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海绵城市要一城一策 因地制宜

2017-11-22任南琪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华建设 2017年11期
关键词:水循环海绵水体

任南琪 中国工程院院士

建设海绵城市要一城一策 因地制宜

任南琪 中国工程院院士

任南琪,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城市水质转化规律与保障技术”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带头人,兼任国务院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汛期“城市看海”几乎成为常态。一边是逢雨必涝、内陆“看海”的新城市病,一边是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建设自此被寄予厚望。近年来,城市“看海”的新闻每逢汛期便屡见报端,“逢雨必涝、雨后即旱”成为不少城市的通病。

“海绵城市”概念首次提出是在2012年4月,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部署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作为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标志,目前全国已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2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付出了惨重的环境恶化代价,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城市(水)规划缺失严重,城市水安全与水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形成了严重的城市病,如“逢雨必涝”、黑臭水体、水资源严重不足、饮用水安全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传统的做法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但是,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比如水安全风险、水生态破坏、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等都是“一条绳上的蚂蚱”,决不能分而治之,都应该纳入到“海绵城市建设”中去。

同时,需要提防由于碎片化建设而走“回头路”。由于一些城市规划前瞻性和严肃性不够,很多城市在进行传统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时跟先进的理念完全格格不入,使得旧城改造任务繁重。比如,前期很多城市已经开展了生态城市建设,但由于理念不先进,今后必须将高出地面的绿化带变成下凹式,马路牙子换成有豁口的道边石等,这都将造成巨大的人力和财力浪费。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城市建设前期基础欠账太多的情况下,后期压力持续加大,所以难度、复杂性要比现在发达国家面临的城市内涝等问题严峻得多,而且难度更大。

海绵城市建设需一城一策 因地制宜

我国国土辽阔,地形和气候千差万别,各地自然禀赋不一,城建基础不同,在建设海绵城市时,应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所在城市的基底,因地制宜,制定有针对性的规划和建设方案。要尽量提高城市“海绵体”规模与质量,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河湖水系、生态体系,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对传统粗放建设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给予恢复,保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治理水污染,水系疏浚与联通,水陆统筹、地上地下统筹。推行低影响开发,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留足生态用地,增加水域面积,促进雨水积存净化。有效减少地表径流,减轻暴雨对城市运行的影响。

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质属于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整治的范围。海绵城市应该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重点解决城市雨洪与城市水资源和水环境改善等问题。

海绵城市要实现地表水资源、污水资源、生态用水、自然降水、地下水等统筹管理、保护与利用,充分考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水文化,减弱热岛效应,确保社会水循环与自然水循环相互贯通。

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是对传统城市建设发展方式的革新,也带来了城市新区和老城区如何协调推进的挑战。建设海绵城市,不能“教条化”,要学会一城一策,因地制宜。不同地区的城市以及城市中不同的地段如城市新区和老城区,其地质、土壤、水文等自然条件和建设现状、拆迁难易、造价高低等社会经济条件有很大差异,在确定海绵城市建设方案和措施时,需要从实际出发,分类对待,采取不同的措施。

当前,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通常都会借鉴美国的低影响开发、巴黎“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澳大利亚“水敏城市设计”等做法。但是我国目前的问题比他们复杂得多、大得多,瓶颈也大,需要对自然水循环和社会循环统筹加以考虑。

海绵城市建设的突破口:水循环的3.0版本

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质,应该归为城市水资源和水环境的综合整治,而不是一个点一个点地进行治理,采取碎片化方式推进。海绵城市要想继续走下去,应该以自然为先导,以循环为关键,以功能为切入点。

城市水循环的3.0版本,简单来说,1.0版本是纯自然的,城镇发展早期,直接饮用自然的水,然后排入自然,自然有着超强的自净能力;城市水系2.0版本是灰色的,也是目前我国主导的城市水循环系统,即饮用水源经过自来水厂,用户使用后经过污水处理厂或者直排到自然中,因此出现了很多黑臭水体;3.0版本则是灰色+绿色的系统,在污水资源生产、生活和生态回用及梯级利用基础上,充分利用城市水体的生态净化功能,再加上海绵城市设施对雨水的收集与利用等,同时减轻城市“逢雨必涝”等水安全问题。因此,我们的海绵城市建设在今后的规划、设计、实施中,纵坐标上看,应该从关注城市雨水管理上升到城市水系统综合管理,需要解决的瓶颈问题比国外更多、更大,横坐标来看,对于技术装备、理念以及涉及的各种要素等方面应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的经验,才能把整个城市水系统,特别是海绵城市建设做得更好。

此外,对于逢雨必涝的街区,采用海绵设施实现暴雨峰值的消减和错峰,并尽可能采取雨污分流排水体制,雨水经过滞留和净化应就近排入水体或可资利用的蓄水池等。对于黑臭水体治理,应该杜绝污水直排进入城市水体,实现污水全部截流。鉴于目前很多城市水体污水截流后出现水体断流,污水处理厂应该尽可能设置在内河中上游,尾水作为城市水体的生态补充水源。

海绵城市的建设有益于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打造“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的城市宜居环境。还可以降低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费用,提升城市品质、环境承载力和引资能力。通过开发利用雨水、再生水等非常规水资源,解决缺水地区发展瓶颈,形成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化解产能过剩。

猜你喜欢

水循环海绵水体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和污水处理浅探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多源污染水体水环境质量提升技术应用
生态修复理念在河道水体治理中的应用
硫酸法钛白粉水洗及水循环膜处理工艺
复合修复技术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中的应用评价
翠鸟博士的科学指南:水循环
“水循环”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