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朗普提“印太”有何玄机

2017-11-22雷墨

南风窗 2017年24期
关键词:印太亚太安倍

雷墨

特朗普的亚洲之行炒火了“印太”概念(指印度洋-太平洋)。玄机不在于这个概念本身,而在于为何现在它“火了”。

“印太”并非一个地理概念,它的诞生就带有强烈的地缘政治色彩。根据有关资料,把“印太”这一表述带入国际政治领域的,是澳大利亚的外交官。21世纪初头几年,澳外交官在多个场合提及这个概念。

但让“印太”登上政治台面的,是日本首相安倍晋三。2007年8月,首次出任首相的安倍访问印度,在印度国会发表了题为“两洋交汇”的演讲。这里的“两洋”即指印度洋和太平洋。美國、日本、印度、澳大利亚“四国安全合作”倡议(即此后日本力推的“民主安全菱形”),也是由安倍在那次演讲中提出的。

由于担心引发中国的不满,当时的澳大利亚政府率先退出了“四国安全合作”,该计划胎死腹中。

2013年再度出任首相后不久,安倍再次提出打造“民主安全菱形”。当年澳大利亚发布的国防白皮书,在第二章第一节中专门阐述了“印太”概念。这是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正式的官方文件中。

不过,直到2017年1月奥巴马总统卸任,“印太”一直都被淹没在“亚太再平衡”中。

今年10月18日,美国国务卿蒂勒森在发表美国的印度政策演讲时,首次提出“自由与繁荣的印太”。一周之后,日本外相河野太郎借接受媒体采访的机会,提出美日印澳四国首脑对话机制。

11月10日,特朗普在越南出席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时,发表了“自由与繁荣的印太愿景”的演讲。11月12日,美日印澳外交官举行了首次“四方会谈”。

这就是“印太”的前世今生。

从中可以看出,“印太”与美日印澳四国合作是一对孪生兄弟。这种合作起初聚焦安全领域,如今在向经济、战略方向延伸。特朗普在那次演讲中说:“经济安全不只是与国家安全相关,经济安全就是国家安全。”

某种程度上说,“印太”概念是被“推销”给美国的,日本和澳大利亚扮演的就是超级推销员角色。换句话说,这两个盟友正在积极地影响乃至塑造美国在这个地区的政策。其背后的动机是担心美国退出亚太。

特朗普之所以接受“印太”,主要原因还在于这个概念的价值。首先是语义表述上的价值。宣布“亚太再平衡”已经死亡的特朗普,肯定不想再用“亚太”这个表述,“印太”这个生造词汇成了绝佳的替代。

蒂勒森在发表关于印度政策演讲时提出“印太”概念,突显了特朗普政府对印度的重视。这与奥巴马选择在澳大利亚宣布“亚太再平衡”战略有微妙的相似性。奥巴马政府时期,澳大利亚在美国亚太战略中重要性得到大幅提升,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可以想见,明年特朗普访问印度时,美国很可能对印度进行“战略充值”,至少在外交语言上。

这也表明,特朗普政府的“印太”战略,与其前任相比具有很大的延续性。奥巴马的“亚太再平衡”开启了与中国的战略竞争,特朗普只是把竞争的战线拉长了。拉长战线是美国体面退出的序曲,还是战略进攻的前奏,目前来看还不好说。

在那次演讲中,特朗普规划的“印太”愿景包括,反对扭曲市场竞争的政府补贴行为,基建投资应该“高质量”,参与投资的应该私企而非政府规划者。毫无疑问,这些话都明显带有抗衡中国经济影响力的意图,而且更具有针对性。

其实特朗普的这些观点,在奥巴马政府主导的TPP条款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不同之处在于,特朗普在退出TPP后,还没有找到如何实现这些愿景的手段。

这也反映了特朗普政府的困境,即如何在“美国优先”与“美国领导”之间寻求平衡。或许,这个平衡点根本就不存在。

猜你喜欢

印太亚太安倍
跳脱对安倍的悼颂与赞美
“印太”概念视野下的印度对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认知及应对
亚太首个拜耳“耘远农场”揭牌
澳大利亚国防战略的调整及对印太安全形势的影响
印太战略:深化与勾连
警惕印太战略“实心化”
印度8公里“路演”示好安倍
明仁天皇“暗战”安倍
中日専門家が見た「習——安倍会談」
亚太九号卫星发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