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西厢记》《牡丹亭》在《红楼梦》中的意义

2017-11-25徐晓林

小品文选刊 2017年22期
关键词:宝黛西厢记大观园

徐晓林

(西藏大学文学院 西藏 拉萨 850000)

论《西厢记》《牡丹亭》在《红楼梦》中的意义

徐晓林

(西藏大学文学院 西藏 拉萨 850000)

《西厢记》《牡丹亭》在《红楼梦》中有两层意义:一是文本意义,两部戏曲的出现与抄检大观园时绣春囊的出现具有前后呼应的关系,也为后面宝黛的私下传情、黛钗的和好等情节奠定了基础;二是思想意义,《红楼梦》继承并升华了两部戏曲的至情,诠释了真正的爱情。

《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至情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部集大成之作,吸收了前人无数的精华,同时他还用到了很多前人的作品作为人物结局或情节发展的暗示,例如《离魂》伏黛玉之死。而《西厢记》《牡丹亭》的出现正是暗示情节的发展和揭示深刻的主题,大观园众女儿的生活起源于两部剧,却是结束于同为禁物的绣春囊,在文本上起了前后照应的作用;同时两部剧是至情作品的代表,启发了宝黛感情线路,向读者展示爱情的真实、人性的真实。

1 “惊鸿一瞥”——文本意义

惊鸿一瞥是指只是匆匆看了一眼,却给人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西厢记》《牡丹亭》在《红楼梦》中第一次出现是第二十三回,的确是对宝黛留下了强烈深刻的印象,但是对读者而言实是匆匆一眼,却也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回不仅写到了这两部曲,还写到了宝玉和众女儿搬进大观园的原因和过程,元春让姊妹们各自选了院落,住进了大观园,同时为了宝玉能开心,也让他进去住了,结果却不随贾妃的意愿。元春下旨让宝玉和众女儿搬进大观园的目的很明确,但是宝玉住进去几日之后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十二钗与绛洞花主住进大观园在整部书中意义是很非凡的,但是为什么搬进大观园后紧接着的就是宝黛读西厢、黛玉听牡丹?搬进大观园也就意味着接下来的文字就是十二钗的正笔,正是要从大观园里女儿的点滴生活中看到贾府的兴衰。而她们的生活开始于禁书《西厢记》《牡丹亭》,宝玉通过茗烟得到禁书,连茗烟一个小厮都知道这些书不能拿进园去,但这书却被宝黛视作珍宝,并且两人在独处时还经常用来对话。从第七十四回我们可以知道她们在大观园中的生活也是结束于这些被封建礼教禁止的东西,抄检大观园的直接导火索是傻大妞捡到了一个五彩绣香囊,上面绣着两个人赤条条盘踞相抱的图,抄检大观园之后众女儿死的死、搬的搬、嫁的嫁。《西厢记》《牡丹亭》两部戏曲的出现,就像一个启动按钮,同时也预示后面会有一个相似的关闭按钮,形成了前后的照应。对于读者而言,这两部戏的出现会带来文本上的熟悉感,读者会根据对两部戏的感官去认知宝黛爱情的变化,对文本的理解更加连贯。

2 “异曲同工”——思想意义

异曲同工,谓曲调不同,却同样美妙,喻不同时代、不同人的文章、言论一样精彩,或不同的事情产生同样的效果。《西厢记》与《牡丹亭》虽是两部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的作品,但是却表达了相同的深意,对《红楼梦》的影响都在一个“情”字。《西厢》与《牡丹亭》都是至情之作,回归到了人性最真实的情。《红楼梦》中宝玉搬进大观园后突然像变了一个人,读了《西厢记》之后却又变得正常了,为什么曹公要用一本《西厢》来拯救处在混沌之中的宝玉呢?因为宝玉此时已经情窦初开,一部至情的曲戳破了那层隔膜。黛玉不喜欢听戏,但她无意中听到的戏词,对她的那种突然的震撼是要比对宝玉的更强烈,她想到了自己的身世,想到了自己的爱情。这两部戏出现之后,宝黛的心理年龄算是长大了,两个人的爱情也清晰了很多,这与《西厢记》《牡丹亭》本来的戏文也是很相似的。《西厢记》中崔莺莺和张生两人在普救寺相遇相识相知相爱,寺庙成为了两个人爱情的见证;《牡丹亭》中柳梦梅与杜丽娘在花园中惊梦,杜丽娘又去花园寻梦,花园成为两个人爱情的见证。而《红楼梦》中,大观园本就是一个花园,同时这个花园也是一个寺庙,刘姥姥第二次进荣国府时,就将“省亲别墅”四字错以为是“玉皇宝殿”了。宝黛的爱情在大观园里渐渐明晰到彼此吐露心声再到最后的烟消云散,大观园不是很好的见证吗?

3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西厢记》与《牡丹亭》的出现,既是宝黛爱情渐渐明朗的一个信号,也是曹公的一个声音:《红楼梦》是一部至情的作品。但是,《红楼梦》在继承《西厢记》《牡丹亭》的至情基础上,有很大的超越。三部作品的男女主人公在爱情面前都是很大胆的,但是“大胆”也有不同,《西厢记》的“大胆”首先在于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发生在神圣的寺庙里,其次是爱情发生在女主人公的守丧期,这一切于情于理都不合适。《牡丹亭》的“大胆”在于女主人公在梦里向一个素未谋面的男子以身相许,然后为情而死为情而生,这是除了文学作品以外的其他世界里不可能出现的过程。其实从某种层面上说,《红楼梦》的世界是没有大胆的,宝黛之间的爱情并没有诉诸于性,连肉体上的接触都像是两个小孩子的逗趣,但也正是这样的小心谨慎,才体现出了《红楼梦》超越前人之处。在第三十二回写到,史湘云劝宝玉读书讲仕途经济,而宝玉毫不留情地回了湘云,并说了这样一句话:

“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她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她生分了。”

这样的一句话足以见证宝黛心灵的距离,他们对彼此都是非常了解的,产生在彼此之间的爱情是发自内心的,是一种心与心最真挚的契合。虽然红楼未完,但我们可以想象当黛玉离开人世之后宝玉的情形,他的灵魂已被带走,留在世间的只是躯壳,这正是红楼的大胆之处。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对于爱情的认识都是大相径庭的,觉得爱情是一个虚幻的东西,它会引导人走向堕落,所以古代人从礼教的高度反对自由恋爱,而红楼的整个核心思想正是推崇人性最本真的感情,虽然曹公最后并没有让宝黛在一起,但是并不影响红楼对真正爱情的诠释,爱情并不是厮守一生,而是曾经的刻骨铭心。

4 结语

《西厢记》和《牡丹亭》在《红楼梦》中出现,正是起到了文本和思想上的两重意义,既为钗黛和解奠定了基础,也呼应了引发大观园抄捡的绣春囊,在文本上连贯自然;同时为男女主人公爱情的发展起到了启发意义,使宝黛感受到了真正爱情的模样,彼此的情感也拥有了可以寄托的言辞,刻画了一段文学史真正心心相印的爱情。

[1] 曹雪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M].人民文学出版社.

[2] 王实甫.西厢记[M].人民文学出版社.

[3] 汤显祖.牡丹亭[M].人民文学出版社.

徐晓林(1993-),女,汉,四川,中国古代文学硕士,西藏大学文学院,元明清方向。

I206

A

1672-5832(2017)11-0023-01

猜你喜欢

宝黛西厢记大观园
为什么《西厢记》天下夺魁
阅读《红楼梦》“宝黛参禅”的感悟
《红楼梦》说唱的典故使用与宝黛爱情的民间接受*——基于弹词开篇、木鱼书、子弟书的研究视角
欧阳奋强:深情忆“宝黛” 卅载一觉红楼梦
从信息修辞学看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
《西厢记》中的理性意志与自由意志
大观园
西厢记(下)
大观园
大观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