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登华:每个人都要学会把个人问题放到家庭系统中去考量

2017-11-24唐登华田祥玉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17年11期
关键词:家庭成员家庭孩子

唐登华+田祥玉

采访对象:

唐登华: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主任医师,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执行副主任。卫计委“心理治疗师”资格考试专家组专家,教育部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团中央、教育部等主持的“心理阳光工程”专家组专家。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心理访谈》等栏目嘉宾。主客观分析心理疗法、家庭治疗的专家代表,著有《做自己情绪的调节师》。

心理标签:

家庭环境对人的一生都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家庭关系和事件会对一个人的思想、行为方式留下深深的烙印。影响一个孩子成长的最重要因素,是家庭成员间的互动模式。

把个人放进家庭系统,家就没有那么多难念的经

家是爱的港湾,也是心病的温床。家为何会伤人?为何会冲突不断?如何让冲突的夫妻沟通顺畅?父母如何与叛逆的孩子和谐共处?

我觉得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学习改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方式,建构新的家庭模式。因为在家庭这个系统里,一个人的内在思想与外在行为,无时无刻不影响系统中的每个人,同时又受每个人的影响。当我们将一个人、一个症状放在系统和关系里去看,看彼此如何互相影响又怎样循环反馈时,个人问题才能得到真正解决,而整个家庭系统也才能正常运转。

举个例子,妻子抱怨丈夫晚回家,一遍遍追问他为何晚归,我觉得这样的追问对改进丈夫晚回家,促进夫妻关系没有任何作用。即便丈夫有一千个晚归理由,妻子可能都会紧抓不放。那么,当这个妻子来向我求助时,我会问她:“你做了什么才导致丈夫晚回家?丈夫晚回家这个行为,你是否也有一定‘贡献?”同理,如果有丈夫咨询如何解决妻子爱唠叨的问题,我会告诉他:“其实在妻子唠叨这个问题上,你肯定有不少‘贡献!”

因为丈夫晚回家,妻子才唠叨;而丈夫不喜欢妻子唠叨,所以越来越不喜欢回家。这两件事是一体的,相互联系的。可夫妻双方恐怕不会这么想。于是妻子继续追问:“你为何又晚回家?你不知道我一个人在家带孩子、做家务很辛苦吗?”丈夫继续抱怨:“我也很烦,工作一天我也很辛苦!你别对我唠叨,你给我闭嘴!”这样好不好?丈夫很可能认错了,但从那以后故意晚归,去找一个不唠叨的女人倾诉;妻子可能真的闭嘴了,但时间一长容易憋出毛病,或者她在家里不被允许,就出去唠叨,而一般出去都是找异性。

常常有人跟我说:其实按照社会的标准,夫妻就是应该相敬如宾,各自具备消化自己伤痛的能力,别把负面情绪带回家。我们把这种相敬如宾的家庭叫“心身疾病的家庭”,这种家庭的成员把负面情绪埋在心底,很容易患各种身心疾病,如肿瘤、高血压、冠心病、消化道溃疡等。所以,当家庭成员处于困境中,其他人应该努力创造可以让他倾诉、发泄的氛围,并给出相应的反应。

當孩子在外面受到伤害,父母都希望他能回到家来排解、医治,在恋人之间、朋友之间也是如此。如果你的爱人跟你发脾气,你最好不要较劲,你要知道那是他的情绪表达。如果爱人在你面前得不到情绪的排解,他就会出毛病,你们的关系也就出现危机了。

很多人都向我求教,夫妻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时,怎么做才不影响孩子?我的答案是:父母有负面情绪肯定会影响到孩子,这无法回避。因为孩子天生会为父母承担,他会觉得自己一半是爸爸的,一半是妈妈的,父母互相贬低,他就会觉得自己被贬低;父母痛苦,他更痛苦。人和人之间信息的传递,绝大部分不是言语,38%是语调,55%是非言语。所以父母关系不好,即便不当着孩子发泄,孩子也是明白的。

所以,让孩子知道父母有矛盾是可以的也是必要的,但接下来一定要让孩子明白:父母有能力处理矛盾。这样,当孩子日后组成家庭后,才不会那么害怕矛盾和冲突。如果父母背着孩子处理矛盾,孩子就会害怕、紧张,也永远学不会如何处理矛盾,更会恐惧如何经营亲密关系。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这个孩子至少有两个大人,最多有6个大人来全面呵护。这种情况下,孩子最需要的不是爱,而是挫折教育,考试失败没什么、父母有矛盾也没问题,这都是让孩子如何学习处理矛盾的好时机。一项国外的研究证明,当把一群孩子放在很大的创伤性情形下,有一多半的孩子相反成长得更为优秀,其实人性优秀的一面,常常在遭受压力时会发挥得更好。

所以,家庭治疗就是以家庭为视角,系统地关注家庭成员之间、人与问题之间的联系,这个过程里要强调的是互动性,而不是只关注一个人的问题。

孩子的问题未必是父母的问题,但一定与父母互为因果

无论是夫妻一方的问题,还是孩子的问题,其实都不是个人问题,而是和其他家庭成员互为因果的。

很多父母因为孩子厌学来向我求助,让我帮助分析孩子为何厌学。我会说:“厌学这个问题根本不用分析原因,有几个孩子打心眼儿里是爱学习的?孩子爱玩儿才正常。”我建议他们从家庭治疗的角度去分析:在孩子厌学这件事上,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都做出了什么“贡献”?这比找到所谓的解决方法要重要得多。我会让父母反思:“别人家的孩子也厌学,但为什么很快就克服了?你们家孩子为什么会一直厌学?你们能否从自己身上找到一些与他厌学发生关系的原因?”很多父母在我的引导下都会发现:在孩子厌学这件事上,父母、爷爷奶奶甚至其他家庭成员都“功不可没”。

一位从农村到城里打工的妈妈来向我求助:说她刚上高中的女儿要辍学,因为她觉得考再好的大学也只能找一份普通工作,所以还不如从现在开始就去创业。这位妈妈痛不欲生,觉得自己和老公在城市里艰辛打拼,努力为女儿提供了那么好的学习条件,她却一点儿都不珍惜。我建议她把女儿带过来一起接受咨询,因为我觉得这个女孩厌学肯定与家庭不无关系。

结果,这个15岁的姑娘告诉我:“我小姨没上过大学,现在有好几家美容院!她还说了,她认识的好几个资产丰厚的朋友,都是当初学习成绩差没上过大学的!”瞧瞧,问题出在家庭系统某处的小姨身上,而不是孩子不懂事故意厌学。咨询后,小姨和外甥女沟通,告诉她过去多年小姨一直去某大学听课,而小姨那些当初没读过大学的富豪朋友,其实也在通过各种途径进修。

关注人和人之间的互动关系、行为链接,关注一个家庭整体并且从系统的眼光、人与人之间关系这个层面去考虑问题本身,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让一个家庭正常运转、每个成员都身心健康。

现在有很多青少年会选择极端方式结束生命,这些人中有70%是抑郁症患者,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但如果排除心理疾病的因素,孩子扬言跳楼或真的跳楼,我认为多半是亲子关系的一种博弈,换言之是亲子关系的互动模式出现了问题。

爸爸:“你不许玩儿游戏!”

孩子:“我要玩儿!”

爸爸:“要玩儿就不让你吃饭!”

儿子:“不让我吃饭,我就跳楼!”

爸爸:“好吧!继续玩儿吧!”“跳就跳吧!大不了我再生一个!”

为什么这种博弈的最终多以父母投降而告终?因为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全部幸福、快乐的源泉,当孩子遇到不顺,父母稍微不如他的意,他就会以死相挟:“我要把你最爱的对象毁掉,因为我把自己毁掉了,你这辈子都会伤心难过!”

多年前,我曾遇见一个男孩。他父亲在外打拼事业,他从小就跟妈妈生活在一起,和父亲的交集就是要钱,闹事找他摆平。母亲无限娇惯他,从来都不说“不”。上高中后,这个男孩老跟一帮坏孩子去校外劫道。有几个父母告状,父亲很快通过关系摆平了。随着孩子进入青春期,父亲越来越不知道如何与他交流、互动。

男孩肆无忌惮,告状的人家太多了,学校兜不住,警察都来找他了。父母不舍得他进公安局,他们认定儿子精神有问题,而不是品行有问题。父母强行把儿子送到一家精神病医院(当时,新《卫生法》未出台,只要父母签字就能让孩子入院)。

医院采取全封闭管理,病友都是精神病患者,男孩只待了半天就大吵大闹要出院。闹着出院不成,男孩就主动服软,帮护士打扫卫生,让医生转告父母他认错了。第三天,父母来探望他时,他发誓以后绝不惹麻烦。父母欢天喜地把孩子接回家了。结果怎样?他出院第二天就恢复了原样。问题的症结在哪里?一个成长过程中父亲总是缺席的孩子,一个总号称“有钱就有一切”的家庭,能培养出怎样的孩子?但这个男孩的父母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尽管时隔多年,但我依然记得这对茫然无措的父母带着儿子来找我的情形。儿子很张狂,爸爸很无助,妈妈很脆弱。我问男孩怎么想的,他说他想当黑社会老大,想体验一下进监狱的滋味,气焰极其嚣张。我把椅子往后挪了挪,双眼盯着脚尖,不再说话。我想通过我的示弱,让这个孩子的父母强大起来。

果然,男孩的父亲突然起身,用力拍着桌子朝儿子喊道:“信不信我马上送你去精神病院?信不信你死在那里我都不在意?从此以后,你爱咋地咋地!”男孩大吃一惊,马上低头服软,他甚至说:“你早对我这样,我也不会成为今天这个样子了!”

养而不教,但当孩子出现问题时,父母却一味指望别人和专家来替自己教孩子。然而再厉害的专家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因为,孩子这样那样的品性问题,都源于父母教育的缺失、家庭成员互动模式的偏差,要解决孩子的问题,还是要回到家庭这个系统里。

当父亲一改往日被儿子操纵的弱势,拿出父亲真正的威严时,孩子却突然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也愿意做出改变了。最后,那个男孩考上了一所二本院校,现在已经幸福成家,自己还开了一家小公司。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是所有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但一定与父母互为因果。

父母慢慢撒手并放下焦慮,孩子才能健康成长和放飞自我

常常有年轻母亲问我:“您看我还能为孩子做点儿什么?”我总会说:“你现在要做的,不是多为孩子做什么,而是能少做点儿什么。”很多母亲24小时都想着孩子,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头顶,总会把孩子的问题无限放大,也会因为孩子的任何一个小问题而焦虑不安。

很多母亲因为孩子考前焦虑,自己也焦虑难安。当孩子跟她说“紧张”时,母亲就每天在孩子睡觉前安慰:“别紧张啊,睡个好觉!”第二天早上,母亲又问:“睡得怎么样?”孩子能不更紧张吗?如果母亲说:“考前焦虑很正常,妈妈考前也焦虑。”孩子在考试时反而能正常发挥,不再焦虑。

很多母亲怀孕前就各种准备,看很多育儿书,孩子呱呱坠地时,父母,已经替他准备好了一切。结果问题来了,这个孩子出生后的每一步,都被母亲密切关注和控制,所以长大后,他成了“妈宝男”。如果你真想帮助孩子,那就多了解他。教育孩子的最好老师不是父母、老师和专家,而是孩子自己。了解他的行为、想法,然后提供你力所能及、孩子也真正需要的帮助。

理解孩子,对孩子慢慢撒手,才能给孩子提供自我管理的机会。女儿小的时候,是我母亲带的。隔代爱有一个很大特点,就是老人生怕孩子吃少了。所以我妈总是追着我女儿,让她吃这吃那,结果她变聪明了,开始跟奶奶讲条件:“你让我看10分钟电视,我就吃。”我母亲觉得这不好,但又不知道如何拒绝。

后来我对母亲说:“您忘了是怎么把我们兄妹5个拉扯大的吗?您当时没怎么管,我们不都长得好好的吗?”我告诉她,别追着女儿求她吃,而是等她自己饿了来要吃的,来的时候还要求她:“你先看10分钟书,我再让你吃饭。”当奶奶和孙女的互动模式发生改变,孩子的坏毛病迎刃而解,奶奶的心病也消除了。

有的父母说,当他们一旦让孩子独立自主时,孩子在外面遇到什么问题都不会向父母表达,他们只顾自己,压根儿就不想和父母沟通、互动,怎么办?这个问题,我认为照样要用家庭治疗的模式去看待。其实孩子的情绪表达方式都是跟父母学来的,是家庭系统出现问题导致的。所以要想孩子和你沟通、互动,父母就要以身作则学会表达情绪。而当孩子跟父母唠叨时,你不能厌烦、批评,而是要理解、倾听。很多父母都不关注孩子的情感,孩子考90分,妈妈说:“有什么得意的,你为什么没考100分?”“妈妈说了那么多道理,为什么你就是不听?”孩子不听,妈妈就唠叨;妈妈越唠叨,孩子就越不听,母子无法真正沟通、互动,那么孩子的根本问题永远得不到解决。

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新闻报道:因为父母不让玩儿手机、看电视,所以孩子跳楼。这是典型的单一因果论。排除从小到大亲子互动模式的偏差外,这中间有一部分是因为心理疾病。因为每3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有抑郁情绪,而且抑郁症越来越呈现低龄化的趋势。

其实一个孩子如果有抑郁症,是有鲜明征兆的。最初的表现为间接兴趣的丧失,比如不爱学习和工作了;其次是直接兴趣的减退,比如之前喜欢的玩乐、美食,现在一点儿兴趣都没有了。大多抑郁症孩子,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成绩大幅下降。从家庭治疗的角度,父母不应该一直追问他为何成绩下降,更不是马上想办法让他提高成绩。

这种时候,父母要反思家庭互动模式是否出了问题?自己解决不了就求助专家,可能的话带孩子接受专业的检查,一旦确诊为抑郁症,就别纠结于孩子为何得了心理疾病,而是仅仅从医学的角度,让孩子接受专业治疗。与此同时,其他家庭成员要抱团为孩子取暖,参与到陪伴孩子治疗的过程中,并从以往的互动模式中吸取教训。

每个人遇到的困扰,很大一部分都源于背后的家庭;孩子的问题,多因家庭成员互动模式有问题。我们并不主张父母要为孩子的行为背锅,让孩子一遇到问题就怪罪父母。但我建议,每个人都要学会把个人问题放到家庭这个大系统里去考量,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做任何事都要考虑整个家庭而不仅仅只是自己。

伴侣、孩子出现行为偏差时不一味指责对方,而是反思自己、团结家庭成员一起面对和修正,如此,家才能真正成为爱的港湾!

猜你喜欢

家庭成员家庭孩子
身体传送带
你熟悉“成长经典”吗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