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能力分析与评估方法

2017-11-22韦正现宋敏印桂生王红滨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半径传感器节点

韦正现,宋敏,印桂生,王红滨

(1.哈尔滨工程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2.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北京 100094; 3.北京外国语大学 信息技术中心,北京 100089)

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能力分析与评估方法

韦正现1,2,宋敏3,印桂生1,王红滨1

(1.哈尔滨工程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2.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北京 100094; 3.北京外国语大学 信息技术中心,北京 100089)

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underwate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UWSN)综合能力受到传感器能量消耗、探测半径以及网络拓扑等复杂因素影响,为了应对UWSN综合能力评估的挑战性难题,分析了UWSN综合能力与影响参数之间的关系。将UWSN综合能力划分为覆盖能力、连通能力、耐久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4个方面,将影响参数划分为约束参数、设备参数和组网参数,提出了覆盖能力、连通能力、耐久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的度量模型及UWSN综合能力评估过程模型,实现通过优化调整组网参数,使网络在不同任务和环境下具有优越的整体性能通过仿真平台和仿真试验,结果表明提出模型能较客观计算UWSN的综合能力。

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 覆盖; 连通; 耐久; 快速反应; 评估; 约束参数; 设备参数; 组网

目前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UWSN)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1-2]。深远海海洋探测、水下监测的传感器网络由漂浮或潜浮传感器节点、可自移动(如UUV, unmanned underwater vehicle)节点和汇聚节点(舰艇)组成网络系统,传感器节点实时监测、采集区域内的各种环境和目标等信息,并通过水声或无线通信将信息传输到移动节点或汇聚节点。自移动节点可重新部署、配置传感器节点,并具有监测、通信等功能。汇聚节点将汇聚的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并对UWSN进行控制[3-4]。为了完成相应任务,首先UWSN具有广阔的监测范围;其次,UWSN要求具备短时延、高可靠、高带宽的数据传输能力;然后,尽可能延长网络寿命。UWSN处于动态复杂环境,水下通信带宽较低、误码率高等因素,为网络覆盖范围、节点连通、网络寿命等综合能力的分析评估带来了不确定。另外不同能力项之间存在复杂的关联。因此,UWSN的组网和能力评估,具有挑战性[1-2,5-7]。

UWSN组网和能力评估的研究,文献[8]提出改进ETG(expansion topology generation)算法进行水下传感器网络节点的部署。文献[9]通过构建K-连通-K-支配集(K-connectedK-dominating set,K-CDS)作为网络虚拟传输骨干,提出无线传感器网络组网方法。文献[10-11]对特定应用的UWSN部署方法进行了研究。在文献[12]中,Nazrul提出了3维UWSN部署方法,并分析了该网络的覆盖范围和连通情况。 Andrej 等在研究UWSN存在区域空洞的多播路由中,分析了它的连通能力和可靠性等[13-14]。另外许多网络路由协议、体系结构和拓扑控制研究中,对UWSN的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估,如连通性、网络可靠性和能耗功效等[15-19]。当前的研究缺乏基于合适的组网模型,来全面评价网络综合能力的方法。

在对UWSN的设备组成、工作方式等分析基础上,基于改进ETG的部署和K-CDS的组网,建立了综合能力与约束参数、设备参数和组网参数之间的关联映射模型。提出了覆盖能力、连通能力、耐久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的度量计算模型,提炼出组网参数集合,提出通过优化调整组网参数,使网络在不同任务和环境下具有优越的整体性能。建立了UWSN综合能力评估过程模型,开发评估仿真平台,支持UWSN综合能力评估和网络优化调整。

1 UWSN设定与组网方法

UWSN的构建首先将传感器节点部署到相应位置,并将节点组织成网络。网络部署是在指定区域布置传感器节点,设定UUV航路等,构成UWSN的物理结构;组网主要将已部署的节点组织成一个逻辑上连通的整体,建立网络拓扑结构,确定网络路由和数据传输策略。因此,UWSN综合能力不仅取决于节点单项性能,更取决于这些节点如何进行组织和联合使用。为了便于对UWSN的综合能力进行分析,这里对UWSN作以下约束:

1)网络节点分为3类,传感器节点、自移动(UUV、AUV)节点和汇聚节点(舰船或潜艇)。

2)传感器节点初始时随机部署在海面上,工作时可以浮在海面上,也悬浮在任何深度。它水下感知范围是一个均匀球体,对球体内部的环境和目标能够精准探测,在球体外部的环境和目标无法感知,传感器节点具有活动、启动和休眠3种状态。

3)自移动节点可以携带少量传感器节点,以便重新部署与配置网络,并具有监测、通信等功能。

4)汇聚节点汇聚全网络数据并进行综合处理,对整个UWSN进行部署和控制。

基于以上假设,采用改进ETG算法进行水下传感器网络的部署[8]。改进ETG 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利用传感器节点在垂直方向上的移动,由平面正方形格结构生成一个近似的空间体心立方格结构(如图1)。将平面上随机分布的节点划分到不同正方形格单元,同一单元内的节点根据其他节点的信息,决定是否进入活动状态。按照体心立方格单元划分监测空间,活动节点根据体心立方格的覆盖半径决定传感器节点的深度,以分层的方式向体心立方格单元部署节点。

图1 体心立方格结构Fig.1 Structure of body-centered cubic lattice

改进ETG算法的传感器节点部署分为3步。1)在海面上随机投放传感器节点,节点获得自身坐标(通过GPS等)并计算出所属正方形格单元,进入休眠状态;2)按照指定概率密度启动传感器节点,进入启动状态,节点在一定范围内发送启动消息,收到启动消息的活动节点,如果和启动节点属于同一单元,发送应答消息;3)如果启动节点在一定时间内没有收到应答消息,则从水面移动到水下监视空间的任意一层,进入活动状态。如果启动节点收到应答消息,先判断本单元内各活动节点所在的层数。如果所有层都有节点处于活动状态,则重新进入休眠状态;否则,节点移动到任意一个没有被监视的层,进入活动状态。

由于水声通信具有低带宽、高误码的特点,为了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并行传输的能力,通过构建K-CDS作为虚拟传输骨干,骨干上的节点负责网络路由和数据转发,并通过访问传输骨干上的节点来实现数据查询获取。

在K-CDS中,一个点集V是K-连通的,当且仅当在这个集合中任意去除K-1个点后,网络仍是连通的;一个点集V′⊆V是K-支配的,当且仅当点集V中的点或者在支配集V′中,或者存在K个在支配集中的邻居;一个点集V′⊆V是K-连通-K-支配的,如果V′是K-支配的且V′的导出子图是K-连通的。 由8个点组成的K-CDS如图2所示。图中当K=1,2,3时,同心双圆圈的点被选入了K-CDS作为传输骨干点集,单圆圈的点作为普通节点。

图2 K-CDS的示例(K=1,2,3)Fig.2 The examples of K-CDS (K=1, 2, 3)

在部署过程中节点之间的邻居关系是随机生成,因此在K-CDS构建过程中采用随机概率的方式,即让每一个点有pk的概率作为骨干网节点,其中pk是K的函数,且与传感器个数有关。这种方式下不需要与周围节点的交互即可进行K-CDS的构建,适用于水下环境。当K-CDS构建完成以后,可以采用经典静态路由生成协议来建立网络路由表,从而完成UWSN的组网。在完成组网后可以对网络整体性能和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估。

2 UWSN综合能力分析

由于传感器节点能量有限,为了节省能量,节点平时处于睡眠状态,只有收到唤醒启动信号要求工作时,进入活动状态,完成环境监测和目标探测等任务。在此过程中,UWSN不仅需要监测大范围海域和较高的信息传输能力,同时要求尽可能延长网络寿命,在一些特殊的应用场景下,比如在军事应用过程中,要求具有快速的反应能力。因此,UWSN需要具备以下的基本能力:

1)覆盖能力:即网络的有效监测范围。覆盖能力越强,意味着网络的覆盖范围越广,并且在覆盖范围内的任意位置都有节点能够进行监测。

2)连通能力:即网络的连通性和数据传输能力。连通能力越强,意味着网络中端到端的传输路径越多,传输带宽大,延时短,可靠性高。

3)耐久能力:即网络能够正常工作的最长时间。持续工作能力越强,网络能够进行探测、监测的时间越持久。

4)快速反应能力:即在节点加入、节点失效时,或者切换工作模式时,网络恢复正常工作的能力。

UWSN由传感器节点(B)、自移动节点(U)和汇聚节点(S)组成,UWSN的能力不仅依赖于节点性能参数,还与水下监测的约束以及网络结构有关,因此,需要建立这些参数与综合能力间的关系。影响UWSN能力的参数可以分为3大类:约束参数、设备参数和组网参数(如表1)。

表1 UWSN相关性能参数

约束参数主要根据任务对能力的需求而决定,如UUV及传感器节点对各种能力的贡献率、各种能力的调节系数等。约束参数只与评价标准有关,因此一旦评价标准确定,这些参数就随之确定。而设备参数则是节点的性能参数,其中自移动节点的移动速度、传感器节点的探测范围和通信距离等都影响网络的综合能力;而传感器活动节点数量、网络传输路径等则会影响到网络拓扑,导致网络路由和数据传输的改变,这类参数称为组网参数。

传感器节点平均连通度kb,表示周围节点接受到报文后,记录一个周期内活动的不同节点个数,作为其邻居节点个数,取邻居个数的最小值作为kb;传感器节点平均覆盖度cb,将所有节点的最小格内邻居数作为网络当前平均覆盖度cb。在UWSN中,网络的覆盖度cb受节点的探测半径db及节点数量nb的影响,而网络的连通度kb受节点的通信半径rb及节点数量nb的影响,节点的能耗pb由rb和db决定。一定监测区域内,网络中节点的数量至少要能够覆盖整个区域时,节点数量nb又受到db的影响。所以主要关键的影响因素是通信半径rb和探测半径db,探测半径增加,会导致节点数量减少,进而使连通度kb减小,而且节点功耗也增加。节点通信半径越大,则能量消耗越大,网络的背景噪声越大,但网络连通度有所提高。

UWSN的能力不仅仅依赖于传感器节点的性能参数,还与汇聚节点和自移动节点的工作模式相关。为了对UWSN的各项能力进行定量评估,要求从UWSN的约束参数、设备参数和组网参数以及相互关系出发建立各项能力度量模型。

3 UWSN能力度量模型

UWSN的覆盖能力、连通能力、耐久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共同决定了它的整体性能。

3.1覆盖能力

覆盖能力记为Θ,它由网络的覆盖范围和在覆盖区域内网络的探测能力共同决定。

式中:θ≥ 0,表示UUV对网络覆盖范围的平均贡献率,与UUV航路在网络内部和外部的比例有关。

网络的探测能力主要受到网络的平均覆盖度和节点的探测精度决定,网络的平均覆盖度越高、节点探测精度越高,则网络的探测能力也越强。其中,网络平均覆盖度主要受到传感器节点数量的影响,同时,UUV在巡航期间也能对附近的区域进行探测,因此网络探测能力TN可表示为

TN=[1-(1-hb)cb]+φhu

式中:φ≥ 0,表示UUV对探测能力的平均贡献率,与UUV航路在网络内部和外部的比例有关。

结合覆盖范围和网络探测能力,网络的覆盖能力为

(1)

式中:α、β≥0表示传感器与UUV的相对贡献系数。

3.2连通能力

连通能力记为φ,它由网络的连通性和单条链路的质量决定。

网络连通性除了受到传感器节点的连通度影响,还会因为UUV作为动态中继而能力增强,并且UUV可以看成是分布在网内的一个传感器节点,概率的大小与UUV航路的分布有关。因此网络连通性CoN为

CoN=kb+μvunu

式中:μ≥ 0,表示UUV对网络连通性的贡献,该参数的取值需要根据UUV的航路来确定。

链路包括水下链路和水上链路。其中,在水下主要通过水声通信,水下链路的质量主要受到传感器节点的通信质量影响。另外UUV可以通过近距离有线传输方式与汇聚节点进行通信,具有很高的通信速率和可靠性;水上通信主要通过电磁波,它的带宽主要取决于发送和接收的功率。因此链路质量LQos为

式中:ω、η为系数,0 <η< 1表示水声通信的误码率;0 <ω< 1表示水下通信量与水上通信量之比。

由于相关的数据最终需要传输到汇聚节点上,因此汇聚节点的数据传输能力也会影响到网络的连通能力,只有当汇聚节点的传输带宽足够大,网络的带宽才能充分利用;当汇聚节点的移动速度足够快,则即使部分数据无法通过水下传感器网络传输,汇聚节点也可以移动过去进行直接数据收集。汇聚节点对水下网络数据传输的影响为

式中:B为水下最大所需传输带宽。

因此,网络的连通能力为

(2)

式中:x、δ≥0为连通能力调节系数。

3.3耐久能力

耐久能力记为Ψ,它由各个节点生命期决定。从传感器网络开始工作,到其中m个节点由于能量耗尽而停止工作的时间作为网络的生命期,即网络的生命期是由能耗最快的前m个节点决定,m与网络冗余度有关的参数。单个节点的生命期由其总能量和工作功耗决定,同时UUV可以为附近能量比较低或者已经耗尽的传感器节点分担部分的监测与数据传输功能,因此节点的生命期被等效的延长了。网络的耐久能力可以由式 (3) 来度量:

(3)

式中:minm表示返回集合中第m小的元素,δ≥ 0表示UUV对节点生命期的贡献,它与UUV的航路有关,ε为能力调节系数;pu为UUV的功耗,主要包括移动功耗、通信功耗和感知功耗,移动功耗又是其中的主要成分;pb为传感器节点的功耗,主要包括通信功耗和感知功耗,其中通信功耗与通信半径的立方成正比例关系,感知功耗与探测半径的立方成正比例关系,即

(4)

3.4快速反应能力

快速反应能力记为Ω,它主要由网络时延和网络冗余度决定。

在具体网络协议中,设标准的超时重传等待时间为网络直径上往返时间的s倍,重传等待次数为l,处理时间相对于水声通信的延时可以忽略不计,则网络直径方向的平均等待时间为

网络冗余度由kb来表征,则快速反应能力为

(5)

式中:ξ≥ 0 表示网络冗余度的影响因子。

3.5能力与参数映射关系

由4个能力度量模型看出,4种基本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它们共同受到底层参数的作用,其中db以立方关系影响了覆盖和耐久能力;rb以立方关系影响了耐久能力,同时影响了快速反应能力;因此db和rb是2个主要的关键参数。覆盖能力和连通能力都受到UUV数量的影响;快速反应能力和覆盖能力都受到传感器数量和覆盖度的影响;快速反应能力和连通能力都受到传感器通信半径和连通度的影响。因此,可以建立如图3的能力与参数的映射关系,同时按照参数对能力的影响方式分为不同类型,如表2所示。

图3 能力与参数的映射关系Fig.3 Map relationship between capability and parameters

能力项约束参数性能参数组网参数覆盖α、βhb、nu、du、hudb、nb、cb连通ψ、ω、δvs、ns、bs、bb、b'b、bu、vu、nukb耐久θ、ε、meu、eb、pupb快速反应ξ、s、lbbrb、kb

表2中组网参数包括kb、db、nb、cb、rb、pb,平均覆盖度cb受节点的探测范围db及节点数量nb的影响,而平均连通度kb受节点的水下通信半径rb及节点数量nb的影响。组网参数变化导致网络能力的变化,如果对当前组网方案进行评估后认为网络的能力不足以应对任务需要,由于节点的部署方案已经确定,因此可以通过调整组网参数进行网络优化,让网络在不同任务要求和环境下具有优越的整体性能,或者在达到能力要求的情况下付出最小的代价。

4 评估过程模型与仿真实验

为了从系统上对UWSN的综合能力进行仿真与评估,针对UWSN缺乏有效的仿真平台的现状[5],在建立UWSN综合能力评估过程模型的基础上,设计实现了仿真平台并进行仿真实验。

4.1评估过程模型

在UWSN论证、方案设计和相关关键技术研究过程中,需要建立UWSN综合能力评估过程模型,并在仿真平台上实现。仿真平台应该具备如下功能:1)支持从覆盖能力、连通能力、耐久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对UWSN的综合能力进行较全面计算和评估;2)支持单项性能对各项能力值的影响程度进行量化计算与分析,支持各项能力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分析;3)根据任务需求对网络的约束,支持通过调整UWSN的各项能力数值,反向计算得到一组优化的组网参数,实现对UWSN的优化调整。UWSN仿真平台的评估过程模型如图4所示。

图4 能力评估过程模型Fig.4 Capability evaluation process model

在评估过程中,首先根据初始参数设定和参数变化设定,对UWSN综合能力(整体性能)进行评估计算,显示相关的评估计算结果。其次,对于不同参数输入组合和变化关系,计算单项性能参数对各项能力值影响关系。同时,在综合能力评估结果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任务需求,对各个能力项的评估值进行调整,根据能力度量模型,反向计算得到一组优化的组网参数,并作为组网的输入,实现对UWSN的优化调整。

仿真平台参数设置模块不仅提供方便快捷的性能参数设置,同时还要能够改变UWSN的能力值。评价计算模块根据初始参数计算评估UWSN的覆盖能力、连通能力、耐久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值。参数优化模块是要根据用户调整的各项能力值,反向计算获得优化的组网参数值。图形显示提供友好直观的显示界面。

4.2仿真实验

在实验中UUV随机部署,如果UUV所在的位置需要监测,而该位置没有传感器节点监测,UUV充当监测节点角色。同时如果UUV所在的位置需要与网络连通通信,而该位置没有传感器节点承担该功能,则UUV节点承担连通通信功能。此时UUV对覆盖能力相对贡献系数、对连通能力调节系数等,根据试验实施过程,在仿真平台中实时计算。

在水下监测任务中,UWSN的完全覆盖至关重要。因此这里只考虑覆盖度为1的情况。采用改进的ETG算法对网络进行部署,可以计算出当传感器节点探测范围为0.67、1、2 km时,网络所需最少节点数、外层节点数和体心节点数,如表3所示。

表3节点探测范围与最少所需节点数关系

Table3Relationshipbetweendetectedradiuswiththelestnodenumber

探测范围db/km节点数nb覆盖度cb外层节点数体心节点数0.67643110×10×49×9×3121917×7×36×6×224114×4×23×3×1

可以看出,当节点的探测半径增加时,所需节点数量迅速减少,这是由于节点在水下三维部署,因此所需节点数量与探测半径的立方成反比关系。此外,节点的探测半径与通信半径共同决定节点的功率。根据探测半径与通信半径的不同关系,可以得出不同的节点功耗,同时网络的连通度与节点数量、通信半径与探测半径的比值有关(如表4)。

表4节点通信半径与节点功耗、连通度关系

Table4Relationshipbetweencommunicationradiuswithenergyconsumptionandconnectivity

探测范围db/km通信半径rb/km节点功耗pb/W连通度kb0.671.150.05860.671.330.086110.671.890.232190.672.310.4223811.730.0725120.1912.830.2461613.460.4363123.460.2123240.24725.660.3861126.930.57618

从表4可以看出,节点通信半径越大,相应的连通度也越高。由于网络规模较小,因此网络受到边界条件影响较大,即受总节点数的影响较大。通过仿真计算,得出各项能力与不同通信半径和探测半径的关系,如图5所示。

由图5(a)可知,覆盖能力随着节点探测半径的增加而增大,这是因为当水下达到1-覆盖时(即网络所在海域被完全覆盖),网络的覆盖能力只与节点的探测半径有关,而与节点的数量、通信半径等因素无关。

由图5(b)可知,连通能力随着通信半径的增大而增大,这是因为节点通信半径增加时,可以与之连通的节点数也增加;连通能力随着探测半径的增大而减小,这主要受到节点数量的影响,在满足1-覆盖的情况下,节点的探测半径越大,节点数量越少,因此在通信半径不变的情况下减少节点的数量会导致邻居节点数量减少,从而使连通能力降低。

图5 各项能力与关键参数的关系Fig.5 Relationship capability between with key parameters

不同的任务要求网络具有不同能力,如环境监测任务需要在确保基本的覆盖性和联通性情况下,耐久性达到最大,此时组网参数中db、cb、kb、pb、rb适当变小,nb适当变大。而目标跟踪任务则要求快速性和覆盖性达到最大,同时确保基本的联通性和耐久性,此时组网参数中cb=1、db、rb取最大值,kb、pb取最小值。在现实情况中,探测半径和通信半径变大覆盖范围会变大,传感器节点的能耗变高,耐久性变小。因此文章提出的网络能力的度量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

5 结论

1)在分析深远海海洋探测、水下监测的传感器网络组成与特点的基础上,利用改进ETG进行传感器节点部署和K-CDS实现 UWSN组网的方式,适合于传感器节点能量有限、通信带宽低、误码率高等的水下环境。

2)根据UWSN的任务要求,将综合能力划分为覆盖能力、连通能力、耐久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分析UWSN综合能力与影响参数(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提出了覆盖能力、连通能力、耐久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4个度量计算模型,提炼出组网参数集合,从系统的视角建立了客观量化评价UWSN综合能力的方法,能够支持UWSN综合能力评估以及单项性能对综合能力影响的量化分析,同时支持通过改变各项能力值,反向计算获得优化的组网参数,实现对网络的优化调整,实现网络在不同任务和环境下具有优越的整体性能。

3)建立UWSN组网能力评估过程模型,开发UWSN能力评估仿真平台,通过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提出模型能较客观计算UWSN的综合能力。

[1] LLORET J. Underwater sensor nodes and networks[J]. Sensors, 2013, 13(9): 11782-11796.

[2] WANG Yu, LIU Yingjian, GUO Zhongwen. Three-dimensional ocean sensor networks: A survey[J].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2012, 11(4): 436-450.

[3] AYAZ M, BAIG I, ABDULLAH A, et al. A survey on routing techniques in underwate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J]. Journal of network and computer applications, 2011, 34(6): 1908-1927.

[4] CHEN Yuhshyan, LIN Yunwei. Mobicast routing protocol for underwater sensor networks[J]. IEEE sensors journal, 2013, 13(2): 737-749.

[5] ABBAS W B, AHMED N, USAMA C, et al.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a low-cost, DIY-inspired, underwater platform to promote experimental research in UWSN[J]. Ad hoc networks, 2015, 34(C): 239-251.

[6] FELEMBAN E, SHAIKH F K, QURESHI U M, et al. Underwater sensor network applications: A comprehensive surve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tributed sensor networks, 2015, 2015(11): 1-14.

[7] HEIDEMANN J, STOJANOVIC M, ZORZI M. Underwater sensor networks: applications, advances and challenges[J].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2012,370(1958): 158-175.

[8] 刘华峰, 陈果娃, 金士尧. 三维水下监视传感器网络的拓扑生成算法[J].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08, 44(2): 163-168.

LIU Huafeng, CHEN Guowa, JIN Shiyao. Topology generation algorithm in 3D underwater surveillance sensor networks[J]. Computer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s, 2008, 44(2): 163-168.

[9] ZHENG C, SUN SX, HUANG TY. Constructing distributed connected dominating sets in wireless ad hoc and sensor networks[J]. Journal of software, 2011, 22(5): 1053-1066.

[10] JIANG Peng, LIU Jun, WU Feng. Node non-uniform deployment based on clustering algorithm for underwater sensor networks[J]. Sensors, 2015, 15(12): 29997-30010.

[11] NIE Jugen, LI Deshi, HAN Yanyan. Optimization of multiple gateway deployment for underwater acoustic sensor networks[J].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2011, 8(4): 1073-1095.

[12] ALAM S M N, HAAS Z J. Coverage and connectivity in three-dimensional networks with random node deployment[J]. Ad hoc networks, 2015, 34(8): 157-169.

[13] DHURRANDHER S K, OBAIDAT M S, GUPTA M. An efficient technique for geocast region holes in underwater sensor networks and its performance evaluation[J]. Simulation modelling practice and theory, 2011, 19 (9): 2102-2116.

[14] DHURRANDHER S K, OBAIDAT M S, GUPTA M. Providing reliable and link stability based geocasting model in underwater environ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systems, 2012, 25(3): 356-375.

[15] YU Hongyang, YAO Nianmin, CAI Shaobin, et al. Analyzing the performance of aloha in string multi-hop underwater acoustic sensor networks[J]. Eurasip journal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2013, 2013(1): 1-10.

[16] STEFANOV A, STOJANOVIC M. Design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underwater acoustic networks[J].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2011, 29(10): 2012-2021.

[17] WAHID A, LEE S, KIM D, et al. MRP: A localization-free multi-layered routing protocol for underwate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J]. Wireless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14,77(4): 2997-3012.

[18] COUTINHO R W L, BOUKERCHE A, VIEIRA L F M, et al. A novel void node recovery paradigm for long-term underwater sensor networks[J]. Ad hoc networks, 2015, 34(C): 144-156.

[19] JIANG Peng, LIU Shuai, LIU Jun, et al. A depth-adjustment deployment algorithm based on two-dimensional convex hull and spanning tree for underwate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J]. Sensors, 2016, 16(7): 1087-1106.

本文引用格式:韦正现,宋敏,印桂生,等. 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能力分析与评估方法[J].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2017, 38(10): 1526 -1538.

WEI Zhengxian, SONG Min, YIN Guisheng, et al. Capability evaluation models of underwate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J]. Journal of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2017, 38(10): 1526 -1538.

Capabilityanalysisandevaluationmethodsofunderwaterwirelesssensornetwork

WEI Zhengxian1,2, SONG Min3, YIN Guisheng1, WANG Hongbin1

(1.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01, China; 2.CSSC System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Beijing 100094, China; 3.Information Technology Center,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 China)

The comprehensive network capacity of an underwate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UWSN) is affected by complicated factors such as energy consumption, detection radius, and network topology. Thus, networking capability evaluation of UWSN is a challenging issue. To deal with this issue,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impact parameters and capability, the capability of UWSN was divided into four items, namely, coverage, connectivity, durability, and rapid reactivity. The parameters that affect the capability items are constraint parameters, device performance, and networking parameters. Measurement models of the abovementioned four capability items were established originally, and the networking capability evaluation process model was presented. Then, an optimal combination of networking parameters can be achieved. The network can achieve advantageous systematic performance under different tasks and environments.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approach evaluates the capability of UWSN in an objective and efficient manner.

underwate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coverage; connectivity; durability; rapid-reactivity; evaluation; constraint parameters; device performance parameters; networking

10.11990/jheu.201605084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23.1390.U.20170816.1445.014.html

TP182

A

1006-7043(2017)10-1531-08

2016-05-25. < class="emphasis_bold">网络出版日期

日期:2017-08-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61502037, 61272185);国防基础科研项目(JCKY2016206B001, JCKY2014206C002);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F201340).

韦正现(1977-),男,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生;印桂生(1964-),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红滨(1979-),男,副教授.

王红滨,E-mail:wanghongbin@hrbeu.edu.cn.

猜你喜欢

半径传感器节点
CM节点控制在船舶上的应用
康奈尔大学制造出可拉伸传感器
基于AutoCAD的门窗节点图快速构建
概念格的一种并行构造算法
简述传感器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传感器新闻”会带来什么
连续展成磨削小半径齿顶圆角的多刀逼近法
跟踪导练(三)2
一些图的无符号拉普拉斯谱半径
抓住人才培养的关键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