连续性的前提下,展现开放的姿态、宽厚的心胸。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在“多元互通”的交互关系中成长起来的文化共同体。这种“文化共同体”与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形态相似,都是把关注自然生态以及人与自然关系作为文化思考的逻辑起点,是一种本体论的价值探讨,关注人们生活中的自然,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价值建构的逻辑起点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斯图尔德(Julian H.Steward)首次把生态学应用到人类文化的研究当中。“文化生态”指的是人类文化与其所处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文化生态作为一种现代的文化发展理论,强调的是各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处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问题,注重各生命体的交往,构建一种和谐,自然的生态文化共同体。“文化生态模式”是指由构成文化系统的诸内、外在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关系,以及维护文化生态生存、绵延的根本律则与运行机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内含丰富的生态自然观。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性的文化价值观念,成为中国文化生态建构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的“天人合一”“众生平等”“道法自然”等自然生态观念正是构建文化生态的重要内容。

二、儒释道生态智慧

在儒家看来,天是最高的道德观念,人的社会行为要遵循最高的天的道德原则,这是自然的、自明的理性观念,即“天人合一”。但在现实的社会交往互动生活中,人们容易受到欲望、私利的诱惑蒙蔽,不能认清“天”的道德观念,所以人们需要学习,教化指导可以自觉获得“天”的道德观念,遵守道德原则。《论语》中孔子提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是天的“自然之性”,天遵循自然规律是最高的道德原则。当然儒家也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在生活中,认识自然,利用自然规律。《周易·文言传》提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人与万物同源,都是自然孕育、生长,人的行为要遵循天道,保持与自然和谐统一。随着儒家的发展,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是在探讨人的本性,希望通过教化获得人的天性,遵守崇高的道德原则,与自然和谐相处。汉代的董仲舒更是充分发挥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提出“天人感应”的观点,树立“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体系,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张载的“民胞物与”,甚至到宋明理学把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发挥到极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而构建起儒家的整体性文化生态价值体系。

在佛家看来,众生都是充满活力的生命体,每个生命体的存在都可以享受生命的实在。众生是佛教的重要概念,其梵文是sattva,音译为萨埵,《梵汉大词典》解释为“有”“存在”“实在”;在佛教经典中被译成“众生”“有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种佛性是秉承佛具有的平等、慈爱、善良等至善的道德品质,即崇高卓越的德性。

在道家看来,人要遵循天道,追求顺其自然极致的“道”的生活,即“道法自然”。老子在《道德经》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在老子看来不可言说,“道”是宇宙万物出现的本源,是万物运动和人行为的准则。人应该按照自然法则去行事,顺其自然,遵循自然本性。而后,庄子在继承发展老子的“道法自然”的基础之上,建构起一种“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他试图突破主客二元的对立,达到真正的“道法自然”,与自然和谐统一。

因此,无论是儒家的“天人合一”,佛家的“众生平等”,还是道家的“道法自然”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文化生态思想的具体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生态理念为处理人与自然和谐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原则,这种思想原则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主义的价值内涵。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主义价值内涵,就是在人与自然关系中,在人的生产生活的社会交往互动中,在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用整体系统的文化生态理念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国传统的生态自然观意蕴着诸多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为今天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重要的思想原则,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宝贵的文化资源。

三、践行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价值

践行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价值观念是更好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内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价值理念,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佛家的“众生平等”等生态价值理念为处理人与自然和谐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原则。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所以践行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价值理念成为生态价值建构的关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建设社会主义全局出发,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习近平同志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他强调,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这些重要论断,深刻阐释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表明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1.传统文化告诉我们自然是万物生长之根本

若传统文化遭到破坏,人类就失去了立足之地,人类只是自然中的一个群体,所以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对自然界展开的改造及征服均是在自掘坟墓,人类应当重新审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保护自然,敬畏自然。《道德经》中写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道即是自然运行的规律,“法”有效法,来源之意。道家认为万物运行的法则都源于自然,“自然”便是根源之所在,人类一切的活动不能脱离根源,否则就会出现问题。孔子也认为天地是万物的本源,自然界承载了万物。儒家与道家均认为万物被自然界所孕育,人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非主体,自然界的根源性毋庸置疑。党的十八大提出关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布局,自此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也是践行生态价值理念,突破“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的重要体现。

2.传统文化揭示了自然界有自己的运行规律

人应当遵循自然规律,不应违背自热规律。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经济建设曾忽视自然规律,甚至违背自然规律,使得自然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破坏,造成了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上的重大损失,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对基本国情有了清晰且明确的认识,意识到不能跨越生产力的发展阶段,开始遵循生产规律,我国的经济建设才逐步走向正轨,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由于受到生产力水平限制,古时人们主要依靠农业获取生产资料,农业收成至关重要。农业发展主要靠自然条件,气候问题决定。所以人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早在四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发生洪灾,部落首领尧派遣鲧去治理洪灾,鲧以“堵”的方法治水,无果;其子禹以“疏”的方法治理,取得成功。一堵一疏之间便体现了对抗自然与顺应自然的不同理念,其结果自然是可想而知。顺应自然规律在古代许多工程中都有所体现,战国时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二人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依托地形顺势而建,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土”。

3.传统文化推崇“天人合一”“取之有度”

人与自然荣损一体,不可剥离。取之有度告诫我们不能做“竭泽而渔”的事,这是推进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关键所在。

《庄子·齐物论》中提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强调自然与人没有对立关系,而是互相平等,天道依托人表达。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强调天人本是一体,人性的最高境界即返璞归真,至此方能达到“万物与我为一”。西汉董仲舒阐述“天人感应”,他指出:“何为本?曰: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这就是将天、地、人三者具体化了,将其比喻为手足兄弟,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依存,且相互作用的。

传统文化中关于保护自然,合理开发,合理利用的观念更是具备了超前性,与我们今天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属于同类范畴。《论语·述而第七》中记载:“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即孔子不用渔网捕鱼,选择用鱼竿钓鱼。这体现了孔子的生活理念,即关爱生命,反对对自然过度索取。同样的《孟子·梁惠王上》写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也是告诫君主应遵循自然规律,适可而止地开发自然。荀子还考虑到为子孙后代留下资源,提出:“节用御欲,收敛蓄藏以继之也。是于己长虑顾后,几不甚善矣哉!”这类思想都规劝人们应物尽其用、注意储藏、积蓄节约,以达到绵绵不绝的效果。类似的言论均体现先贤在对待自然以及生态环境时的大智慧,也正是今天我们环境治理时的思想源泉。

4.传统文化将人与自然归为一体

道家哲学思想中“无为而治”是指不干预民众的活动,其目的就是解放民众的束缚,鼓励大众去自我实现,以达到无为而无不为。但绝不是指应采取狭义的“自然主义”的态度,停止创造与努力,一味地祈求上天的恩赐。《道德经》提到:“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体现其价值中辩证的思考,而无为何以达到治?老子讲:“治大国,若烹小鲜”。唐代柳宗元曾写过《种树郭橐驼传》,文中讲述了一个培植果树的能手郭橐驼,他所培育出来的果子都是极好的,郭橐驼说他种树的秘诀在于顺应果树的天性。树根应当在疏松的土壤中生长,以达到水分、养分、空气充足,所以郭橐驼种下树后就不再管了。反观其他的种树者,种下树后唯恐树木不能扎根,紧实土壤,有的种树者甚至不停地把树根扒出来看树木是否死掉。郭橐驼说:“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顺应果树的天性不人为干预,果树可以茁壮成长。郭橐驼对待果树无为,结果果树反而结出极好的果实。这也正解释了“治大国,若烹小鲜”。烹饪小鱼时不能总在搅动,不然鱼肉容易烂掉。《诗经·桧·匪风》毛传解释为“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在此说明“无为而治”与狭义“自然主义”的区别。

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践行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价值理念,一方面,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不断汲取优秀的生态价值观,另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要主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从小事做起,如不随地乱扔垃圾、爱护公共卫生、植树造林等;从自己身边的事情做起,如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和薄塑料袋,节约用水、废物循环利用等。

建设生态文明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开发与保护同时进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大自然是无意识的,人类是有意识又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群体。传统文化主张人应当顺应季节变化使自然为人类的生产创造条件,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使万物得以继续生长延续。既要合理利用自然,又要敬畏自然,保护自然。

[1]牟钟鉴:《民族宗教学导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

[2][美]朱利安·史徒华:《文化变迁的理论》,张恭启,译,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版。

[3]李翔海:《中国哲学文化生态模式的理论特质及后现代意义》,《中国哲学史》2004年第2期。

[4]林伟:《佛教“众生”概念及其生态伦理意义》,《学术研究》2007年第12期。

[5]李淼:《中国禅宗大全》,长春出版社1991年版。

[6]魏连:《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主旨探究》,《生态经济》2014年第8期。

[7]周生贤:《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求是》2013年第17期。

[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人民日报》2015年5月6日。

猜你喜欢

万物文明传统
万物皆可折
万物生
请文明演绎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漫说文明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