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劳动铸就湖北工建的脊梁专访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绿海能项目主管工长易德胜

2017-11-22向延昆殷鹤

中华建设 2017年11期
关键词:绿海工长向东

向延昆 殷鹤

用劳动铸就湖北工建的脊梁专访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绿海能项目主管工长易德胜

向延昆 殷鹤

北京市劳动标兵、北京市技术创新能手、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劳动模范……任何一个荣誉,都浸透着汗水,任何一个荣誉都应该可以令人骄傲。然而,有这么一个人,将这些荣誉全部收入了囊中,而他获得的荣誉还远不止这些。47岁的他荣誉等身,已经工作了近三十个寒暑。从大山深处到昆明湖畔,他见证了两个城市的变迁,用自己的辛勤汗水铸造了湖北工建的脊梁。他就是北京绿海能再生能源发电厂项目主管工长易德胜。

工友眼中的黑胖子项目推进的一面旗

初见易德胜,黝黑的皮肤,魁梧的身材,与千千万万的建筑工人没有任何不一样的地方。他就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然而,时常挂在脸庞上的笑容,自然而然地给人以亲和力,让人喜欢接近。交谈起来,他的话不多,更多的是,我们问什么,他就回答什么,没有丝毫的溢美之词,也不会刻意地将我们的话题引开,给人的印象就是,憨厚、朴实。

“只要来到苏家坨,就没人不知道绿海能项目部上有个大黑胖子。”项目总工刘向东告诉我们,从项目承接到现在交付使用,易德胜全程参与,并挑起了项目的大梁,在这里人尽皆知,即便有人不知道他的名字,也会知道有这么一个“大黑胖子”。承接项目时,他跟着项目经理四处奔波;动员拆迁时,他亲自走访每家每户;修建项目时,他不分白天黑夜地忙碌;抗击暴雨时,他冲在队伍的最前面;直到项目竣工,他还是割舍不了对项目的情怀,主动申请留下来处理善后事宜。

用项目甲方的话说,易德胜就是项目上的一面旗,他有号召所有工人的气场,他能以身作则让所有工人跟着他干。这个在与刘向东的对话中也得到了印证。“别看老易看起来这么壮硕,其实他的身体虚着呢,都是平时太劳累了,让他歇会儿他都不听。”刘向东告诉我们,易德胜患腰肌劳损已经有十余年了,他现在是拖着病躯在这里工作,而即便是在发病住院期间,他也不忘自己的责任,经常半夜穿着病服,甚至拖着吊瓶,就跑到了工地,为此他没少被主治医生责备。“这些都是应该的,我既然接受了这项工作,就必须保质保量完成,不能因个人原因拖延了工程进度。”面对刘向东的赞扬,易德胜显得很淡定。他告诉我们,自从有了手机以后,就再也没有关机过了,直到现在,特别是晚上,只要手机一响,都会吓得一身冷汗,因为每个电话都可能是命令,都可能是险情汇报,都可能是有任务需要他去处理。

如今,绿海能再生能源发电厂已经竣工,无论工程规模,还是技术运用,在行业内部都堪称一流。正是有了易德胜这样的旗帜,带领广大工友日以继夜地劳作,日以继夜地攻坚克难,从工程的设计,到地基的修建,再到后期的维护,都倾注心血,如同古之匠人一样,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才能有了这开中国大型垃圾发电厂之先河的工程屹立在祖国首都。

攻坚克难的好榜样温暖团队的一把火

绿海能再生能源发电厂本身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如地处偏远、地形复杂、配套工程投资较大,限制条件多等,这些都不利于项目施工的顺利开展。项目初建时,南北排洪沟暗涵尚未施工,土方回填没有到位,办公生活等临建只能建在施工区内。随着后期工程的展开尤其是市政管网的施工,所有临建都要二次搬迁,对施工进程产生了重大不利影响。克服这些困难,将一切不利条件转化为项目施工的动力,作为主管工长的易德胜责无旁贷。

刘向东说:“由于山体地形影响,地基建设困难重重,易德胜主动发挥模范作用,带领广大工友,趴在地上用双手一遍又一遍地打磨,本来就已经长满厚厚老茧的手被划破了一个又一个口子,有时候鲜血就直接滴落到地面的混凝土里了。”“受点苦受点累没什么,每次有新的困难出现,我总是想着,只要这个克服了,接下来就好了。”其实,早在二十多年前,易德胜在参与上地建设的时候,就是项目上的青年突击队队长,每次有困难都冲在最前面,这种榜样的力量一直延续至今,也成就了他的劳动模范称号。

我们了解到,熟悉的人称呼他“黑胖子”,刚来的职工则尊称他“易大哥”,而这声“大哥”绝对是发自肺腑的。绿海能电厂项目刚开始施工时,工地来了一批新毕业的大学生,理论水平高、知识面广,但是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不足,为了让他们更快进入工作状态,易德胜定期组织他们参加课程培训班,学习BIM等新技术,到其他建筑企业参观学习。每每遇到困难,还手把手教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团队的温暖。“老易关心工友这是项目部人尽皆知的,他自己收入并不高,有时候为了看病,生活还很拮据,但是如果有工友遇到生活上的困难,他都毫不犹豫慷慨解囊。”刘向东说。

易德胜常说,作为共产党员,面对困难就该冲锋陷阵在最前面;作为项目部的一员,就该时刻以项目利益为重;作为朝夕相处的伙伴,就该彼此关怀照顾。然而,谈自己的家人,他总是充满愧疚,因为聚少离多,孩子在小时候经常都认不出自己来。舍小家,为大家的大爱精神,在易德胜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工建发展的螺丝钉祖国建设的一块砖

易德胜是土生土长的“102人”,为响应祖国“三线建设”的号召而随着父辈南迁十堰,后为了工建的发展投身祖国首都的建设。“1987年,我来到北京,参加亚运村的建设,之后就很少回去了。”用易德胜的话说,虽然没有在北京买房落户,但他已经算得上是半个“老北京人”了,大部分年头,一年只有一次回老家十堰的机会,那就是在春节,停留的时间也是极短的。因为工程建设的需要,没时间与家里的亲戚多见见面,多说说话,就又要返回北京,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

刘向东告诉我们,如今北京繁华的清华园曾经就位于市郊的一块荒地,除了农田,周边啥也没有,“当时如果打出租车说到上地去,还会遭人误解,免不了挨一顿白眼,如今好了,说起上地大厦整个北京没人不知道。”上地大厦以及它周边的上地供热厂、上地三标厂房、上地佳园、上地科实大厦等工程共同造就了上地地区的繁华,而这些工程都是湖北工建人的作品,易德胜都参与其中,也正是湖北工建这千千万万的易德胜似的建筑工人一道铸就了湖北工建在北京的金字招牌。

自从来京后,易德胜就很少离开,却也有过2年的中断,那就是为了支援汶川灾后重建。“当年,受湖北省政府委托,湖北工建集团对口援建雅安市汉源县,我第一时间主动请缨,要求参加援建工作。到达汉源县萝卜港时,看到的是满目疮痍的情形,受灾同胞那无奈的眼神深深地打动了我,深感责任重大。”尽管震后施工环境十分恶劣,道路泥泞,经常缺水断电,高温湿热,苍蝇蚊子漫天飞舞,易德胜的身上都长满了痱子,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工作,他和工友们24小时加班加点,仅用一周的时间就建好项目部临建设施,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完成近5000套活动板房,供灾民过渡安置使用,提前完成了上级领导交给的任务。之后,他又投入到紧张的灾民回迁房建设施工任务中,直到2010年5月顺利交工,回到北京。

“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只要祖国需要我,集团需要我,我就立刻响应号召。”易德胜说,为了开拓北京市场自己来了北京,接下来不管是开拓哪里,不管是什么工程,自己都愿意服从组织的安排,工作在生产施工一线。

韶光贵,自奋蹄。易德胜说,等绿海能项目彻底交接后,自己就回十堰老家好好养病,身体好转后再投入到新一轮战斗。只要身体还坚持得住,就不会停止他热爱的事业,他将在建筑工人岗位上,不断奉献自我,用劳动铸就湖北工建的脊梁。

(作者单位:湖北省工业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绿海工长向东
我的爸爸
赶集归来
全国农技中心组织专家来晋检查 深入山西绿海农药公司进行座谈交流
桃花岭
郑尚志
宽容来得及时
吴向东油画作品选登
蝴蝶
白月光
火车向东