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谷城市建设须“留白”以栾川县城市总体规划为例

2017-11-22孙大伟刘文佳

中华建设 2017年11期
关键词:栾川河谷留白

孙大伟 刘文佳

河谷城市建设须“留白”以栾川县城市总体规划为例

孙大伟 刘文佳

依照对河谷型城市的狭义定义:城市建成区主体或核心部分在河谷地形中发育的城市,且城市主体发育受到河谷地形及其周围山地直接限制的城市。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许多中小型河谷城市顺沿着河谷阶地方向发展,形成了河谷带型城市。这类城市受自然空间地形环境影响,建设用地选择余地小,用地类型差异大。近年来河谷城市大量山体、滩涂被“改造利用”,能用即用、能占即占,由此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城市空间形态失控,建设行为无序扩散现象普遍;城市功能紊乱;城市周边自然环境恶化,特别是水土环境遭受破坏,导致自然灾害频发;城市特色逐渐消退,流于一般。

栾川县城位于洛阳西南部伏牛山系,海拔高程800~950m,是全河南省海拔最高的县城。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建设活动日益“逼近”山体水体,如何延续原有生态格局的基础?城市建设如何做到低影响、低冲击,从而化解部分城市问题和隐患?鉴于河谷城市建设一些经验甚至教训,采用生态的实践方法,将之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理念和行动手段。基于此,本文以城市安全、维系自然生态体系的景观特色为导向,对河谷城市生态绿地的重要性粗浅地归纳出几点内容,供大家讨论指正。

一、城市形态格局

受到地形影响,栾川县城基本沿伊河河谷展开,受自然环境限制,城市扩展方向没有多选项,城市空间形态、功能安排并不存在多样性。栾川城区的空间扩展过程基本上是线性的,自西向东呈组团跳跃式发展,经过了三个发展历程,城市空间跨越过程从时机上属于适时跨越,从空间上属于串珠状形态分布。同时城市空间形态已从单核内聚模式向带状组团滚动模式转变。

图1 栾川县城模拟地势沙盘(注:使用surfer软件)

二、城市空间发展趋势

带状或带状态势发展的河谷城市中,紧凑式结构形态是常见的一种,一般中、小城市居多,栾川即是如此。其空间形态发展深受河谷地形自然地貌的影响,空间拓展方式呈现出自然的导向性。现阶段栾川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规模猛增,但在土地资源复杂、有限等多种因素制约下,河谷型城市发展中必须注意地质灾害的影响,避开山洪、滑坡、落石等灾害易发区域,同时控制一些地形复杂、难以建设的区域,以这些空间斑块有机地划分城市空间,形成具有自然肌理属性的功能组团。因此栾川总规中城市空间显现出“带状+组团式”的结构。注重城市生态空间体系构建,借助伊河这一独特的景观资源,通过各组团隔离水系、带状绿地及组团中心绿地的布局,共同组成了栾川“蓝带+绿核+绿廊+绿网”的“珠串式”空间体系格局。

三、生态本底“留白”的规划策略

传统规划中,生态绿地为非城市建设用地,而是城市限建区或禁建区,通常由山地、湿地、沟壑等用地构成。因此,通常意义上是图面表达的“绿叶”、“底色”,是城市功能的“留白”。然而英国学者麦克哈格在其《设计结合自然》指出,以上这些自然地物与城市、人有着不可分割的依赖关系,规划设计应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应向多学科研究扩展。

栾川自然环境与建设开发的矛盾依存关系中,而生态绿地在这其中起到紧密协调、融合的作用,其自身也担负着不可替代的功能性。通过建立山地-河谷生态要素与规划系统的关联,系统地解读生态目标与规划内容的内在对应关系,形成“生态目标—规划内容—规划策略”之间清晰的脉络,为下一步具体规划策略提供准确的方向。

图2 工作技术路线图

1.生态绿地与城市空间形态

从环境承载力层面分析,河谷型城市的环境容量有限,城市建设空间的扩张往往优先选择河谷阶地方向。但在特殊的河谷地形中,适宜建设的用地往往不是连续的、成片的,而是受到河流沟壑、丘陵山地的分割。实际建设中,受到土地空间的制约,地方建设者往往会通过工程措施“改造”自然地形,如沟壑坡地等,使其“成为”城镇建设用地。经过“人定胜天”的改造,河流取直、坡地削平,自然地貌特点渐渐消退。

栾川县城建成区东西狭长,约11公里;南北约1公里,如此“长蛇阵”般的空间形态,如果未来城市仍然无序发展,将带来交通、市政配套、功能布局等一系列问题。如果为了片面追求建设用地,而用推土机对县城中现存的大量山地、沟坎等自然地物进行挖山填沟的“大手术”,显然是不可取的。

将区域内的水系、山体等自然地貌与城市形态整体系统地研究,并与城市用地功能布局耦合分析——依托自然地貌的位置、走向,将河谷城市有机地、统筹地划分为若干功能组团,各自承担部分城市职能,有所侧重、协调发展。这样,既保留了本地山水特色,又合理布局了城市功能空间,使城市空间扩展处于良性、理性状态,避免城市空间无度异化扩张,不以牺牲生态、破坏环境为代价。

2.生态绿地与城市安全

对城市影响较大的主要灾害类型有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火灾事故、基础设施事故等,通过相关危险度分析评价并进行排序,栾川受自然灾害影响的权重最大。栾川地形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属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型气候,雨量丰沛。夏秋多雨季节会出现山洪情况,县城位于县域南部属伊河流域,山洪通过羽毛状支流汇入伊河,会对城市安全造成威胁。

栾川总规编制前期,地勘单位对规划区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将地质灾害潜在发生区域划分为若干等级。并将地质灾害危险性大(中)区分布范围叠合在规划总图上,为城市空间扩展方向提供了直接依据。将嵌入城市中的有较大地质灾害隐患的区域划为生态绿地,即禁建区,保留其自然植被与地形地势,可有效抵御或缓冲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河谷城市中保留沟坎作为泄洪通道、低山丘陵作为避险场所是积极和必要的。

通过引入“山水生态屏障”的概念,建立水网和生态绿网体系,使“水有出路”、“人有去处”。优化完善城市防灾避险场所建设,降低山区地质灾害的不利影响。

3.生态绿地与城市生态环境

栾川境内大气中负离子含量平均3万个/cm3、最高达6万个/cm3,被权威机构测定为中原空气最清洁的地方,誉为“中原肺叶”、河南省的“后花园”。加之县内没有污染类工业生产,因此栾川山绿水清、四季分明,生态基质基本无污染。

依托城区内分布的山体、丘陵、河流、沟壑等地貌,规划中尽量予以保留。首先,山体的轮廓基本不变(除道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外),山体的自然植被也都相应保留。这样楔入城市空间的山体便成了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较大面积的绿色斑块便成为城市“绿肺”,有效改善城市微气候。其次,河流的设防等级经论证预测后,水域空间及其走向予以保证,避免裁弯取直;沿河道设置滨河绿化,扩展蓝色廊道空间。通过这样的措施,维持城市原有河道水系的完整性,强化水土保持,为本地自然水系格局定下基调。同时临近水域的较大规模斑块可实验性地建设动植物栖息地,恢复城市的自然属性,丰富城市生态群落的多样性。

4.生态绿地与城市景观特色营造

栾川作为豫西山地城市,呈现出伏牛山系的显著景观特征,山与城、自然与人工的景观相互交融,自然景观的痕迹遍布城中。

(1)分层效应,即区别于平原地形的城市竖向分层关系,这里更趋向于自然景观的立体化、多样化,如山形轮廓线、山脚投影线、滨水岸线等。生态绿地包括城市边沿的山体、河流、林地、滩涂等非城市建设用地,这些元素正是构成山地城市特征的一个个“五官”,具有高度的可识别性和唯一性。

(2)肌理效应,全世界各处的地理肌理都各不相同,栾川的城市景观塑造与特色营造正是基于其本地的自然地貌。利用伊河与两侧山脉所形成的“廊道+屏风”本底,突出山地城市中大地自然景观的自然属性。

(3)栾川具有显著的地貌竖向差别,城市天际线由多种因素的多重叠加构成,如可视及构筑物实体的顶部轮廓线,山体的顶部轮廓线,乔木外廓线等。这些外部环境空间的轮廓线多重叠加构成了山地城市景观的立体性。

(4)栾川旅游资源丰富,境内分布2个5A级、5个4A级景区,大部分景区分布在城区周边,形成了城景相依、城在景中的空间交集。利用城区多山、多川的地貌特征,将这些绿色斑块作为景区向城区的空间延伸,起到景观过渡协调性和立体性的作用。

生态本底为研究对象的土地构成及分类影响作用表

四、结语

城市是复杂的有机体,其空间载体绝不是由几类建设用地简单地拼凑而成。复杂的地貌肌理在城市中的存在有其自然的法则。从河谷城市的生态安全性和空间结构完整性来说,城市规划伊始就应划定对城市土地或生态环境起关键作用的区域,维持其自然地貌(除非必要的工程干预),并结合这些非建设斑块统一考虑空间形态、景观风貌、综合防灾等基础性问题。一定程度而言,地形复杂和灾害多发的河谷城市中,因地制宜地 “留白”设计,和合理地规划布局建设用地一样重要。

(作者单位:孙大伟, 河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刘文佳,郑州大学建筑学院 )

猜你喜欢

栾川河谷留白
恐龙河谷:鸭嘴龙迁徙记(下)
恐龙河谷:早安,打工王
恐龙河谷:奇妙狂欢城
恐龙河谷:拯救蛋宝宝
王鑫:美一方环境 惠一方百姓
“留白”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
“栾川人”中原地区远古人类的一次重要发现
豫西名吃 栾川养生“豆腐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