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认同的建构

2017-11-22路君怡

智富时代 2017年10期
关键词:国家认同多元建构

路君怡

【摘 要】国家认同是后天所建构的主观认知。一方面,政府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对国家认同的建构有主导性作用。另一方面,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也会导致民众的国家认同对政府产生反作用。国家认同的建构模式可归纳为同化与多元两种。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政府在具体实践中依据国情混合使用才能避免出现认同危机。

【关键词】国家认同;建构;政府;同化;多元

国家认同并非个人天生所具备,它是人与社会环境互动中所形成的主观认知。即便人一出生就具备了国籍身份,但终其一生,个体的国家认同随时都在被环境所打磨塑造。环境的改变可能使国家认同出现变化,甚至与实际国籍出现偏差,所以本质上国家认同是后天建构的。

一、政府主导建构国家认同

政府存在的合法性与国家认同有着高度的相关性,因而政府对于建构国家认同有强烈的目的性,也是国家认同建构过程中的主导者。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掌握大量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动员力。在建构国家认同的过程中,它把自己的意志通过各种手段投射到社会中,使社会环境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民众的国家认同。

以美国为例——在美国,很多官方规定的全国性假日都有明显的国家情结,如阵亡将士纪念日、独立日、马丁路德金日等等。美国学校的开课仪式中,老师要带领学生唱国歌并向星条旗宣誓永远效忠国家。“9·11”事件后,美国政府颁布教育战略规划,明确提出加强新世纪的爱国主义教育。

美国政府对国家认同的构建获得了社会上各个单元非常正面积极的配合,取得了相当明显的成效。每逢国家节日,大部分美国家庭都会挂出星条旗。所有体育赛事开始之前,观众都会面向国旗唱国歌。在好莱坞电影、美国企业及其商品,美国元素无处不在。根据世界价值观调查显示:美国人被问及是否为国籍身份所骄傲时,71.4%受访者表示非常骄傲,22.3%表示一般骄傲;被问及是否认同自己是美国的一份子时,74.6%受访者强烈认同,23.3%一般认同。毫无疑问,美国是成功建构国家认同的典型案例。

二、国家认同反作用于政府

社会环境并非由政府全权决定,其他因素也可能通过社会环境影响个体国家认同。单个个体的转变对于政府或许是不易察觉、微不可计的。不过当大量个体的国家认同都发生变化,那么社会就会反映出这种变化,进而反馈给政府,对政府产生反作用。

例如,19世纪时,纽芬兰曾以英国自治领的形式存在。当地有自己的政府与内阁成员,民众普遍认同自己是“纽芬兰人”。19世纪中期开始,北美出现了建立应属北美联盟的呼吁,但这并不为纽芬兰人所欢迎。1869年,纽芬兰举行公投,民众普遍拒绝加入加拿大联邦。不过一战后,纽芬兰政府在经济危机中几乎破产;二战后,来自英国的经济援助也不断削减。最终在1948年,全民公投决定让纽芬兰加入加拿大,成为其第十个省。

三、政府建构国家认同的模式

政府建构国家认同的模式受到很多因素影响——政权意识形态、组织形式,国内的经济水平、历史文化、人口构成等等,一般可总结为同化与多元两种模式。

(一)同化模式

同化模式是指政府运用国家权力与社会资源,深度介入社会,增加单一认同在民众生活中的存在感,排斥其他身份认知。这种方式在教育领域最为常见,毕竟教育是直接集中塑造人们认知的领域。例如,二战后马拉西亚华人民族情绪高涨,华文学校迅速发展。代表马来精英利益的马来西亚政府于1961年颁布《教育令》,宣布中文学校不得享受政府补贴,文凭不受承认,以此逼迫中文学校改制。到1970年,马来西亚中文学校的数量和学生减少了一半以上。

同化模式的特点是唯主体性和排外性。它一方面见效快,另一方面却有反弹的隐患,刻意压制边缘因素的存会埋下矛盾的祸根。同化政策一旦过度,会激化保守势力与被同化群体的矛盾,容易引起社会的分裂和冲突。例如,一战开始后,美国政府针对当时国内各大族裔站在母国立场造成社会分裂的现象,实行强制同化措施来建构国民的“美国认同”。当时西奥多·罗斯福提出“百分百美国化”主张并被威尔逊采纳。各地出台史无前例的同化政策:大量县、市设立归化机构,进行爱国主义轰炸式宣传,强迫德籍、意籍改美式姓名,强制使用英语,司法部要求对不买国债、不参军的人进行跟踪监控,政府颁布各种驱逐法案与惩治法案等等。美国政府力图通过这一系列行为除去移民身上任何非美国的特质。然而种种强制同化与排外措施导致罢工、暴动、爆炸等社会事件频发,政府拘捕、驱逐了大量外籍侨民。直至1924年出台法案大幅削减移民配额,美国社会才逐渐恢复平静。

(二)多元模式

多元主义是二十世纪后期流行于欧美的一种政治哲学思想。它强调尊重多样性,承认并允许差异性的存在。采取多元模式建构国家认同的目的是通过融合差异来达成认同,而非同化模式通过排斥差异来建立认同。多元模式不仅可以应用于族群方面,政治、文化、宗教等领域也都存在施展多元模式的空间。政治多元化是鼓励社会精英与民众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培養国民对国家建设的参与感、责任感。文化、族群与宗教多元化是增加社会价值观的丰富性与活力,增进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包容。

英、法、德等西欧国家是以多元模式建构国家认同的典型。这些国家中存在大量不同民族、宗教、文化背景的外来移民,并且以穆斯林为主。各国政府采取各种各样的多元政策,如建立穆斯林学校、设置穆斯林聚居区、立法禁止歧视行为等等,以此鼓励外来群体保护自己传统。但是政府与社会在帮助新移民融入本国社会的环节却遇到难以逾越的难题。近年来,这些国家内部围绕移民的社会矛盾乃至恐怖主义活动不断。默克尔、卡梅伦、萨科齐等西欧国家领导人先后在公开场合宣布本国的多元文化政策失败。

所以,从各国案例看来,在实际操作中单纯的同化或多元模式都存在不可避免的弊病。彻底的同化排斥异己会留下冲突与反弹的隐患;彻底的多元容易产生多主体并列的现象,使社会难以凝聚。因此政府建构“国家认同”时应该考虑适当的结合两种模式,并在建构过程中随时注意调整政策的类型与力度。

【参考文献】

[1]数据来自世界价值观调查组织(WVS)的《世界价值观调查报告2010—2014》。

[2]黄圣铭:《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发展研究》,硕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11月。endprint

猜你喜欢

国家认同多元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游戏玩不够
全球化会削弱国家认同感吗
国家认同视域下的核心价值观构建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