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彰显城市的人文个性武汉人文环境建设情况调查

2017-11-22王世翾

中华建设 2017年11期
关键词:黄鹤楼武汉人文

王世翾

彰显城市的人文个性武汉人文环境建设情况调查

王世翾

人文精神是城市的灵魂,彰显着城市的个性。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要准确把握城市人群的需求心理,注重处理好人与城市设施、城市资源、城市环境的关系,注重提升城市人文环境,确立正确的城市建设发展观,促进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

武汉,是全国建城最早的特大城市,是国务院命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她有着独具特色的人文美和历史美。

一、悠久而绚丽的历史文化

武汉的人文环境蕴含着武汉悠久历史的沉积。

武汉是一座具有3500年历史的文明古城,曾是“楚中第一繁盛处”。

武汉,是中国近代工业发源地;武汉,是中国近代博览会发源地;武汉,是推翻封建王朝而打响第一枪的地方;武汉,是“中国光谷”高科技光电技术产品生产的发源地;武汉,是中国中部地区的工业、金融、商业、科研和文化教育中心。

武汉有众多的文化遗迹,共有国家级文物11处,省级57处,市级102处。其中“楚天极目”的黄鹤楼、“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古琴台更是驰名中外。

黄鹤楼,因唐代著名诗人崔颢在此题下《登黄鹤楼》一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千古绝唱,使之闻名遐迩,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天下绝景”的盛誉。

相传古时候一个在蛇山脚下开小酒店的老板,得到老道画的一只黄鹤和酒井,使之生意兴隆,当老道又来后,辛氏不但没提黄鹤和酒井给她带来的好处,还要老道再给她变出些好东西来。老道失望,乘黄鹤离去。随之,酒井里的酒还原成了水。辛氏后悔不迭,决心痛改前非,就用全部家产在黄鹤矶头建了一座高楼,以此纪念老道和黄鹤。

黄鹤楼建筑独具特色,各层大小屋顶,交错重叠,翘角飞举,仿佛是展翅欲飞的鹤翼。当你登上黄鹤楼,不仅仅是获得愉悦,更能使心灵与宇宙意象互渗互融。

古琴台也叫俞伯牙台,是古琴曲《高山流水》的发源地,是为纪念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而修建。

古琴台内有《琴台之铭并序》、《伯牙事考》、《重修汉阳琴台记》等碑刻;清道光年间宋湘以竹叶代笔蘸墨书写的《琴台题壁诗》等,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

二、人文环境建设方兴未艾

在调查中了解到,武汉市十分重视人文环境建设,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中山大道南抵硚口云锦路,北达黄浦大街,跨越硚口、江汉、江岸3个区,全长8.9公里,已历经百年沧桑。

这是纵贯大汉口东西走向的第一条近代马路,洋行内外云集,万国风情纷呈。沿线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共有各级文保单位、优秀历史建筑 150 余处,云集了中国银行、金城银行、大孚银行、三德里、保元里、大陆坊等众多欧式建筑和里分建筑,展现出新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现代派等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

这是一条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百年老街,她从晚清民国的风雨尘埃中走来,见证大武汉的沧桑巨变。这里,曾谱写过国共合作的历史篇章,曾召开过力挽狂澜的“八七会议”,曾奏响过“保卫大武汉”的嘹亮战歌。

2014 年,武汉启动了对中山大道一元路至武胜路4.7 公里路段及周边区域的综合保护和改造。这项工程以保护历史建筑、重塑商业生态、呼唤文化回归为目标,以“恢复历史风貌、延续城市文脉、留住武汉之根”为己任,完成百年老街的涅槃回归,使其成为最有文化的商业名街,真正感受到了百年老街的历史文化魅力。

以首义广场为核心的首义文化区,规划建设逾6年的武汉城市特色饕餮盛宴。它以蛇山上的黄鹤楼为起点,以明王府花园——紫阳湖公园为终点,途经红楼、湖北剧院、辛亥革命博物馆、烈士祠等二十余标志性景点,人文武汉的城市名片,在这方圆1.06平方公里之内,得到最集中的展示,其密集程度在中国任何其他城市中都将绝无仅有。

这里,留下了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起义门、辛亥首义发难处——工程营旧址、彭刘杨三烈士亭、孙中山铜像、黄兴拜将台、楚望台等诸多历史遗迹。将自北向南依次为红楼、首义文化园、景观水池、纪念广场及纪念碑、博物馆、纪念公园和紫阳湖公园,完成从庄严肃穆的纪念氛围到融入自然的人文体验的景观过渡,从而形成独具品牌效应的城市文化核心标识。

在调查中还了解到正在规划建设的汉正街商务区,它不是将旧房子一拆了之,而是要保留延续老汉正街垂江式的街巷(药邦巷、淮盐巷、大泉隆巷),保护好城市肌理,恢复新安会馆徽派建筑风貌,找回叶开泰、谦祥益、汪玉霞等老字号的根脉,重现当年万商云集的繁华盛景。

三、建设人文环境任重道远

虽然,武汉市十分重视人文环境建设,花了力气、下了功夫。但不可否认,武汉城市人文环境建设和管理还是相对滞后,与突飞猛进的城市发展不相适应。

正如著名城市史专家皮明庥指出的,武汉是个全能型的城市,具有多元的文化,东西南北中各种文化在此交融。但他们对于一些文化遗产认识不足,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还不够。

旧城特色在改造中消逝。500年繁华,为汉口汉正街留下了诸多珍贵文物和老建筑。统计显示,上世纪80年代初,这里尚有不下50处各色建筑,如今留存下来的寥寥可数。汉口新世场旧址(即如今的民众乐园)是武汉市的优秀历史建筑。1919年5月竣工后,曾与上海的“大世界游乐场”齐名。20世纪90年代,该建筑内部18个大小不同的剧场被全部拆除,现仅留下了该建筑的部分外壳。还有武昌昙华林,很多珍贵的老建筑缺乏保护,显得杂乱破旧,甚至出现裂缝、坍塌。比如,徐元乾故居杂草丛生;瑞典教区分割给56户居民居住;建于1921年的翟雅各健身所,为武汉市现存最早的三座体育馆之一,也年久失修……

许多老建筑,在城市建设发展的热潮中或消亡、或“失忆”。从近代工业起步,直至改革开放初期,总面积达413亩的武昌车辆厂、国棉六厂等企业在此繁极一时,成为武昌的工业精华所在。随着这些企业的逐步迁出,这片武昌滨江的工业记忆将不复存在。位于武昌昙华林东段的文华公书林是美国友人韦棣华女士筹资兴建,是我国近代史上最早诞生的公共图书馆。非常遗憾,该建筑在20世纪90年代被拆毁。

一个城市,没有了历史,没有了人文精神,就没有了灵魂。因此,必须加强城市人文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许多专家学者认为,保护和建设好人文环境。就是要保护特色风貌区。要依据武汉城市文化的发展脉络,采用紫线、绿线、蓝线等规划控制手段,界定武汉城市风貌敏感区,落实汉正街传统商贸、汉口原租界、汉阳旧城、赫山汉阳造、武昌旧城、青山工业以及洪山教育等历史特色风貌片区。

特别是要加强规划引导。研究制定相应的规划管理政策,做到整体控制与重点保护并重,引入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实现全方位地引导城市人文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规划要凸显独有的城市人文精神。武汉以荆楚文化为底蕴,近代形成了特有的商埠文化、码头文化、租界文化等汉派文化,在交汇融合了四方文化的基础上,孕育出了敢立潮头、兼收并蓄的文化个性。要整合自然山水、历史人文、科技、教育文化和经济五个轴线,奏响武汉人文的“主旋律”。要以老城为依托,设定城市风貌保护区,恢复历史文化、特色产业和民俗文化空间,谱写城市“协奏曲”。

在进行城市规划时,一定要准确把握城市人群的需求心理,注重处理好人与城市设施、城市资源、城市环境的关系,注重提升城市人文环境,突出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确立正确的城市建设发展观,促进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武汉市第六中学高三(5)班)

猜你喜欢

黄鹤楼武汉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上赏名联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