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狄更斯小说《大卫·科波菲尔》的自传描写

2017-11-24游烨宁

青年文学家 2017年30期
关键词:狄更斯自传大卫

摘 要:《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著名的作家狄更斯的重要作品,自传性质非常浓厚,他塑造的大卫也是他最喜欢的人物形象。本文拟从家庭经济条件、父母教育理念、性格三个方面对比,分析《大卫.科波菲尔》的自传描写。

关键词: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自传

作者简介:游烨宁,女,汉族,湖南省长沙市人,周南梅溪湖中学学生,研究方向:新闻、外语、语文。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0--01

狄更斯是十九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大卫.科波菲尔》是他的一部带有浓厚色彩的自传小说。在小说主人公大卫的身上,处处映射着作者狄更斯的人生轨迹和处世哲学,尤其是大卫的童年经历和狄更斯的童年有着很多的相似性。可以说,大卫这个人物形象在某种程度上是作者狄更斯在小说中的化身,在大卫的身上,狄更斯倾注了很大的热情和心血。那么,现实中的狄更斯和小说中的大卫,两人的之间区别在哪呢?

一、家庭经济条件的对比

狄更斯小时候是个活泼、聪明、好学上进的孩子。他的父亲,一位英国海军军饷处的小职员。工资水平不高,且爱好交友,应酬很多,又不想着改善家庭的经济条件。母亲又不会管理家庭生计,也没有工作。再加上狄更斯有许多兄弟姐妹,开销很大,但收入很少,因此家庭经济十分窘迫。最惨的是,狄更斯一家还在监狱住过,因父亲的欠债入狱。

大卫.科波菲尔的父亲,在大卫还在母亲腹中时就已去世,他在母亲和忠心的女仆的养育下长大。虽然大卫母亲不善生计,但是大卫父亲却为他们留下了每年一百五十英镑的年金。但是,母亲改嫁后,后父残忍小气视大卫为累赘,在婚前就将大卫送去了女仆和他哥哥家。女仆的哥哥是个正直善良的渔民,大卫在那里度过了他清苦但愉快的童年。

由此观之,二人的家庭经济条件都不算好。狄更斯父母都在,但是经济条件堪忧,大卫经济条件不错,但家庭不完整,甚至被后父驱逐出家。相比于狄更斯,大卫的生活状况更为曲折,这也为小说提供了可看性。但是他们在少时都受到了关爱,只是关爱的来源不同。

二、父母培养孩子理念的对比

五岁那年,狄更斯在父亲带他去郊游时,对漂亮的盖茨小屋羡慕不已,说长大以后要住在这个房子里。父亲告诉他,只要努力就一定能达成愿望。他因此变得更加勤奋好学,读遍了家里所有的藏书,只为了长大后能住进盖茨小屋。可见,父亲的话对狄更斯产生了极大的激励作用。狄更斯在11岁起就承担了繁重的家务。他在皮鞋油作坊做学徒时,由于包装熟练,曾被雇主放在橱窗里当众表演操作,任人围观指;黑鞋油作坊的老板又压迫狄更斯的工作时间,狄更斯不屈于命运,向他的父亲提出抗议,父亲深受震动,提出要将狄更斯从黑鞋油作坊接出来让他重新上学。

尽管,狄更斯的父亲没有先进的教育思想来教育他,也没有希望狄更斯能成为有出息的人。但他有想让孩子过得开心、过得更好的模糊的想法,他的品质和缺陷也成为了狄更斯最好的老师,为狄更斯未来人格的塑造起了极大的作用。

大卫.科波菲尔的父亲早逝,那块白灰色的墓碑是大卫对他仅有的印象。大卫的母亲是个美丽单纯的年轻女子,脆弱敏感,才会轻易地被他人所骗。后父谋得斯通是个残忍狡诈的人,在讨好大卫母亲的同时想尽办法折磨大卫,但大卫并没有因此失去母爱。可以说,大卫虽然出生便没有父爱,但母亲给予他的浓浓的母爱,自小便在大卫的幼小心灵扎下了根,让大卫学会怎样与人相处,怎样爱一个人。

狄更斯和大卫所受到的父母的爱是不完整的,但都对他们未来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如今看来,狄更斯的父亲和大衛的母亲都是不称职的,他们所给孩子的爱也是残缺的、畸形的。可是我们无法否认这种残缺的畸形的爱,是他们所能给孩子的最好的教育。也可以说,正是狄更斯父亲的这种教育,促使他笔下的大卫也同样受到这样类型的教育。

三、性格对比

狄更斯年少时心酸的打工经历,让他产生了对不幸儿童的深厚同情,及坚决摆脱贫困的决心。他只读过几年书,所以对学习和教育十分看重。从社会底层慢慢向上爬的、见过世间百态的他始终认为,处于受压迫地位的普通人,其道德情操远胜于那些统治者、压迫者。正是基于这种信念,小说中许多普通人,如渔民辟果提、海穆,尽管家贫如洗,他们没有受过教育,但却怀有一颗诚朴、善良的心,与富有的斯提福兹的所作所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狄更斯的道德观。这种道德观也贯穿了《大卫.科波菲尔》全书。

大卫的感情极其细腻,对世界怀有纯洁的爱心。即使受到继父和不良学校的摧残,大卫仍保持着坦白、真诚的品德。而且他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碰到逆境时,也不会安于现状或者一蹶不振。 他正视生活,努力谋生,有意志,有决心,做事果断。如,少年时代的他在姑奶奶的帮助下重拾荒废的学业,不懈努力,赶上并超越其他学生;在博士院实习的青年时期,由于姑奶奶的破产,他夜以继日,不辞辛苦的工作,努力减轻姑奶奶的经济负担;成年后的大卫尽管功成名就,却仍兢兢业业,孜孜不倦地工作。

四、作家自身经历与小说创作的关系

一般来说,作家创作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戏剧,其内容或多或少都有作家生活经历的影子。甚至,有些小说的创作初衷,作家就将其看作自己的自传。作家们会重点选择自己人生轨迹中的某些重大事件,结合实际情况,创作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文学作品,其中,“虚构”起着不可替代、极其重要的地位。狄更斯曾说,在他创作的许多人物形象里面,最喜欢的、投入感情最多的是大卫.科波菲尔。究其原因,还是作者狄更斯的成年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将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感受,通过“虚构”,才写下了这本享誉世界的自传体小说《大卫.科波菲尔》。

参考文献:

[1]申家仁.大卫·科波菲尔:自我的解脱与补偿[J].佛山大学学报,1990(1).

[2]于雪茹.解析大卫·科波菲尔的双重性格[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55).

猜你喜欢

狄更斯自传大卫
论狄更斯小说的广告叙事
大卫,不可以
大卫,圣诞节到啦
拯救大卫
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传》
狄更斯钓鱼
敬一丹否认新书是自传
狄更斯、透纳与大海
关于推荐《施仲衡自传》的通知
《我母亲的自传》中的创伤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