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孤独守望11年的林海夫妻:爱,就爱你坚守的位置

2017-11-24张硕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17年11期
关键词:夫妇俩刘军林海

张硕

他们是“2016河北年度十大新闻人物”,2017年,他们的故事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日报》等20多家中央媒体广泛报道,他们以林海为伴、以“望海楼”为家,他们就是刘军、齐淑艳夫妇……

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要使你过的每一天,都值得记忆。

提起塞罕坝林场,可能很多人都会陌生,但如果告诉你,这就是用时55年、经过三代人的奋战、为华北平原防风治沙而建的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你一定想知道它的“神奇”。林场位于河北承德境内,距离承德避暑山庄还有近4小时车程。这里年均无霜期只有64天,极端最低气温零下43℃,平均每年有7个月被积雪覆盖。很难想象,人们在这片曾经林木稀疏风沙肆虐、至今高寒干旱的冷僻高岭上,竟然建起112万亩的人工林场。塞罕坝森林覆盖率从1962年的12%提高到如今的80%,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达全国森林平均水平的1.58倍,世界森林平均水平的1.23倍。过去55年里,塞罕坝成为中国北方的生态“奇迹岭”。

塞罕坝林场森林覆盖率高,防火工作自然十分关键。其中最具挑战性的就是需要有人驻守在远离人烟的瞭望塔上工作。在塞罕坝林场海拔最高点1939.6米的望海楼上,47岁的瞭望员刘军和妻子齐淑艳夫妇每天与孤独相伴,在这片年均气温只有零下1.3℃的林地高原上寂寞守望。他们工作单一,在每年长达9个月的防火期里,每隔15分钟瞭望一次,一天瞭望96次,一年就要瞭望25000多次。他们记录、巡查,昼夜重复如此平凡却又重要的工作,没睡过一个安稳觉。在这个“再现代化的设备也替代不了人”的岗位上,刘军和齐淑艳夫妇已经坚持了11年。

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他们的故事,最令人动容的是,在这个人迹罕至、如同凛冬一般常人无法忍受的环境里,他们的故事中除了信念、执着和勇气,还有春天般温暖的深情和诗情画意。就像易卜生说的:生活在泥潭里,他们依然有仰望星空的权利 。当天堂朦胧的光芒射在远方,他们依然能在宁静的夜晚,把星星凝望。

有些人是注定在一起的

我能想象最美的爱情大概是这样:年少相识,年中相持,年老相依。刘军和齐淑艳的爱情就是如此。

刘军和齐淑艳的父亲都是塞罕坝第一代林场人,在艰苦条件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关系非常铁。小时候,刘军的身体不太好,齐淑艳精通中医的父亲经常给他治病。两个人自此成了亲密无间小玩伴儿,经常在林场里跑来跑去。

到了适婚年龄,两人不约而同地把对方当成了可以与自己“携手一生”的另一半。在刘军眼中,齐淑艳性格开朗活泼,在林场枯燥乏味的生活中如同一道春风沐浴着身边的人,跟她在一起就会很快乐。而齐淑艳最看重的就是刘军的稳重、踏实,做起事情来有股韧劲儿。

之后,在亲朋好友和塞罕坝林场漫山遍野的绿树鲜花的见证下,刘军、齐淑艳成为了夫妻,同时一起成为了护林员。说到生活的转折,还要从11年前接到林场调令,安排他们到海拔近2000米的望海楼当瞭望员开始。

接到调令之前,刘军曾带着齐淑艳到距离林场还有80多公里的望海楼去过,刘军的父亲就是望海楼第一代瞭望员。当时刘军带着齐淑艳去看望父亲,齐淑艳的第一印象就是“挺有趣的”。方圆几十公里,没有其他人,瞭望员独自守在瞭望塔里,与山里的小花、小草、小动物相伴,听起来还挺有世外桃源的感觉。

然而,当他们真正入驻到望海楼,才知道这日子有多艰苦。望海楼是一座3层小楼,一楼是夫妇俩生活居住的地方,只有一个土炕、一个灶台。防火期忙的时候,他们经常用馒头配咸菜解决晚餐。三楼是瞭望塔,塔顶用铁皮焊成,窗户大多封死,只留下一扇活窗。刘军回忆说:“冬天特别冷,最低气温零下43.3℃。塞罕坝风大,年均6级以上大风天数76天。”有句谚语,“一年一场风,年始到年终”。他们只好把大多数窗户封死,避免形成对流,要不房顶都会被大风掀掉。

野兽和雷电也常来惊扰这对夫妇。一天晚上,刘军听见窗外有动静,往外一看,好幾只狼正瞪着他。有很多次,外面雷声阵阵,楼里闪电映射,一打雷,一个大火球在床前滚,夫妇俩在土炕上不敢下地。

“瞭望员的工作既艰苦又寂寞,你们当初没想过拒绝调动吗?”我问。“林场让来,我们就来了。”夫妇俩回答道,淡淡的话语中透着坚定。“几十年来的艰苦奋斗,种下这片林子不容易,一把火就可能会瞬间毁掉。把林子看护好,是我们的责任。”刘军说这话时,齐淑艳望着丈夫,眼里都是温暖的光。

我问齐淑艳:“方圆几十公里就你们夫妇俩,会不会害怕?平常没有别人说话闷不闷?”齐淑艳不假思索地回答:“有他在,我不怕。”至于说到没人聊天,齐淑艳打开了话匣子:“开始闷啊,每天看到新鲜事儿,都会追着他说这说那,后来习惯了,会把话都攒到一块儿说。我俩在一起,大多数时候是听我说个没完。有客人来访的时候说,听我说话那么热闹,还以为屋里有好几个人。”说完这话,齐淑艳哈哈大笑。

刘军和齐淑艳的相处就是如此,一个外向爱说,一个沉默倾听,就像最好的拍档,节奏永远跟得上趟儿。

让人傻眼的艰苦条件、单调乏味的工作和与世隔绝的生活方式,没能让齐淑艳后悔,在她心里,丈夫的选择是对的,她愿意陪伴在他身边。然而,最令她揪心的就是与儿子的分离。因为望海楼地处偏远,周围没有学校,他们只能与年仅13岁的儿子分开,把他送到县里的寄宿学校,很久才能见一次面。

每一个做了母亲的人都知道那种痛苦,我问齐淑艳想儿子的时候怎么办?她笑笑说:“哭啊,大哭过好几回。有时候难受了就跑到山顶,一个人冲着大山嚷嚷,叫十几遍孩子的名字,心里才能痛快点儿。”小时候儿子不能理解爸爸妈妈的选择,甚至哭着埋怨他们:“我不是你们的儿子,这片树林才是!”这些都曾在齐淑艳心中划过深深的伤痕。每当这时,刘军就会拍拍妻子的肩膀安慰道:“孩子还小,等大人慢慢教他,有一天他会明白我们的。”

时间可以治愈一切,儿子十四五岁后懂事了,他渐渐明白父母工作的意义与伟大,他的同学和老师听到他父母的故事后都竖起大拇指称赞。自打那之后,他每年寒暑假就会上山陪陪爸爸妈妈,一家三口在望海楼团圆。

将凛冬般的日子过成如诗的生活

我翻看刘军的瞭望日志,仿若无数个能见度不高的天气扑面而来。有时他心情好,写上“能见度50米”,更多时候则是“能见度差”“能见度极差”。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平淡且重复的“无事”。但在这个瞭望范围方圆20公里的塔,他也的确见识过几次火灾。比如,是他最早发现克什克腾旗几年前的大火。

为了打发寂寞的生活,刘军在上山的第4年拿起画笔,如今已画了7年。在望海楼的墙上,挂着许多刘军的工笔画作品,有展翅的雄鹰、有栩栩如生的大公鸡。其中,一幅名为《守望》的画作格外引人注意,画上是两只睁着大眼睛、依偎在一起的猫。“我想表达我们夫妇俩相扶相依、苦中作乐、坚守岗位、看护好林子的心情。”说这话时,齐淑艳在一旁咯咯地乐,在她看来,这是平日里不善言辞、不说情话的丈夫最深情的时刻。

画得最多的,还是眼前这片林海。“春天是葱心绿的颜色,夏天点缀着花,秋天半绿半黄,冬天白雪皑皑。”刘军描述着他眼里的四季林海。

看得多了,这片林海深深地印在他脑海里;看得多了,他对这片林海越发热爱。“11年前,望海楼周围的松树只有两米多高,站在二楼就能看到很远,现在小树长成了大树,站在三楼,一些树都会影响视线。在我们眼里,这片林子就像我们的孩子一样,几天看不到就会想。”刘军说。

对于丈夫的创作,齐淑艳是特别支持的,刘军每次要动笔的时候,她都会帮着把墨倒好,把纸铺好。她对丈夫的画作也特别珍惜。有几次,刘军嫌画得不好,画完就把画纸团成一团扔到了锅炉房,齐淑艳都会偷偷地捡回来,然后在桌上把画展平、铺好,收藏起来。在她心里,丈夫的每一幅画作都有他的心血和情怀,她舍不得扔掉。如今,望海楼里保存的满屋子的画作,也有齐淑艳的一半功劳。那一刻,我觉得她嫁给了人世间的许多颜色,而她的心必定也是丰富多彩、充满力量的调色盘。

刘军对妻子的关爱也无处不在。他会从县里买来十字绣给齐淑艳解闷,并在妻子生日的时候,特意准备一桌“丰富”的菜肴庆祝。这在连青菜都吃不到的望海楼是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对于妻子的陪伴,他的感谢有时候说不出口,但都用行动表达了出来。一次齐淑艳高烧不退,把刘军急得团团转,时刻守在她身边,给她冰敷。好几个小时下来,连口水都顾不上喝。后来,齐淑艳渐渐退烧了,刘军高兴得跟个孩子一样,拉着齐淑艳的手说个不停。

他们俩都把对方当成了“珍宝”,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

他们的小家里还有3名成员,是3只捡回来的流浪狗,分别是毛毛、小黑、大黑。每天,它们会陪着齐淑艳上山捡柴、做饭,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快乐。它们还曾为保护这个家园立下了汗马功劳。几年前的冬天,夫妇俩听到3只狗半夜突然狂吠起来,下楼一看,望海楼被不知道多少只狼包围了起来,它们的眼睛在黑夜中闪烁着凛冽的光。夫妇俩吓坏了,不知该如何是好,要知道,那时候望海楼的门窗都弱不禁风。但就在这时,在大黑的带领下,3只狗冲到了院子里,冲着狼群更大声地叫了起来,狼群有所忌惮,没敢再往前进攻,就这样对峙到了第二天黎明。描述这段回忆的时候,连平日里话不多的刘军也激动了起来,他们早已和3只狗成为了亲密的“战友”。

把儿子也叫来,守住心中的“那片海”

很多人会问,这座瞭望塔为什么叫望海楼?刘军说这名字有两层含义,一是寓意守望林海,一是希望“有海,就着不起火来”。齐淑艳却认为,这名字还有更深的意义,这里就是他们心中的“那片海”。

如今,望海楼的条件比前几年有了很大的改善。 新的瞭望塔是个5层小楼,林场给安装了供热锅炉、通了网络、挖了深水井,山顶的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同时,望海楼还安装了先进的自动化红外监控设备和通信设备。现在,齐淑艳最大的爱好就是追韩剧。

“不过,机器远远替代不了人工瞭望。”刘军说,尽管高科技大大提高了第一时间发现火情的速度,但还离不开人力。扑灭森林火灾是尚未攻克的世界性难题,必须早发现早处置。人工瞭望仍是森林防火“打早、打小、打了”的关键。

跟前几年相比,望海楼也热闹了不少,通往林场的路翻修了,不再颠簸崎岖,还给刘军配了辆车。条件允许下,刘军会去百公里外把家人接過来住上几天。春节的时候,一家人都会回来。已经成亲的儿子会带着媳妇在周末的时候过来看望他们,齐淑艳70多岁的老母亲也常常会爬上山来给他们带好吃的。两个人感到特别的满足。

现在,他们24岁的儿子也从外地回到了林场,成为林场的一名扑火队队员,成了塞罕坝的“林三代”,并准备接替父母的工作,进驻到望海楼接着守护“这片海”。他们一家三代坚守林场的事迹打动了很多人,也激励了很多人。刘军和齐淑艳夫妇也因此获得了“2016河北年度十大新闻人物”荣誉称号。

采访的最后,我打趣地问齐淑艳和刘军:“结婚多年,感情还这么好,你们经营婚姻的秘诀是什么?”齐淑艳听了腼腆地笑了笑:“我觉得夫妻俩天天待在一起,就会越待越有感情。吵架肯定有,但吵完了,还是能看到对方的好。说实话,现在我离开他几天,心里都别扭。我俩谁也离不开谁。”

说这话的齐淑艳是真诚的,从他们夫妇俩的一举一动和眼神中,你便能看出来。就像《致橡树》里说的: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回想当今社会,负面的婚姻事件频发,人们对婚姻的失望和焦虑骤升,是不是也因为我们走得太快,心飞得太远,而忘了最初相爱的理由,忘了看到伴侣内心的美好,忘了停下来,陪陪你身边的爱人呢……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俩站着不说话。”在顾城的诗里,陪伴就是这样简单而美好。刘军和齐淑艳的爱情亦如是。

不仅仅是刘军和齐淑艳,55年来,像他们一样坚守在塞罕坝林场瞭望塔的共有20对夫妻。因为他们的坚守,55年来,940平方公里的塞罕坝林场没发生过一起森林火灾。一座塔就是一个家,一个家就是一组卫士。守候在瞭望塔的护林人,用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守护着塞罕坝的绿水青山。

采访结束离开的时候,我看着望海楼突然发现,它比我来时看到的朴素、单调的样子美多了,我仿佛看到了周围漫山遍野的树林,在微风的吹动下,对刘军夫妇微微颔首;仿佛看到了一道彩虹突破层层乌云无私地照射在这里,心情也随之变得五彩斑斓了起来。

人的内心可以更透彻,生活也可以变得更美好,嗯,只要你想!

猜你喜欢

夫妇俩刘军林海
彩泥大变身
欢 沁
冬阳
抢电视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
等候秋天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
那些看不见的痛苦
下一站:美洲
拳击手打老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