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稼轩三登“赏心亭”情感分析

2017-11-25冯双艺

长江丛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建康稼轩辛弃疾

冯双艺

稼轩三登“赏心亭”情感分析

冯双艺

唐宋诗词中“赏心亭”意象被广泛运用,其中辛词运用了三次。辛弃疾历经坎坷,三登赏心亭,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同时也寄予了“赏心亭”独特的情感内涵。其作为一处名胜,被稼轩三次写入题目,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感情。以“赏心亭”为题,作者抒发了对命运和时局的感叹,表明了坚决主战的立场。体会辛词的情感,既要寓情于景,同时也应将三次不同的感情抒发与三次登亭结合。

稼轩 辛词 赏心亭 情感

一、三首“赏心亭”词作的主要内容

稼轩三登赏心亭,作词三首,三首词的主要内容也各具特色。

(一)英雄有泪,报国无门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稼轩登赏心亭,看到的是国家一片萧条的景象,不禁担忧未来的国势。目前风雨飘摇的南宋朝廷,却无人赏识、无人重用辛弃疾。他满心报复,也只有登楼“凭栏”,感慨赋词了。

(二)知己甚少,吊古伤今

在辛弃疾写下《水龙吟》不久后,主战派史正志担任建康府行宫留守,上书《恢复要览》给宋高宗,主张北伐恢复中原。此时,主战派的另一位将领叶衡也担任了建康军马田粮总司令。稼轩敬佩两位官员的主战精神,再次登上赏心亭,写下了《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稼轩再次登临赏心亭,抒发怀古伤今之情。虽是“闲愁”,却有“千斛”,故作轻松之外,更添愁怨之深。

碳关税模块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通过碳排放因子对相应的碳排放系数进行计算,二是通过对出口商品含碳量进行碳关税的征收。具体碳排放系数计算如式(5)所示:

“虎踞龙盘”出自《太平御览·州郡一》(引张勃《吴录》):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叹曰:“钟山龙盘,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也。”此句采用自问自答的设问句式,把“吊古伤今”引入现实。“虎踞龙盘何处是?”透出今不比昔的悲凉。

“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和“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则是登高所见之景。此处将“兴亡满目”融入实处,以景写情,烘托出国势衰微、悲凉凄楚的气氛。

“安石”是东晋的谢安,曾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稼轩期待的生活,就如谢安的安逸、风流,可以寄情山水、“累违朝旨”、“高卧东山”。

传说秦淮河有渔人寻得一块宝镜,可以照见人的五脏六腑,渔人恐惧,将宝镜掉入水中,随后宝镜消失了。稼轩借用此典,表露自己的报国忠心无人鉴察。

“碧云将暮”是在赏心亭上观看到的景象。此刻,辛弃疾杯中的酒,又能有谁能理解其中的愁怨,愿做他的知己?稼轩心中有苦闷,却无人能懂,无人诉说。

最后两句“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看似描写登高所观景象,实则描写国势堪危,摇摇欲坠的前景。

二、三首“赏心亭”词作的情感分析

(一)登“赏心亭”的思想情感

(1)因无人赏识而绝望悲哀。赏心亭在建康的水西门内,下临秦淮河。这样一个极富军事色彩的地点,就成为了辛弃疾首选的登高望远之处。在赏心亭上,却并无“赏心悦目”之感,反而抒发的是稼轩对于国家危亡的担忧,以及自己无法捐躯赴国难的悲痛。

此时的稼轩,并不知道今后的出路,前途渺茫中,可以看出他充满热血的心中,填满了对未来的绝望和无奈。他有恐惧,不仅来自过去的绝望,也来自未来的不可知。

(2)绝望中现希望,惊喜与担忧同在。稼轩的第二首词,是为建康府行宫留守史正志(字致道)写的。他表面上写怀古情怀,实际上表露出古今国家盛衰的对比。在提出自己深深担忧的同时,也意在向史正志说明自己对主战的赞同,坚定他们的共同信念。

(二)以“赏心亭”为题的独特意味

“赏心亭”三个字和辛词的情感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给读者带来的是更猛烈的冲击和震撼。

(1)对前朝的感慨和国家危亡的担忧。在稼轩的笔下,赏心亭已经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地点名词,而有了独特的“兴亡”意味。想到“赏心亭”,就会想到南宋朝廷的败落,就会想到三次仕途遭遇。稼轩与“赏心亭”之间,不仅仅是诗人和景物的关系,更是诗人和情感寄托之地。

(2)登高望远,思绪万千。“赏心亭”外有秦淮河、小舟、群山、鸿雁、夕阳等景物,皆是诗词中的常见意象。稼轩登亭,看到这样的景象,触景生情,自然要赋词一首。加之秋季傍晚登亭,满目萧条,鸿雁南飞,孤寂忧愁之感便油然而生。“赏心亭”在四周的景物衬托之下,更加激发了辛弃疾对自己境遇的感伤,烘托出无限悲凉的氛围。

[1]石坚.两宋兴衰[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1.

[2][宋]刘义庆.世说新语[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

[3][晋]陈寿.三国志[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2.

[4]脱脱,阿鲁图.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作者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建康稼轩辛弃疾
丹江蓝里望故乡
车身漏水问题的产生及解决措施
浅析PFMEA在总装车间生产制造中的应用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稼轩词锤炼字句与对仗的艺术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上)
试谈辛弃疾的田园词
明志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下)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