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阳糕上的小旗子

2017-11-22沈嘉禄

现代家庭 2017年11期
关键词:韩世忠米糕旗子

沈嘉禄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新米、园蔬、水鲜,南北水果次第涌来……秋天也是糕饼的季节。在农村,新谷轧米磨成粉,蒸几笼米糕犒劳一下自己。在城里呢,糕团店里的各种糕点特别香甜:赤豆糕、黄松糕、条头糕、百果蜜糕、伦教糕、松花团、双酿团,还有老派上海人庆生时必不可少的寿桃与松糕。对了,上海人乔迁新居,一定要买几十只定胜糕分送芳邻。定胜,与“定榫”谐音,像榫头一锤敲定,寄寓着在新环境里长久居住的愿景。定胜糕喜感十足,在老字号内还能见到玫红色的倩影,有点羞怯地躲着,作为一种礼俗而存在,是它的价值。定胜糕买回来,堆成宝塔供在桌上,有形有款。蒸软了吃,芯子里有豆沙馅,也是甜甜蜜蜜的。

定胜糕用糯米和粳米按比例磨粉后加红曲米制成,里面是豆沙馅,腰细而两头大,形状如木匠师傅拼接木板而用的腰榫,但很少有人知道它起源于南宋的一场战争。金兀术率军进犯苏杭,遭到韩世忠部的沉重打击,正在此时,敌方援军赶到,总共十万人马与韩世忠部对接,杀得天昏地暗,难解难分。此时,苏州老百姓送来粮米肉菜劳军,其中就有一种状如定榫的粉红色米糕。韩世忠咬了一口,发现里面夹了一卷纸条,上面写着:“金营像定榫,头大细腰身,当中一截断,两头不成形。”这不正是老百姓在献计献策吗?于是韩将军派精锐之师直插金军“牛腩”,再各个击破,终于大获全胜。因“定榫”与“定胜”谐音,从此这款很好吃的糕就叫定胜糕了。

清明与太太到杭州南山祭扫父母墓,下午来到清河坊散心,看到点心铺子的临街柜台在现蒸现卖定胜糕。小小的木模,每只蒸一枚,加米粉,加豆沙馅,再罩一层米粉,手脚极快,表演性很强。等师傅脱了模,我还看到底下藏着一块有孔的铝皮,是引导蒸汽的,煞是可爱。

高桥松糕在物资短缺时代也是得过宠的,松仁、核桃、红枣、蜜枣、莲心等宝贝骄傲地排列在面上接受检阅,因为它多半是用于礼赠亲友的。节日过后好几天,糕的四周已硬如磨盘,这才上笼蒸透,切块分食,美味如初。

在以沈大成、乔家栅、王家沙等老字号为主力阵容的上海糕团店里,百果蜜糕、赤豆糕、黄松糕、豆沙印糕等也为老百姓所喜爱,最具审美价值的是玫瑰印糕,糕身雪白,质地松软,糕皮下面的玫瑰酱隐然可见,衬出表面的老宋体汉字,几块拼起来就可读出店家的字号。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里有苏州师傅做玫瑰印糕的场景,两块模板合拢的瞬间,我享受到了一种庄重的仪式感。

九九重阳节——重阳糕闪亮登场。方方正正的豆沙馅米糕上插了三角型的小彩旗,借此想念漂泊在外乡的同胞及亲友。后来重阳节也成了敬老节,每当此时,王家沙、沈大成老字号门口买重阳糕的小青年排起长队,一买就是小几盒,回家孝敬父母,美意浓浓。

在古代,重阳节那天还要登高,在手臂上系上茱萸,据说可以避灾解厄。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明年此会知谁处,醉把茱萸子细看。”王维和杜甫的这两句诗成了千古流传的名句,这是有道理的。唐代的文人登高和插茱萸都要结伴而行,类似今天的秋游。到了宋代,這个风俗中又增加了吃糕的环节。小时候不知道重阳节有这么多讲究,只知道解馋。现在上海市民也会在这天举行登楼活动,金茂大厦和东方明珠都成了目标,这是古代习俗的都市化体现。

有些酒店出品精致,应景而制的重阳糕上面会安放两只玲珑可爱的面塑小羊,这是“重阳”的谐音。但一定要注意啊,重阳糕上可以没有小羊,但一定要插小旗子,有小旗子意味着有风吹来,这就是表示登高,因为只有身处高处才能明显感觉迎面有风呼呼吹来啊。没有小旗子,重阳糕的民俗涵义就要大打折扣。小时候在弄堂口的点心店里玩,师傅用涮锅子的筅帚拆散后取它的竹丝做小旗子,我一时手 痒,毛遂自荐,帮他一起做。我有做风筝的经验,对付这玩意儿游刃有余。忙活了一上午,师傅一个劲地夸奖,完了送我两块刚出笼的重阳糕慰劳,我吃一块,带一块回家给妈妈吃,妈妈可高兴啦!endprint

猜你喜欢

韩世忠米糕旗子
兵王韩世忠(五)
兵王韩世忠(四)
紫薯蒸米糕
在多风的夜晚
米糕“牙医”
“米糕牙医”
完形填空
更 正 启 事
米糕,韩国人一生离不开
韩世忠为何没有被秦桧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