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设计的跨界合作探索以南宁五象新区龙岗商务中心城市设计为例

2017-11-22梁钰

中华建设 2017年11期
关键词:龙岗绿地海绵

梁钰

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设计的跨界合作探索以南宁五象新区龙岗商务中心城市设计为例

梁钰

海绵城市,是在城市环境污染愈发严重、水资源日益紧缺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城市建设理念,其本质是转变传统城市建设理念,在以人为本与以生态为中心的两种思维中找到平衡点,实现城市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现在海绵城市的相关研究以低影响开发技术、雨水的利用和管理、城市排水系统、防洪工程技术为主,但是海绵城市建设不仅限于此,它还涉及到水土保持、棕地修复、地下水补给、公园绿地营造,以及城市微气候调节等,甚至影响城市开发策略。

南宁市作为国家首批“海绵城市”试点城市之一,目前已编制完成《南宁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和《南宁五象新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五象海绵》)。五象新区作为南宁城市未来形象展示区,承担占整个示范区面积30%的海绵建设工作。在此期间,南宁五象新区龙岗商务中心城市设计(以下简称“龙岗城市设计”)项目启动,项目对接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及《五象海绵》等相关规划,主动探索海绵城市与城市设计的跨界合作方法,以期为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规划工作提供借鉴。

一、项目概况

龙岗城市设计是控规阶段的城市设计。规划范围位于南宁市五象新区东北部龙岗半岛,北面紧邻龟山公园,邕江从西向东环绕,规划面积为234公顷。

龙岗城市设计的功能定位是区域性中小型企业办公基地,南宁城市东部以商务、商业、娱乐为主的综合服务中心;未来发展目标是围绕特色水湾,以三生共融为理念,打造功能复合的生态商务区。

二、现状分析

1.生态本底条件

规划范围属于城市新区,农林用地与水域面积占规划范围的88.96%,地面硬化程度相对老城区低;目前建设的道路透水性能较差,降雨期间道路表面快速形成径流;规划范围北面有具备区域调蓄功能的邕江。总体来看,规划范围的城市下垫面整体较好,雨水径流较小,整体透水性较好,主要河流调蓄能力强,现状建设量小且建设标准高,在后续的城市建设中兼顾保护现状山体、林地等重要海绵体,是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的良好的自然条件。

2.气候特征

规划范围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降雨量丰沛,年平均降雨量1342mm,年平均蒸发量1094mm。雨季集中在6月至9月,该期间降雨总量约为776mm,是全年雨量的58%,其中7月是大暴雨出现最多的月份,局部暴雨和局部大暴雨出现的频率高。

三、探索跨界合作

1.海绵城市建设为何需要跨界合作

传统的城市雨水系统采用“单一目标控制,末端快排”的理念,以灰色基础设施为主的“工程治水”,以雨水径流总量为控制目标,雨水经过路面雨水口进入支管,汇入干管,靠重力或泵站抽水,雨水被快速地排入附近的自然水系中。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可能致使雨水无法在短时间内排出,最终导致城市内涝。此外,由于传统规划不重视水的保护、节约和利用,还带来一系列如径流污染加剧、水资源短缺等城市水环境问题。

于是现代的雨水系统——海绵城市,采用“多重目标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的理念,加大源头减排的刚性约束,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建设生态排水设施,以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径流污染作为控制目标。海绵城市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综合运用绿色基础设施与灰色基础设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削减地表水径流量,减轻暴雨对城市运营的负面影响,不仅有效缓解城市内涝,还削弱城市热岛效应,改善人居生态环境。经验表明:运行良好的海绵城市工程在非极端气候条件下,能截流80%以上的雨水。这一项系统工程是复杂的长期的,要使之落地实现,需要规划、建筑、交通、园林、水利、市政等多专业、多部门的协作配合。

2.海绵城市建设如何实现跨界合作

海绵城市在控规阶段的建设要点有:明确各地块的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合理组织地表径流,统筹落实和衔接各类低影响开发设施。这一阶段的城市设计,其主要工作是:一对用地布局优化;二是对建筑群落和空间格局作整体构思和安排;三对地块的开发强度划分区域等级;四对城市风貌、建筑风格进行控制与引导;五与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控规紧密衔接,为下一轮控规修编及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提供参考方向。于是,从海绵城市的建设要点与城市设计的工作中找到相通的基础,以海绵城市理念优化和丰富城市设计,实现跨界合作:一是根据自然山体、风景林地、滨河绿带、公园绿地等海绵要素,构建城市生态构架和空间结构,确定城市用地性质、功能分区;二是在合理设定地块开发强度的基础上,制定片区及地块的低影响开发目标、原则及策略,优化城市用地布局,细分地块用地性质;三是分解落实总规设定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及相关建设指标,确定地块低影响开发组合控制指标或单项控制指标;四是对建筑体量、空间塑造、景观小品、管理运营提出指导性意见。

四、详细设计说明

1.构建城市生态网络,坚持“公园+”设计

龙岗城市设计的生态网络由“滨江绿带+道路绿网+公园绿斑+社区绿块”组成。规划以道路绿网为纽带,对外连接滨江绿带,对内串联大型城市公园、节点游园、街旁绿地、社区花园,形成城绿交融、层层渗透的绿地系统。城市绿地在满足公众对生态、景观、游憩等各种功能需求的前置条件下,通过合理规划与预留海绵设施空间,城市绿地对来自自身及周边地块硬质铺地区域的雨水径流进行渗透、调蓄、净化,并衔接灰色基础设施。

绿地的海绵功能随着绿地宽度和面积的增加会呈现出强度递增。龙岗城市设计在控规基础上,一是增加部分路侧绿带的宽度;二是取消规划支路10号南段,支路东西两侧三个地块分别合二为一,局部调整用地性质和城市空间,增加一处宽度为100米的广场用地,分设道路两侧的公园绿地和广场用地整合为一处完整的公园绿地,增加一处宽度为60米的开放空间;三是增加部分道路临街建筑的建筑退后道路距离,释放更多用地,作为增加绿化带、景观小品、市民步行区域的开放空间。同时,建筑退距拉大道路两侧高层建筑之间的距离,扩宽通风廊道,加强江景渗透,使贯通东西的通风廊道形成自然风对流,减少商务核心区建筑的夏季能耗和削弱热岛效应。

龙岗城市设计以“公园+”的设计思路,首先依托规划范围北面的龟山滨江综合公园,东面规划的龙岗滨江综合公园,然后规划六处包括核心区龙岗中央公园在内的社区公园,其次在地块内部鼓励建设雨水花园,既收集和净化雨水,又提升区域景观品质,最终实现“公园+办公”、“公园+居住”、“公园+商业”及“公园+文化”的环境组合模式,满足城市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要求。

2.确定地块低影响开发策略,分区、分类型控制

以《五象海绵》为依据,规划范围的海绵城市建设重点是控制径流总量、控制初期雨水污染、收集利用雨水;规划范围划分为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控制率83%和89%两个单元,它们的年径流污染削减率均控制在60%、化学需氧量不大于30 mg/L、悬浮物不大于10 mg/L。基于上述强制性指标、控规、龙岗城市设计的地下空间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等内容,规划范围确定地表径流方向,细分三种地块控制类型(商业商务地块、居住地块、绿地水系地块),制定地块的海绵建设原则、建设要点、海绵设施配置表。

商业、商务地块应注重地块海绵体之间的相互协同,对雨水处理任务进行分工。商业商务用地的地下开发强度大,不利于雨水的下渗和储存,海绵设施以生物滞留设施、植被缓冲带、人工土壤渗滤为主,目的是减少径流污染负荷、放缓径流速度、辅助雨水存储。具体实施方法需结合地块未来的建筑单体方案考虑。(见下图)

商业、商务地块海绵建设引导示意图

居住地块可建立相对独立的海绵设施体系。地块充分利用裙房屋顶绿化收集和净化雨水,同时利用组团绿地建设雨水花园,集中安排雨水净化、储存和回用设施。海绵设施配置的目的是雨水的净化与资源化,突出生态环保。

绿地水系地块作为海绵设施终端排放系统,充分利用滨水区域和大面积开敞绿地建设海绵设施缓冲区域,减少降雨对自然水体的直接冲击,以雨水下渗滞留、保护原有生态系统为目的。

3.海绵建设指标纳入城市设计图则,落实地块低影响开发措施

在《五象海绵》中,规划范围分属两个海绵控制单元,单元对调蓄容积、绿色屋顶面积、下沉式绿地面积、透水铺装面设有建设要求。由于现状基础资料和工作时间有限,龙岗城市设计没有分层级、分步骤量化各个地块的调蓄容积,控制要素采用《五象海绵》最低标准控制。海绵建设指标纳入图则各类控制要素中,不单独归为一类。海绵建设指标分布在建筑屋顶、广场、集中绿地、街道绿化等控制要素中:如控制建筑裙房及24米以下的建筑平屋面的屋顶绿化率;控制广场的硬地率和透水铺装率;集中绿地中,设定硬地率、透水铺装率、绿化率、下沉式绿地率等指标;街道绿化中,建议种植本地树种,植物配置参考《广西五象新区特色景观课题研究》等。

此外,社区绿地是雨水花园的承载主体,不属于控规强制性内容。因此,图则将社区绿地划为引导性控制要素“开敞空间”,引导社区绿地的布局,保证社区具有一定数量的公共绿化空间。

五、规划智慧海绵,保障海绵城市运作

以“智慧五象”为指导,龙岗城市设计在“智慧公园”与建筑智慧化上开展智慧海绵规划。

“智慧公园”使用物联网、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公园内水域数据的实时监控;设计智能水循环体系,实现雨水收集与中水回用,在未来为城市提供一定量的循环水,缓解城市供水压力。

建筑智慧化通过BIM技术管理建筑的信息数据,不仅在建筑设计中有效配置资源和把控成本,更能在建成后通过物联网监控系统,实现高效节能和减少水耗,例如调控建筑物的室内温度,减少由于建筑物室内外温差太大致使的能源消耗加剧;监控建筑内部水网,避免因为管道破损或阀门等元件故障导致的水资源流失;存储雨水、高效分配中水等。

六、结语

1.提出“公园+”设计,调整绿地的布局和面积大小,将公园以简明化、开放化和生态化的绿地形态,溶解到办公区、文化娱乐区、商业区、居住区中,与滨江自然景观基质形成生态网络联系。

2.对用地分区、分类型提出海绵建设策略,将海绵控制指标编入城市设计图则,为下一轮控规修编和地块修规扩充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3.建设与管理并重,规划智慧海绵,为远期海绵城市的管理运行提供设计思路。

本次合作存在的不足:

一是城市设计意识到海绵城市对城市微气候的调节,但是对风环境没有定量分析。

二是海绵地块类型细化程度不够,应增加公建地块的建设控制引导。

三是海绵建设工作仍有完善空间,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没有细化各地块调蓄容积,没有建立单项指标模型、没有分解试算各地块控制指标。

(作者单位: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龙岗绿地海绵
无基准的孔组位置度三坐标测量模型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浅谈林地绿地养护精细化管理
皖东革命历史文化研究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海绵是植物吗?
俯仰
走进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