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蝗虫有时也是“秤”

2017-11-25张桂辉福建厦门

清风 2017年1期
关键词:蝗灾县官蝗虫

文_张桂辉(福建厦门)

蝗虫有时也是“秤”

文_张桂辉(福建厦门)

蝗虫,俗称“蚱蜢”。有资料表明,全世界蝗虫种类超过1万种,多分布于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蝗虫前翅狭窄,后翅很薄,适于飞行;后肢发达,善于跳跃,且口器坚硬。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是农作物的“天敌”。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蝗灾频发的国家,受灾范围及程度堪称世界之最。

我国在与农业灾害的斗争史中,蝗灾始终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千百年来,前人不仅总结了许多关于治蝗法度、治蝗技术等方面的经验,而且还有人借题发挥,拿蝗虫做由头编笑话:某年,江苏泰兴县发生蝗灾,县太爷为了推卸责任,赶紧奏报顶头上司:“本县过去从来没有蝗灾,蝗虫是从邻县如皋飞来的。”同时,郑重其事地写了一道公文,希望如皋县官下令捕捉蝗虫。如皋县令接到此文后,文思泉涌、妙笔一挥:“蝗虫本是天灾,并非县官无才;即从我县飞去,还请贵县押来。”显然,这是两个怕担责任的县官互相推诿、互相扯皮的典型案例。明眼人一看便知,它是对古代某些封建官僚的辛辣讽刺。

这个“案例”,是否添枝加叶、人为虚构,不得而知,暂且不论。在蝗灾面前,我国古代还真有挺身而出的好官,比如范仲淹。尽人皆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岳阳楼记》的“点睛之笔”,千古流传,影响深远。范仲淹之所以能够写出这样的名篇,发出那样的感慨,并非一时心血来潮、信手挥就的,而是亲身实践体会,完全发自肺腑的。早在当秀才时,他就常以天下为己任,素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范仲淹忧国忧民是言行一致的。这方面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很多,其中一个便与蝗虫有关。明道二年(1033年)七月,天下大旱,京东和江淮一带蝗虫肆虐,百姓流离失所。为了安定民心,范仲淹奏请朝廷派人视察灾情,仁宗不予理会。范仲淹借机严词质问:“如果宫中停食半日,陛下该当如何?”仁宗幡然醒悟,派范仲淹安抚灾民。范仲淹应诏赈灾,非但开仓济民,而且把灾民充饥的野草带回朝廷,以警示六宫贵戚戒除骄奢之风。

都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可是,古往今来,口是心非、敷衍塞责,不替百姓着想,不为人民做主的官员,委实不乏其人。他们的“高招”之一,是爱打且善打“太极拳”——遇到问题,能推则推,一事当前,能拖则拖。此类官员,有的四平八稳,瞻前顾后,有的左右逢源,明哲保身。更有甚者,面对复杂情况、棘手问题,不是自告奋勇,积极主动化解矛盾,想方设法排忧解难,而是寻找借口,编造理由,规避风险,推脱责任。

领导就要担责,权力就是责任。平心而论,当今干部队伍中,忠于职守、敢于担责的领导干部大有人在。然而,据我观察,现今官场上,履职不力、不想负责,办法不多、不敢负责,口头上振振有词“责任重于泰山”;行动上畏畏缩缩:“此事与我无关”之类的官员,并不少见。

群众利益无小事。领导干部履行职责也好,为民造福也罢,既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这就要求领导干部真正做到在其位,谋其政,遇到难题不回避,碰到挑战不退缩。为此,不但要加强学习,而且要注重历练,在牢固树立公仆意识、责任意识的同时,着力提升勇于自觉担当、善于科学决策的本领和能力,这样,方能使执政理念与群众呼声相呼应,让主观想法与群众愿望相吻合。

常言道,“民心是杆枰”。各级各类官员、大大小小领导,孰优孰劣,孰虚孰实,群众感受最深刻,百姓看得最清楚。很多时候,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便能检验出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与责任意识。从这个角度讲,透过范仲淹与上述两个县官的不同态度,小小蝗虫,有时不也是一杆“秤”么?

猜你喜欢

蝗灾县官蝗虫
你真的认识蝗虫吗
我国历史蝗灾发生与防治研究取得新进展
蝗灾:至今仍令全球头痛
蝗灾又来了
古老蝗灾,至今仍令全球头痛
人多势众的蝗虫
跟踪导练(一)3
蝗虫
及时雨
演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