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论速览

2017-11-23

新闻前哨 2017年8期
关键词:舆论传统媒体机器人

新论速览

以结合促新闻创新

张效廉在《求是》撰文指出,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就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只有不断以结合促进新闻创新,才能满足新要求,开创新局面。

1.筑牢上下结合的创新基点。

上下结合,就是找准上级大政方针与基层生动实践的结合点与连接点,达到小故事、大思想,小人物、大主题,小事情、大寓意的效果,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同时,鼓励新闻工作者把镜头多对准群众,把版面多留给基层。努力奉献更多更好“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优秀作品。

2.打造长短结合的创新看点。

长短结合,就是既要有长、深、重的“大通讯、大制作”,也要有短、平、快的“豆腐块、小清新”,长短灵活,不拘一格。新闻传播一定要学会“提纯”,做好“减法”,让受众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取最多、最有用的信息,产生最深、最持久的记忆,做到短小精悍、意蕴无穷。

3.夯实远近结合的创新支点。

远近结合,就是既要有超前科学谋划,又要有当前周密安排。坚持年初有安排,月初有计划,分阶段推进、按步骤实施。对可能发生的突发新闻,也要未雨绸缪、制定预案,不打无准备之仗。要有快速反应。通过未来与当前有机衔接、统筹推进,形成平稳、有序的工作局面,做到“一条红线贯穿,颗颗珠玑相连”。

4.破解冷热结合的创新难点。

冷热结合,就是按照时度效原则,既要让负面舆情“冷缩”,也要让正面声音“热胀”。准确研判舆情,恰如其分掌握舆论引导的力度和尺度,防止“小题大做”和“大题小做”,提振全国人民的发展信心和工作干劲,塑造中国良好形象。

5.做强内外结合的创新亮点。

内外结合,就是以内宣团结人民、鼓舞士气,以外宣展示形象、推介扬名。通过专题报道、连续报道、跟踪报道等多种形式,把创新的活力、发展的成效、人民群众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充分展示出来。对外树好形象,通过中央媒体、地方媒体、境外媒体的多点联动,聚焦自然之美、创业之美、坚守之美、奉献之美。

6.突出新老结合的创新重点。

新老结合,就是既用好新兴媒体的技术优势,又发挥传统媒体的品牌优势,推用好移动智能新技术,大力采用无人机、全景相机等先进设备,提高现场采集能力。打造智能化、集成化融媒体中心,实现对信息资源的高效整合、深度开发,充分共享。在产品呈现方面,积极应用3D动画等技术,实现新闻现场全息化、实时化,让受众身临其境、沉浸其中。

7.做优雅俗结合的创新落点。

雅俗结合,就是在话语表达方式上细分用户群体,精准把握不同用户的需求特点和语言风格,量身定制新闻产品,要在通俗易懂上下大功夫。面向普通群众的新闻报道应该多使用“白话”语言,多些“土腔土调”“民腔民调”,少些“洋腔洋调”“官腔官调”。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新

叶俊在《中国社会科学报》撰文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核心和灵魂,是指导我国新闻舆论工作的关键所在。面对新媒体环境下风云变幻的舆论环境,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体系。

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使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意义凸显的同时,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必须进一步创新。在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已有诸多创新之处。其中,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1.从“党报”到“党媒”的主体发展。

党报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进程中里程碑式的成果。“政治家办报”、“全党办报”和“群众办报”等思想都是党报理论的重要内容。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各类新媒体开始出现,党的新闻舆论事业已远不限于报刊与广播电视,需要一个新的概念。在这一背景下,“党媒”概念逐渐受到重视。要“坚持党管媒体,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就是对“党报”的突破,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主体不再局限于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新闻网站也被纳入其中。

2.从“宣传”到“舆论”的观念变革。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史上首次公开把“新闻宣传”变为“新闻舆论”。这是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观念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这一转变并不意味着党对宣传工作的放松,而是表明党对舆论工作的重视,与时俱进地从一个更高层次对新闻宣传提出了更高要求。

3.从“网民”到“群众”的方法创新。

传统媒体时代,我们把参与新闻接收与反馈的读者、听众、观众视为“受众”;互联网时代,我们又把参与互联网传播的个体视为“网民”;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网民”又被称之为“用户”。这些概念的变化背后是传播观念的变化,由此带来的是传播方法、传播方式的改变。这些概念无一例外都是基于新闻媒体的视角。换个视角可以发现,无论是读者、听众、观众、网民,还是受众、用户,其主体都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而言,其传播对象不能仅停留在受众与用户层面,还要回归到人民群众。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网上群众路线”也因此成为新媒体环境下具有创新意义的一种重要的工作方法。

传统媒体创新为什么难

彭增军在《新闻记者》撰文认为,传统媒体为什么鲜有创新意识?因素有多重,既有体制的也有个人的,可以概括为如下几条:

1.居安不思危。

现代意义上的报纸,从19世纪20年代算起,也有200个年头。至少在这200年间,报纸的基本组织结构和盈利模式没有改变。如果告诉你传统媒体行业长期以来,用在研究和发展的预算不到公司预算的百分之一,甚至根本就没有,你会觉得这个行业有进取心吗?

2.业务模式同商业模式脱节。

比较一下传统媒体和一般商业公司的组织结构就可以发现,传统媒体的组织结构上百年没有改变;尤为独特的是出版人和总编辑的双首长负责制。更由于强调新闻的独立性,其他经营部门在重大决策、特别是日常执行上没有同等话语权,缺乏沟通,造成业务模式同商业模式没有沟通甚至脱节。创新涉及体制,是系统工程,在这样一个超稳定结构中,很难产生。

3.墨守成规的企业文化。

长期不思进取自然就会墨守成规。即使外界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创新,传统媒体也是以不变应万变。只愿改良,不愿革命,习惯于通过吸收、消化科技的震荡来维持现状。早在2004年,学者博兹考斯基把报纸的创新文化总结为三个词:被动、防范和实用主义。传统媒体从未鼓励创新,被逼无奈才会有所行动。

4.自我神圣的职业文化。

职业文化是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自我认知与认同,核心是价值观和去实现这一价值观的伦理规范。恪守职业理念和职业伦理当然应该嘉许,需要摈弃的是自我神圣化,把信念当成戒条,比如说独立性,作为意识形态供奉起来,为自己抵制创新背书。在自我角色定位上,始终端着把关人的架子,认为只有自己才是专业和职业的,领地意识强烈,对于新人新事物充满傲慢与偏见。

丰富表达方式,创新媒介话语模式

李艾珂在《现代传播》撰文认为,作为主流媒体,要保持观念上的开放度和行业上的敏锐度,拥抱新技术、学习新手段,善用技术、讲求艺术,善于做“看不见的宣传”:

1.吸纳最新技术,拓展表现手段。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被植入全媒体采编平台,移动直播、无人机航拍出现在各大新闻现场,主流媒体更要及时抢占技术高地,多要素聚合、多手段并用,使传统报道与新兴技术融合互动、相互支撑。如在2017年的两会新闻现场,夹带各种拍摄“神器”的时政记者被网友们称为“钢铁侠”。基于两会内容的360度全景拍摄,VR和AR报道火速上线,不仅丰富了传统媒体的视听表达,也为时政新闻注入了新的活力。

2.借助特色IP,彰显报道活力。

主流媒体的融合传播必须改变传统报道“大而全”的制作思维,要努力寻找贯穿作品的“灵魂”所在,通过特色IP一鸣惊人。近两年来,在主流媒体的诸多短视频作品中,IP建构己经成为普遍手法。比如,《中国日报》在新媒体端推出了“英国小哥”的IP形象,通过一个在中国工作的外国小伙,介绍中国文化、展现中国面貌,让人记忆深刻。

3.着重细节处理,增强情感张力。

在媒体融合的推动下,主流媒体引领制作的新媒体产品则越发显现出精致化倾向,使之具有了强大的情感张力和鲜活的艺术生命力。如今年农历大年初一,微纪录片《小账本连着大情怀》成为“朋友圈”中的热门转发,它将党和国家对人民的问候与实际行动相联系、将总书记对民生的关怀与生活细节相勾连,用微视频的方式为时政报道注入了情感关怀,实现了政治传播的软着陆。

对话机器人与传媒业的未来接口

赵睿、喻国明在《当代传播》撰文认为,对话机器人省略了中间步骤,资源的转化与利用效率更为直接,为传媒业媒介融合与经营模式转型提供了更多可能进路。

1.对话机器人带来社交媒体跨界与多元变现。

在传媒领域,除了新闻媒体自己开发的对话机器人可以直接用于新闻的生产、传播、反馈外,对话机器人的重要载体就是社交网站。对话机器人的介入也为社交网络的变现方式提供了更多可能。

一方面,对话机器人为社交网络广告投放提供了参照,更直接地洞悉用户喜好,甚至预测客户的需求,实现精准推广,可以减少社交网络上的广告轰炸。

另一方面,对话机器人正逐步取代许多消费App的功能,降低了社交网络导流至商业网站的成本,变现方式更为直接。如Facebook Messenger还增强了对话机器人的智能分析功能,可以根据用户公开分享的内容分析受众特征,这些都为社交网络的变现和商业转化提供了很好的辅助。

2.对话机器人带来的创意开发与场景消费。

在Web4.0以个人为中心的场景集合下,只有能够契合用户某一特定需求的产品才能杀出重围,因此,创意开发成为了最值得关注的领域,对话机器人与用户直接沟通,最能够把握用户需求,如何提炼其中的有效信息,将内容服务拓展到更多的社会服务和商业服务,将是未来创意产业的重要考量。

与此同时,海量的数据能用社会化且高效的方式迅速消费数据,将其转化为直接的资本才是数据集成最重要的目的。在营销上来讲,增加品牌持续曝光,将大把流量更快、更有效地转化成消费是增长的关键。这一逻辑提供了场景消费升级的可能性,而随着对话机器人带来的交互方式的升级,购买消费有了新的入口,降低用户购买门槛,并且开启更多消费场景成为了促成交易行为的重要力量。

猜你喜欢

舆论传统媒体机器人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传统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